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杨新元  韩添丁 《冰川冻土》1996,18(2):189-193
乌鲁木齐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冰雪融水,近30年来由于夏季气温的回升及降水量减少,导致了冰川减薄。采用相关法对上游大西沟气温、降水及1号冰川物质平衡值进行趋势计算得出,乌鲁木齐河上游冰川区域夏季平均气温回升了0.14℃;而6-8月降水总量减少24mm,7-8月降水总量减少19mm,年降水量减少17mm;近30年来1号冰川平均每减薄140mm水层,90年代初冰川减薄厚度平均每年达181mm水层。根据  相似文献   

2.
冷圈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海面上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基 《冰川冻土》1994,16(3):274-282
Oerlemans等(1992)用能量平衡模式所做的全球冰川和小冰帽物质平衡的敏感性试验表明。未来全球1K增温引起的山地冰川和小冰帽的加速消融将使海面上升0.58mm/a。比Meier早些时候的估计值小了1倍以上。近来有关大陆冰盖雪积累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75-1985年比1930-1985年平均增加了~20%,这意味着导致海面下降0.1-1.2mm/a。可能人类面临海面  相似文献   

3.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3,他引:19  
刘时银 《冰川冻土》1998,20(1):9-13
应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式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及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大陆性气候区且具有暖季补给特征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小于海洋性冰川,升温1℃或增加20%的降水可引起平衡线上升81m或下降31m.此外,气温与降水在物质平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气温引起物质平衡剖面以旋转方式变化,而降水可导致其平移方式的响应.若未来升温2℃时,即使降水增加30%,1号冰川向负平衡变化仍然不能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4.
纪忠萍  汤懋苍 《冰川冻土》1994,16(2):128-137
本利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量实测资料、天山大西沟温度大降水、乌鲁木齐地温资源,讨论了该冰川物质平衡与某些气候要素的关系;7月气温、夏季5-7月降水及3-4月地温是控制当年物质平衡量的主要气象要素;通过寻找最佳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该冰川年物质平衡的预报公式,同时讨论了资料插补问题。  相似文献   

5.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1991-1992年度,以负物质平衡状态为主,累积负平衡量达851.9×104m3,冰川平均亏损4562mm水层,与中亚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趋势相似,均是由夏季平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减少引起的。分析17a的物质平衡实测资料表明,净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以及平衡线高度与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存在着密切关系,夏季平均气温变化1℃,平衡线高度变化102m,年降水量变化100mm,平衡线高度波动58m。  相似文献   

6.
杨新元  韩添丁 《冰川冻土》1994,16(2):147-155
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径流采用实测的1号冰川物质平衡、降水等为基本资料进行估算:冰川强烈消融期在7月中旬-8月旬,冰川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442mm。相当于冰川每年减薄135mm。用“替代冰川”估算出山口以上冰川总径流量为1.87×10^7m^3,占英雄总径流的8%。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太阳直接辐射与冰川物质平衡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永建 《冰川冻土》1998,20(2):157-162
基于冰川微地形对冰川物质平衡重要影响的认识,在考虑朝向、坡度、地形遮蔽等因素的条件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面太阳可能直接辐射进行了理论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冰面任意一点物质平衡的B=f(T,R)(气温-辐射)模型.比较了该模型与B=f(T)(气温)模型、B=f(P,T)(降水-气温)模型及B=f(Q)(能量平衡)模型之间的优缺点,表明该模型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精度较高、参数易于获得等优点,从而为计算冰川物质平衡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天山南坡科契卡尔巴西冰川物质平衡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基于2003—2005年考察期间观测的气温与降水资料,运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了天山南坡科契卡尔巴西冰川近期的物质平衡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的冰川物质平衡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型模拟结果较为理想;2003/2004年度和2004/2005年度两个物质平衡年的平均物质平衡值分别为-494和-384 mm,平衡线高度(ELA)比20世纪70年升高了300 m左右.由此可见,在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气候背景下,尽管降水增加显著,但强烈的升温导致科契卡尔巴西冰川处于强烈的物质亏损状态.  相似文献   

9.
李纲  王茂海 《冰川冻土》1994,16(4):351-356
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度部取冰样12个,加工成直径113mm,长200mm的试样,在-1±0.3℃和0.42MPa(其中一试样为0.84MPa)的条件下,作恒应力单轴压缩蠕变试验,试样岩屑含量为0.01-2.50%的体积比。试验得出最小应变率出现在变为1%左右,流动参数A与纯冰实验结果相近,未发现岩屑含量对冰的蠕变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山地冰川和极地冰盖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冰川运动速度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国西部山地冰川的代表, 本文以1981-2007年27a的运动速度资料与1982年以来的季节运动速度资料为基础, 结合冰川物质平衡、气温、降水等资料分析冰川运动速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 27a来1号冰川运动速度下降趋势明显, 冬、夏季节运动速度波动较大, 但夏季运动速度较大。气候变化通过冰川物质平衡的改变作用于冰川运动速度, 物质平衡的持续亏损最终导致了冰川运动速度的持续降低。夏季的高温与降水对冰川运动速度具有加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6年的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和1980-2006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其冰川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1996年以来的显著升温,导致了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主要受夏季气温变化的控制,冰川物质损失对径流的补给作用已超过了降水的作用.1996-2006年与1980-1995年相比,夏季气温...  相似文献   

12.
Observations of the very-high-energy gamma-ray flux of the blazar 3C 66A (z=0.444) carried out at the Crime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with the GT-48 atmospheric Cerenkov detector are reported. The gamma-ray fluxes in 1997 and 1998 were lower than in 1996. The optical luminosity of the object in 1997–1998 also de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its value in 1996. If the emission is isotropic, the very-high-energy gamma-ray power is 1046 erg/s.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月2日~1998年12月31日新疆伽师地震群的发生,使柯坪断裂的滑动速率和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利用MD系列断层仪对柯坪断裂东段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柯坪断裂带东段在伽师地震群前后,垂直滑动速率由0.037 mm/a提高到0.069 mm/a,水平错动速度由左旋0.033 mm/a改变为右旋0.016 mm/a;水平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垂直运动强度提高了近一倍;伽师震群发生前后,柯坪断裂东段附近的应力场发生了改变,最大和最小水平应变率的大小虽未变化,但主应变率轴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6.7°。  相似文献   

14.
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特征及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河源区青海段9个代表性站点1961-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和未来RCP4.5排放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和预估了黄河源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和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7年来年平均最高、年平均、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倾向率依次增大。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97年存在显著突变。通过分析1961-1997年、1998-2007年以及2008-2017年阶段性变化可知,年平均气温持续上升,年平均最高气温先上升后趋于稳定,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升温速率在1998-2007年最大,2008-2017年升温速率较1998-2007年有所降低。暖昼日数持续增多,霜冻日数和冰封日数持续减少,冷夜日数在1998-2007年减少速率最低,近10年来减少速率增大。未来33年黄河源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暖事件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极端冷事件呈减少趋势。对黄河源区过去和未来气温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将为该区域气温变化对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辽宁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德国科学家 Mosbrugger 和 Utescher 在 1997 年提出的共存分析法对辽宁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气候进行定量重建。通过共存分析获得的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参数为:年均温度为 14.3~19.8℃(中值为 17.05℃),最热月均温为 24.1~27.7℃,最冷月均温为 2.5~10.9 ℃,年较差为 17.7~22.7℃,年降雨量为 803.6~1 113.3 mm (中值为 958.45 mm),最大月降雨量为 179.4~268.1 mm,最小月降雨量为 10.2~12.7 mm。与现代气候对比发现:始新世时气温较现在(7.8℃)高9.25℃,年降雨量较现在(734.5 mm)多约224 mm,始新世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现今为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16.
天山南坡台兰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29,他引:22  
应用控制流域的径流及相关降水资料,通过模型重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均冰川物质平衡序列.结果显示,1957—2000年流域冰川平均年物质平衡为-287mm,累计冰川物质平衡-12.6m;44a来由于气温升温引起的冰川净消融相当于每年补给河流径流1.24×108m3,占河流年径流量的15%.1982年以后,流域冰川物质平衡一直呈负平衡,1957—1981年平均物质平衡为-168mm·a-1,1982—2000年平均为-445mm·a-1.随着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降水量增加,但冰川对气温的敏感性更大,冰川消融加快,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变化一致,其突变年份都在1986—1988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丹丹  春喜  刘美萍  刘月 《冰川冻土》2013,35(4):874-882
以季风边缘区的霍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 利用研究区周缘9个气象站台1951-201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 通过对气温和降水量进行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分析, 探讨流域气候变化过程、特征及周期. 结果表明: 在1951-2010年年均气温上升2.3 ℃, 其倾向率为0.38 ℃·(10a)-1, 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其中, 春季气温升幅最为明显, 倾向率为0.50 ℃·(10a)-1. 同时, 年均气温以1986年为跃点, 发生突变, 突变后的1987-2010年平均气温比突变前1951-1986年气温高1.3 ℃, 并存在6~8 a和15 a的周期律. 年降水量近60 a来减少了83.9 mm, 其倾向率为-13.98 mm·(10a)-1, 呈下降的趋势. 其中, 夏季降水量的下降最为明显, 倾向率为-11.41 mm·(10a)-1. 年降水量以1998年为跃点发生突变, 突变后的1999-2010年降水量比突变前1951-1998年下降76 mm. 并存在4 a和8~9 a的振荡周期. 流域气温变化与北极涛动呈正相关, 而降水量与夏季风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煤是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混合组成,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影响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因素很多,如样品制备、温度控制、空白试验等。按照GB/T6949-1998《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方法》要求,煤样粒度采用10~13mm,即使严格按照国标制样化验,仍出现化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大量的对比实验表明:煤样粒度对测试结果影响明显,其中采用4~6mm和6~10mm2个粒级进行煤视相对密度测定实验,结果发现重复性限好。考虑到4~6mm粒度的煤样在涂蜡时容易崩解破裂并易粘蜡屑等缺点,故建议用6~10mm粒度代替国标中的10~13mm粒度进行煤视相对密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近期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冰川物质平衡是反映冰川状况最为直接、 可靠的参数.基于2008-2012年小冬克玛底冰川花杆和雪坑实测的物质平衡资料以及相关的气象资料, 获取了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09-2012年冰川末端共退缩19.7 m, 年均退缩量为4.9 m, 是1990年代中末期的2.3倍; 平衡线高度为5 720 m, 相比1990年代初的海拔5 600 m上升了120 m.与1995年相比, 冰川面积减少了0.095 km2, 末端海拔从5 380 m上升到5 420 m. 2008-2012年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总量为-1 584 mm w.e., 相当于冰川整体减薄1.76 m. 2009/2010年度物质平衡量为-996 mm w.e., 是小冬克玛底冰川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负平衡值, 夏季平均气温偏高和青藏公路维修导致表面反照率急剧降低是主要原因.对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气温特别是夏季气温和净辐射是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Meteorological impacts of El Niño events of 1982–1983 and 1997–1998 were observed in loc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southern Brazil, El Niño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ainfall and higher freshwater discharge into Patos Lagoon, a large coastal lagoon that empties into the Atlantic Ocean. Based on interdecadal meteorological and biological data sets encompassing the two strongest El Niño events of the last 50 yr, we evaluated the hypothesis that El Niño-induced hydrological changes are a major driving force controll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fishes in the Patos Lagoon estuary. High rainfall in the drainage basin of the lagoon coincided with low salinity in the estuarine area during both El Niño episodes. Total rainfall in the drainage basin was higher (767 versus 711 mm) and near-zero salinity conditions in the estuarine area lasted about 3 mo longer during the 1997–1998 El Niño event compared with the 1982–1983 event. Hydrological changes triggered by both El Niño events had similar relationships to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patterns, but the 1997–1998 event appeared to have stronger effects on the species assemblage. Although shift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were qualitatively similar during the two El Niño events, distance between El Niño and non-El Niño assemblage multivariate centroids was greater during the 1996–2000 sampling period compared with the 1979–1983 period. We provide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principal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connecting the atmospheric-oceanographic interactions triggered by the El Niño phenomena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estuarine fish assembl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