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笔者于2010年12月24日在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调研时,偶然发现平海镇与港口镇交界处有较大面积呈小块状分布的红树植物——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在此之前未报道过在如此高纬度沿海滩涂有分布,榄李是红树林中的嗜热窄布种,仅在广东省的湛江以南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海南岛和台湾岛南部。  相似文献   

2.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碳储量及固碳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杰龙  辛琨  李真  高春  颜葵 《湿地科学》2015,(3):338-343
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为例,利用遥感判读、野外调查和采样数据,采用经验公式和实验室分析方法,计算了12种红树群落植物和土壤的固碳量,得到海南东寨港红树群落的固碳总量为29.56×104t,单位面积固碳量为187.54 t/hm2,其中,土壤固碳量达到90.99%;最后,运用碳税法计算东寨港红树林固碳功能价值为2.75×108元,单位面积红树林的固碳功能价值为17.44×104元。  相似文献   

3.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及河口盐碱滩涂上的特有植物群落,具有防浪固堤、防治污染、净化水质、减少赤潮发生、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红树林湿地是四大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具有特色的一个,也是最复杂、最富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系统。湛江市海岸线长达15 0 0多公里,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沿海滩涂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是除海南岛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广东省红树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红树林物种最丰富的地级市,占…  相似文献   

4.
红树林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SPOT5影像数据,得到深圳市红树林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样方调查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红树植物群落碳密度估算模型,评估深圳市红树植物群落的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田区、宝安区、南山区和大鹏新区,总面积约为169.7 hm2;以多波段光谱反射率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自变量建立的红树植物群落碳密度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为0.75,平均相对误差为27.32%,可以用来估算红树植物群落碳密度和碳储量;2012年深圳市红树植物群落碳储量为0.93×104t,平均红树植物群落碳密度为54.81 t/hm2。其中,大鹏新区盐灶村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群落的碳密度最高,达到70.02 t/hm2,福田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的红树植物群落碳储量最高,约占深圳市红树植物群落碳储量的70%。  相似文献   

5.
广东惠东县境内榄李种群的分布及保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惠东县沿海真红树植物榄李生境存留面积13.85 hm2,分布于3个地点。其群落内共录得红树林植物7科9属9种,群落的整体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956~1.565,均匀度指数为0.870~0.934,生境沉积物缺乏典型红树林沉积物的特性。惠东县的平海——黄埠榄李种群可确定为欧亚大陆分布最北缘的种群,针对该种群面临的环境威胁,提出了种群保育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海南岛东寨港红树林研究简史,前人主要在红树植物分类、红树林生态、红树林微生物、红树林生理、红树林遗传领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红树林的研究进展,东寨港红树林研究在红树植物药物的筛选、红树林恢复生态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中国可持续人居功能分区评价(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1km×1km栅格尺度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类评价和分县尺度人口空间集聚程度分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分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确立了中国可持续的人居功能分区评价模型,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居功能分区方案。研究表明:中国可持续的人居功能分区空间分布呈现东南半壁优于西北半壁的格局;人居功能强可持续地区面积约139.75×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4.66%,相应人口4.3亿,接近总人口的1/3,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黄淮海平原以及东北平原的部分地区;人居功能较强可持续地区面积约193.6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5,相应人口3.2亿,接近总人口的1/4,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山东半岛等地;可持续地区面积210.19×104km2,约占国土面积的22%,相应人口3.7亿,占总人口的28.24%,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零星见于藏东南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等地区;较弱可持续地区,面积约145.85×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5.30%,人口1.4亿,约占总人口的11%,零散分布于黄土高原、川滇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弱可持续地区面积约263.86×104km2,约占国土面积的27.68%,相应人口0.4亿,接近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荒漠以及川滇高原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乡土伴生植物鱼藤(Derris trifoliata)在红树林中快速扩散,并且覆盖在红树植物冠层,导致红树植物因光照、资源和空间等的不足而逐渐枯萎和塌陷,造成红树植物连片死亡。鱼藤是继团水虱(Sphaeroma sp.)、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之后,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的又一个生态问题,被认为是红树林退化的指示物种。主要综述了鱼藤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在红树林中的分布特点及其研究现状,对鱼藤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11,66(7):1008-1008
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于20011 年6 月23-26 日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主办,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温州海洋研究院) 承办,浙江省植物学会协办。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分布省区市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门的学者共计130 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60 余篇。《地理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湿地科学与管理》等科技期刊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海南岛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1959年和2008年的数据基础上,分析了近50年海南岛红树林种类、群落和面积的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50年内,三地的红树植物相对灭绝种类比例小,只有三亚河种类变化较大,从26种减少为20种(另有2个引入种),东寨港和青梅港则分别仅减少1种。从群落类型面积变化分析可知,50年来三地主要群落的损失率均在41﹪以上,所毁灭的群落以近岸的内缘种为优势的群落为主,主要是海莲,尖瓣海莲,木榄群落和角果木群落等,并存在单优种群落向多种混合的多优种群落的演替,种群濒危,矮化和面积碎化现象突出。50年来三地红树林总面积也大为减小,东寨港和青梅港减少53﹪左右,而三亚河则减少92﹪。近50年来红树林的变化与环境关系表明,自然环境要素梯度变化形成了红树林群落空间分布和群落垂直分层的分异性。而社会(生产)环境要素的发展过程不但改变了红树林群落空间分布格局,还影响群落种群和外貌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1.
半红树植物通常生长于红树林向陆边缘、不规则高潮可及的生境。由于自然分布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对半红树植物的分布格局、群落组成和立地条件等方面的了解比较有限,导致目前对半红树植物的保育和管理还有明显缺陷。以粤西沿海地区17处典型半红树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红树植物种群分布、生境特点、生境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对策。在野外调查中,发现3处中国大陆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玉蕊(Barringtonia racemosa)种群新分布点,以及广东省科级植物分布新纪录--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研究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半红树植物群落以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和银叶树为优势种,伴生种和陆生植物分别以露兜簕(Pandanus tectorius)和楝(Melia azedarache)较为常见,半红树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主要受土壤盐度和淹水条件影响,自河口的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化,其土壤环境特征与真红树植物群落相似,表现为低盐度(土壤盐度为0.84‰~6.59‰)、土壤酸化(pH为6.01~6.09)和高有机质含量(总有机碳质量比为19.12~44.44 g/kg)的特征。现阶段对半红树植物仍然缺乏综合研究,其包括碳存储在内的生态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半红树植物保护地位在国内尚未明确,建议开展建立保护小区、实施迁地保育和人工恢复等保育手段。  相似文献   

12.
深圳现存红树林群落的生境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价值。由于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的缘故,城镇边缘的红树林面临着较大的环境压力。深圳市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重点区域,也是华南沿海红树林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深圳现有红树林面积169.7hm2,占深圳国土总面积的0.08%,集中分布在东部龙岗区的坝光盐灶村、东西涌,中部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西部宝安区的西乡、福永、沙井及海上田园等地。随着深圳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地的红树林面积增长受到阻碍,功能退化。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深圳主要的红树林群落的地理位置、生境状况、种类组成、发展前景和所面临的威胁作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为深圳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亚热带包括台湾省北部、中部、福建、广东、广西的大部分以及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东起台湾省及其沿海岛屿,西至高黎贡山南端中缅边界,北依戴云山、南岭、西北依云贵高原,南接雷州半岛,大约位于北纬22—25°的地区。“ 带内山地丘陵广布,自东向西分布有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九连山、云雾山、云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对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资源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南沙区共有红树植物12科15属16种,包括真红树植物6科7属8种和半红树植物7科8属8种;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南沙湿地公园、洪奇沥东岸14涌至17涌滩涂、仁隆围和义隆围东部河岸、蕉西水闸、大角山海滨公园、沥心沙大桥桥脚、沙仔岛、坦头村等地;红树林群落可以分为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群落、无瓣海桑群落、桐花树群落、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群落、无瓣海桑+老鼠簕群落、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群落、秋茄(Kandelia obvata)群落、假茉莉(Clerodendrum inerme)群落、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群落、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群落、桐花树+老鼠簕群落、秋茄+桐花树群落、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群落和海杧果(Cerbera manghas)群落等15种主要群落类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南沙区的红树林资源,建议在宜林地补种红树植物,划定红树林重点保护区域,加强红树林监测和对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治理,积极开展红树林生态旅游等。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沿海红树林为研究对象,结合谷歌地球引擎(GEE)云计算平台,以1986—2018年32期3 359景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随机森林(RF)方法提取1986—2018年广东省红树林面积,比较全省沿海城市红树林年际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景观斑块角度分析广东省红树林斑块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6—2018年红树林遥感分类总体精度均高于90%,广东省沿岸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其在2014年后变化幅度逐渐减小。2)从各沿海城市来看,红树林共分布在14个市内,其中湛江和阳江是红树林面积分布最大的2个城市;各市红树林面积变化可分为先减后增、波动增加和无明显变化3类。3)1986—2018年广东省红树林斑块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斑块平均面积(MPS)呈上升趋势,红树林破碎化程度减轻。获取年际红树林面积分布信息和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可为红树林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数据和参考,服务于红树林生态恢复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具有速生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红树林生态恢复中,并卓有成效。但是,这两种红树植物是否具有生态入侵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全面梳理、分析了无瓣海桑和拉关木的各种可能扩散行为的生物学过程,结果表明,在中国这两种红树植物尚不具有生态入侵危害,仍然可以作为中国红树林修复工作重要的树种资源。但是,引进任何外来的生物,都应该有风险防范的意识,加强跟踪监控,确保生态安全。目前,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对这两种外来红树植物的监控水平,在有把握控制的情况下,采取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方法,在恢复红树林生境条件困难的地域,可以适当引种这两种红树植物并进行推广,以满足现阶段国家红树林生态建设的重大需求。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宜林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温度、盐度、沉积物、潮水浸淹、风浪作用、地貌特征等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温度是决定着红树植物的纬向分布;盐度、沉积物、潮水浸淹影响着红树植物种类的分布和幼苗的呼吸和发育;风浪和地貌特征影响着红树林幼苗根部的固着。指出滩涂高程和风浪作用是影响红树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红树林幼苗存活率。同时认为应该将"3S"技术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分析宜林因子的临界参数,建立模型,经过实际校验后用于选划红树林宜林地。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高中地理教材把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归为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21世纪新课标教材没有明确指出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下面以两道高考地理题为例,探究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例1(1993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7)7.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带各部分的主要成因或特征是A.北部赤道低压与东南信风交替控制B.南部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C.东部地处背风区,降水较少D.北部夏湿冬干,南部冬湿夏干答案:ABCD例2(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36)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9.
红树族植物是红树林的重要建成种群,表现出丰富的自然杂交现象。为了明确杂交子代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红树科(Rhizophoraceae)红树2属6种(2杂交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都为近多边型,垂周壁式样都为平直或微弯;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形状都为椭圆形,且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表皮细胞密度等数量性状指标在属间存在显著差异;下表皮角质层空腔为红树属(Rhizophora)植物特有性状;聚类分析将供试植物分为2个类群,杂交子代与母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传统形态学分类和分子验证结果相符,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区分红树族植物以及分析杂交子代和亲本的亲缘关系方面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第一、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云南省有100 hm2以上各类湿地总面积23.53×104hm2,以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占绝对优势;第二次调查云南省湿地总面积56.43×104hm2,其中自然湿地39.31×104hm2,占湿地总面积69.66%,人工湿地17.12×104hm2,占湿地总面积30.34%。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湿地面积增加32.50×104hm2;第二次调查增加了季节性河流、喀斯特溶洞湿地、洪泛平原湿地、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淡水泉、运河/输水河及水产养殖场8种湿地型,增加湿地面积2.34×104hm2;全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无论数量还是面积都呈现增加态势,数量共增加1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