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的养殖形式,目前主要有浅海筏式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以及海底养鲍等。1海底养鲍及其优点所谓海底养鲍,就是人们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方法、将人工鲍苗投放于事先选择好的海区底部,让其自然或半自然生长。其优点是:1.1投资少它不用像工厂化养鲍那样需建设水、气、暖配套的大型生产车间;也不用像筏式养鲍那样需要购置大批的根橛、筏架、网笼和浮漂等养殖器材。其生产投资较其他养鲍形式少。1.2成本低海底养鲍靠自然潮汐进行水交换,不需用提水设施;所用器材、饵料和人工也都寥寥无几。1.3安全可靠养殖对象处于海域的底部…  相似文献   

2.
荣成市采用工厂化鲍鱼育苗、养殖,建成了鲍鱼育苗、中间育成、商品鲍养成的配套体系,育苗水体5000m~2,养殖。 工厂化养鲍,使鲍鱼养殖摆脱了自然条件中不利因素,提高了成活率,缩短了养成期。  相似文献   

3.
海南九孔鲍养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我国皱纹盘鲍苗种及成体发生大规模死亡以来 ,北方鲍鱼产量一直处于低谷阶段 ,鲍鱼人工育苗及养殖严重受阻 ;1996年开始增产 ,但速度缓慢 ,生产极不稳定。南方福建东山一带 ,目前发生鲍鱼大规模死亡现象 ,并有向南方拓展之势 ,如广东湛江、汕头、汕尾也发生鲍鱼大规模死亡现象。海南省政府决定 ,今后几年内全省计划大力发展鲍类养殖 ,全省计划几年内发展网箱养鲍10×105箱 ,许多企业大力开展工厂化养鲍。本文针对海南养殖九孔鲍的独特特点 ,从养殖模式及养成技术的操作和管理 ,以及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一简要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取苗种强化培育、坑道培育大规格苗种、湖间带鲍参混养等相结合,并配套适当技术措施,促进鲍快速生长,缩短养殖周期一年左右,提高成活率15%以上,增加经济效益200%左右,形成鲍高效养殖的较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沿海各地在潮间带建了大量的养鲍池,但由于多种原因,不少单位的池子几近废弃,导致生产物资、设备的极大浪费。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荣成市在养鲍池内堆石养参,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场地的选择 养参池应选择潮流畅通、风浪较小、盐度稳定、没有污染且野生海藻较多  相似文献   

6.
耳鲍人工养殖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经过1a的养殖实验,研究了耳鲍(Haliotis asinina)在海南省人工养殖的可行性,发现室外水泥池池底波纹板流水养殖,其生长速度快,年平均壳长增长率为75.5%,成活率高达83.3%,比我省主要鲍鱼养殖品种九孔鲍和杂色鲍年平均壳长增长率分别高了13.8%和13.5%,成活率高了31.7%和30%,同时证实耳鲍不适合室内目前通用的工厂化笼养。  相似文献   

7.
室内养殖皱纹盘鲍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北方在室内水槽进行皱纹盘鲍的工厂化养殖已较为普遍,但也存在着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病害致死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鲍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本文就与之有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1鲍苗①的健壮程度养殖用鲍苗健壮与否,与亲鲍的质量有很大关系。为保证亲鲍质量,除考虑选择性腺发育良好、足肌敏捷无损伤的个体外,还应注意亲鲍栖息地的分布密度与个体大小组成,应当在鲍的自然栖息密度大、个体大小组成呈正态分布的海区采捕亲鲍。如果海区鲍的自然栖息密度小、个体大小组成不规律或只有大个体的鲍,说明该海区潜在着…  相似文献   

8.
鲍以其营养价值和口味鲜美名列“海八珍”之首。现在我国鲍的增养殖业已在迅速崛起,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也日臻成熟。作为一种产业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如何缩短养殖周期和提高经济效益上。鉴于鲍养殖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养殖周期长就意味着风险大、投  相似文献   

9.
砣矶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海岛镇,全镇共8个行政村,3600户,1.1万人,岛陆面积7.05平方公里。近几年来,我们立足海岛实际,把组织实施以鲍鱼增养殖业为标志的“捞金工程”,作为“耕海牧渔”、抢占海洋开发“制高点”的重大举措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镇已形成一个育苗、养成、销售系列化,海上、海底、陆上立体化发展,集体、个体、股份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全镇共有工厂化、坑道、筏式、大棚、潮间带、潮下带等各式养鲍场100多处,存养鲍鱼3000多万头。到1994年,累计收获商品鲍30吨,销售收入1200万元。鲍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鲍育苗的基础上 ,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南方沿海的鲍工厂化育苗的工艺流程 ;该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 ,应用后鲍苗产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新型养鲍网笼的结构及实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现有养鲍器材的优缺点及养殖工人在海上作业的习惯,采用目前扇贝养殖的物资而设计一种新型养鲍网笼。新型养鲍网笼在结构上的特点是:(1)采用具有鲍活动孔的塑料盘将网笼分隔成饵料区及鲍栖息区两个部分,改变了饵料与鲍在同一部位的格局;(2)采用顶端封口,比侧面缝合或拉链式封口更经济耐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鲍的育苗、养成和工厂化蓄养发生严重的异常现象,造成大面积减产。1995年1月,受长岛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我们承担皱纹盘鲍病因和病害防治研究项目。本文着重讨论养鲍用水的水质状况及水质处理技术。1材料与方法1.1样品的采集采样地点和时间。1995年7月13日取长岛鲍鱼育苗厂附近海水、育苗用沙滤水和排放的育苗废水;1995年7月16日取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码头涨潮水。1.2样品的处理和分析步骤取自长岛的水样,沉淀后取上清液,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因需分析元素总量,所以未经过滤。…  相似文献   

13.
用孔石莼变异株Ulvapertusa、活性炭纤维(ACF)和二氯异氰尿酸钠(NaDDT)对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产生的自污染水进行净化,并用于饲养幼鲍。结果表明,孔石莼变异株能有效地吸收对幼鲍生长产生影响的水化因子──氨氮、亚硝酸盐,而活性炭纤维对污水中的COD_Mn和细菌的吸附率分别达82%和99.98%,经孔石莼变异株处理后的养鲍污水与未处理的养鲍污水对幼鲍生长影响明显不同。文中同时提出了用活性炭纤维、孔石莼变异株和二氯异氰尿酸钠净化养鲍污水的循环反馈投饵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鲍与牙鲆工厂化养殖普遍存在的设施配套标准差、养殖容量低、生产成本高、病害日趋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工厂化养殖设施适应性技术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要点。  相似文献   

15.
在天津地区对2.2 cm左右规格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进行试养殖,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笼养与砖养)、两种养殖密度下鲍的存活与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换水频率和不同饲料形状对鲍的生理状态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养殖1个月后,笼养下的鲍存活率(74.4%)低于砖养(84.0%),且低密度养殖下鲍的存活率更高;随着换水频率的增加,鲍的摄食量逐渐增加,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均呈减少的趋势;投喂不同形状饲料的组别间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差异显著。因此,砖养模式更适合于作为天津地区鲍养殖的模式,并且降低密度、提高换水频率有助于改善水质,改良鲍的摄食、存活状况。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鲍与牙Ping工厂化养殖普遍存在的设施配套标准差、养殖容量低、生产成本高、病害日趋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工厂化养殖设施适应性技术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要点.  相似文献   

17.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种苗的试验性底播及人工养殖。鲍野生资源随着过度采捕而急剧下降,我国开始通过底播增养殖工作以恢复皱纹盘鲍的生物资源,其中底播养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物资源恢复与增殖未能取得理想效果。20世纪90年代皱纹盘鲍杂交技术获得突破并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鲍养殖产业南移,目前福建养殖鲍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7%,而北方海区底播增养殖产业受养殖周期、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冲击,以及底播越冬期间高死亡率等问题制约,已严重萎缩。自2009年起,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相关研发及产业单位合作建立皱纹盘鲍底播型海洋牧场技术研发的产学研平台,进而于2013年提出并实施了“北鲍北养”产业计划。通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及示范,部分地区的底播皱纹盘鲍已进入商业性收获等显著进展。本文针对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产业中亟需解决问题、发展目标、可实现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讨论,以期为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原种保护、资源增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拓展养殖空间,发展开放海区鲍养殖产业,在福建兴化湾新开发海区进行了抗风浪养鲍新技术的研究,对开放海区与传统遮蔽养殖海区、延绳式PVC管养技术与传统筏架式筐养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19个月的养殖,开放海区PVC管养组鲍的日均增质量以及成活率分别为(106.41±5.33)mg/d和82.75%,显著大于处在开放海区和遮蔽海区的2个筐养组(P<0.05).冬春季为鲍的最佳生长时期,其日均增长表现为PVC管养组大于筐养组(P<0.05);开放海区大于传统遮蔽养殖海区(P<0.05).养殖器具的污损生物附着量则表现为所有筐养组均显著大于PVC管养组(P<0.05).夏秋季采用水下延绳式PVC管养模式还能有效地避免高温、污损生物和台风的侵袭与危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凯氏拟小球藻(Parachlorellakessleri)糖代谢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凯氏拟小球藻中克隆了己糖激酶基因CkeHK(GenBankID:AHF54566),并对其自养、异养、混养条件下的转录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的cDNA全长为1844bp,开放阅读框1389bp,编码462个氨基酸。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9.73,等电点为6.98。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以自养培养条件为对照,异养培养和混养培养条件下,CkeHK均能够发生明显上调,且混养条件下上调量比异养条件下上调量更多,说明CkeHK可能在凯氏拟小球藻利用外源糖的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光信号对于凯氏拟小球藻利用外源糖可能存在调控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CkeHK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0.
吴永沛 《海洋科学》2000,24(4):47-49
研究了鲍人工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CaCl2处理溶液浓度与饲料稳定性的关系,以及不同海水温度对饲料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3%~15%的CaCl2处理溶液浓度范围,饲料的稳定性随CaCl2浓度的上升而提高。在15~30℃的范围内,随着海水温度升高,饲料的稳定性逐步下降。由25℃升高至30℃时,饲料的稳定性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作为控制鲍人工饲料稳定性的依据,并生产出符合不同水温要求的系列鲍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