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气候变化下干旱半干旱地区湿草甸参考作物蒸散发(ET0)影响因子,使用FAO 56 P-M模型对科尔沁湿草甸ET0进行模拟,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并通过通径分析及指标敏感性分析对ET0的影响因子进行辨识。结果表明:(1)小时尺度模拟精度最高,日尺度次之,月尺度较差,小时尺度上晴、阴、雨3种天气条件下模拟效果不同,晴天最优,阴雨天较差。(2)ET0年内变化呈单峰曲线状,生长季明显高于非生长季,集中在3—10月,占全年89.79%。生长季典型晴天ET0逐小时分布特征遵循倒“U”单峰型变化规律。(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ET0的通径系数以及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E的总贡献均表现为VPD(饱和水汽压差) > Tmin(最低气温) > Rn(冠层表面净辐射)>u2(2 m高度风速),即VPD为影响ET0最重要的因子;指标敏感性分析中,在去除VPD后引起的E变化最大,说明ET0VPD的变化最为敏感,其次为u2TminRn。  相似文献   

2.
王炳亮  李国胜 《地理科学》2013,33(9):993-998
根据辽河三角洲1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参考蒸散发计算方法,分析辽河三角洲半湿润区、半干旱区以及滨海干湿过渡区3个气候亚区参考蒸散发对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的敏感性及其时空分异。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敏感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和平均气温;在半湿润区和滨海干湿过渡区,敏感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不同气候亚区参考蒸散发对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具有较大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蒸散发是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耗散途径。预估黑河流域未来潜在蒸散量(ET0)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流域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使用1960—2014年黑河流域气象数据,采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流域潜在蒸散量;基于同期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及2006—2100年CMIP5中CNRM-CM5模式的RCP4.5、RCP8.5路径预测数据,经统计降尺度模拟与偏差校正,预估了流域未来潜在蒸散量;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将流域各划分为3个子区,进行子区及全流域Mann-Kendall未来趋势分析。结果显示:(1)NCEP再分析资料与流域潜在蒸散量建立的逐步回归降尺度模型模拟效果好,经CNRM-CM5模式模拟及偏差校正,适宜于预估黑河流域未来潜在蒸散量。(2)预估RCP4.5路径流域2021—2050年、2071—2100年年均潜在蒸散量较1971—2000年分别增加3.49%、6.11%,RCP8.5路径分别增加4.64%、10.07%,RCP8.5路径增幅高于RCP4.5路径。(3)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可将两种路径流域未来蒸散量划分为3个子区,RCP4.5、RCP8.5路径黑河流域Ⅰ区潜在蒸散量各为不显著、显著的下降趋势,两种路径下Ⅱ区、Ⅲ区及全流域均为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作物系数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Lysimeter蒸散仪于2011-2014年对祁连山中部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亚高山草地实际蒸散量进行观测。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对草地参考蒸散量进行估算,根据草地植被高度结合气象数据,以估算日尺度作物系数,以估算的作物系数与模拟的参考蒸散量计算草地实际蒸散量,并用观测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FAO改进后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适合该区域草地作物系数的计算;以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的日蒸散量为0.50~7.26 mm,生长季日均蒸散量有年际变化,2011年 > 2014年 > 2012年 > 2013年。总体来看,土壤蒸发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影响蒸散量年际变化的主要部分是植被的蒸腾。  相似文献   

5.
CoLM模式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陆面过程模拟评估及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2011年3月22日至7月26日肖塘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资料测试了不同陆面参数对公共陆面模式(CoLM)模拟效果的影响。地表参数包括地表反照率(α)、地表比辐射率(ε)、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z0m、z0h)、零置位移(d)、热传输附加阻尼(kB-1)。结果表明:感热通量H和地表温度Tg对地表反照率、动力学粗糙度和地表比辐射率比较敏感,对零置位移不敏感。通过观测资料获得的这些参数及kB-1参数化方案均被用来替换原CoLM模式中相应值及参数化方案。CoLM模式基本上能较好地模拟净辐射Rn、感热通量H、地表土壤热通量G0和地表温度Tg日变化特征,只是在日峰值及其峰值出现时间的模拟上不理想;而CoLM模式对该地区土壤湿度M的模拟效果非常不好。误差统计值Bias、SEE、NSEE表明优化参数后的CoLM模式使得Rn的模拟误差被降低4.21%(SEE),H的模拟误差被降低25.19%(Bias),Tg的模拟误差被降低33.33%(Bias)、10.45%(SEE)和25%(NSEE)。  相似文献   

6.
砾石床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通过砾石床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砾石床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与砾石粒径、砾石覆盖度和自由风速有关,Bagnold的1/30定律和其它有关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粗糙元高度的固定比例对砾石床面都不适用。在各种一定砾石覆盖度条件下,砾石床面的Z0随自由风速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在各种一定自由风速条件下,Z0随砾石覆盖度C的变化遵循二次曲线:Z0=F1+F2C+F3C1.5+F4C2,砾石覆盖度为40%~75%时,Z0达到最大值。建立了包含自由风速和砾石覆盖度两个因子的Z0的双因子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7.
ET0模型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适用性,而对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的ET0模型的适用性研究较为稀缺。利用2006—2014年生长季(4—10月)策勒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自动称重式蒸渗仪实测数据为标准,采用最大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模型效率(EF)和一致性指数(d)4个指标,在日、月时间尺度上评价了6种常用ET0模型在策勒绿洲的适用性,并使用回归修正法和比例修正法分别修正了这6种模型。结果表明:(1)日、月时间尺度上,Hargreaves-Samani(H-S)模型高估程度较大,其余模型均不同程度低估,拟合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AO-56PM、Jensen-Haise(J-H)、Priestley-Taylor(P-T)、Makkink、Turc、H-S。(2)所有ET0模型月值变化趋势与蒸渗仪实测值基本一致,除FAO-56PM和Turc模型计算的ET0月值在6月达到峰值外,其余模型均在7月达到峰值,在生长季尺度所有模型ET0月值与蒸渗仪实测值呈显著相关。(3)日、月时间尺度上,回归修正法和比例修正法修正后的ET0模型计算结果与蒸渗仪实测值均呈极显著相关,回归修正法优于比例修正法。(4)相关性分析表明,对策勒绿洲ET0影响由高到低的气象因子依次为Tmean>Tmin>P>Tmax>Rs>U2>RHmean。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表层土壤磁学性质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广州市范围内的350个表层土壤样品χlfχARM/SIRM、HIRM等14个磁学参数的测试结果,在对各磁学参数分别进行统计特征分析和正态性检验的基础上,对满足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磁学参数进行趋势分析。利用确定性插值法(包括反距离权重法和径向基函数法)和地统计法(包括普通克里金法和泛克里金法)对14个磁学参数进行空间插值并根据交叉验证法(比较不同插值方法的交叉验证参数)的结果,比较地统计法和确定性插值法的预测误差,从而确定14个磁学参数的最优插值方法。结果表明:1)地统计法中,χARMχlfχhfS100S300S-100、SIRM和HIRM的普通克里金法插值效果最好;SIRM/χ的泛克里金法插值效果最好;χARM/SIRM和S-300的普通克里金法(OK)和泛克里金法(UK)的插值效果接近。OK法作为最常用的地统计空间插值方法,在表土磁学参数上也相较于UK适用范围更广。2)确定性插值法中,χARMχlfχhfχfd(%)χARM/χχARM/SIRM、HIRM的径向基函数法插值效果最优;S100S-100S-300和SIRM的反距离权重法插值效果最优;反距离权重法和径向基函数法均可作为χfd、SIRM/χS300的插值方法。3)综合比较地统计法和确定性插值法,发现χARMχlfχhfχfdχfd(%)χARM/χχARM/SIRM、S300、HIRM的空间插值应采用径向基函数法;S100S-100S-300的空间插值应选择反距离权重法;而SIRM/χ和SIRM空间插值建议分别采用泛克里金法和普通克里金法。  相似文献   

9.
高速频闪摄影从实验技术上加强了对沙粒跃移运动及其参数的研究,但因拍摄沙粒的成像点不完整又存在局限性,用曲线拟合高速频闪摄影的跃移沙粒轨迹可以补足缺失的成像点。本文对高速摄影的沙粒轨迹进行曲线拟合,从拟合曲线反求出沙粒的起跳角θ0、上升段跃高H1、上升段跃距L1、沉降角θt、下降段跃高H2、下降段跃距L2,并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式,为进一步研究颗粒跃移运动过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Numerou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a remote location is the major factor preven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Research to date, however, has not presented relevant evidence to support this hypothesis or explained how to identify the concept of ‘remotenes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design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alongside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that contain such entities and three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that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is phenomenon: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ances are used to calculate and evaluate the location remoteness degrees (LRDs)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erms of both resource types and reg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are indeed remote from the overall samples. Based on spatial distances, the LRDs are α1 = 1.36 (i.e., distance to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and β1 = 1.14 (i.e., distance to regional central city), but when based on temporal distances, α2 = 2.02 (i.e., distance to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and β2 = 1.44 (i.e., distance to regional central city). Clear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the LRD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resource types, with those in western China and forest industrial cities the most obviously remote. Finally, the numbers of very remote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based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ances (i.e., α > 1.5 ∩ β > 1.5) are 14 and 19, respectively, encompassing 17.9% and 24.4% of the total sampled. Similarly, 25 and 30 not remote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based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ances (i.e., α ≤1.0 ∩ β ≤ 1.0) encompass 32.1% and 38.5% of the total,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provided supporting in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olicy making for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given different LRDs.  相似文献   

11.
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方面。通过野外增减雨试验,研究了降水变化对科尔沁沙地3种沙生植物生长特性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6月植被平均密度最大,7月平均盖度最大,降雨量增加60%时,植被盖度最大,为58.0%。(2)增雨区的主要植物为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减雨区主要植物为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降雨量减少60%时,蒺藜在6、7、8月密度分别为70%、80%、79%,显著高于其他植物。(3)降雨量减少时,3种沙生植物的相对含水量(RWC)减少,而细胞膜透性增加;蒺藜RWC高于雾冰藜和猪毛菜,但是丙二醛(MDA)正好相反;蒺藜的耐脱水能力和细胞膜的耐伤害程度强于雾冰藜和猪毛菜。(4)随着降雨量的增加,3种植物的光能转化效率(Fv/FmΦPSⅡ)逐渐增加,但随干旱天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异形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地区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叶片为多态形,呈现出由披针形叶到锯齿卵圆形叶的规律性变化。为了研究胡杨异形叶的电子传递和光能吸收、分配和耗散对额济纳荒漠地区的适应特征,分别连续测定了生长季内胡杨两种典型叶片(披针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的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1)锯齿卵圆形叶的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能利用参数(PI)高于披针形叶,QA的积累量(Vj)、QA还原的相对速率(Mo)小于披针形叶;(2)锯齿卵圆形叶的反应中心密度(RC/CSo)、单位横截面积上电子传递能量(ETo/CSo)高于披针形叶,单位横截面积上耗散的能量(DIo/CSo)以及单位反应中心上的能量流参数(ABS/RC、ETo/RC、TRo/RC、DIo/RC)低于披针形叶;(3)锯齿卵圆形叶用于光化学反应和电子传递的能量比例(ΦPo、Ψo、ΦEo)大于披针形叶,非光化学猝灭的最大量子产额(ΦDo)小于披针形叶。这说明,胡杨锯齿卵圆形叶相对披针形叶具有更有效的能量分配策略,对极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半干旱的地理条件,针对1980—2017年农业生产的实际统计数据,以5年为计算时间尺度单元,建立了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主成分回归(PCR)分析模型,定量地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地理环境和生产投入对农业生产的绩效贡献。结果表明:(1)对各时段的PCR方程模型自变量平均弹性系数的计算分析表明,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的主要指标有Y3(实际灌溉农田面积,0.117)、Y4(高产稳产农田面积,0.509)、Y7(农用施用化肥总量,0.793)、Y8(农用机械总动力,0.091)、Y9(总农业用电量,0.478)、Y10(农业劳动力人数,0.106);减少效益的主要指标有Y1(农田面积,-0.763)、Y5(受灾农田面积,-0.052)、Y6(成灾农田面积,-0.062)。(2)自然灾害对关中地区农业粮食生产的影响处于非常显著位置,但影响总的而言比较平稳。(3)在这些指标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关中农业粮食生产产量呈现高低起伏、周期性循环、持续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植物枝条失去50%水分传导时对应的水势(ψ50),称为枝的水分传导脆弱性。该指标是反映植物干旱适应能力的关键指标,也决定着植物沿降水梯度的分布。乔木和灌木枝水分传导脆弱性沿降水量递增的变化是否一致,有待揭示。基于已发表的文献,筛选出236种乔木、137种灌木,建立ψ50与分布地年均降水量及分布地干旱指数关系,来确认两大类植物的ψ50沿降水递增的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乔木和灌木的ψ50均随降水梯度、干旱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显著;ψ50与降水梯度、干旱指数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在乔木和灌木间差异不显著,但同一降水量下,乔木比灌木具有较低的ψ50值。我们认为灌木和乔木枝水分传导脆弱性对降水量和干旱指数递增具有相似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滴哨沟湾剖面全新统DGS1段的粒度数据,认为流动沙丘砂、泥炭、砂质古土壤、古固定-半固定沙丘砂到湖沼相和次生黄土的颗粒总体上变细,分选变差。结合腹足类动物化石和湖沼相地层中石英砂粒表面电镜扫描,认为DGS1粒度结果实际上是全新世以来多次冬夏季风的交互演替过程的气候-地质记录。据此,将DGS1粒度信号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分为4个阶段——全新世早期好转期、全新世鼎盛期、大暖期向寒冷期转变波动期和降温不稳定的沙漠化频繁变化时期。  相似文献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温压湿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马志福  谭芳  候勤东 《中国沙漠》2000,20(3):289-292
根据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近20个气象测站36 a冬季(1月)、夏季(7月)平均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6个短期观测站近10 a的有关气象资料,对该地区冬、夏季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冬季(1月)平均温度、夏季(7月)平均温度预测方程:T1=31.0069-0.2038λ-0.4556h-0.003H;T7=57.0155-0.6425h-0.0055H。同时,在此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导出的正态分布和U分布概率模式,预测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各测站冬夏季不同概率的设计值,并进行了χ2检验,通过率100%。以预测方程和概率模式揭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冬夏季温、压、湿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区域沙漠化研究中的沙漠化数量表征   总被引:29,自引:14,他引:15  
常学礼  高玉葆 《中国沙漠》2003,23(2):106-110
在区域尺度的沙漠化研究中,沙漠化的数量表征可以从沙漠化程度和沙漠化过程二个方面来表示,沙漠化程度是区域内不同沙丘类型的加权作用的总和,用公式DGi=(Mi+k1SMi+k2Fi)/Ai来计算。沙漠化过程是描述沙漠化程度的变化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的沙漠化程度的变化速率,用公式DP=(DGi+n-DGi)/n来计算。其中权重k值的确定是区域沙漠化研究的核心,因为k值的大小影响到区域沙漠化程度的高低。研究的结果表明,k值与沙漠化程度呈正关联。但是,其引起的变化小于不同沙丘类型面积变化引起的沙漠化程度的变化。因为采用上述公式计算区域尺度上的沙漠化程度和过程,主要反映了不同沙丘类型的面积信息,权重k值仅仅是对其进行了校正。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k值与沙漠化程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对k值的异议引起的沙漠化程度和过程的差别,可通过k值曲线及时地纠正或重新计算。此外,在不同沙丘类型面积确定的情况下,用k值曲线可表示出所研究地区沙漠化程度和沙漠化过程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8.
通过鉴定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试验,获得沙地春玉米拔节期叶片水势(Y)与土壤相对含水量(X1)和尿素施用量(X2)之间的关系方程:Y=-1.35+0.06X1-0.02X2+0.05X1X2+0.05X12+0.09X22。玉米拔节期的叶片水势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远大于受施肥量的影响;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4%、尿素施用为59g·m-2时,玉米拔节期的叶片水势最高。  相似文献   

19.
赵爱芬  周海燕 《中国沙漠》1999,19(Z1):65-68
通过调查冷蒿的生物学特性,并以4种不同处理实验研究了耐牧性。处理方法分别为第1组模拟轻牧,剪去植株高度的一半(T1);第2组模拟重牧,把植株地上部分全部剪掉(T2);第3组埋土3~5cm(T3),以模拟沙质草场疏松的地表易被牲畜践踏活化而掩埋植物;第4组做对照(T4)。试验结果证明,春季对地上部分剪除不影响以后的营养生长和生殖枝的形成发育,但是7月以后做剪除处理则对其营养生长不利,对生殖枝的形成影响更大。生长季多次剪枝可获得更大生物量,不同处理组平均每株的地上部分收获生物量(干重)分别是25.2g(T1),27.4g(T2),24.7g(T3)和22.0g(T4)。冷蒿枝条密集,在无干扰条件下,平均每株有枝条近百枝。植株地上部被剪除后,不定芽萌发力强,1cm的残枝上可以萌芽2~4个。枝条的基部极易生不定根形成新植株。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并存保证了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20.
基于极值标准化等传统方法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中,评价因子与评价结果为线性相关关系难以妥善处理适度指标,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在分析适度指标标准化建模需求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并以重庆市人口密度指标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适度指标对评价值的贡献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方法解决了适度指标在不同区间作用方向不同的需求;实证研究表明,改进方法较传统方法评价结论更符合实际,政策启示更符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中的人口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