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在 PC-1500袖珍计算机上供一般气候站测报业务使用的“DMCX-B”程序,在作0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记录处理时,当按下■、■、■三个键时,首先在荧光屏上显示前12小时气温 T_(12),以供校对,如发现 T_(12)有误,则键入正确值即可改正,修改起来比较方便。但是程序在02时记录反查计算时,没有显示 T_(12),这样,一旦在14时观测后,发现当天  相似文献   

2.
自动气象站观测存入的记录中,水汽压、露点、海平面气压是与气温、湿度、气压有关的计算值,当气温、湿度、气压值缺测或不正常时,不能仅考虑用人工观测值代替,还应考虑到其他要素的变化。1错误处理方法定时观测发报时次自动站温度不正常时,在观测发报界面,只在干球温度栏中输入人工补测的干球温度后,直接计算编报,保存后发报。此时报文中露点组错误,并把错误的水汽压、露点存入B文件。自动站湿度不正常时,在定时观测发报界面,干、湿球温度栏中输入人工补测的干、湿球温度值,直接计算编报保存后发报。不仅水汽压、露点错,而且人工观测温度代…  相似文献   

3.
每年夏半年 ,在台风靠近或影响浙江期间 ,国家气象中心和省气象台根据需要可向有关台站发布台风加密观测指令。有时指令传递到基层台站已临近发报开始时间 ,这时前 1 2小时的实测气温一般都缺测 ,而台风加密报中的海平面气压的查算又需用到前 1 2小时气温 ,此时该如何处理呢 ?中国气象局《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的第三章加密观测部分规定 :“求算海平面气压时 ,若没有前 1 2小时的实测气温 ,可用经订正后的自记值计算 tm;若无自记仪器或自记记录中断时 ,则用当时的气温代替 tm。”有前 1 2小时实测气温或自记气温的情况 ,处理比较简单 ,本文…  相似文献   

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3次站02时地面温度用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前1天20时地面温度)求得.一般情况下,该公式毫无疑问,但08时观测后气温下降,用上述公式求算就会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 ,3次站 0 2时地面温度用 1 / 2 (当日地面最低温度 +前 1天 2 0时地面温度 )求得。一般情况下 ,该公式毫无疑问 ,但 0 8时观测后气温下降 ,用上述公式求算就会存在一定误差。一般来说 ,0 2时地温不会比 0 8时观测的地面最低值低。但在 0 8时观测后 ,测站若受强冷空气或强降水等降温因素的影响 ,温度会急剧下降 ,2 0时观测的最低值就会低于当日 0 8时的极值。也就是说 ,当地温最低值出现在 0 8时至 2 0时之间而不在 2 0时 (前 1日 )至 0 8时之间时 ,用该公式求算 0 2时地面温度值 ,与实际温度就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6.
1 某时风向风速输入和校对、预审时均为 C0 .1(EN 风记录 ) ,而省局收到的传输记录却为N0 .1 ,经查找原因为报表制作输入后未备注 ,虽报表输入、校对、预审均无错 ,但在传输前从制作到传输有 4~ 5 d的时间 ,如果谁无意中动了计算机的键盘 ,改动了记录 ,而预审员不知情 ,这样传输的记录就会出错 ,所以报表制作后 ,要先备份到软盘 ,以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2  0 2时湿球溶冰不当 ,应用订正后的湿度计记录反查 e、u、Td,输入、校对、预审时 ,e、u、Td均有记录 ,而省局审核查询为 e、u、Td 均缺测 ,经查找原因为 ,在反查 0 2时 e、u、 Td …  相似文献   

7.
1.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湿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份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变化。2.①若溶冰不恰当,凡在定时观测正点前进行补测的,该时的湿度记录用干湿球补测值查算,气温仍以第一次干球观测值为正式记录。②凡在定时观测正点后进行补测的,则改用湿度计定时值(用规范规定的压、温订正法订正),配合第一次干球记录反查得出该时湿度记录(遇上发报时,湿度计可先借用前次观测的器差值进行订正,只作编报用)。  相似文献   

8.
果成  吕文德 《气象》1981,7(10):28-28
为了简化Tm值的计算方法,我们提出了用t t_(12)值代替Tm值查算气压高度差订正值的方法。 大家知道,Tm=(t t_(12))/2 h/400 (1)式中Tm为气柱平均温度,t为观测时的气温,t_(12)为观测前12小时的气温,h为气压表水银槽拔海高度。 我们可以把上式改写为: (Tm-h/400)×2=t t_(12) (2) 这样在查气压高度差订正值时就不用计算Tm值,只要计算出t t_(12)值就可以了。 具体做法是先用已做好的气压高度差订正表中的  相似文献   

9.
顾工 《气象》1977,3(10):15-15
目前,国家基本发报站,计算海平面气压中所用的气柱平均温度(tm),按规定均用下式求得:式中t为当时气温(单位为℃,以下同),t_(12)为观测前12小时时的气温,h为本站海拔高度(单位为米)。由于h/400对一个站来说是一个定值,用a来表示,则上式又可写为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上讲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应高于14时地面温度,然而在实际观测中常出现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低于14时地面温度的现象,尤其晴天时更为突出.测量气温和地温的温度表结构是一样的,既然在气温观测中没有类似情况,那么就不是温度表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定时观测发生停电的情况下,测报值班员除了观测、手工查算编发报文外,还要接收县局的报文,天气复杂时就可能造成延迟报.本测报查算软件在智能手机上运行,可以在停电的情况下帮助值班员查算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为值班员节省时间,减少错误的发生.本文从编写环境的搭建、查算算法的实现及安装使用等方面对该软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观测错是目前我们测报工作中较容易出 现的错情。它包括读数、查算、统计等。怎 样才能减少观测错?我的体会是: 一、利用巡视仪器之时看实测与自记差 值。规范规定:每次定时观测,一般应在正 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及所用仪器。我 除了按规范规定进行巡视外,还采用对干湿 球及气压表进行读数(记在脑子里),然后 进行查算的办法。看其实测与自记差值是否 符合一般的变化规律,如果违反了一般变化 规律,立刻找原因。例如:在一次定时观测 巡视仪器中,发现当时的本站气压与前三小 时本站气压差值为负值,但自记迹线是上升 的,当时立即查看上一班前三小时气压表的  相似文献   

13.
宋超辉 《气象》1984,10(11):29-29
海平面气压指的是1厘米~2面积上从海平面到大气上界空气柱的重量。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是气候及天气分析研究中的一项基本资料。平均海平面气压,与其他气候要素一样,本是可以用各定时海平面气压统计得出的。但是,通常气象台站(除发报站外)不计算海平面气压:虽然发报站要计算定时海平面气压,但也不抄入气象报表,而只记在观测簿上,也不做月平均和多年平均统计。所以,如要按定时海平面气压来统计各时段平均海平面气压,就要作大量整理、统计工作。可否不用定时海平面气压统计各时段平均海平面气压(以下简称“按定时值统计”),而直接用本站气压和其它要素来计算(以下简称“直接计算”)呢?这两种计算结果会有多大差异?下面作一些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地面测报是一项基础气象业务。它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发报和编制报表。地面测报中的查算、编报、报表制作以及预审等,均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大大地避免了过去由于手工操作而出现的人为错误。现在,通过人机结合,在观测过程中只要不犯技术性错误,正确读取仪器的刻度,正确编报云、天电码,就能避免观测、发报错情。至于如何避免错情,根据作者10多年测报经验,有以下体会。(1)对云、天电码及其技术说明、编码原则要非常熟悉。(2)遇复杂天气,观测前就要对所要编报的天气电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临时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错误。要注意,天…  相似文献   

15.
日射观测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尤其是观测数据的处理,不仅要每小时读取数据,而且对观测数据还须进行多次换算处理,而换算工作又要靠人工查算数张表格和大量的计算才能完成,这样使得日射观测工作量大,又容易产生错情。如果在已经配备Pc-1500计算机的台站,能使用该机来进行日射观测数据的处理,势必消除因查表所产生的误差,(各种查算表就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测报工作中使用微机后,计算错情已大量减少,错情多数是误读造成,特别是新观测员,误读不易及时发现。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我们整理出一套减少气温和地面温度误读错情的方法,现介绍如下:(1)班前注意休息,特别是观测前十分钟不要做其它事情。观测工作中一定要做到:读数~复读~再读于球(或0cm)和最低酒精柱并进行比较,若有误读能及时发现。在温度上升时比较最高读数,温度下降时比较最低的游标读数。(2)注意实测与自记的比较。要熟悉温度、相对湿度、气压要素的实测与自记的一般差值及变化规律,观测查算后要进行实测…  相似文献   

17.
三峡坝区气温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秦承平  仇苏宁 《气象科技》2002,30(5):304-305
利用1992~1998年三峡气象站逐月逐日逐时气温订正资料。分析了三峡坝区逐月,不同天气状况时的气温日较差,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时间,20时气温与14时气温差值等;利用08、14、20时气温计算白天平均气温,并与12小时白天平均气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相差较小,计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8.
精细化的逐时气象资料是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基础,本文利用河南省5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次定时气温观测资料及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基于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模拟计算逐时气温,并以2006—2015年郑州气象观测站气温观测资料为例分析观测气温与模拟气温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可以有效模拟实际气温的变化特征,但考虑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后,"六点"插值法模拟效果优于"四点"插值法,2006—2015年郑州气象观测站模拟气温与观测气温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9,n=73 040);特别是在气温要素没有连续跃变时,利用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可以使4次气温观测资料有效转换为逐时气温资料,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也适宜于其他连续性变化的气象要素(如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的逐时模拟,且模拟效果基本不受地域影响;从郑州气象观测站模拟气温与观测气温之间的偏差及其变化幅度来看,计算结果可以满足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要素时间精度的要求和气候应用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干球温度表是测定空气温度的主要仪器。各级气象台站每天都要进行干球温度表观测,因此正确地观测干球温度表,避免读数误差,对查算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保证气象资料的准确性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避免干球温度的读数误差呢?在我十几年的测报工作中有这么几点体会。一在每次定时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先读一次干球温度,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气温大致有多高是零上还是零下,在心里就先有个底,观测时就不至于发生5℃、10℃或颠倒零上零下等误读现象。二严格按《规范》规定坚持进行复读,在复读时视线“扫描”应开阔一些,不宜…  相似文献   

20.
CCSM4.0的长期积分试验及其对东亚和中国气候模拟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田芝平  姜大膀  张冉  隋月 《大气科学》2012,36(3):619-632
本文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0的低分辨率 (T31, 约3.75° × 3.75°) 版本进行了700年的长期积分试验, 将中国地表气温、降水及东亚海平面气压、500 hPa和100 hPa位势高度、850 hPa风场的最后100年模拟结果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定性比较, 并对前三个要素的不同统计量值进行了定量计算, 系统评估了CCSM4.0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模式能够合理模拟各变量的基本分布形态, 但幅度与观测有所差别, 其中地表气温的模拟效果最好, 降水的相对最差。具体而言, 地表气温空间分布型与观测一致, 但全年青藏高原地表气温模拟值偏高, 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暖中心未能模拟出来; 降水空间分布型模拟较差, 除冬季不明显之外, 我国中南部全年都存在一个虚假降水中心, 并在夏季达到最强; 冬季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对比大于观测, 夏季海平面气压场整体模拟效果不如冬季; 模式对冬、夏季500 hPa东亚大槽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主要特征刻画较好, 但模拟结果整体比观测偏强; 夏季100 hPa南亚高压强度与观测接近, 但高压范围及中心位置存在偏差; 850 hPa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环流模拟较好, 但冬季西北气流偏强, 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弱、我国东部西南气流偏强。总的来说, CCSM4.0对东亚和我国大尺度气候特征具备合理的模拟能力, 尽管在定量上还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