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赣中煤田滑脱构造分布在九岭、武功山及武夷山的前缘。九岭北缘为重力伸展滑覆构造,南缘为双冲推覆构造,它们形成于燕山运动。武功山两侧发有滑脱构造,印支期先向两侧下滑,尔后褶皱,燕山期北侧向坳陷带推覆,最后又产生滑覆构造。武夷山在印支期南侧先滑后褶,燕山期两侧均向坳陷带推覆。由此,赣中煤田地质构造更为复杂,滑脱构造与找煤方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论述福建省煤田复杂主要控煤构造——滑覆构造,该构造主要包括推覆、滑覆、叠加型3大类。其中推覆型滑覆构造分为基底推覆型和盖层推覆型2个亚类;滑脱型滑覆构造分滑片型和滑褶型2个亚类。各亚类滑覆构造又存在多种多样的构造样式。通过对推覆型滑覆构造的分析认为,福建省找煤方向主要有三:一是在含煤盆地两侧的推覆体下;二是在滑覆构造普遍发育的含煤盆地内,上覆翠屏山地层、溪口组等地层之下,以及中生代地层、火山岩及"红层"下;三是滑推叠加型滑覆构造使煤系地层多褶的特性寻找矿区煤炭资源量。  相似文献   

3.
据钻探资料分析,宣东二号煤矿发育有以F2为主滑脱面的滑覆型滑脱构造,滑脱面主要发育在下花园组煤系中,上覆系统包括Ⅲ3煤层及其以上地层,而Ⅳ1煤层及其以下地层则构成下伏系统。区内滑脱构造属于鸡鸣山—黄羊山推覆构造伴生的次一级构造,它的发育使部分压应力得到释放,从而使煤层避免了类似下花园附近的强烈褶皱和断裂。发育于Ⅲ3等煤层内部的滑脱构造,导致了煤变质程度的提高和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闽西南新泉地区推覆构造发育,有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2种类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发生于燕山早期,推覆方向自北西西向南东东运动,该推覆构造之下隐伏有童子岩组煤矿;燕山晚期推覆构造规模小,推覆方向自西向东运动。推覆构造及运动方向与太平洋板块由东向西俯冲有关。滑脱构造见于印支期,主要构造要素有下伏系统、润滑层及滑面、滑动系统,煤系地层在滑动过程中被切失破坏,构造变得复杂,给采矿带来了难度。滑脱构造主要与印支期岩浆热隆作用有关。推覆滑脱构造对成矿具有利和弊的双重作用。连城坪上煤矿的发现及普查成果对区域地质找矿有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赣中峡江地区1:5万新干图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综合研究。作者首次在该区提出了泥盆纪地层为外来体的观点,认为是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泥盆系由NW向SE推覆,燕山晚期再向SE伸展滑脱。江西北部和南部均有EW,NNE推,滑覆构造存在的报道,资料较多,但对赣中很少见有报道,此次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的发现和确定。对认识赣南与赣北NNE向推,滑覆构造的联系乃至全区整体认识,在地质构造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详实的野外第一性资料,着重阐述了其推,滑覆构造特征,并分析了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钻探、重磁和频率电磁测深资料的综合研究后认为,隐伏在新生界之下的阜(阳)凤(台)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由外来系统、主滑面和原地系统等单元组成。外来系统为典型的叠瓦扇构造;主滑面具断坡—断坪特征;原地系统中有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滑脱。阜凤推覆构造是豫准煤田南缘逆冲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覆体下,蕴藏着储量可观的石炭二叠纪煤系。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含煤区广泛发育各种型式的滑脱构造,可分为伸展机制的滑覆构造与收缩机制的推覆构造两类。煤系基底与盖层以及盖层内部的强度差异是滑脱构造发育的基础;基底隆起与盖层坳陷的构造格局为其发育的另一条件。滑脱构造表现出多层次、多成因、多期次.具有侏罗山式脱顶.拆离,不协调变形多种特点.滑脱构造对找煤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兴梅煤田滑脱构造包括滑覆构造、推覆构造两大类。属脆—韧性变形。前者为多层次顺层滑覆,其中以龙潭组与文笔山组间滑脱面(F_3)为主滑面,后者由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为主体组成四个大型推覆体,推覆在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之上。区内各种滑脱构造可分为南北向构造、弧形构造及拉铺构造三种组合型式,皆属薄皮构造,该区今后找煤的重点应在推覆体下。  相似文献   

9.
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中峡江地区1:5万新干图幅区调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该区道 次提出了泥盆纪地层为外来推,滑覆体的观点,认为印支期泥盆系是由SW向NE推覆,燕山期再向SE伸展滑脱,以详实的野外第一性资料,着重阐述了推,滑覆构造特征,初步分析了其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综合研究相山铀矿田北部矿床勘探资料,加深了对赣中相山铀矿田逆冲推覆构造认识。相山铀矿田逆冲推覆构造总体呈EW向展布,推覆运动方向是从南往北。构造主滑脱面发生于震旦系基底变质岩层(Z)与上侏罗世打鼓顶组下段(J3d1)岩层之间,将震旦系基底变质岩逆掩于上侏罗统打鼓顶组下段砂岩、砂砾岩之上。推覆构造系统由前缘断层、反冲断层、主滑脱带(主干构造)、推覆体和构造窗组成。推覆移动距离达3~4.5 km。推覆构造主要形成时代为晚侏罗纪,即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11.
涟邵煤田晏家铺向斜滑脱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家铺向斜石炭纪地层内,滑脱构造比较发育,既有挤压推覆构造集云断层和金盘仑断层,又有重力滑覆构造大成坪断层与飞来峰群,并具有多期多层次特点。勘探结果表明,这些推覆构造常造成煤层重复,扩大了煤炭资源量。向斜内测水煤系中,常见层间滑动断层,尤以主采煤层顶板附近的顶板断层最发育。它有时对煤层及顶、底板破坏较大,是井田勘探与开采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2.
江西南部推(滑)覆构造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梅勇文 《江西地质》1997,11(3):51-59
江西南部有北北东向和东西向两大推(滑)覆构造系统。北北东向推(滑)覆构造系统包括石城-会昌推、滑覆构造带、宁都-定南推(滑)覆构造带、崇义-大余推覆构造带;东西向推(滑)覆构造系统包括大余-信丰推(滑)覆构造带、于都-瑞金推(滑)覆构造带、铁石口逆冲推覆构造、安远推覆构造、寻乌推覆构造、龙南推覆构造等。在分别描述各推(滑)覆构造特征基础上,论述了推(滑)覆构造类型、形成时期与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米仓山推覆构造的结构样式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变形剖面和平衡剖面综合分析方法研究米仓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得出该区构造样式为一大型东西向和北东向叠加的推覆滑脱构造,变形剖面总体格局为推覆—断展复式背斜,次级变形单元具叠瓦扇、逆冲岩席、断展褶皱、层滑褶皱等多种样式。推覆构造演化经历了断展隆起、逆冲推覆、逆掩滑脱和复合叠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4.
湘东北煤田构造复杂,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尤以逆冲推覆和滑覆构造较为发育,多期次的构造叠加、切割及剥蚀,呈现构造窗和飞来峰,使含煤岩系在平面上零星分布。探讨本区滑脱构造发育的区域地质背景,运用推覆构造理论深入分析了引起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覆构造的形成机制,对掌握煤炭资源分布规律、评价湖南煤炭资源潜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大量野外构造地质调查和深部构造解释表明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由多组倒转复式背斜、复式箱状背斜构成的推覆体及其前缘逆冲断裂组成 ,由寒武系—第四系组成的推覆体由北向南逆—斜冲 ,平面上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推覆构造 ;普昌断裂由各不相连的逆冲斜冲断裂段组成 ,而不是完整的一条走滑断层 ,各推覆体前缘逆冲断裂与各推覆体的普昌断裂段共同构成统一的前缘逆冲斜冲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系统 ;普昌断裂段以西的推覆体具有向东抬升、向西倾覆的鼻状构造特征 ,普昌断裂段以东的推覆体具有向西抬升、向东倾覆的鼻状构造特征 ,普昌基底隆起带是巴楚隆起隐伏在柯坪塔格推覆构造之下的部分。各推覆体前缘断裂在深部均归并于统一的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 ,其南浅北深 ,东浅西深 (普昌隆起带以西 )或西浅东深 (普昌隆起带以东 ) (6 10km ) ,埋深较大区发育多组滑脱面。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形成时期为晚第四纪 ,为现今活动的推覆构造系统。文中认为各推覆体向南西的倾覆端基底滑脱面和中新生界内部的滑脱面没有贯通 ,是未来 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6.
苏水生 《福建地质》2012,31(4):297-308
漳平赤水调查区构造复杂,推覆断裂在中部和北部发育,推覆体之下煤系保存较好,是深部找煤的一个突破口。区内层间滑脱断裂发育,在新地层之下有望找到较好的煤炭资源。但花岗岩体对煤系破坏极大,甚至使其完全失去经济价值。通过研究调查区地质特征,利用推覆构造理论,并结合深部钻探验证,提出该区深部找煤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信丰大桥煤田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系(层)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桥煤田含煤岩系为上二叠统“乐平煤系”。煤田受东西向与北北向向推覆构造控制,尤其是受东本向推覆构造控制十分严格。本文对该煤田中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系的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该区的隐伏煤系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显观、微观和超微观构造研究揭示了华北聚煤区南部三大滑脱构造系统所处的不同构造环境,聚煤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作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区域性逆断层系的前锋端元,具有中浅层次韧脆性变形域特点;徐淮推覆—滑覆构造系统为盖层薄皮构造,属于中浅层次—浅层次的韧脆性—脆性变形域;豫西滑覆构造区则主要属于板内伸展体制下的浅层次脆性变形域。  相似文献   

19.
中扬子区东缘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受大洪山推覆区南西方向和江南雪峰逆冲推覆区北西方向的强烈挤压,形成了压扭性狭长的对冲构造体系; 两大推覆区的形成主要受深、浅变质岩结晶基底内幕两套拆离滑脱层系的作用,导致沉积盖层压缩沿基底面、志留系底面、泥盆系底面多层次滑脱推覆,产生了多样的挤压和压扭构造类型及其样式; 由造山带向盆内构造变形具有渐变的特点,为不对称式的仰冲(根带)—楔状掩冲(中带)—滑脱推覆(锋带)—对冲带; 持续压扭作用导致产生系列北东向左行走滑断裂将对冲构造体系分割; 白垩纪晚期—下第三纪,挤压转换为伸展环境,断裂负反转回滑成为中新生代断陷主控断裂,认为大洪山推覆区锋带已处于通海口—杨林尾—汉南一线,主体由于受洪湖走滑断裂和通海口断裂回滑的影响,接受了上白垩统—第四系沉积,仅保留了东、西两端弧形构造带古生界出露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含煤地层主要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煤类相对单一,98%为无烟煤;煤层厚度小,绝大部分为薄煤层;童子岩组煤系被多期次构造运动破坏,构造复杂,尤其是含煤地层内及上覆、下伏地层之间广泛发育多层次的缓倾角断裂,成为福建含煤地层的主要控煤构造。在长期的勘查实践中,福建煤田地质工作者基于对控煤构造的研究,首次提出福建煤炭勘查理论——滑脱构造理论,该理论在找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勘查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该理论在指导隐伏区找煤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滑脱构造理论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原定义的滑脱构造分解为滑脱构造、滑覆构造、推覆构造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