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乡村宜居性和人口流动网络特征的农村居民点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重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中国湖北省鄂州市为研究区,从人的生存生活需求出发,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鄂州市宜居性高低;通过网络分析法构建城乡人口流动网络,发现乡村人口流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宜居性和人口流动强度的组合特征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结果表明:(1)鄂州市整体宜居性较高,其中,生存保障功能差距较小,而生活服务功能和生活提升功能差距较大;(2)人口按照主城区、所属镇、附近优势城镇的优先顺序流动;城镇辐射范围有限,现有的点轴结构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亟需发展中心村、一般村、基层村形成完整的乡村结构,带动全域发展;(3)基于乡村宜居性和人口流动强度将居民点划分为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和集聚提升类(中心村、一般村和基层村)。该研究可重塑乡村发展核心,完善乡村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人口快速流动区乡村聚落重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垦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宝泉岭垦区为例,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垦区农村居民点所占建设用地比重高,亟需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密度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别;全区斑块形状较规则、集聚度较高。这种分布受河流、公路、经济环境和耕地条件的影响。在未来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时要考虑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居民点更有利于农民的劳作。  相似文献   

3.
罗鸿  廖雨  杨存建 《测绘通报》2022,(6):62-65+92
为探究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并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以德阳市罗江区为例,基于2018年高分一号(GF-1)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取聚落斑块信息,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构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对现有乡村聚落进行评价,最终提出差异化重构策略。结果表明:(1)罗江区乡村聚落分布呈现“一心多极圈层扩散”的特征。(2)聚落布局适宜性总体偏高,不同乡镇适宜性差异显著。(3)现有乡村聚落布局倾向于较高级别适宜区,适宜性较好的乡镇布局合理性越高。(4)根据不同的集聚和适宜性特征,将罗江区乡村聚落划分为集聚发展型、提升建设型、限制协调型、生态转化型4种类型,并探讨其差异化重构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研究未考虑规划影响的问题,该文提出了集成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规划影响的方法。首先参照城镇发展规划对农村居民点类型进行划分,然后依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潜能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修正后的潜能模型计算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将孟河镇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化型、中心村、基层村、拆并村4种类型。在对农村居民点类型微调后,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相应的布局优化方案,对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湘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规模、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等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2004年和2009年2个时段不同海拔高度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在地形低缓处集聚;从2004年到2009年,北湖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了168.7hm2;5年来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增长了5.57%;在空间形态上,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2009年比2004年分别增加了0.031、0.189,农村居民点越来越破碎;在空间分布上,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平均最邻近距离缩短了13.29%,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Voronoi图的城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瑜  师学义 《测绘科学》2012,(1):136-138,150
本文综合考虑居民点现状布局及相邻居民点间相互影响,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应用Voronoi图理论,依据熵值、聚类指数、标准差3个测度组合,将晋城市居民点划分为4种整理类型并绘制城乡用地布局等级图,结合2020年晋城市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值,进行晋城市居民点布局优化。结果显示,考虑居民点布局现状,利用Voronoi图理论及其聚合形态测度检验,为城乡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的提出提供了空间理论依据,是布局优化的直观方法。  相似文献   

7.
村镇空间是一个城乡社会、经济关系交融的复合系统,具有空间关联性与层次性。本文以大冶市为例,应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基于改进重力模型构建大冶市空间网络,识别村镇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关系强弱划分强势村、一般村与弱势村。结果表明:大冶市村镇相互作用力呈现出由四周向中心集聚的态势,且强势村多分布于城镇周边与交通沿线,弱势村多分布于地形复杂和交通可达性较低区。基于改进重力模型构建的村镇空间网络,能够较好地反映村镇发展的关联特征与强弱联系,从而为村镇区域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加权Voronoi图在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的微观状况,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各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并据此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中心村、保留村及零星居民点(搬迁村)3类。引入城市地理学空间分割方法,利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各中心村的综合影响力范围,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安置去向,以维持原有的社交范围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指数方法,以合川区狮滩镇聂家村为研究对象,对村域内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Arc GIS平台下,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确定农村居民点适宜区域,并进一步优化其空间格局。该研究可为新农村建设、村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优化选址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点空间分布是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区域自然环境是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因素也对居民点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澜沧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结合1∶5万地名数据库的居民点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河流、道路信息,研究了澜沧江流域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对居民点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居民点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和起伏度较小、东南坡向的地区,各级居民点沿河流、道路分布明显。另外,较高级别的居民点更趋向于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So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villages can represent farmers’ interests and thus benefit participatory rural relocation planning. With r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se connections will change and may weaken the adaptation of relocation plans to future rural systems. As yet, most studies still use empirical social connections to guide relocation planning, while a few have incorporated predicted conne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development into relocation decisions. Meanwhile, spatial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have seldom been adopted to solve this geographical decision issue. Accordingly, our study proposes a novel spatial relocation framework that incorporates changed inter‐village social connections under future rural development scenarios. Empirical inter‐village connections and their policy‐induced changes in central China were explored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 integration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was adopted to identify the relocation solutions with maximum inter‐village connections and maximum spatial land use compactness, and to examine how connection changes under different policy scenarios influenced relocation outcom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incorporating policy‐induced social connections into relocation plans, and most importantly, show the negative relations between changed social connections and the migration distance/direction of relocated settlements. Our study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adaptation of relocation plans to future ru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以湖北省麻城市2009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指数和核密度测算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分析,运用传统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模型从全域和局部角度分析自然地貌、社会经济、生态限制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得出:麻城市2009—201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率达6.92%,斑块主要以分散式外延扩张为主,空间结构演变总体上呈现沿沪汉蓉快速铁路和武麻公路向四周扩散的连续分布特征。从全域上看,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与坡度、公路、建制镇、风景名胜区、河流呈空间负相关关系;从局部影响程度来看,最大正向影响因子为人均收入和高程,负向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和河流,其他影响因子随地理位置变化正负向影响均存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协调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空间开发失控和区域无序竞争等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地理国情成果数据、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成果数据和行业专题资料及统计资料,结合GIS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方法,在构建适宜榆林市实际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榆林市空间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榆林市最适宜开发和较适宜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榆林市的西北部地区,占榆林市总面积的18.4%;最不适宜开发和不适宜开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东南部地区,分别占榆林市总面积的39.86%和41.75%。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榆林市东南部多为山区、地势复杂,属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同时该地区人口数量大,导致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较为匮乏,开发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曲阜市为研究区,利用2005年TM遥感影像,经过校正、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得到该研究区空间景观结构矢量图,提取居民点斑块,然后利用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景观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为15.67 hm2,山区居民点平均面积为7.94hm2.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宁夏城乡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该文基于2013年宁夏19个县区城乡发展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关联度模型、协调度模型、统筹发展度模型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宁夏城乡关系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城乡关联度、协调度和统筹发展度整体水平较低,城乡发展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异明显,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与经济社会发展呈明显的相关性;南部山区是城乡发展的"塌陷区",北部地区是宁夏城乡发展的"核心区";原州区空间极化效应显著,县域尺度的城乡关系空间格局研究较为合理地反映了宁夏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6.
Earthquakes cause huge loss of lives and infrastructure every year in Iran. Many settlement areas (urban & rural) as well as Tehran, the capital city of Iran are located in the hazardous area. This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 and mapping based on recent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on a GIS platform. The study area is part of Central Alborz in southern Caspian Sea and north of capital city of Tehran called Marzanabad area. It is a potentially high-risk zone as several 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 in the past. The study’s main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an Earthquake Risk Map at the scale of 1:25,000 to identify high-risk zone and vulnerability areas to the settlements and infrastructure of area. Digital lineaments wear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for identification the faults using several RADAR and optical images with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probable faults were detected by superimposition of the lith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and their variance over the lineaments in a GIS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work involved fault identification on the remote sensed dataset as well as field studies and the risky areas were classifi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aults by applying different buffer with specifying distance of the source/site of risk to fault loc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 Risk Map (ERM) by GIS indicated that 32% of the total area with about 66% of settlements and 52% of population is located in strongly high-risk and high-risk zone. Moderately low risk and low risk zones cover 38.67% of total area, which is free of settlements as well as population. The Earthquake map elaborated in this research work will be a useful tool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s well as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future activitie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广大地域范围内分布着为数众多的传统聚落,它们历经沧桑而幸存至今,成为聚落文化景观的“活化石”,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它们面临着被损毁的厄运,因此加强对这些传统聚落的保护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引进G IS技术来进行传统聚落景观管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以南方地区208个经典古镇作为研究样本,初步建立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这种探索的有益尝试。通过对该系统的目标与意义、结构与功能、技术路线的选择、后续功能的构想等方面的阐述,证实了应用G IS技术可以实现传统聚落景观的多源数据集成与管理;指出了民居建筑数据库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一个方向,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延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适宜性评价是当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山市为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DEM、统计年鉴、相关政府部门政务公开数据以及大数据爬虫数据等众源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WM)两种方法分别对各指标数据计算权重,得到两份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学习法得到一份最终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中山市农业高、较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黄埔镇东北部、三角镇、民众镇、港口镇、南朗镇东部、坦洲镇西南部、板芙镇西北部和沙溪镇北部;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五桂山街道、南朗镇西北部、火炬开发区、东区街道、板芙镇东部和坦洲镇北部;其余为中适宜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