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前循环动脉形态参数与前交通动脉瘤(AcomA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AcomAA的患者CTA 73例作为AcomAA患者组和颅脑CTA正常的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comAA患者同侧与对侧以及对照组大脑前循环动脉的形态学参数(血管直径,血管直径比值和血管分岔角度)。结果:AcomAA患者组同侧的ICA直径大于对侧的ICA直径及对照组的平均ICA直径(P=0.005,P<0.001)。AcomAA患者的对侧ICA直径与对照组的平均ICA直径无统计学意义(P=0.084)。AcomAA患者的同侧A1直径大于对侧A1直径和对照组的平均A1直径(P<0.001,P=0.002)。AcomAA患者对侧A1的直径小于对照组的平均A1直径(P<0.001)。AcomAA患者的同侧M1直径与对侧M1直径及对照组的平均M1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657,P=0.567)。AcomAA患者对侧的ICA/A1比值高于同侧及对照组的平均ICA/A1比值(P<0.001,P<0.001)。AcomAA患者同侧ICA/A1比值与对照组的平均ICA/A1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958)。AcomAA患者同侧A1/A2比值高于对侧A1/A2比值和对照组平均A1/A2比值(P<0.001,P<0.001)。AcomAA患者的对侧A1/A2比值小于对照组的平均A1/A2比值(P<0.001)。AcomAA患者组同侧A1-A2分岔角度最小(90.80±19.98),对照组平均角度最大(115.58±17.41),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P=0.042)。结论:大脑前循环动脉的形态学可能与AcomAA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采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及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CT征象及CT强化特征。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基础疾病分布、临床症状比例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病灶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小病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大病灶患者在空洞及紧贴胸膜影像学征象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大小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在病灶分布、毛刺、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及结构疏松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于动脉期CT净增值、总CT净增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显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CT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性和特征性,对无法确诊者应于治疗后实施随访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烟雾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磁共振血管(MRA)分级及异常代偿血管网的关系,为烟雾病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大脑MRI及MRA检查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oukin’s评级方法分别对每侧大脑半球进行MRA评级,同时对颅底烟雾状血管网(MMV)的个数进行评分。分别评价脑MRI表现(脑出血、急性脑梗塞、脑软化灶及脑萎缩)与MRA分级及MMV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MRA分级脑出血、脑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4,P=0.005;χ2=8.21,P=0.04),MRA分级Ⅱ、Ⅲ级患者脑出血发生率较高,Ⅰ、Ⅳ级患者急性脑梗塞发生率较高;不同MMV评分脑出血、脑软化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9,P<0.001;χ2=11.42,P=0.02),MMV评分4和5分患者脑出血发生率较高,1和2分患者脑软化灶发生率较高。结论:MRA分级及MMV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烟雾病(MMD)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初步预测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可能,为临床预防MMD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常见体重(79.4±14.5kg)及体质量指数(21kg/m20.05)。结论:双源CT可以对常见体重人群进行低辐射剂量、超低对比剂用量“双低”头颈联合CTA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评价能谱CT成像的功能参数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40例行心功能检查的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高分辨率扫描模式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CTA扫描和延迟1 min双能量能谱成像(GSI)模式扫描。在一周内行MRI心脏电影成像。在GSI浏览器能谱分析软件上获得能谱CT 40~140 keV单光子能量图像及碘基物质密度图像,分别测得缺血心肌、正常心肌能谱曲线和碘浓度(IC)。心功能软件自动计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将所得结果和MRI评估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能谱CT缺血心肌、正常心肌能谱曲线斜率(K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心肌能谱曲线斜率>缺血心肌能谱曲线斜率;缺血心肌与正常心肌之间碘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缺血心肌碘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心肌碘浓度,能谱CT缺血心肌对应MRI电影图像均有相应节段室壁运动度减弱;能谱CT计算出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与MRI电影图像计算出的数值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能谱CT结合心功能分析软件能够定量评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以及心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关联。方法:对81例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图像质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计算狭窄程度。对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白质病变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ACC/AHA评分作Pearson相关性检验。按照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否>50%可分为两组:A组和B组,对相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作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头颅MRI检查结果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进行两组间t检验。按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主动脉弓部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作χ2检验。结果: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白质病变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ACC/AHA评分均呈正相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相应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处狭窄程度,两组间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组相应头颅MRI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病变者较对照组重,两组间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主动脉弓部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作四格表χ2,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多部位大血管的疾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存在关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脑卒中及相应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测量正常人的脑血流量的可行性、准确性。方法:将63名健康志愿者分成两组,其中以60岁为分界线,A组(<60岁,共33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男性14,女性19人;B组(≥ 60岁)共30人,平均年龄69岁,其中男性12人,女性18人。采用常规MRI、ASL及3D T1序列进行检查,经图像后处理得到血流量(CBF)图,将CBF伪彩图与3D-T1序列相匹配,分别测量各部位的脑CBF值,利用方差分析法分析CBF值与年龄、男女不同性别以及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右侧额叶、顶叶的CBF值比左侧的高,但其他部位左右两侧CBF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值比B组的平均值要高;男性的CBF值比女性的CBF值低。不同部位CBF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L能够评估正常人的脑血流量,年龄、性别和部位对CBF值的测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并分析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在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分期的11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T1和T2-3期下动脉期和静脉期在胃壁内层、外层以及正常胃壁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并40keV、60keV以及120keV时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果: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内层与外层和正常胃壁碘基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外层与正常胃壁的碘基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0keV组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60keV组和40keV组(P<0.05)。60keV组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40keV组(P<0.05)。60keV组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高于40keV组和120keV组(P<0.05)。三组在病灶显著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方式,对于鉴别诊断T1和T2-3期胃癌具有显著价值,且能够提高图像的质量,对于增强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低心率下宽采集窗与窄采集窗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对比,明确窄采集窗320排 CT 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拟行 CTCA 且心率(HR)≤65次/min、心率变异度(HRv)≤ 5次/min 的患者80例,平均年龄51岁(范围:36岁~83岁)。所选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其中 A 组(n =40)采集期相设置为 R-R 间期70%~80%。B 组(n =40)采集期相设置为 R-R 间期30%~80%。两组设置管电压100 kV,依据体质量指数自动设置管电流300~580 mA。评价并比较 A、B 两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2 mSv ±0.78 mSv vs 4.35 mSv ±0.85 mSv,t =-12.474, P =0.000)。A 和 B 两组可评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15,P =0.643)。A 组平均评分3.61±0.53,B 组平均评分3.71±0.48,Z =-3.074,P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 两组主动脉根部衰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32,P =0.261)。结论:320排螺旋 CT 窄采集窗设置可以提供可评估的图像质量,从而大幅度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探讨非门控胸部低剂量CT平扫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评价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电门控钙化积分CT(ECGgated-CT)扫描和常规非门控胸部CT平扫检查,在Siemens后处理工作站采用Agatston钙化积分软件记录心电门控CT钙化积分,采用数坤科技胸部CT人工智能钙化积分软件记录非门控胸部CT平扫的钙化积分。两种扫描方法分别获得Agatston评分,其中包括冠状动脉总评分(TOTAL),左主干(LM)评分,前降支(LAD)评分,回旋支(CX)评分,右冠状动脉(RCA)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钙化积分的统计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组钙化积分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性系数(ICC)对两组钙化积分的危险度分层进行一致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发现两组方法测量TOTAL,LM、CX、RCA的Agatston积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LAD的钙化积分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Pearson分析发现两组间TOTAL,LM、CX、RCA、LAD的Agatston积分均有显著相关性。ICC分析发现两组所获的Agatston钙化积分在危险度分层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938,P<0.001。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门控胸部CT平扫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危险度分层方面与传统门控检查一致性很好,可用于冠心病风险的筛查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 脑 CTP 联合头颈 CTA 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 内完成 CTA 及 CTP 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 后复查头颅 CT 或 MRI 平扫。结果梗死区 CBF、CBV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B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P 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 CTP 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TP 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 delayTTP >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 联合 CTA 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克罗恩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质量及肠壁相对强化值,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该病患者腹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CD,并进行了小肠CTE检查的30例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碘浓度为400 mg/mL),常规浓度组(B组碘浓度为350 mg/mL)。所有患者通过自动触发技术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对腹部主要血管显影质量以三级评分为基础进行评价,对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及肠壁强化进行以CT值测量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计算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定性评价上,动脉期腹部血管成像质量A组高于B组(P<0.05)。定量评价动脉期A组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值均高于B组(P=0.025),且A组在肠壁的动脉期相对强化值(39.25±11.99) HU高于B组(30.27±11.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皆高于B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主干分支强化程度更高、显影更佳,对病变肠壁强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行经颅多普勒(TCD)联合CT灌注成像(CTP)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选择21例通过TCD检查确诊为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根据其病情,分成无症状组(11例)与症状组(1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头颅CTA (血管成像)与CTP检测。参照组则为16例健康志愿者。将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间、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与参照组的TCD和CTP参数展开对比。结果:TCD表明,相对于参照组,症状组患侧大脑中MCA的血流平均速度更低,无症状组MCA Vm比参照组低,但是数据差异并不存在显著性(P>0.05)。无症状组与症状组的PI (MCA搏动指数)比参照组低(P<0.05)。相较于无症状组,症状组患侧MCA Vm更低,其与颅内侧枝循环存在一定的关联。比较三组CTP参数,发现无症状组的CBF (脑血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症状组患侧CBF减少明显(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与到达峰值时间方面,无症状组与症状组均延长(P<0.05)。而两组的CBV (脑血容量)相对于参照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TCD和CTP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将两种检测手段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对单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脑灌注状况展开全面且综合评定,进而为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相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病理对照分析,探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MRI检查,依据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检查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诊断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瘤、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癌变胰岛细胞瘤、实性假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100.0%(16/16)、91.7%(11/12)、100.0%(7/7)、100.0%(6/6)、100.0%(3/3)、100.0%(3/3),CT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6%(11/13)、93.8%(15/16)、100.0%(12/12)、85.7%(6/7)、83.3%(5/6)、66.7%(2/3)、100.0%(3/3);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略高于CT诊断,差异不显著(P>0.05)。MRI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组(P<0.01)。结论:CT与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率均较高,虽然MRI具有较长的检查时间,但其能够多方位成像,同时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临床对囊性成分的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出血及囊性病变的大小、数量、范围、境界、成份、性质等,因此二者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建议临床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CT及MRI随访诊断的77例CLN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病因及影像表现特点。77例CLN患者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4~88岁(平均66.53±3.1岁)。本组均行MRI检查,71例同时行CT检查,均有3次以上影像学检查资料(平均3.8次),随访复查时间20d~18m(平均2.3月)。结果:77例中脑梗死5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9例,自发性脑出血5例,脑肿瘤术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77例中累及双侧大脑半球者3例,单侧大脑半球病变74例。单个脑叶受累28例,两个脑叶受累35例,多个脑叶受累14例。影像学随访可见病灶侧皮层弥漫性或局灶性萎缩,皮质表面线状或沿脑回走行的CT平扫高密度及MRI T1WI高信号,部分病灶可深达基底节区或海马区。结论:CLN病因复杂多样,影像学随访中CT平扫脑皮质出现脑回状高密度影及MRI上T1WI脑回状高信号,结合临床病史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在成人型烟雾病(MMD)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证实的MMD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灌注检查。测量病变区额叶、颞叶及基底节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与10例对照组的脑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5例患者均发现异常灌注脑区,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额叶、颞叶CBF、CBV降低、MTT延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CBF减低,MTT延迟,而CBV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CT灌注成像不仅有助于判断成人型MMD脑缺血的部位及程度,而且能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最佳术式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脏多房环形强化的影像学特征,探讨肝脓肿、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肝脏病变表现为多房环形强化的影像学特征,其中肝脓肿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7例,肝转移瘤9例。13例行上腹部 CT 平扫和三期增强检查,7例行 MRI 平扫及 LAVA 多期增强检查,11例同时行 CT 和 MRI 检查。结果:3种病变在环壁及分隔的强化征象有差异。肝脓肿环壁及分隔均匀、完整(P <0.05),可见病灶缩小征(P <0.05)。胆管细胞癌环形强化呈向心性充填(P <0.05),或出现肝包膜回缩(P <0.05)和扩张胆管壁的局限性增厚。环壁不规则中断或见强化的壁结节,是诊断转移瘤较有价值的征象。结论:肝脓肿、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 3种病变各有其影像特点,CT 及 MR 检查对三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