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具有绝对测量结果的时间基准,对1986 ~1996年首都圈重力网的观测资料进行动态变化计算,给出大同6.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大同6.1级地震孕育的显著特征为持续3年的正重力变化,与该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下降的状态,与唐山地震孕育过程的重力场变化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2.
利用京津冀地区2018—2020年5月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0.5年尺度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此次地震"震前一年,重力场持续上升(正)变化→震前反向变化→在重力变化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震前0.5年和1年年尺度重力场均显示,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零等值线附近.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攀枝花和西昌地区2002—2012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动态图像和部分重力点值时序变化图像。通过分析重力场变化,研究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与2012年宁蒗、盐源交界5.7级地震之间的关系,得出攀枝花6.1级地震使攀西地区构造活动加强,较强的构造活动使2012年宁蒗、盐源交界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以及地震孕震过程和临震前重力场变化与攀枝花6.1级地震前的变化具有相似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地区2010 ~ 2013 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 0 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 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 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特征; 芦山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由下降转为上升的回调过程中;震后重力场变化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接近震前状况,并出现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区域;临震前震中区域重力场变化数值较小,构造带活动速度变慢。  相似文献   

5.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表重力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四川地区2018年3月—2022年4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得到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研究2022年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前约一年半进入重力变化显著时期;(2)芦山6.1级地震对马尔康6.0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3)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显示该处应力高度集中;(4)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中区处于零值线附近且零值线在此处转折弧度较大,是构造带易发震的薄弱位置。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区域地震能量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地震活动作为随机场,将地震释放能量作为地震活动场的基本要素,采用自然正交函数(或称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讨论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前能量场的几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典型场)的时间权重因子出现了非常突出的上升或下降异常变化,主要典型场的空间图像也显示出一些异常分布特征,可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异常指标.笔者认为该方法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震活动性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地区2008—2017年的流动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从重力场时空变化角度分析了福建地区重力场演变特征,并重点研究了2013年仙游M_L 5.2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累积变化和震中附近测点重力点值时序变化,探讨了重力场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福建地区重力场变化显著,且呈现逐渐增强态势;仙游地震发生前,沙县—南日岛断裂两侧重力正、负高值异常变化,震中附近测点重力值存在转折异常。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地震局陆远忠等研发的Mapsis软件系统及其数据库,计算出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释放的能量。并以1年为尺度,根据地震能量释放原理,计算出508年时间段的地震能量,认为在该时间段内地震能量的释放具有较好的规律性,对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的中期预测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2~2014年山西省绝对重力和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平差计算得到该时间段重力场变化值,分析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与2014年4月平遥MS4.1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1)地震发生前研究区域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在震中附近产生局部重力异常变化,形成了与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这可能预示着与地震发生相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2)地震前后研究区重力场累积变化表现为应力场增强—持续增强—局部运动受阻超过临界值—能量突然释放,震后重力场变化恢复到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0.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ate seismic station network, a strong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of 6.0 occurred at 08h09min, February 23, 2001 (Beijing Tim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Garze, Sichua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The epicenter is at 101?6E, 29?4N. The seismic region is just located on combining part among six countie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an investigating team from the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ichuan Province started off to the sei…  相似文献   

12.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in 2001, with the major events of Ms5.1 on Feb. 14 and of Ms6.0 on Feb.23, are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Sichuan region during the last 13 years. Eighty-eight earthquakes in the sequence with at least 5 distinct onset parameters for each recorded by the Sichuan Seismic Network in the period of Jan. 1 through June 30,2001 were chosen for this study. The events are relocate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is derived from P-wave onsets for 13 events with relatively larger magnitudes. The focal depth of all earthquakes fall between a range of 2km to 16km, with dominant distribution between 9km to 11km. Theforeshocks, the Ms5.1 earthquake and the Ms6.0 earthquake and their aftershocks are all located close to the Zihe fault and the dominant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is in NW direction,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fault. Th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focal mechanism is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to the mass transfer orientation in the recent earth deformation field in the Yajiang region. The P axes of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13 events show bigger vertical components, and the horizontal projection trending SE. The earthquakes are of lef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and normal strike-slip types. The rupture surface of most earthquakes strike NW-SE, dipping SW. Based on the above inform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Zihe fault that crosses the earthquake area, striking NW and dipping SW,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for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雅江6级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万正 《地震》2002,22(2):47-52
概述了2001年2月在四川省雅江县与康定县间发生的MS 5. 0和6. 0地震的基本参数和震源机制,分析了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和中短期观测异常现象,并对雅江6级地震的短临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永久  程万正 《内陆地震》2004,18(4):340-347
利用成都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中的郭达山台、蒙顶山台和鲜家坪台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对2001年2月23日雅江6.0级地震发生前后的39个前、余震作了波谱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台的拐角频率比值在主震前后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并且不同台站之间的变化趋势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An MS=6.0 earthquake occurred on February 23, 2001 in Ya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The earthquake is located on the east of the southeast segment of the Litang-Dewu fault with strike of NW. Before the event, on February 14, an MS=5.0 earthquake took place nearly in the same place. In 1948 an MS=7.3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of the Litang fault. The length of the surface rupture belt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is 70 km, which extended from Litang to…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2001年2月四川省雅江县发生的MS5.0前震、MS6.0主震及序列地震的震源机制、波谱参数及应力降的变化过程与震区地震活动.根据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图象分析,选雅江5.0级的节面Ⅰ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NNE;选雅江6.0级地震的节面Ⅱ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WNW,分析前震与主震的断层面走向是斜交的.雅江6.0级地震发生前震区应力降水平有所增加,这一现象与震区地震活动的增加是一致的.雅江地震序列的衰减起伏过程, 前、余震波谱变化, 以及震源力学错动机制等均呈现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ince the1970s have shown that the sub_longitudinal Jinshajiang andHonghe(Red River)fault zones constitutethe western boundary of“Rhombic Sichuan_Yunnan Block”onthe Sichuan_Tibet border and display mainly dextral sh…  相似文献   

19.
四川、滇江地区20多种曾在的M≥6级地震前出现过异常的前兆项目的100多个数据,初步建立起三期异常持续时间T_p的概率分布模型。以此为基础,应用宇津等人发展的综合概率方法对1989年巴塘6.7级地震和1989年小金6.6级地震作了回顾性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这种以各学科观测异常资料为基础的综合概率方法,可能是一种对强震进行异常势态跟踪和预报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断层气CO2测定方法及川西地区断层气CO2观测点的选建和观测情况。初步观测结果显示,在1999年9月11月四川绵竹两次5.0级地震及2001年2月四川雅江5.0级地震和6.0级地震前,川北和冕宁测点的断层气CO2有很好的短期地震前兆异常显示,观测结果还表明,直接埋设在断层破碎带上的观测点可能比埋在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中的观测点能更好地检测到来自地壳内部的断层气CO2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