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世界应力图2000版( WSM2000)介绍及使用说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地壳应力状态对于地学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因此测量全球地壳应力并绘制全球地壳应力图一直受到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1986年开始实施的世界应力图计划(WSMP:World Stress Map Project,以下简称WSM)经各国专家多年合作和努力工作,现已出版了最新WSM2000版本应力数据库.该数据库在WSMl997版基础上新增收录了4216个观测数据,使其总共包含了全球10920个可靠应力测量数据,并绘制了全球应力图和部分地区的局部应力图,为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准确详细的应力数据.本文结合WSM官方网站的资料从数据库结构、数据来源、数据质量、数据摘要描述等方面介绍WSM2000数据库,以使国内研究迅速利用此宝贵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2.
地震目录和震相数据在地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中国地震台网、全球地震台网地震目录数据库和震相数据库的内容和查询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球震中光盘数据库3.0版,向科研单位及所有用户提供地震震中资料。包括地震震中的地理位置,震级大小及震源深度,和发震时间都存贮在光盘地震数据库。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地震数据的存取。  相似文献   

4.
强震观测数据是地震工程和工程地震研究的基础。为了给不同研究目的的地震动数据选取提供参考,本文重点介绍并总结了目前全球常用的6个强震动数据库的背景意义、历史发展和数据特点。这些数据库包括:美国的PEER、USGS和COSMOS、日本的K-NET和KiK-net、意大利的ITACA、土耳其的TR-NSMN、新西兰的GeoNet等。通过对比其台站、数据的空间分布,将其分为全球性数据库和区域性数据库,并进一步根据其数据的时间分布和地震参数,比较了不同数据库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最终对不同研究中数据库的选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球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于革 《湖泊科学》1997,9(3):193-202
湖泊水位升降反映了流域降水与蒸发的水量平衡变化,古湖泊变化能够提供晚第四经以来降水和湿度变化的气候信息,区域性湖泊水位的同步变化可以过滤掉个别湖泊受局部地域影响的水面变动,从而反应出较大范围的气候变化,建立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古湖泊数据库反映这样的客观要求,目前,湖泊数据库大陆尺度上恢复晚第四纪以来大气环流类型和在对比全球古大气环流模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对对欧洲古湖泊数据库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收录的1980~2011年间全球医用CT技术领域申请的专利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专利申请的年度变化、生命周期、专利权人、专利发明人和国际专利分类号等内容的分析,揭示全球医用CT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我国医用CT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战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从专利角度对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研发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该领域技术全球发展态势。基于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对国际领域内防震减灾专利进行研究,揭示全球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发布局。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对于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的研发一直在持续增加,2004年之后快速增长;中国在专利总量和增长率方面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专利质量整体最高;高价值专利主要包括振动传感器和加速度计、地震预警系统和报警器、抗震墙和抗震结构、隔震支座、电梯控制装置、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地震应急处置和逃生装置、救灾机器人等。  相似文献   

8.
全球震中只读光盘数据库,向科研单位、私人组织和政府部门提供地震资料。EPIC程序把历史地震数据存入一个系统,可以通过微型计算机进行地震震中数据存取。使用屏幕菜单,EPIC指导用户选择和检索。  相似文献   

9.
香港天文台提供全球地震资讯服务,以满足各界对全球地震消息的需求。目前该服务使用的地名源自地震监测机构普遍采用的Flinn-Engdahl(F-E)区域化方案,这方案虽能提供概括的地名,然而在边界的精确度上仍有局限。为使全球地震报告内的地名更精准和具体,令公众更容易理解地震信息的内容,天文台研发一套地理资讯系统,结合F-E区域化方案、全球国家及一级行政区地理数据、中国气象局近海海区天气预报分界、天文台华南海域天气预报分界、以及香港一带地理区域,建立协调双语地理信息数据库,帮助天文台不断提升全球地震资讯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于革研究员等撰写的《古气候动力学与中国古湖泊数据库———重建晚第四纪古气候古水文》一书日前由气象出版社出版 .该书介绍了古湖泊数据库和古气候模拟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十章 ,内容包括 :(1)国内外古气候动力学研究现状和有关基本问题 ;(2 )古湖泊数据库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以及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基本内容和成果 ;(3)水热平衡模式和古降水量估算 ;(4)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式运行和控制试验 ;(5 ) 2 1kaBP和 6kaBP古气候模拟试验和结果分析 ;(6 )区域大气环流模式和…  相似文献   

11.
顾莉  李秋兰  华祖林  洪波 《湖泊科学》2013,25(3):347-351
太湖流域湖泊污染严重,非常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水质基准以便于湖泊水体的保护与修复.根据太湖流域12个受人类影响较小的湖库及太湖早期的总磷、总碱度、平均水深等数据建立了MEI(morphoedaphic index)模型,通过对模型中总磷与总碱度、平均水深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太湖流域湖库水深较浅的特征,提出了确定太湖流域湖库水体中总磷参照浓度的改进MEI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太湖,得到太湖总磷参照浓度为0.025 mg/L.研究结果旨在丰富我国水体营养物基准的确定方法,并为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长江中下游类似湖库水质基准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黄暄伟 《湖泊科学》1989,1(1):21-27
太湖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流域面积36500km~2,六分之五为平原,有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以太湖为中心和其周围的河网构成了流域水系的特点.治理和开发的目标是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和航运.治理的方案充分发挥太湖的调蓄作用,规划了十项骨干工程,可使流域内收到十分显著的综合效益.其中以望虞河和太浦河最为重要,可以解决80%上游洪水的出路和从长江引水2.8km~3,缓解防洪和水污染的压力,建议及早兴建.  相似文献   

13.
徐天奕 《湖泊科学》2022,34(4):1308-1318
太湖是太湖流域最大的调蓄水体,合理地推求太湖流域设计暴雨,对于太湖设计洪水位确定非常重要.针对近年来太湖流域变化环境造成的暴雨特性及产汇流机制的变异,采用水文水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了现状条件下太湖流域设计暴雨控制时段及时空分布对太湖洪水位影响.结果表明,以30、60、90日为控制时段的设计雨量与太湖最高洪水位关联密切,控制时段低于30日的暴雨时程分配对太湖最高洪水位基本没有影响.当设计暴雨中心位于太湖上游区域时,模拟的太湖洪水位具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表明太湖洪水位对上游暴雨更为敏感.分析了1999、2016、2020年暴雨为典型的设计暴雨场景,结果表明,暴雨时程分配对太湖洪水位影响显著,主雨峰位于暴雨后期的设计暴雨可以造成更高的太湖洪水位.从太湖防洪安全考虑,采用30、60、90日为控制时段,暴雨中心位于上游,且雨峰位于暴雨过程后期的设计暴雨推求太湖洪水位是合适的.建议将2016、2020年暴雨过程列入太湖设计暴雨计算的备选典型,并作进一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4.
吴浩云  刘敏  金科  陈红  甘升伟 《湖泊科学》2023,35(3):1009-1021
太湖是流域洪水集散地、水资源调配中心,也是长三角水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其水位高低影响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等系统功能,使得太湖面临统筹调度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太湖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多年实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河网水动力模型计算,分析流域降雨、进出湖水量和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其与太湖水位的互馈关系,综合考虑不同调度期流域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目标及其承受风险的时空差异性,优化太湖调度水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太湖调度功能区划图。结果表明,在设计洪水和供水条件下,通过调度水位调整,统筹调控流域水工程,前期预降太湖水位,后期适抬太湖水位,实现太湖多目标调度,可有效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和航运安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共绘美丽太湖。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水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继昌 《湖泊科学》2005,17(4):289-293
系统回顾了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的治水历史和经验教训,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太湖治理进展和取得成就,分析 了当前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指出流域仍存在防洪减灾能力偏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 承载能力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成为今后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流域水资源调控体系、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流域现代化管理和调度体系 等四大体系的对策,实现太湖流域水资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目标,以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 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浩云  甘月云  金科 《湖泊科学》2022,34(5):1393-1412
过去几十年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流域水循环系统遭到无序干扰和破坏,太湖水污染问题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流域水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引江济太”作为太湖流域水安全保障的关键措施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自2002年启动实施以来,以丰补枯,增加流域水资源供给;以动治静,抑制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改善流域区域水环境;科学应对,保障突发水污染事件和重大活动期间供水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社会各界予以了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监测数据和大量文献,在综述“引江济太”实践背景、过程和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引江济太”调度模式、水量水质保障、洪旱风险管控、调水事件驱动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引江济太”通过试验探索回答了流域治理管理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已经成为提升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手段. 面对极端气候变化、流域水循环格局变化、保障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安全新需求和挑战,建议“引江济太”实践中,探索多目标统筹协调调度、开展数字孪生太湖调水、促进流域骨干水网建设,实现”引江济太”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朱威 《湖泊科学》2003,15(2):133-138
在对太湖流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因水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在太湖流域十分严重,正常年份流域优质水资源缺水量在(20-35)×108m3之间. 如今后水质型缺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可能影响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针对流域水质型缺水的特点,提出在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同时,太湖流域宜选择以长江、太湖和山区水库为主要水源地的长期供水格局,当前要抓紧建设“引江清水通道”,调引长江优质水资源入太湖. 同时鉴于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建议流域沿江、沿海、沿杭州湾城镇的生活污水在二级处理的前提下,应实施流域尾水截流外排管道工程.  相似文献   

18.
望虞河引长江水入太湖水体的总磷、总氮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马倩  田威  吴朝明 《湖泊科学》2014,26(2):207-212
太湖流域实施的调水引流,提高了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发挥了水利工程在改善水环境方面的综合效益,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近年来望虞河引江水量与入湖水量及入湖水体流经太湖湖湾水体水质变化情势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2007年以来的调水引流期间,望虞河入太湖水体总磷、总氮浓度值与太湖贡湖湾、梅梁湾、湖西及江苏省其它主要入太湖河道的总磷、总氮浓度值,并通过监测结果分析了入太湖水体总磷、可溶性总磷的衰减趋势,从而得出,长江是优质水源,调引长江水为增加太湖水环境容量、改善太湖及区域水环境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太湖水体3种典型水质参数的高光谱遥感反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兵  申茜  李俊生  张浩  吴迪 《湖泊科学》2009,21(2):182-192
以富营养化污染严重的太湖为研究区,设计并实施了2次太湖航空遥感综合实验,获取了太湖7条航带、冬夏两个时相的航空高光谱遥感图像;通过6次太湖地面试验,采集了多时相的太湖水体固有光学量和表观光学量数据,分析了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单化固有光学量数据库;面向叶绿素、悬浮物和黄色物质3种典型水质参数,发展了基于生物光学模型和单位固有光学量数据库的水质参数反演分析方法;利用航空高光谱遥感器Will图像和航天高光谱遥感器CHRIS图像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检验,获得了较好的水质参数图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95年太湖流域东南地区的洪涝灾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泽新  杨祖良 《湖泊科学》1996,8(2):107-112
太湖流域继1991、1993年大水后,1995年东南地区再次遭受大水。太湖最高水位达4.32m,为建国以来的第6位。流域东南地区的浙西、杭嘉湖、淀泖及上海浦东、浦西等地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水位超过大水的1991、1993年,杭嘉湖地区水位超过有记载以来的最高水位。德清水位高达6.43m,超过记载最高水位6.40m;嘉兴水位达4.40m,超记载最高水位的4.38m;王江泾水位高达4.38m,超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