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推动地面云观测自动化,利用2015 2016年全国范围内不同时段FY-2G卫星观测云覆盖率和总云量反演产品与同时段地面气象站人工观测总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卫星观测与地面人工观测的一致性和偏差。结果表明,FY-2G卫星观测云产品较地面观测偏低,总云量较云覆盖率偏低明显。定义晴天、少云、多云、阴天四种不同云量等级,进一步分析卫星数据,结果显示不同云量等级下云覆盖率与总云量与地面人工观测的一致性和偏差有所不同,晴天和少云状态下总云量产品一致性较好,阴天时云覆盖率一致性较好。从分布上分析发现西部和西南部观测偏差较大,且根据云量等级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在云观测自动化布局中,卫星观测不能完全替代地面云量观测。地面观测应在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天气状况较为复杂的区域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地面云观测自动化,利用2015 2016年全国范围内不同时段FY-2G卫星观测云覆盖率和总云量反演产品与同时段地面气象站人工观测总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卫星观测与地面人工观测的一致性和偏差。结果表明,FY-2G卫星观测云产品较地面观测偏低,总云量较云覆盖率偏低明显。定义晴天、少云、多云、阴天四种不同云量等级,进一步分析卫星数据,结果显示不同云量等级下云覆盖率与总云量与地面人工观测的一致性和偏差有所不同,晴天和少云状态下总云量产品一致性较好,阴天时云覆盖率一致性较好。从分布上分析发现西部和西南部观测偏差较大,且根据云量等级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在云观测自动化布局中,卫星观测不能完全替代地面云量观测。地面观测应在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天气状况较为复杂的区域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3.
获取准确的云高及其变化特征,对于揭示天气系统的演变以及改进气候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不同设备观测云高的不确定性,将锋区要素不连续变化理论引入云高分析中,将云底部、云顶部大气的交界过渡带区域视为云锋区,研究探空、毫米波雷达、风廓线雷达等不同类型设备观测要素在云锋区及云外环境大气的变化特征。对流云和层状云个例研究表明:在云锋区,温湿度及雷达反射率因子随高度的一阶、二阶导数均呈不连续现象(即一阶、二阶导数值在云内外和云锋区表现为不相等),风廓线雷达信噪比垂直梯度也出现突变,因此不同设备观测云高具有较好空间一致性,并得到云底和云顶高度的合理范围和相应判据;相对于层状云,对流云内外温度梯度差异以及云体内反射率因子二阶导数的脉动变化幅度均偏大,因此可作为区分二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郭伟  雷勇  王敏  陶法  王柏林 《气象科技》2017,45(1):22-29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北京观象台云高自动观测仪器对比试验数据,以微脉冲激光雷达(MPL)为参考、结合人工目测,对3台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2种天气条件(高能见度、低能见度)下漏判情况、误判情况和云高准确性3个方面;同时评价了激光云高仪对几种典型云属的探测能力。结果表明,激光云高仪与MPL一致性较好,大气中的雾、霾等气溶胶粒子是造成其测量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可通过提高激光发射单脉冲能量、优化光学系统来提高激光云高仪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气象台站目测云状一般从云的外形着眼,即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和云底高度来判断。但由于云的外形变化多端,某些云如As 与St、Cb 与Ns 在外形上又有相似之处,如不仔细辨认往往导致观测记录的差错。为了提高云状目测水平,交流云天观测经验,现根据本人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季节性降水云系的观测及其云状目测提出一些看法,供同志们参考。一、不同季节降水云系观测中应注意的问题1.一般来说,各地不同季  相似文献   

6.
1960年以来东亚季风区云-降水微物理的直接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降水的直接观测结果是云微物理参数化的重要依据。自1960年以来,处于东亚季风影响下的中国实施了大量对云-降水微物理参数的观测和研究,旨在加深对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认识,从而改进数值模式中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和指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云-降水微物理参数包括气溶胶、冰核、云滴、雨滴、冰晶、雪晶、冰雹等粒子浓度和谱分布,以及云滴、雨滴含水量等。中国已有云-降水微物理参数的成果可归纳为:(1)通常云-降水微物理粒子浓度变化较大,但总体变化有一定的范围;(2)采用Γ函数拟合云滴谱更接近实际谱,但不同拟合谱参数差异较大;(3)可用指数函数和Γ函数来拟合层状云降水雨滴谱,Γ函数拟合积云和层积混合云降水雨滴谱精度更高;(4)中国冰核浓度较高,冰核浓度随温度的降低近似成指数变化;(5)冰晶谱、雪晶谱、冰雹谱通常采用指数函数来描述;(6)通常使用荣格(Junge)和Γ函数来分段描述气溶胶粒子谱拟合误差更小。由于云-降水过程及其反馈作用描述不准确是数值模式预报结果不确定性的最大因素,中国正在不断地推进云降水的微物理观测研究,以期进一步加深对东亚季风区云-降水微物理特征的认识,从而为模式中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提供观测依据和科学指导。基于数值预报模式中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发展的需要,总结了中国1960年以来云-降水微物理直接观测的研究成果,可为东亚地区云-降水微物理研究及其模式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提供观测依据。此外,针对云微物理参化发展的需求,结合过去已有的大量观测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今后云-降水物理综合性观测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云的观测在地面观测中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地面人工观测云的准确性,利用气象台站的探空资料,对相应时段的地面观测数据中的低、中、高三族云进行校对应用,增加目测云的准确性,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观测误差;并阐明探空资料应用于地面云观测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1 引言 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辨别云状、云量、云高及确定云码对飞机航行、人工影响天气和天气预报都有重要意义.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为目测项目,因此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椐天气系统变化,为综合分析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依据,以保证云观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云变化迅速且类型复杂,获取准确的云观测信息具有一定挑战。本文使用2001-2010年期间南部大平原的大气辐射观测实验数据,定量评估了探空和地基主动遥感观测六种类型云(低云、中低云、高中低云、中云、高中云、高云)的一致性和差异。尽管探空和地基观测六类云的云量变化趋势相近,但是针对不同类型云,两者探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高云差异最大。两者对中低云、中云和高中云的云底高度的观测吻合较好,对中低云和高云的云顶高度的观测差异较大,对所有类型云的云厚度的观测均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应用青海省班玛县国家基本气象站2011年6月1日—9月30日的降水资料,进行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存在一些偏差。分析表明,导致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仪器测量原理与观测方法不同、人为影响、观测时间不一致、降水强度等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阐述在地面观测中不按云的演变规律发展的积雨云出现的几种情况,及怎样及时、准确观测积雨云。  相似文献   

12.
新疆准噶尔盆地冬季系统性降水研究Ⅱ.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北疆盆地冬季冷锋降水个例的观测分析,建立一个二维动力场给定、微物理时变的冷云模式。模式考虑了云水、云冰、雪、霰和水汽五种水元间16个微物理过程。本文用其研究了无扰动层状云、发生泡区和高空引晶自然播撒作用于层状云和飞机播撒层状云的降水发展过程,并用一维模式作一些模拟补充。模拟表明,无扰动层状云内液水丰富、冰粒子少,降水不充分。高空引晶自然播撒能大大加强层状云降水。低层发生泡既产生更多的云水又提供大量冰晶,对增加降水有双重作用。模拟得出各个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各微物理过程相对重要性的时间演变,清楚地解释了观测发现的一些主要降水特征。对层状云飞机播撒同样能加强降水形成,播撒后主要增水区约10公里宽且有最大剂量限制。泡区人工播撒可进一步增加降水,而在自然播撒区再作人工播撒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总结地面气象测报日常工作中的经验,从云、能、天的观测,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观测员容易忽略的一些天气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的一些基本工作要点,包括增强责任心,提高云、能、天的观测能力,准确处理测报业务问题以及加强月报表的预审工作等。  相似文献   

14.
雷暴的观测和记录,《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已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按规定认真观测、正确记录好这一天气现象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规范》中对雷暴观测、记录的要求:“应从整体出发判别其系统,记录其起止时间和开始、终止方向,切忌零乱记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抓住cb云的形成和发展,以此来判别其雷暴的系统,正确记录闻雷的时间和方向。大家知道cb云是雷暴形成的必要条件,观测时,密切注意cb云的形成和发展,就可准确地观测,记录雷暴的起止时间和方向。在判别雷暴的  相似文献   

15.
五华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雨量数据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五华2005年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在平行观测期间的雨量数据进行差异分析,统计了2种观测之间的对比差值、百分误差.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都在仪器测量误差范围内.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测量原理的不同、降水的不均匀性、安装位置的不同和观测的时空差异等.  相似文献   

16.
自动气象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站2004--2007年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的气温资料,分析陕西全省和不同自然区人工与自动观测气温的差异及引起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的日平均气温平均偏高0.03℃,标准差为0.26℃。78.6%的样本月平均气温对比差值在0.2℃之内,在不同自然区自动与人工观测气温对比差值在0.2。c之间的百分率基本相同。气温对比差值的日、月变化规律明显,自动与人工观测时间不同步对定时值有一定影响。但对气候分析没有影响,自动观测仪器性能不稳定会造成较大的数据偏差。  相似文献   

17.
C.L.Hosler  Jr.  郝望 《气象科技》1982,(6):68-71
本世纪人类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大部份努力都是试图改变云的行为,有一些经过检验有成效的假说得出:改变降水量和降水地区分布、减少和防止冰雹、减少飓风风力、消雾、在层云中造成空洞、造云以减少太阳辐射和加热作用、减少和消除对地面的雷击。自然过程形成的云有着多变的性质,随着不同的微物理发展过程而在云的生长、生命期、降水方面造成各种结果。人类干预的基础由观测告诉我们,云的行为对于(至少是部分地)云中或云周围空气中的一些物质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较小变化有反应。  相似文献   

18.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1—2005年我国70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 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风向、降水量进行了差异分析, 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差值、百分误差和风向相符率。 对各要素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检验了气温自动观测对气温资料连续性的可能影响。 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大部分地区各要素的差异都在自动站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仪器本身存在缺陷及观测方法不一致等。各要素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各不相同, 同一要素在不同的气候背景条件下差异大小不一致; 如果要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连续使用, 还要检验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序列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并进行均一性订正。 自动站的使用对年气温序列有一定影响, 总体差异不显著, 但当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合并使用时, 应进行均一性检验。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新疆戈壁地区云的自动化观测水平,基于全天空红外成像仪(WSIRCMS)获取的红外辐射图像,利用辐射传输模式SBDART分析了仪器测量波段对有云无云状况的敏感性并构建了拟合方程,同时利用典型季节的晴空辐射样本拟合了晴空曲线并统计形成了晴空阈值,最后利用统计晴空阈值对全天空红外辐射图像进行云像素识别和总云量计算。将不同季节总云量计算结果同人工观测结果对比验证表明:观测时段算法计算总云量和人工观测总云量差值在±2成以下的概率均在80%以上,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强的实用性,在观测业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核心是云物理学,它涉及到中尺度和边界层气象学、天气预报、大气扩散和湍流、物理化学、气溶胶物理学、统计学和观测仪器等研究。这些学科的进展都会促进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发展,但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