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防砂对于出砂油藏有着重要意义,防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油气藏是否能够正常开发。随着新科技和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机械防砂技术也获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防砂技术在油田现场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机械防砂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油层出砂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守余  王宁 《新疆地质》2007,25(3):283-286
油藏开发中出砂问题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了解油藏出砂机理对有效控制出砂以及选择合理的防砂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文献及大量实例认为,地质因素和油田开发工程因素是影响油层出砂的2大因素.进一步分析油层出砂的力学机理,将油层出砂的力学机理分为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两类.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油层出砂机理及改善防砂工艺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疆油田风城作业区重32井区侏罗系齐古组属特稠油油藏,采用注蒸汽吞吐法开采。由于其地层胶结差,原油粘度高,地层能量低,在热采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出砂现象,导致产量下降。以新疆油田公司风城作业区重32井区超稠油油藏的动、静态资料为基础,,分析储层出砂的主要机理,开展现场防砂试验,并对不同试验进行方案优选,选取适合的防砂方案。  相似文献   

4.
全文介绍了新庄油田新浅25断块核三油等进行稠油出砂冷采的工业化应用推广试验成果,包括试验区油藏地质特征,进行出砂冷采的油藏工程设计,并对试验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该区出砂冷采应注意的技术措施,并核算了该方法试验后取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X油田是典型的高泥质疏松砂岩油田,储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沉积时期水动力弱,粒度细,砂岩储层疏松且泥质含量高.油田面临储层数量多且单层薄;砂岩疏松引起测井扩径导致声波时差和密度等测井曲线测量失真;砂泥叠置,常规波阻抗反演不能区分出有效储层等难题.目前油田开发阶段急需对储层空间展布精细刻...  相似文献   

6.
弱固结砂岩气藏水力压裂裂缝延伸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我国疏松砂岩层出砂严重需要进行压裂以填防砂的情况,对疏松砂岩压裂裂缝启裂有延伸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重点对地应力、储层强度、射孔地裂缝扩展延伸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用螺旋射孔方式完井在疏松砂岩储层中难以获得大而平整的裂缝,防砂效果不理想,定向射孔可得到较为理想的人工裂缝。研究结果对疏松砂岩储压裂充填防砂设计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出砂冷采机理及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对地层原油含有溶解气的各类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它通过大量砂子的产出和泡沫油的形成,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河南油田于199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稠油出砂冷采技术调研及可行性研究,出砂冷采机理及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并于1997年6月进入现场先导试验,矿场试验已展示出明显出砂冷采特征的G4906井,日产油量20t-30t,是常规开采和蒸汽吞吐的10倍和4倍以上,开采成本比蒸汽吞吐降低47%,出砂冷采工业化应用配套技术的形成和应用,将使国内及河南油田稠油资源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根据腰英台油田油藏勘探实际,针对三角洲前缘相带砂泥岩薄互层的情况,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腰英台油田油藏类型和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精细剖析。腰英台油田主要有断层—岩性油藏、断鼻油藏、岩性油藏等类型,总结出"相带控储"、"断裂控藏"的成藏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预测油层出砂状况室内模拟实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一种预测油层出砂状况的室内模拟试验方法,可以模拟油井含水、生产压差、地质压降及生产历史等诸因素对油井出砂状况的影响。该方法在胜利油区埕岛油田馆上段油层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大庆长垣西部地区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小片席状砂,砂体厚度1~3 m,横向变化快,分布零散,地震储层预测精度受到限制,给油藏评价和开发带来较大风险。为了提高薄窄砂体预测精度,以古龙油田为例,提出了分步逐级井震联合反演方法:以岩石物理响应特征分析为基础,优选反演方法,优化流程参数,不断增加滚动井数,通过5批161口开发井的优选及调整,砂体预测精度不断提高,确保了该油田初步开发方案实施效果,形成了可以推广应用的滚动预测跟踪调整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1.
尤因塔盆地P. R.泉位于美国犹他州东北部,油砂资源丰富,油砂矿藏面积约650 km2,油砂储量约6. 76 × 108 t,储层为始新统绿河组湖泊三角洲相砂体。晚白垩世到古近纪拉拉米运动使盆地由海相转变为陆相盆地。古新世末-始新世,尤因塔湖在盆地内分布广泛,并沉积了两套巨厚的绿河组烃源岩。其中绿河组上部的中始新统烃源岩厚达150 m,有机质丰富,且仍处于低熟阶段,约30 Ma 以来,产生了大量的低熟油。P. R.泉油砂矿藏为斜坡降解型成藏模式,发育5 套广布的三角洲砂体,储层物性好。绿河组上部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沿着深入烃源岩中的连续砂体经过长距离的运移,进入 P. R.泉绿河组三角洲的砂岩储层中,经过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最终形成油砂矿藏。  相似文献   

12.
 The most commonly recognized sources of sand and gravel aggregate are the deposits of coastal, fluvial and glacial sedimentary processes. It is not commonly recognized that weathered bedrock is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and and gravel aggregate. In the case of weathered sedimentary bedrock the product may b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odern sedimentary materials and deposits may be misidentified. Batson's quarry is a major sand and gravel aggregate resource for the rapidly developing region of north-eastern New South Wales. The deposit has previously been assumed to be a young sedimentary deposit, but detailed field examina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surrounding rock types indicates that it has formed from weathered Mesozoic sandstone bedrock. The extraction of weathered bedrock aggregate deposits has distinctive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because, unlike sedimentary aggregates, they are not restricted by the geometry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interfere with surface drainage systems.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geological origin of a resource is essential in order to determine its potential geographical extent, and thereby maximize its utilization and minimize land use conflict. Received: 3 January 1996 / Accepted: 1 November 1996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系油砂的发现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工作新发现的油砂矿藏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庙湾地区。地层特征和孢粉组合分析表明含油砂地层为侏罗系。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证实渭北隆起的北部单斜构造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油砂,累计厚度可达29.85 m;钻井油砂累计厚度达11.89 m,最大单层厚度达7.9 m,埋深在70m以浅。油砂主要赋存于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和直罗组河流相辫状河道沉积砂岩孔隙和裂隙之中。该油砂矿藏是在渭北隆起演化的基础上,经燕山晚期构造运动抬升形成,属于抬升运移型成藏模式。经初步资源量估算,研究区油砂油地质资源量为3 232.72万t。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松辽盆地北部油页岩资源潜力,开展了14口地质井的钻探、2 100多口老井的复查和多项油页岩的样品分析测试工作。根据油页岩分析测试资料,结合录井、测井、地震、沉积等研究成果,总结了油页岩主要特征,并用体积丰度法初步估算了埋深小于1 km的油页岩和页岩油潜在资源量。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油页岩主要发育在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的湖相沉积中,是盆地两次最大湖泛期的产物;嫩江组和青山口组油页岩平均岩石密度分别为2.20和2.18 t/m3,平均含油率分别为5.55%和5.39%;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有机质丰度极高,是最好的生油岩。松辽盆地北部油页岩分布广泛、层位稳定、资源潜力巨大,初步估算埋深小于1 km的油页岩潜在资源量为6 008.40×108 t,页岩油潜在资源量为297.50×108 t。油页岩可以成为未来大庆油田常规油气的重要补充或接替资源。  相似文献   

15.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油砂成矿条件与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盆地油砂资源的全面调查与评价,首次在川西北地区天井山构造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石英砂岩中发现了油砂矿体。根据石油地质及成矿理论对该矿点的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油砂矿形成过程中可能的烃源岩为早寒武世和早志留世的黑色泥页岩;当进入印支期,烃源岩开始大规模生成液态烃,液态烃通过该期运动形成的逆断层运移至下泥盆统平驿铺组圈闭富集成藏;进入喜山运动,早先形成的油藏抬升暴露、剥蚀而最终形成了目前的油砂矿体。天井山构造泥盆系埋深500 m以上的油砂资源量为5 356.4×104 t。  相似文献   

16.
通常聚合物驱的最终采收率在50%左右,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具有相当的开采潜力。以大庆长垣北部多段多韵律聚驱主力油藏为例,采用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系统研究并总结了典型油藏聚驱后平面及纵向剩余油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聚驱后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系统可划分为2大成因、3大区域和7个部位。其中:存在受地质因素制约的剩余油,如废弃河道中部、砂体尖灭区、相对孤立的薄差砂体;也有开发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如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注采不完善部位、注入井间与生产井附近以及聚驱后高渗层内的残余油。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主要富集于3大区域内,究其原因则主要源于水驱和后续聚驱波及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依兰—伊通地堑和松辽盆地在沉积特征方面相似,巨大的沉积厚度,粗—细不同的碎屑岩系及碎屑成分成熟度低,反映了强烈下陷快速堆积的特点。沉积物中韵律性、旋回性在横向及纵向上岩性、岩相和厚度都有急剧的变化。通过该断陷内伊通大孤山油页岩矿地质特征的认识与了解,对研究省内其他盆地油页岩矿的成矿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直罗油田主力产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以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为主,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大量的自生矿物对原生孔隙产生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较强的成岩后生作用使得储层以粒间溶孔及原生粒间余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储层孔隙结构表现为以小孔隙、小喉道为主要特征,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分布主要与其在砂体中的分布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在对3套烃源岩的质量和成熟度描述基础上,通过对原油物理性质、族组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研究,在达尔其油田内划分出成熟度有明显差异的低熟油和成熟油。油源对比结果认为它们分别由都红木组一段低熟烃源岩和阿尔善组二段成熟烃源岩所生。推测成熟度参数介于低熟和成熟之间的原油为混源油。通过原油混合试验和油砂连续抽提试验证实了混源油的推测。通过油藏剖面中不同性质油层的分布特征研究,结合断层发育史与油气运移关系分析认为不同油源原油的混合是控制该油田石油富集度较高的关键因素。此外,还分析了控制混源的断层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20.
油田开发后期提液井优选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利  霍春亮 《现代地质》2009,23(2):333-336
老井放大生产压差进行有效提液是提高注采系统排液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分析了双河油田储层主要微相砂体的产液和吸水能力,认为油田开发后期前缘席状砂提液能力差,而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具有较强的提液能力;油田开发后期前缘席状砂吸水能力差,难以补充提液后造成油层压力亏空,而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很容易实现注采平衡,保证油井持续提液。同时,从新井钻遇状况、数值模拟和单井水驱曲线分析了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状况,认为能用水动力学方法开采的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中。因此,双河油田在油田开发后期的提液井应选择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的油井中。实践结果也表明,选择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油井中放压提液能取得较好的稳油控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