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松龄 《海洋与湖沼》1987,18(1):106-106
以研究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变化、测量、对比及其应用为主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00号项目1986年度会议于1986年10月9—14日在中国青岛、烟台两地举行。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104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摘要80余篇,30余名国内外专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部分代表还向大会展示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质对比第200号项目中国工作组成立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2月14—18日在青岛举行.来自十个省市32个单位的代表73人,向大会提交了论文60余篇,这是我国首次举行的关于海平面变化问题的专题学术讨论会.会议宣布,国际地质对比(IGCP)第200号项目(海平面对比和应用)中国工作组正式成立.工作组成员由18人组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秦蕴珊副所长任组长,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谢在团任副组长,福建师范大学林观得教授、南京大学杨怀仁教授和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周慕林高级工程师任顾问,秘书由海洋研究所赵松龄副研究员担任.  相似文献   

3.
1990午5月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全国委员会在全委会主席程裕祺教授主持下召开了全国委员会。通报了18届IGCP执行局会议情况,各项目汇报了进展情况及下年度工作计划。 中国自1977年参加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活动以来,其作用日趋明显。从IGCP的统计资料获悉,1989年中国参加的IGCP项目为23项,排列为第五位,1990年已达32项(其中11项为项目国际负责人或副负责人),排列位置仅低于西德而跃居第二位。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已成为沟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地学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及国际地科联(IUGS)都非常满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的6年计划中已将IGCP置于重要的地位。IGCP的成就在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受到了  相似文献   

4.
受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00号项目执行局的委托,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等单位的赞助,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I.G.C.P.200号项目中国工作组负责组织的“国际海面变化及应用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7—14日在中国青岛和烟台两地举行.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教授以及中国著名科学家曾呈奎、施雅风、刘东生、刘瑞玉、林观得、杨怀仁、秦蕴珊等出席了大会.I.G.C.P.200号项目执行局主席P.A.Piraz-zoli教授出席大会并致词.  相似文献   

5.
蔡浩然 《海洋科学》1985,9(2):58-58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200项中国工作组成立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2月14一18日在青岛召开,来自10个省市32个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7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会上,工作组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00号项目的研究内容为:晚第四纪海面变化、测量、对比及其应用.该项目的最终会议已于1987年7月20日至30日,在加拿大东部的哈里弗克斯市(Halifax)举行,来自28个国家,约有60多位科学家赴会.中国工作组正、副组长秦蕴珊、谢在团,秘书长赵松龄应邀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分两阶段进行,从7月20日至26日为野外地质旅行时间,代表们考察了芬德湾(Fundy Bay)及其附近的大陆冰川堆积地貌、大陆冰川区海面变化遗迹和古岸线变迁的证据.经过一周的实地考察,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7月27日至7月30日,代表们在哈里弗克斯市的达尔赫斯(Dalhousie)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45位科学家在会议上作了科学报告,展示了各国对该项目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20 0 4年 1月 13— 18日 ,第 5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 (ICAMG V)在泰国曼谷召开。ICAMG V是由泰国Chulalongkorn大学地质系承办的 ,协办方包括泰国矿产资源厅、泰国水资源厅、泰国矿产燃料资源厅、CCOP、国际海洋委员会 (IOC) /WESTPAC、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4 75和IGCP 4 76、APN(亚洲巨型三角洲计划 )等。 1月 14— 16日 ,ICAMG V的学术交流会在曼谷MiracleGrandconventional大酒店举行 ;1月17— 18日 ,大会组织了与会代表参加野外地质考察。来自亚洲 (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等 )和欧美 (如美国、英国、加…  相似文献   

8.
<正>6月16-18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三届地球生物学国际会议在武汉光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和外国专家局111项目、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资助。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协办。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 Raven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Malcolm Walter教授、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  相似文献   

9.
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于 2 0 0 3年 3月 3~ 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等 11个国家的 5 4位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和各国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次会议也为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国际ARGO计划 ,以及密切与各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 ,有 12位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全面、系统地回顾了第四次会议以来 ,各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状况 ,以及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等 ;重点讨论了ARGO数…  相似文献   

10.
2011年8月26—27日,海洋地质杂志社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扩大会议暨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学术研讨会在青岛黄海饭店召开,编委员会顾问、委员、学术专家、以及特邀代表等70余人出席会议。26日下午至27日上午,大会围绕中国陆架海研究与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进行了大会报告和研讨,10位专家介绍了各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会议还是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的启动会议。  相似文献   

11.
第三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在济州岛召开第三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3rdICAMG)于1995年10月17-22日在韩国济州岛西归铺市召开,主办单位为韩国海洋研究所(KORDI).大会的主题是:“亚洲海的演化及其动力学”.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218项中国工作组编辑完成的《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及事件》一书,于6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包括了中国工作组成员的近期研究成果及“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及事件学术讨论会”的部分论文.全书内容有IGCP218项中国工作组的简要总结;海域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近年成果,沿海地区若干第四纪地质问题及应用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关于海域第四纪地质问题部分,集中了南海陆坡、西沙群岛、冲绳海槽、东海、黄海海域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第四纪地质文献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海域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沿海地区第四纪研究包括了重  相似文献   

13.
根据第十五届国际海道测量大会第58号决议(1997年)、第二届国际海道测量特别会议第7号议案/第1修正案和第6号决议(2000年3月),第十六届国际海道测量大会将于2002年4月14日(周日)至19日(周五)在摩纳哥举行,与会同时,将分别于4月13日和4月20日召开有关专业委员会会议。第二届国际海道测量特别会议(EI-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何时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我国从第11届(1910年)至第18届(1948年)都有派代表参加大会。第19届(1952年)至第24届(1972年)由于当时的政治、历史原因,我国未能派代表参加,而由台湾当局派代表出席。197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的权利也随后恢复。1976年,以许杰同志为团长的我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从此以后,每届大会都有我国代表团出席。我国首次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是1910年在瑞典斯德哥  相似文献   

15.
<正>由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牵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0月提交了IODP 735号建议书(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气候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启示),在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该建议书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于2012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ODP建议书评审会议上通过国际同行评审,并于2013年初正式安排为IODP 349航次,将于2014年1月29日从香港起航,3月30日在基隆靠港。该航次同时也是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  相似文献   

16.
评述了2003年10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的“大洋中脊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要介绍了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的机构组成、任务和工作进展.以及今后大洋中脊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这次会议后,中国已成为InterRidge计划的参与成员国(Associate Members)以此为契机,尽快启动中国InterRidge计划,结合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以及大洋专项和其他深海调查研究工,有望实现我国在大洋中脊及相关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深海研究领域的整体调查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 3月 1 9~ 2 1日 ,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大洋钻探第三届学术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 (见封底照片 )。来自全国各地的 1 2 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规模是历届中国大洋钻探学术会议最大的一次 ,会议还特邀 6位国际学者作有关新世纪大洋钻探、日本的深海钻探计划等方面的专题报告。会议期间 ,首次在中国召开的、有 50名国外专家参加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 ( SCICOM)工作会议也同时在同济大学举行。水深超过 2 0 0 0 m的深海占地球表面积的 60 % ,近年来的深海研究进…  相似文献   

18.
第四届发展中国家海岸港口工程国际会议第一号通知第一届发展中国家海岸港口工程国际会议(COPEDEC),于1983年3月在斯里兰卡科隆坡举行,并产生了常设秘书处,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来组织会议。第二届COPEDEC于1987年9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第三届CO...  相似文献   

19.
第四届发展中国家海岸港口工程国际会议第二号通知第四届发展中国家海岸港口工程国际会议将于1995年9月25日至29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该会议组委会现已发出第二号论文征集通知书,其主要内容如下: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发展中国家的海岸港口工程师提供一个可以...  相似文献   

20.
在地质科学界具有重大影响和举世瞩目的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十三届大会,于8月2日至8月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五大洲47个国家和地区12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61个国家和地区寄来论文摘要1768篇。 这次会议是近60年以来首次在亚洲召开,经中国组委会近5年积极筹备,开的很成功。显示出我国地质科学界担当主持这样艰巨、有广泛性、多学科性的国际会议的能力。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人类与全球环境变化”。会议分7个学科53个专题交流712篇学术论文。 从发表学术论文看内容丰富、翔实、涉及广泛,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我国第四纪的研究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成绩斐然。 1.黄土研究方面: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对这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构成第四纪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与欧美学者研究的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