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发刊词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宽广辽阔的海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产劳动,为探索和开发隐伏在万顷碧波之下的海床洋底,历尽千辛万苦,从而,在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名扬中外的航海家和科学家。应该说,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明的—个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海洋地质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地质部系统的海洋地质工作经过创业和发展的艰辛历程,建立起一支初具规模的海洋地质队伍,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开展了以石油为主的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做了大量的地质、物探、钻探、化验和综合研究工作,先后发现了渤海、北部湾、南黄海、珠江口和东海等新生代盆地及其中的构造,并在珠江口盆地和东海西部拗陷钻探见到油气,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召开的“东海地质讨论会”于1982年12月在杭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地质矿产部、石油工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和有关大专院校等70多个单位的170多名代表。会议收到有关反映近年来我国在东海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论文(摘要)180多篇,几十位代表在会上介绍了本单位和个人几年来对东海地质构造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会议还就东海地质研究和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 这次讨论会对进一步探讨东海地质环境基础条件和规律,为查明东海地质构造和开发东海油气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9年作者对中国黄东海海域夏季(7月20日至9月1日)与冬季(12月23日至2月5日)的两个季度月的颗石藻群落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2009年夏季,中国黄东海海域调查区共发现21种颗石藻,其优势物种分别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和深水花球藻(Florisphaera profunda)。颗石藻细胞丰度为0.23×103~17.62×103个/L,平均值为2.84×103个/L。2009年冬季,中国黄东海海域调查区共发现20种颗石藻,其优势物种分别为赫氏艾密里藻(E.huxleyi)、大洋桥石藻(G.oceanica)、深水花球藻(F.profunda)和纤细伞球藻(U.tenuis)。颗石藻的细胞丰度为0.12×103~35.35×103个/L,平均值为3.84×103个/L。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颗石藻在我国黄、东海陆架海域的分布(特别是垂直分布),并对其作出了描述与分析,以期为关于中国海颗石藻群落分布等基础性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4.
关于东海浮游植物,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进行过一些调査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因调查时间较短或调查范围較小所获资料不全,都未能代表东海浮游植物的全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继全国海洋综合调査之后,自1976年夏季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分析了东海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和种数的分布状况,讨论了其主要种类的生态性质、群落组成和它们与水文环境的关系,对东海浮游植物的生态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1976年夏季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两次(6月25日至7月23日和8月27日至9月21日)调查,调查范围南到北纬26°30′,东到东经127°,在沿纬度安排的6个断面共44个测站上(第一航次还在黄海南部增加一斜断面),分別进行了水文观测,并用网目为64平方微米的小型浮游生物网(Juday phytoplankton net),从水底到表面垂直拖网进行浮游植物采样,以个体计数法计数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历史上长期处于板块的结合部位,构造活动剧烈,地层发育特征复杂,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海域和陆域地层研究程度不均衡,陆域资料多,研究程度高,而海域受各种条件限制,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地层分区方案多针对陆域开展工作,迄今没有开展过统一的海域-陆域的地层分区,制约了对我国地层整体发育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近几年实施的1∶100万和更高比例尺的海洋区域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开展了中国东部海域及邻域综合地层分区,系统研究了各地层分区中地层发育特征,重点研究了我国东部海域(台湾以北海域)中生代以来的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海域及相邻陆域可以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一级)、5个地层区(二级)和13个地层分区(三级);渤海海域主体位于华北平原分区,北黄海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层分区,南黄海海域主要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而东海和冲绳海槽主要位于东海陆架分区;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海域内各个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地层发育特征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6.
陈楠生  陈阳 《海洋与湖沼》2021,52(2):363-384
东海海域是我国典型的赤潮频发区,东海沿海的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等都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1958—2019年间东海海域内67个浮游植物调查数据,通过比较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调查获得的历史数据,重点分析赤潮及赤潮物种的组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剖析和解读。共统计出东海海域浮游植物773种(包括65个变种),其中棕鞭藻门470种(包含42个变种),甲藻门253种(包含23个变种)。这些浮游植物中包括了赤潮物种135个,其中棕鞭藻门73个物种,甲藻门56个物种,定鞭藻门和蓝藻门各3个物种。比较发现该海域硅藻和甲藻的相对物种丰富度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分析结果可为东海海域和其他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985年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调查局所属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浮船,在东海陆架南部(位于上海市东南约470公里)钻探了一口石油普查井.该井在东海陆架揭示出古老变质岩系320余米.经地质矿产部宜昌矿产地质研究所用铷锶全岩等时线法鉴定,第一次热变质时序为16.8亿年,相当于下元古代末期,证明东海陆架存在着古老地块.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及东海陆架基底性质、时代和大地构造属性提供了宝贵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关于黄海、东海温、盐度逆转结构的分析研究,主要是在80年代以后开始的。翁学传等(1984)、曹欣中等(1982)和丁宗信(1983)对东海某一特定海域的温、盐度逆转结构进行过分析,但是对整个黄海、东海海区来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文根据1983-198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东海每年夏季调查的CTD观测资料,同时参考1963年以来国家海洋局调查的标准断面资料,对黄海、东海夏季(6-8月)温、盐度逆转結构的分布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根据资料和兰淑芳等(1985)的分析,北黄海很少出现温、盐度逆转结构的类型,虽偶有出现,但分布也不规律,因此本文把研究海区重点放在南黄海和东海(图1)。  相似文献   

9.
东、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黄海现代底栖介形虫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58年黄宝仁就曾对中国海介形虫做过概略的调查,可惜有关成果尚未发表.七十年代中期起,随着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同济大学与国家海洋局第一、二研究所协作共同对东、黄海底质表层介形虫进行了大面积的系统调查,初步查明了底栖介形虫组合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汪品先等,1980);此外,日本学者K.Ishizaki(1977,1981)和T.Nohara(1976,1977)对东海东部的介形虫亦做了不同程度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八五”期间,地矿部,海洋地质系统科技人员完成国家攻关项目(课题)5项、大洋专项3项、国家南极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3个、部局级项目22项及大批省市级和横向科技项目;大洋调查3个航次、南极调查1个航次、南沙和东海综合地质调查3个航次;获国家自然科学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勘查一等奖1项、找矿二等奖2项、勘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3月11—15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郭令智、任美锷、业治铮、朱夏等著名地质学家同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的海洋地质专家、学者140多人聚集一堂,交流学术成果,探讨海洋地质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向大会提交的论文和论文摘要175篇,其中大会交流14篇,小会交流66篇.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近几年来我国海洋地质科学工作者在东海、南海中北部、黄海、渤海以及深海大洋等区域的海洋地质综合调查和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地质矿产部等单位对东海油气资源的调查和研究,突破了东海出油关,打开了我国海域找油的新局面;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对太平洋特定海区的海洋地质综合调查以及对南极的综合考查,使“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目标逐步实现.提交会议的文章中大量的是有关海岸带和近海区域的调查成果,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体现了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这些成果对海岸带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沿海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由地矿部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地科院地质研究所合著的《东海陆架新生代古生物群——古动物分册》一书,最近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系统描述了东海陆架新生代地层,描述了孢子花粉、沟鞭藻,轮藻,硅藻、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等8个门类,554个属,1382个种的古生物群,并讨论了化石组合(带)的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地质时代和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简报     
东海地质钻探初获成果 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不少单位曾做过不同程度的调查研究。但是,揭示东海的形成历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速东海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和开发的步伐,适应海洋地质和石油地质工作由概查进入区域详查和井位调查,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的要求,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于一九八四年底在东海引进和建立了一套以阿戈和玛西兰为主的高精度无线电导航定位设施。经过一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该系统成功地达到原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可以基本上满足东海陆架海洋地球物理调查、三维地震调查、海洋地质调查、井位调查和钻井装置就位对定位的要求,同时可以开展对国内外需要高精度导航定位的各种船只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开展黄海底质调查研究工作,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海洋地质基础理论研究都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家海洋局1976年下达的任务,海洋局一所三室于1977年—1979年间,进行了黄海底质大面积小比例尺的调查研究。这项调查研究工作规模较大,精度较高。柱状样的平均长度及实验室分析项目都超过以往的历次调查。1979年3月在杭州召开了“黄海、东海大陆架海洋地质综合报告审查会”,共三十四个单位的八十二名代表参加,与会人员对“黄海沉积物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的内容及附图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会议记要认为:“报告内容较为丰富,资料和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从1974—1983年开始,对东海进行大规模调查,是区域概查至油气普查阶段,并在西湖凹陷平湖构造上获高产油流.其主要成果有:“东海浙东坳陷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资源评价”、“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东海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资源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调查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全、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多项纪录。2012年10月26日,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在北京通过总验收。由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立项以来,908专项已经走过了整整9年的岁月。它作为我国近海的"人口普查",创造了新  相似文献   

18.
东海处于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与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板块的离合,地壳的升沉,是“新全球构造”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在东海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仅就地质学方面说,已为探索油气资源完成了几口深钻井,并通过多种地质、地球物理工作,对广阔的大陆架和深陷的海槽取得了多方面的新认识。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9.
从七十年代开始上海地质调查局在东海开展了以地震勘探为主要手段的地球物理调查工作,这项工作旨在搞清东海的地质结构和寻找油气田,我们对大量的地震资料作解释工作,大量的使人们对对海东的地质和油气情况有了在的认识。在东海地震资料解释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研究东海地质构造特征及海陆间的连接关系,海洋局二所地球物理室继东海西部周边地质调查之后,又于1982年10—12月间,对浙江沿海具有代表性的20余个岛屿进行了登岛调查。踏勘路线北起嵊泗列岛南至台州列岛。历时47天。调查项目主要为地质观测及标本采集、岩石物性参数测定、地貌及新构造运动观察、砾石球度统计和应力场特征研究等。 这次岛屿概查,取得了大量的实地观测资料,为东海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发育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