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MICROTOX法在监测生物毒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鄢庆枇  郑天凌 《台湾海峡》1998,17(2):190-194
本文用MICROTOX法测定了甲胺磷、乐果、甲基异柳磷等三种有机磷农药的生物毒性,分析了厦门近岸海域水体生物毒性及甲胺磷降解过程中的毒性变化。测定结果表明:1)甲基异柳磷对发光细菌相对发光度的抑制作用最强,乐果对发光细菌的抑制的作用最弱;2)黄厝海滩与胡里册海滩终年各月份水样发光细菌的相对发光度都在80%以上,属于低毒或无毒水平;3)甲胺磷在降解过程中毒性逐渐减小,其毒性下降幅度为:降解菌株1〉降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了解海带病烂的发生机制,针对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monas espejiana)菌株A1的生长及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不同浓度的菌液对健康海带进行了感染试验,测定了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和产酶的最适条件为:20℃,0.5%~0.6%褐藻酸钠,pH=7,5,氮源为(NH4)2S04,培养时间72h。此外,感染菌株A1后,海带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增加,且随着感染菌液浓度的升高,海带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3.
从385株南极海洋细菌中筛选出2株石油烃降解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柴油为唯一碳源进行降解实验的结果表明,南极嗜冷菌NJ276和NJ341在5℃、20d内对柴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23.47%和32.15%,在15℃、20d内降解率分别达到43.95%和62.47%,其降解能力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石油烃降解残油组分的GC~MS分析表明,柴油经过NJ276降解后的残油组分中能检测到C15~C21七种烷烃,柴油经过NJ341降解后的残油组分只能检测到少量C16,C17和C18三种烷烃。对它们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NJ276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NJ341属于科尔韦尔氏属(Colwellia)。  相似文献   

4.
海洋微生物对甲胺磷农药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作者从沿岸海域分离了38株有机磷农药的耐药菌,用分批培养法进行富集培养,得到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菌,并着重研究了其中两株菌对甲胺磷农药的降解情况,其结果表明,在10d内,降解菌株1对甲胺磷的降解率为59.1%,降解菌株2的降解率为53.3%,在各自的安磷培养液中,降解菌株1的数量大于降解菌株2;在甲胺降解过程中,其毒性逐渐减弱,降解菌株1所引起的毒性下降幅度大于降解菌株2。  相似文献   

5.
几种褐藻中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分离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别从3种马尾藻及3份不同产地的海带中提取出褐藻多糖酸酯,并比较了它们的得率和化学组分。得率最高的在大连产海带,为5.5%。马尾藻褐藻多糖硫酸酯组成都很复杂,硫酸根含量都比较低。  相似文献   

6.
有机磷农药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常因使用不当造成作物产品中残留超标。采用硫酸水解羽毛制取复合氨基酸,并与碳酸钙反应制得复合氨基酸钙配合物,该配合物可以通过水解有机磷农药中的磷酸酯键降低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将配合物分别喷施已施有机磷农药的茶叶、黄瓜和西红柿,5d后采摘茶叶鲜叶,按绿茶加工工艺进行处理,测定其毒死蜱含量,毒死蜱的残留量减少了75.80%;喷施配合物次日采摘黄瓜和西红柿样品,并测定其毒死蜱与乐果的残留量,黄瓜中毒死蜱残留量为空白对照的70.75%,乐果完全降解;西红柿中毒死蜱残留量为空白对照的71.33%,乐果的残留量为67.79%。  相似文献   

7.
首次研究了褐藻酸降解菌侵入海带的途径,通过电镜观察,跟踪研究了褐藻酸降解菌染海带过程中海带表皮细胞壁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褐藻酸降解侵染海带的过程是首先引起海带表皮细胞壁藻胶层表面的破坏,然后引起藻胶层的断裂,并使藻胶层逐渐降解变突,最后褐藻酸降解菌通过海带细胞的壁藻胶层的断裂变突处进入海带细胞内。  相似文献   

8.
按月分析栽培区海水和海带藻体样品中异养细菌总量和褐藻酸降解菌数量,其结果表明,栽培区中褐藻酸降解菌数量与异养细菌总量的比值波动为30—80%,两者的数量高峰同步出现在海带生长期内。随着海带生长期的推进,不同类型的褐藻酸降解菌交替出现。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证明,绝大多数褐藻酸降解菌能利用各种有机物。来自海带的分离株中,降解原油的菌株百分数可高达84%。这些微生物在促进栽培区海水油污净化和有效营养再生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褐藻酸降解菌在海带绿烂病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海带幼苗上病烂明显处分离得到 2 3株褐藻酸降解菌 ,并对其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及革兰氏染色反应等进行了观察。通过对褐藻酸钠的降解实验 ,筛选出 4株具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感染实验表明 ,分离到的褐藻酸降解菌为海带幼苗病烂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对分离得到的5株褐藻酸降解菌进行了感染海带的实验,确定5株菌均为海带病烂的致病菌。对其降解能力和感染能力的实验表明,5株菌对褐藻酸钠的降解能力存在差异,它们对海带感染能力的差异与其对褐藻酸钠的降解情况相类似,在褐藻酸降解菌的感染下,海带光合速率下降,感染能力强的菌株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明显大于感染能力弱的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