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时,大地测量已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它由经典的定位技术向空间技术发展。到目前为止,美国建立的大地测量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是在不同的相对面上进行的:平面控制网中是在几十公里范围内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并在采用的参考椭球面上进行处理;高程控制网中测量的是高差,而绝对高程是由大地水准面起算。这就需要对这两个系统进行相互位置的精确确定,以及与空间坐标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23届IUGG大会有关大地测量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23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综合性学术大会于2003年6月30日至7月11日在日本扎幌举行.介绍了这次大会中有关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主要内容有国家和地区地心参考框架的建设与维护、地球重力场与大地水准面的精密测定、GPS及其应用、大地测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地球动力学研究以及国际大地测量学会通过的新决议.  相似文献   

3.
卫星重力场探测及空间和地面大地测量联合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第廿四届大会于2007年7月上旬在意大利举行,本文结合这次大会对重力卫星CHAMP、GRACE和GOCE的目前概况作简要介绍,对它们在探测地球重力场方面的进展进行了评述。对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提出的"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和"整合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作为全球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系统的基础GGOS-D"项目中"共点"测量的重要性进行了评述,并对这类共点测量成果解算应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最后将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主席和秘书长在第廿四届大会开幕式上的报告和答记者问摘编后作为本文附录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97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1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全体大会期间,成立了空间技术应用于大地测量及地球动力学国际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或CSTG)。这是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的第八委员会。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地测量参考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宁津生 《测绘学报》2002,31(Z1):7-11
概述现代大地测量参考系统的定义及不同参考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讨论我国当代大地测量界常使用的3种用以表示几何位置的参考系统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全球大地测量系统 1984 (WGS 84)、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和一种用以表示物理位置,高程的参考系统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并讨论大地测量中框架和基准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正> 1987年8月9日至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第十九届全体大会。会址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国立大学。该校为举办这届学术会议提供了良好条件。IUGG成立于1919年,它致力于地学研究和将科学知识实际应用于地球资源的合理使用,致力于减少自然危险的影响和环保的研究。此外,IUGG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进行了有关自然灾害的研究。IUGG拥有七个联合的国际协会:1.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2.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相似文献   

7.
<正> 第四届卫星定位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4月28口至5月2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Austin)市得克萨斯大学内举行。这次会议由美国国防部制图局(DMA)和美国商务部大地测量局(NGS)联合发起,得到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美国测量与制图大会(ACSM)的支持。主办单位是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应用物理试验室。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地测量及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综述我国大地测量及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新进展,介绍近几年我国大地测量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坐标系统的建立、维护和更新;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应用;地壳运动监测与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 由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夏季讲座——大地测量学与全球地球动力学,将于1982年8月30日—9月10日在奥地利格拉兹举行。讲座的地方组织者为格拉兹工业大学理论大地测量学院。  相似文献   

10.
建立高程控制网和精密传递高程一直是大地测量的工作重点,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及科学研究等诸多部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急速脚步,现代大地测量学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有改写和替代传统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的趋势。但在建立高程控制网和精密传递高程方面,  相似文献   

11.
蔡建德 《北京测绘》2007,(4):42-44,41
研究利用现代大地测量的高新技术手段,在城市原有的坐标资料和水准、重力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平面、高程、重力场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精度城市三维基础控制网,结合城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RS)和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提高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指出了建立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和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的途径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欧竹斌 《地图》1991,(3):58-59
测绘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测定地面点的位置,包括地面点在基准面(参考椭球面)上的投影位置和地面点沿投影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大地坐标系和高程系。这是大地测量的基本建设,也是地图制图的基础。建立大地坐标系又包括确定参考椭球的参数、它的中心位置(定位)和坐标轴向(定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建立起一个大小、位置和轴向完全确定的椭球,从而为大地测量和整个测绘工作提供确定的地球数学模型、提供测量和投影计算的基准面以及大地原点的大地起算数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大地测量参考系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概述现代大地测量参考系统的定义及不同参考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讨论我国当代大地测量界常使用的3种用以表示几何位置的参考系统-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全球大地测量系统1984(WGS84)、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和一种用以表示物理位置,高程的参考系统-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并讨论大地测量中框架和基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面向数字中国建设中国的现代大地测量基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我国大地测量基准建设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当前建设信息化社会,创建数字中国,对现代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中测绘基准的需求。提出了在我国建设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的建议。在平面基准方面,建议在国家GPS2000网(三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国家GPS网点和永久性追踪站,构建有足够分布密度的三维高精度动态大地坐标框架,为我国今后建立新的大地坐标系统创造条件。在高程基准方面,建议在仪器设备和规范细则方面作好准备工作,依法定期对国家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在重力基准方面,在国家2000重力基准网和国家2000(似)大地水准面的基础上,有步骤的按省或地区推算具有厘米级精度,10km级栅格分辨率的似大地水准面。在条件成熟时,我国应考虑采用三维地心坐标系统。  相似文献   

15.
CH20001590 迈入新千年的大地测量学——第22届 IUGG 大会有关大地测量部分的技术总结/陈俊勇(国家测绘局)…∥测绘学报.—2000,29(2).—1~11系统介绍了1999年7月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第22届 IUGG 大会反映出来的大地测量的最新进展情况。全文共分4个部分:卫星定位技术的新进展,地球重力场的研究进展,地球动力学的新进展及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新进展。对其中若干领域,提出我国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测绘科学与工程》2004,24(2):60-61
2003年6月30日至7月11日,第23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在日本札幌召开。大会对上届IAG机构进行了调整,产生了新一届IAG机构。  相似文献   

17.
重力测量技术及重力学研究进展——(廿三届IUGG大会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今年在日本札幌举行了第23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综合学术大会中重力测量技术及重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主要包括地球重力场及大地水准面的精密测定和重力场变化的检测等方面的内容,对时变重力场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和解释。  相似文献   

18.
<正>快速推进,江西测绘基准迈向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江西省测绘基准体系不断完善,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布设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天文大地测量布网方式全面转变为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布网。1.江西省现代大地基准完善启动江西省现代大地基准完善项目,在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大地测量的高新技术手段,在江西省原有的平面资料、高程资料、重力资料等传统测绘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新建和复测等途径,按照统一规  相似文献   

19.
1982年8月30日至9月10日在奥地利阿德蒙特举办了第三届国际夏季讲座。它是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赞助下由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理论大地测量研究所主办的,主持人是现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格拉茨工业大学H·莫里兹教授。本届讲座的主题是“大地测量学与全球地球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在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举行第十八届大会的同时,于1983年8月15日至27日在汉堡举行了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