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2008年以来阿合奇地震台数字倾斜观测资料,分析台站周边几次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几次5—6级地震前,EW分量趋势异常特征为西倾速率趋势性转折;短期异常特征为震前短期内倾向反向(恢复后发震)或加速;临震异常特征为震前几天出现高频抖动变化或固体潮形态畸变。  相似文献   

2.
易县地震台形变资料对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易县地震台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汶川8.0级地震时出现的同震形变响应和震前一些测项的异常变化。各手段出现的地震扰动、同震阶跃具有共同特征,反映了当地应变场在地震影响下产生的波动及调整过程;部分测项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与地震发生时间较为吻合,可能包含一定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3.
苍山5.2级地震前的R(t)图异常特征及其时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爱军  刘西林 《地震研究》1999,22(2):166-170
研究了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地震时空分布参数R(t)图的异常变化,由R(t)图清楚的反映出苍山5.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三个阶段性发展特征。即早期地震活动增强,形成大的孕震空区;中期在上述背景上震活动再次向外围扩散并收缩,地震活动逐渐减弱,孕震空区缩小;晚期地震活动出现短平静;临震前18天孕震空区内出现3个特征前震,在孕震空区内形成临震地震线。  相似文献   

4.
利用形态分析法,对2017年09月16日库车M_S5.7地震前震中400 km范围内形变和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提取震前异常,总结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库车地震发生前,共有7项形变和流体的资料出现中短期及短临异常;钻孔应变异常特征表现为压缩―拉张变化、压缩速率变快、周期性台阶变化;流体异常特征表现为水位阶升和气体高值变化。  相似文献   

5.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系统研究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能量场的前2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典型能量场时间因子出现明显上升变化,可能是该次地震的中短期时间异常特征;而主要典型场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能量高值异常危险区,该区域可能是芦山7.0级地震的中短期空间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强地震前天祝电磁波信息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天祝电磁波观测资料在5次MS>4.0地震前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一般地震前20天以内出现趋势异常变化,前兆表现为日均值由一位数突然上升到4位数以上.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震前经常出现的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展开研究,分析了首都圈地区1970年以来Ms5.0级以上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首都圈地区8次(组)Ms5.0级以上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均出现了地震条带和逼近地震,震前有87.5%的逼近地震距主震130 km内;87.5%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并在空区边...  相似文献   

8.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能量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和沿玉树断裂带地震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高能量释放的背景上.震中周围区域几个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以平稳变化为主要特征,但在地震发生前,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异常以尖点突跳为主要特点.第一个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在震前3年出现大幅度异常,表现出相对于背景场能量增高的释放图像;其余典型场异常则表现出突出的短临异常特征,出现在震前1~3月,表现为大幅度短期异常变化.可能表明地震活动结构的变化出现得较早,而临震时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扰动.沿玉树断裂带主要典型场时间因子异常均出现在震前2~3年,可能表明孕震区场的异常变化也会较早出现.典型场时间因子异常特征与以往关于能量场方面开展的工作所得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1年8月11日新疆伽师MS5.8地震前喀什—伽师流动重力网2009年4月至2011年7月的重力复测数据,绘制区域重力场差分和累计动态变化图像。分析表明:(1)地震发生在断裂带重力变化正、负异常密集区的零等值线附近和重力场的反向恢复变化过程中;地震发生前一年出现"闭锁"的重力变化特征;(2)区域重力场差分变化反映出震前伽师—西克尔地区地壳物质运动信息;区域重力场的"平静—活跃"过程,反映出伽师—西克尔区域重力场短期局部构造运动;区域重力场累计动态变化反映出地壳运动的背景特征;(3)地震震前重力变化等值线平行于断层分布,临震时重力变化等值线近垂直于断层,是一个显著的重力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莹甄  夏爱国  龙海英  聂晓红 《地震》2007,27(4):121-128
介绍了2006年11月23日新疆乌苏5.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发震构造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了震前数字地震波参数的变化和部分地震学前兆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认为,乌苏5.1级地震是博罗科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所致。震前观察到震中附近P波初动半周期、P波与S波振幅比以及应力降的变化。震前震中附近曾出现4级地震集中分布、3级地震空区图像,震前6~9个月出现震群活动,震前2个月温泉地震窗异常。除上述异常外,乌苏5.1级地震前整体异常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11.
付虹  刘丽芳  张晓东 《地震》2005,25(1):8-14
在成组地震孕育模型的指导下, 分析研究了川滇地区M≥6.5地震成组孕育的地震学和前兆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M≥6.5成组地震都发生在云南强震活跃期内, 这个时期云南地区多点水汞测值出现了比正常值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变化, 比强震平静期的“异常”测值也要高得多; 成组地震前1~2年的中期阶段地震活动会出现大面积增强; 成组地震的首发地震发生时有30%以上的前兆异常持续发展, 不出现转折变化, 而单一强震和成组地震的最后1个地震, 震前有异常震后不出现转折继续发展的数量≤15%; 成组地震的首发地震前兆异常数量比结束地震多。  相似文献   

12.
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处理华北地区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异常空间展布特征及震前异常指标,结果表明:使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可较好地反映华北地区地电阻率的速率变化;地震发生前,地电阻率归一化变化速率多以小于-2.4 的异常变化特征为主,与华北成组地震活动中地电阻率大多出现加速下降变化的破年变异常相符。  相似文献   

13.
分析总结了唐山、大同和张北三次强震前形变场和重力场变化特征,即震前形变场和重力场均表现为正异常。结合人工地震深部探测结果研究表明,华北块体内强震具有一致的孕震机理,可能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2004年1月滦县ML5.0地震震前形变场出现上升,但重力场出现了下降的变化特征,说明震前孕震区未出现地幔热物质的上涌。这可能是华北块体内强震与中等地震在孕震机理上的主要区别,对板内地震的预测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晋蒙重力测网2007—2009年的流动重力资料,研究了原平4.2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4.2级地震震中为界,流动重力呈现出东西向的负条带异常,而南部、北部均上升(正异常)的特征,震中附近的大部分测点点值在震前均出现上升—下降—恢复的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在重力恢复阶段。在远离震中区的内蒙重力测网并没有出现上述重力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晋蒙重力测网2007—2009年的流动重力资料,研究了原平4.2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4.2级地震震中为界,流动重力呈现出东西向的负条带异常,而南部、北部均上升(正异常)的特征,震中附近的大部分测点点值在震前均出现上升—下降—恢复的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在重力恢复阶段。在远离震中区的内蒙重力测网并没有出现上述重力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76年9月23日巴音木仁Ms6.2级地震震兆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976年9月23日巴音木仁6.2级地震前后2年左右记录资料的地震活动性、地震活动图像时空变化特征及测震学指标等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巴音木仁6.2级地震活动性从震前半年左右时间内开始明显增强,出现了典型前兆震群-磴口震群,地震活动图像出现了条带及空区特征,这种特征在震后有向东北迁移的倾向,可能对1979年五原6.0级地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震前b值、Vp/Vs、Q值等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此震所出现的震兆特征对探讨分析浅源中强地震的孕育过程及提取临震信息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岳晓媛  武安绪  冯刚  武敏捷  李红 《地震》2015,35(2):91-100
本文采用近震源Brune模式,采用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测定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首都圈东部85次ML≥2.0地震的视应力,分析了2012年4月28日河北唐山MS4.8地震前动力学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结果如下:1视应力时序变化显示,唐山M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视应力出现了明显的升高变化过程;2视应力空间分布显示,唐山M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视应力在震源区出现了相对高值集中区。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2020年伽师M S6.4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M S6.4地震前新疆地区和柯坪块体地震活动状态、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前1~2年和震前半年,新疆境内中强和中小地震呈现“平静—成组活跃”或显著增强特征;②本次地震发生在柯坪块体M S≥6.0地震平静近15年的背景下,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时间渐进的中短期异常特征,即震前2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有序条带分布;震前1年南天山西段小震群累积月频度呈现“加速”活动特征;震前半年震区附近4级地震条带形成共扼分布特征;震前3个月震区附近出现地震窗超限异常;震前2个月震区附近地区视应力呈现显著高值异常;③震前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长、中、短”期异常配套出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S7.0地震,成都地震基准台距此次地震震中约255km,震前该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出现趋势性异常。对成都台GM4磁通门磁力仪秒数据进行谐波振幅比计算,结果显示,谐波振幅比在九寨沟MS7.0地震前表现出下降—转折—恢复上升的异常变化形态,地震发生在异常恢复期,同时,异常表现出由长周期向短周期迁移、SN向与EW向变化不同步的特征,芦山MS7.0地震前成都台地磁谐波振幅比亦呈现了相似的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