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鹏飞 《气象》1987,13(5):55-55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藏高原云图”专题科研组主编的中英文对照《青藏高原云图》,已由我国科学出版社与美国学术出版社合作编印出版,并子1986年10月在国内外同时发行了。该《云图》突出了高原云,选图精当、编排醒目、行文通畅、说明详尽、解释合理、印刷精良。阅后颇有启发,不仅对于高原气象台站及考察旅游人员在识别云方面有  相似文献   

2.
朱福康 《气象》1983,9(11):5-7
1979年5—8月,在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南亚夏季风实验(MONEX)期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取得了十分宝贵的气象观测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青藏高原气象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这次实验中,“环流与季风”研究课题的重点是研究青藏高原对行星尺度环流演变的  相似文献   

3.
高文良  徐渝江 《四川气象》2007,27(3):F0004-F0004
2007年9月,由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和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西南区域各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协办的“2007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在云南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西南区域各省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台等单位的科研、业务、管理人员共七十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95篇。3位专家就青藏高原的地表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高原与亚洲季风变化、TRMM探测资料在高原降…  相似文献   

4.
在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中,作者曾提出在初夏东亚上空存在一个天气尺度的瞬变的季风环流系统——季风流管。它的升支对应一条近东西向的云雨带,它对我国南方雨季和梅雨期的开始、雨量和持续时间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企图通过对1983年季风流管的分析,初步尝试为建立一个用季风流管作江淮地区雨带短期预报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2016年2月是我国现代大气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先生的百年诞辰.为纪念叶笃正先生对我国和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的重大贡献,我们特此出版《叶笃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叶笃正先生的一生是为现代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努力奋斗的一生.他在国际上首先创立了大气长波的频散理论和东亚大气环流理论,不仅为大气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大气运动适应过程的尺度理论,推动了大气中大尺度环流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中、小尺度环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新途径;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特别是东亚季风)产生和变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从而奠定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基础,开辟了青藏高原气象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研了日本气象集志和天气月刊1986和1987两年先后发表的12篇关于季风及梅雨研究方面的文章,涉及到东亚季风及梅雨的大型环流机制,天气、气候学特征,中小尺度结构和分析预报、模式预报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大部分与我国的季风、梅雨有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直接研究大陆上的季风梅雨的,例如大陆上的梅雨结构、成因与性质,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降雨的关系,大陆梅雨的季节转换,青藏高原和海洋对我国季凤梅雨的影响等。因此,对我国的季风梅雨研究,改进我们的季风梅雨预报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国夏威夷大学村上多喜雄教授最近发表的《青藏高原地形对亚洲冬季风环流的影响》论文,共分4部份:大尺度现象、日变化、短周期振荡和长周期振荡。连续刊登于日本《气象集志》第Ⅱ辑第59卷1981年第1—2期上。文中还提到目前美国国家气象中心风场客观分析所用的多变量最佳内插方案,这无疑对我们使用网格点风资料时将有所启示。可是原文篇幅太长,不可能全译刊登。现根据1981年1月国际季风会议上作者本人所作的报告稿,翻译如下,供参阅。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我国季风气候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况季风是气候学上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位于世界著名的季风区,洪涝、干旱、严寒或酷暑等各种灾害性的天气气候现象都与冬、夏季风活动有密切联系。这个课题早在1916年就受到竺可桢的重视,并发表了其《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及《东南季风与降水》等论文。三十年代涂长望等研究《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的活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及《中国夏季风之进退》等,前辈这些研究对以后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性。直到五十年代中由于高空资料的增加,才使得东亚季风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高由禧等在综合评述了各国气象工作者对季风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后,提出了对季风问  相似文献   

9.
主编语     
许小峰 《气象科学进展》2021,(2):M0002-M0002
西南季风、青藏高原、层峦叠嶂、江水交汇等多重地理气候影响造就了重庆特有的区域天气气候特征,全市所辖38个区县,承载着我国第四个直辖市独特的风景.与直辖市行政管理匹配的市气象管理,被扁平化为直辖市与区县气象局的直接联系和对话,构建了我国西南气象环境复杂地区更加有效和独特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模式.此外,我国目前两个国家级气象公...  相似文献   

10.
主编语     
<正>在不同季节,青藏高原相对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的温差会出现显著、甚至是相反的变化,从而可以通过热力作用对周围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天气气候产生影响。夏季,青藏高原为热源,在近地面层会形成热低压,在冬季则相反,为冷高压。与此气压系统相适应,在高原周围存在一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季风层,构成青藏高原季风,可以用高原季风指数作为指标反映青藏高原季风的强弱。然而,目前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尚无统一标  相似文献   

11.
《气象科技》1977,(1):31-31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了更好地促进各业务部门、科研单位与专业院校间的资料交流与服务,已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与各单位印发的专业材料、教材、会议文件等,编印为《气象科学技术资料目录》,每年一册,现已出1975年(1974年间收存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汤懋苍 《气象学报》1982,40(4):506-507
《气象学报》编辑部: 读了叶笃正、高由禧等先生所著《青藏高原气象学》后,本着求教的心情,有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不对之处,请即指正。 一、第三章气压和风,在夏季平均气压场基本特征的论述中,认为高原南侧的高压带是高原热低压和印度低压的分界线。我同意这个分析,由于印度低压和高原热低压的扰动,使副热带高压在高原南侧发生不连续的现象,这在盛夏是很明显的天气过程。因此,这个南侧的高压带,实际上是两个季风热低压之间的相对高压区,并没有天气意  相似文献   

13.
<正>为作好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工作,黑龙江省气象局联合新华社黑龙江频道以及《生活报》开展"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并联合省科技厅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编印《雾霾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走进社区.街道、厂矿、工地进行广泛宣传。  相似文献   

14.
王颖  李栋梁 《气象学报》2015,73(5):910-924
利用1951—2012年逐月NECP/NCAR-Ⅰ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2年逐月中国西南地区116站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夏季600 hPa涡度场特征,定义了新的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度和位置指数,讨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对中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季风强度整体增强,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弱,与北半球气温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位置变化相对独立。夏季青藏高原季风强度和中心经度位置对中国西南地区气候有显著影响。当青藏高原季风偏强时,西南地区水汽异常辐合,以阴天为主,日照偏短,蒸发减弱,气温日较差明显减小,降水偏多;上升运动在川渝地区发展深厚,云贵地区仅限于600 hPa以下,川渝地区气象要素变化更显著。当青藏高原季风位置偏东时,西南全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气温偏高,四川中、西部和贵州、广西等地出现较强的水汽异常辐散,气温显著偏高,相对湿度偏低,降水偏少。进入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季风强度和中心经度的反位相叠加,加剧了西南地区的干旱化。新的青藏高原季风指数不仅能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的季风环流特征,而且对中国西南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为中国汛期气候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南半球对北半球初夏季节转换的一种可能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福康  陆龙骅 《气象学报》1984,42(4):449-458
在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近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对1979年初夏季节转换的基本天气事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初夏季节转换过程中,南半球对北半球可能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并由此讨论了印度西南季风与中国初夏梅雨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气象科技》1986,(3):37-37
为了更好开发和利用气象科技信息资源,加强情报调研和服务的针对性,适应气象业务、科研、教育和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气象科技情报研究所在1986年将围绕一些专题,不定期编印《气象科技情报专辑》。这类专辑的篇幅一般在3~5万字间,5号字排印,16开本。单位、个人均可预订,酌收工本费。具体订购事宜可向国家气象局情报所发行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热带气象学报》是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前身为《热带气象》,创刊于1984年。主要刊登: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8.
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气象学报》是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其前身是《热带气象》,创刊于1984年,已经连续出版20年了。《热带气象学报》主要刊登热带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热带地区天气预报的先进方法和成功的经验、推动学科发展的综合评述和学术动态。当前一段时间的刊登重点是: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大气环流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天气、气候的影响以及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等的学术成果。由于国家重视气象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八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三日下午在甘肃省博物馆礼堂,中国气象学会甘肃省分会特邀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研究员叶笃正、陶诗言等同志分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冷热源及垂直环流的研究》、《从气象卫星看高原上的天气系统》、《卫星资料在气象上的应用》等学术报告。甘肃省气象学会所属在兰会员一百余人到会听了报告。  相似文献   

20.
包庆  Bin WANG  刘屹岷 《大气科学》2008,32(5):997-1005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变化和全球变暖现象的出现,东亚夏季风降水和环流场也出现相应的年代际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个长期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增暖可能是导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地表状况对下游东亚季风的影响,作者使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ECHAM)进行一系列数值试验。在两组敏感性试验中,通过改变高原上的地表反照率从而达到改变地表温度的目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增暖有助于增强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高原北侧西风急流和高原南侧东风急流以及印度低空西南季风;与此同时,东亚地区低层西南气流水汽输送增强。高原增暖后降水场的变化表现为:印度西北部季风降水增加,长江中下游以及朝鲜半岛梅雨降水增多;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和孟加拉湾东北部,季风降水减少。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初步诊断分析表明:在感热加热和对流引起的潜热加热相互作用下,南亚高压强度加强,东亚夏季低层西南季风增大、梅雨锋降水增强,高原东部对流层上层的副热带气旋性环流增加,以及对流层低层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另外,在青藏高原增暖的背景下,孟加拉湾地区季风降水减弱。本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