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光忠 《岩土力学》1980,2(3):39-50
一、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重视宏观的和微观的地质因素的岩体力学试验研究,有助于较真实地解释和确定岩块和岩体的变形、破坏的机理和力学的宏观现象,可以为选择和建立它们的破坏准则和强度理论,进行地壳岩体和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分析评价等提供有用资料. 岩体是由宏观的结构面和结构体所构成,是地质体的一部分.岩体中包含着岩块.岩块和岩体的建造和改造决定了它们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  相似文献   

2.
稿件编写的一般项目和顺序:中文文题/作者中文和汉语拼音姓名/作者单位中英文全称(含城镇名和邮编)/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作者汉语拼音姓名和英文文题/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冻融作用对黑土和棕壤中Pb、Cd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和环境效应。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了冻融作用对黑土和棕壤中Pb、Cd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对Pb和Cd的吸附能力大于棕壤;冻融作用降低了土壤对Pb和Cd的吸附能力,这与冻融作用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随着Pb和Cd吸附量的增大,黑土和棕壤中Pb和Cd的解吸量和解吸率也相应增大;冻融作用促进了黑土和棕壤中Pb和Cd的解吸,并且在同一冻融条件下黑土的解吸能力小于棕壤;冻融作用使得黑土和棕壤对Pb和Cd的解吸量大于未冻融土壤,这与冻融作用使解吸溶液pH的下降幅度增大有关。冻融作用降低了土壤对Pb和Cd的固持能力,增加了土壤中Pb和Cd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
雷淮 《探矿工程》2011,38(9):37-41
钻探工程在地球资源勘查、地球科学和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技术的发展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的精度和效率。由于体制和环境等因素导致钻探效率低、效益差、事故多、技术发展缓慢等问题。结合河南钻探工程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模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Quanta 200环境扫描电镜、GENESIS能谱仪在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对方解石和白云石标样进行无标样定量分析实验,得到不同测试条件下对方解石和白云石类样品进行无标样定量分析时的碳的LEA因子和SEC因子。在高真空模式下,当加速电压分别为15 kV,20 kV和25 kV时,方解石和白云石样品的碳的LEA因子分别为61和51,55和37,48和20;碳的SEC因子分别为1.788 0和1.432,1.685 0和1.281,1.561 9和1.137。在低真空模式下,当加速电压分别为15 kV,20 kV和25 kV时;方解石和白云石样品的碳的LEA因子分别为56和41,38和29,32和20;碳的SEC因子分别为1.568 8和1.367,1.408 2和1.226,1.356 0和1.164。当使用这套碳的LEA因子或SEC因子定量分析方解石或白云石类样品时,得出的CO2质量分数与标准值的误差均在±1%左右。  相似文献   

6.
导致雾霾、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机理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不同行业和学科研究的成果各有说法和道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攻自破的“漏洞”和片面性。通过2年来的野外调查研究和大量文献资料分析认为:雾霾的产生和土壤、地下水体污染主要由地质作用(构造活动和地球深部气体释放、煤田火区)、人类活动(地表到大气对流层空间)和气候气象(湿度、风力和降雨强度)3大因素造成。其中,地质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也是难以预测和治理难度最大的。华北平原正好同时满足上述3个条件,处于雾霾严重区域。  相似文献   

7.
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岩土工程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系统地介绍了与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 包括地质灾害的勘察、预防和治理, 似土废弃物和非土废弃物性能的测试研究, 填埋场和填埋体的稳定和变形分析, 填埋场的渗漏和污染物运移的规律, 粘土和筑坝建材的调查等。  相似文献   

8.
新成立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班子现已组成姜伟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部党组书记;仇保兴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陈大卫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黄卫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齐骥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郭允冲任中央纪委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纪检组组长、部党组成员;姚兵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  相似文献   

9.
蛭石的有机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十年关于粘土矿物和蛭石表面性质及表面改性的资料,分析了粘土矿物和蛭石表面改性的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研究了烷基季铵盐阳离子在粘土矿物和蛭石层间的排布模式,总结了有机粘土和有机蛭石吸附有机物的吸附理论和机理,为有机粘土和有机蛭石在废水处理和聚合物填充增强改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徽地质》2009,(4):236
安徽省地质学会在中国地质学会和安徽省科协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安徽省地矿局和各行业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坚持办会宗旨,服务全省经济,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盆地构造和油气运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徐常芳 《地学前缘》2003,10(3):115-127
文中在研究了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和成因的基础上 (由于篇幅所限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分布及其成因在另文给出 ) ,首先对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状态和地壳热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 ,提出了冷、热岩石圈 ,冷、热地壳和冷、热盆地的概念 ,根据岩石圈的变形、热状态和构造活动性 ,提出了刚性岩石圈和塑性岩石圈的概念 ,根据岩石圈的动力学特征对中国大陆盆地进行了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 ,对处于不同地区的大型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前人各种油气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后 ,探讨了地壳深部热流体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的作用。最后 ,认为在有壳内高导层的盆地中 ,深部流体可向上地壳中的生油和储油层提供大量的热流体 ,并产生高流体压力 ,对油气运移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化探背景与异常识别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化探背景与异常划分涉及系统误差和不同地质体的背景差异,是地球化学找矿中至关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提取找矿信息和化探找矿效果。背景与异常划分方法可分成估值和模式识别两大类,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对原始数据作符合地质规律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岩土体变形破坏机制及井筒破裂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北临涣矿区为例,在详细调查分析了破裂井筒的矿井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它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矿区底含土体及煤系基岩风化带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本文首次论论了岩土体变形破坏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井筒破裂的四种模式及其间的关系,并揭示了井筒破裂的,从而为防治井筒破裂和评价井筒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碳酸盐岩气藏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气藏系统的建模和模拟方法,定量研究储层性质和储量的计算方法,借助水动力学方法建立裂缝-孔隙系统的流体渗流模型,以最优控制原理设计系统模拟的目标,用交替变量方法同时计算系统参数和边界位置,实现在计算机上模似气藏的性质与动力学行为,进而计算储量。最后给出一个实际气田的系统模拟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5.
资源与环境是谋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其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富能、富矿、少植被、土地瘠薄,这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既显示了无穷的诱惑,却又制约着对其的开发利用。对此,从保护利用水土资源、利用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发展科技教育与提高人口素质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该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重磁异常正反演可视化实时方法技术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摘 要 给出了2∙5D 多边形截面棱柱体重磁异常的简化表达式及其偏导数;提供了实用的可 视化模型建立、修改、实时正反演中的一些具体方法技术。借助这一操作方便、功能强大的 图形化实时反演系统‚资料解释工作者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地质资料对计算过程实现引导和控 制‚使其解释思想及技术方案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提高计算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滑坡系统静动态规律及斜坡不稳定性空时定量预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晏同珍  伍法权 《地球科学》1989,14(2):117-133
文章基于近数年来室内外测绘试验分析研究工作,论述了滑坡静、动态规律。针对其群体“静态” 规律,论证了斜坡不稳定性空间定量预测的某些基本原理方法;针对其群、单体动态规律讨论了滑坡灾害暴发时间的预测预报基础技术。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概括了滑坡系统空时定量预测的三类数学模型——确定性、随机性及灰色系统模型的基本分工和联合模式的勾通特点与功能。文章以陕西东南部变质岩滑坡和长江中上游中生界砂泥岩地层滑坡为实例,讨论了斜坡不稳定性空、时定量预测的重点研究成果。文末概括了几点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沉积铝土矿中豆鲕粒的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结构构造及动力学研究思路和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大量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大陆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造山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造山带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研究的新进展。指出前陆盆地的研究是深入研究造山带的关键,前陆盆地是前陆冲断作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变形的结果,阐述了前陆盆地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粘结和摩擦特性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尤明庆 《地质力学学报》2005,11(3):286-292,258
就微观结构而言,矿物颗粒之间或相互粘结或相互分离,Coulomb准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力在局部不能同时存在.粘结力是在变形作用下丧失的,材料丧失粘结力之后通过摩擦承载.若承载能力降低,屈服破坏仅在局部断面发生,具有脆性特征;反之将发生分布的屈服破坏,具有延性特征.围压增加可以使裂隙能够承载的摩擦力超过岩石材料的粘结力,那么当轴向应力增加到粘结力时,材料发生剪切屈服产生塑性变形,而摩擦力不会增加到其最大值,裂隙也不发生滑移.利用摩擦的概念可以理解不同岩石的变形、承载和破坏随围压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