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质科学》1976,11(2):124-134
宁芜火山岩地区在长江下游,地跨苏、皖两省,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是一陆相断陷盆地。中生代以来,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表现为大面积的中性和偏碱性岩浆喷发和侵入,其中火山岩厚度达千余米。解放以来,不少单位对该火山岩地区进行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大别山为昆仑—秦岭褶皱带南延东段,地处祖国心脏,是鄂、豫、皖三省连接之天然屏障。其由西向东,山峦重叠,连绵不断,形成了我国南北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分界带,带的两侧历来被地质界认为具有不同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群,岩石组合及特征矿产。在大别山地区,西起京广线,经河南商城至安徽金寨一带岩浆活动频繁,从杨子期到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十分广泛,而以侵入岩最为发育,岩体大小计有100余个,总面积约3200  相似文献   

3.
鄂东北早前寒武系地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汉宗 《地球化学》1987,(2):153-160
本文提供了该区年代学研究方面的成果,结合区域变质地质特征分析,确立和完善了该区早前寒武系,并指出:大别山群下亚群时代隶属晚太古代;大别山群上亚群及桐柏山群时代隶属早元古代;大别运动的时限为1950±50Ma,此值亦为早、中元古代界限年代。这一研究成果,对解决鄂、豫、皖边界及其周缘变质岩群的划分、对比和确立大地构造区划标志,以及研究秦岭褶皱系地壳演化规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扶廷胜  邵力 《河南地质》2008,(10):28-28
地处鄂、豫、皖三省六县结合部的新县,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以来,新县共争取到国家级、省级土地开发整理和补充耕地项目48个,总投资9360万元,整理土地4584公顷,新增耕地1211公顷。全县共有2933公顷“四荒地”变成了耕地,240公顷望天田和坡地变成了良田沃土。  相似文献   

5.
秦岭—大别山褶皱系是中国地质构造的南北分界线,对中国地质问题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位于皖豫鄂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变质地层的核心——大别群,更是多年来地质工作者讨论  相似文献   

6.
黄成高 《河南地质》2014,(12):11-11
新县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地处鄂、豫、皖三省六县结合部,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人均七分耕地、七亩山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尤其在当前既要保护耕地,又要发展经济的形势下,因土地而引发的信访问题日益突出。新县国土资源局面对县情,坚持一手抓事要解决,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一手抓依法处理,切实维护信访秩序,全局信访工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张二朋等同志编制的《秦岭—大巴山及邻区1:10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将于今年九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本图幅涉及范围西起青海省东部,东含郯庐断裂;南始湖北省黄梅,北达甘肃省兰州市;并包括陕、甘、青、鄂、豫、皖及湘、赣边界,属地矿部“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秦巴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秦岭—大别山构造  相似文献   

8.
在下扬子地区石炭系黄龙组中部,普遍发育着一套团块状巨晶灰岩,夏邦栋(1959)在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将其视为底砾岩。由于石炭系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等金属矿床的主要控矿层位和苏、浙、皖三省寻找油气的  相似文献   

9.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会处,全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近年来,我县立足“八山一水零点七分田”、人均耕地仅0.6亩的县情实际,以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为目标,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淮南、霍丘早寒武世沉积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志坚 《地质科学》1960,3(4):182-188
前言淮南、霍丘-固始及豫西,是中朝地块上寒武系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豫西及本区全属淮阳地盾北緣,与华南寒武紀沉积仅有淮阳古陆之隔,所以在解决华北与华南寒武系对此問題上,本区及豫西、秦岭北坡应为关键地区。淮南、霍丘的寒武系,解放前,先后有謝家荣及孙殿卿作过描述,但未作詳細分层。解放后,叶連俊等在調查淮南凤台磷矿地貭时,曾对寒武系作过研究,提出了重要見解。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渤中凹陷西斜坡无井、少井的地质特征, 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 讨论了沙垒田凸起、石臼坨凸起之间的古物源搬运通道及其控制沉积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 渤中凹陷西斜坡东营组发育3种类型的沉积物搬运通道: 古沟谷物源通道、断槽物源通道、构造转换带物源通道.研究区的沉积主要受到源于沙垒田凸起NEE向条带状展布的断槽物源通道控制; 古沟谷物源搬运通道控制的沉积主要分布石臼坨凸起南部的局部地区; 构造转换带物源通道控制的沉积主要分布在沙垒田凸起东南缘的局部地区.研究区发育的这3种物源搬运通道, 代表陆相湖盆物源从源区到沉积区的搬运途径, 并分别对应不同的源-渠-汇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区源于沙垒田凸起的断槽物源通道模式观点的提出, 改变了传统上认为沙垒田凸起东缘为近源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为主的认识, 为寻找有利的储层和油气分布建立了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12.
阿克苏地区地处塔里木克拉通西北部的盆-山结合部位,新元古代地层齐全且发育前寒武纪蓝片岩,保留了新元古代从洋壳俯冲汇聚到陆壳拉张伸展过程的记录,是近年塔里木新元古界研究的热点及重点地区。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构造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仍不清楚,由此也制约着对塔里木克拉通初期裂谷发育演化的认识。本文综合地层学、沉积学等多种研究手段,分析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展布及垂向发育特征,将多处实测剖面与钻井-地震剖面结合,构建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序列及空间对比格架。明确了由裂陷控制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南华纪巧恩布拉克组先后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冰川亚相(冰碛岩)及深水陆棚相;尤尔美那克组,早期以陆上-冰川沉积为主,晚期以冲积扇沉积为主;震旦纪苏盖特布拉克组由冲积扇过渡到辫状河三角洲和潮坪相;奇格布拉克组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通过盆-山构造结合沉积序列分析,确定新元古代经历了三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局限深裂谷发育阶段(南华纪),充填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深水陆棚相沉积,其中发育两期不同环境的冰川沉积;(2)裂谷扩张期(震旦纪早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潮坪相沉积;(3)坳陷发育期(震旦纪晚期),广盆浅海环境,发育碳酸盐岩台地。  相似文献   

13.
王宇  张华  张贵  蓝芙宁  王秀艳  万龙  刘宏 《中国岩溶》2021,40(4):644-653
在调查研究典型喀斯特断陷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地表水文过程、“五水”转换及水资源均衡,研发地下水高效开发利用、地表水调蓄、水污染风险评估与水质修复、农田节水灌溉及土壤保墒、水资源优化调控等系列技术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和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喀斯特断陷盆地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包括理论与技术支撑体系和开发利用工程体系两个层次。前者的基本构成及内涵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作流程、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是模式的理论与技术内涵;后者为沿着盆地地表、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转换过程,从上游山区到下游河谷区,逐级分区部署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工程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大、中、小、微型并举,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兼顾,同时系统推进水质修复、水循环利用、节约用水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陈发景  陈昭年 《现代地质》2021,35(6):1789-1796
纵向伸展断背斜是伸展断陷中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按照断背斜的几何形态将纵向伸展断背斜划分为双断型断背斜、单断型断背斜和叠合y型断背斜。根据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地质资料,讨论这3类纵向伸展断背斜的成因:(1)双断型断背斜发育于裂谷期,受对向双断断陷控制,主要是由于早期伸展过程中岩层局部缩短作用、晚期差异沉降和断块翘倾作用形成,其形成机制不同于前陆盆地的区域挤压作用产生的背斜;(2)单断型断背斜(或称逆牵引背斜)发育于裂谷期,受单断断陷控制,是由于控陷断层下降盘岩层下滑过程中岩层以逆牵引方式回倾、差异沉降和岩层弹性挠曲作用造成的,但岩层长度局部缩短作用仍是一个重要因素;(3)叠合y型断背斜发育于裂谷期后,受对称断陷和其中y形断洼控制,其形成与以纯剪切方式伸展运动和多期次断裂活动有关。它与走滑-伸展断背斜成因存在根本性差别,后者实质上不属于纵向伸展断背斜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构造是地壳形变的结果,而地壳形变是在地壳形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壳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地质体的建造过程,包括地壳形成的地质时期中,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所产生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类型、组合和相带的发展。地壳的形变主要表现为地质体的改造过程,包括各种岩层在形成过程之中或以后,经受内力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的结构变化,如流动、褶曲、破碎和断裂等。  相似文献   

16.
川西雅江地区发育系列复式背斜、复式向斜及其伴生断裂的褶-断式构造组合样式。受强烈构造改造,岩石变形主要呈现出柔性滑脱、顺层剪切、脆性弯折、沿结构面强卸荷、大位移错动、断层破碎以及褶皱劈理化等7类样式。构造-岩石组合塑造着该区域雅砻江展布与深切河谷的演化,而河谷演化与构造改造共同控制着区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不同的岩石变形样式孕育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而岩性组合关系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规模。受砂岩板岩互层弯折变形的控制,斜坡主要产生倾倒弯折→拉裂→滑移→失稳破坏→堵塞河道或阻断道路等多阶段变形破坏模式,形成雅江地区滑坡灾害最主要的成灾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化二密地区中生代火山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欧祥喜 《吉林地质》2001,20(1):19-26,34
通过对二密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规律,岩浆演化序列、火山喷发期次与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控制火山活动的基底断裂构造的调查,以及松顶山石英闪长岩(次火山岩)岩石单位的划分,认为:该地区成矿与中生代侏罗纪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成矿时间长、期次多、矿体类型复杂;区内尚存在很好的找矿远景,按照新的找矿方向,在火山活动中心成矿条件有利于段采用有效的找矿手段,有望找到新的矿产基地或隐伏的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8.
和林格尔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4月6日0时54分,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境内,发生了6.3级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和仪器震中基本一致(北纬40°14′,东经112°12′)。  相似文献   

19.
以渤东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文中将剖面特征分析与水平相干切片特征分析相结合,在对断 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类型断裂的结构模式,分析了断裂的展布特征,并就断裂体系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 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东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吻合于郯庐断裂新生代右旋应力场,表现为以NNE 向走滑断 裂为主枝、以NE向拉张断裂为侧枝、近EW 向断裂为细脉的特点,可以划分为走滑断裂、拉张- 走滑断裂、走滑- 拉张断 裂和拉张断裂四种基本类型,受断裂性质和活动强度的影响,不同类型断裂的空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受郯庐断裂左旋到 右旋的转变、拉张作用与走滑作用强弱的转变、地幔上涌水平拉张到热沉降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断裂体系存 在明显差异,依据断裂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可将新生代盆地发育划分为左旋- 右旋转换、走滑- 拉张断陷、拉张- 走滑 断陷和走滑- 拗陷4 个不同的演化阶段。明确断裂的时空差异性对于渤东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地表地质调查,确定了库车坳陷吐北、克拉苏、却勒和西秋四个不同地区盐构造的变形样式。结合地质和地震资料,建立了不同地区的地震地质结构剖面。应用平衡剖面研究方法,恢复了不同地区的盐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并对库车坳陷盐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