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年代变率的研究进展,涉及大气环流,海洋状况及汽气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年代际变率的主要机制,并简单讨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国外关于年代际气候变率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王绍武  朱锦红 《气象学报》1999,57(3):376-384
文中指出在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研究计划中,列出年代际气候变率及可预报性研究子计划充分显示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年代际气候变率的研究成果,特别对全球气候变暖、海气相互作用、温盐环流、自然气候变率和ENSO的年代际变率的研究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年代际气候变率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先进的信号检测技术——多窗谱方法(MTM),对1856-1998年的南、北半球月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系统对比了年代际振荡信号在南北半球、海陆表面及不同季节的差异,进而研究其对变暖显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0年来,南北半球平均温度变率中,变暖趋势占主导地位。但北半球年平均温度的变暖背景上还叠加着显著的40年、60-70年的准周期振荡,导致其线性增暖的显著性、稳定性都较南半球低,夏季尤为明显。海陆对比,海洋上年代际振荡信号较陆地明显,线性增温率略低于陆地,但稳定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年代际振荡信号已在20世纪90年代中达到峰值,近期已开始下降,这有可能影响北半球未来气候增暖的速率。同时通过对海气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观测到的增暖趋势与海气系统内部的自然变率无关,年代际振荡可能是海气系统的固有振荡。  相似文献   

4.
史历  倪允琪 《气象学报》2001,59(2):220-225
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变率是当代气候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对近百年热带太平洋海温资料做子波分析发现 ,2 0世纪 50年代以来的海温升高及频繁发生的 ENSO事件伴随着海温年代际时间尺度背景场的明显改变 ,同时还研究了其年代际及年际时间尺度时间变率特征。  相似文献   

5.
史历  倪允琪 《气象学报》2001,59(2):220-225
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变率是当代气候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近百年热带太平洋海温资料做子波分析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海温升高及频繁发生的ENSO事件伴随着海温年代际时间尺度背景场的明显改变,同时还研究了其年代际及年际时间尺度时间变率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为地球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进入地磁系统的太阳风能量通量(E_(in))一直难以估算。因此,E_(in)对气候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基于三维磁流体动力模拟估算的E_(in),本文指出,太阳风能量通量不仅存在准11年周期的年代际变率,同时还存在2-4年周期的年际变率。与以往主要关注太阳活动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气候效应的研究不同,本文揭示出太阳风能量通量与次年ENSO年际变率存在显著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张雅乐  俞永强 《大气科学》2016,40(1):176-190
本文选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气候系统模式(FGOALS)的4个版本g2.0、s2.0、g1.1和g1,利用模式的长时间积分结果,结合观测、再分析资料比较、评估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并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海洋动力过程分析,探讨了模式中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形成机制.研究发现,FGOALS 模式g2.0和s2.0版本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IPO)的模拟能力优于 g1.1和g1.模式中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正反馈过程与Bjerknes(1969)提出的海气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有关,其负反馈则主要与海洋内部动力过程有关.太平洋异常经向热量输送将热带与中纬度海洋联系在一起,可以抑制正反馈作用,但无法使得年代际振荡变化位相发生反转;FGOALS模式中,热带海表温度(SST)暖距平信号通过大气桥影响热带外大气环流,在海气作用下,热带与热带外海洋次表层分别以Kelvin 波和Rossby 波的形式传播,使得冷暖位相反转,4个版本均能再现这种负反馈机制.但不同版本Rossby波所处的纬度不同,太平洋SST异常年代际变化信号最明显的范围越宽,则由此激发的Rossby 波便更为偏北,纬度越高Rossby 波西传的时间也越长,PDO/IPO的周期与其SST异常的经向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气候标准值改变对ENSO事件划分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分析了华南、长江流域和华北夏季风三雨带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气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三雨带的开始日、结束日都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自1990年代至今,三雨带开始日推迟,华北雨带终止日明显提前。夏季风的进程与两极涛动密切相关,也与局地海陆热力差异有关:长江流域降水对应于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正异常,而华南和华北降水都对应于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负异常。华南、华北降水与北太平洋中纬度SST年代际变率密切相关,而长江流域降水与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和西太平洋暖池SST的年代际变率有关。这说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夏季风进程的不同阶段对应着显著的环流和海温差别,中高纬的环流和海温对夏季风降水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检验了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模拟,讨论了导致这种年际变率型的物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对年代际变率的可能影响。北大西洋冬季SST的主导变率模态,在经向上表现为三核型,自北而南出现“- -”的带状距平型;最大距平中心位于副极地大洋、中纬度大洋的西部以及热带海域,耦合模式较为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特征。与三核型SST异常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型表现为北大西洋涛动,具有显著的正压结构。上述异常型主要发生在年际尺度,具有3—4年的谱峰;在次年代际尺度上,也存在谱峰。分析表明,模式中三核型SST异常的产生,主要来自大气的强迫,NAO增强,中纬度大洋上的西风减弱,海洋感热和潜热通量损失减少,中纬度大洋得到的净热通量增加,导致SST出现正距平;在包括Labrador海在内的副极地大洋,NAO增强、冰岛低压加深,气旋性环流增强,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吹过洋面,海气温差加大,大洋的感热通量损失增加,SST降低。热带地区东风的增强,也是导致那里SST降低的重要机制。三核型SST异常对大气的反馈作用较弱,文中没有证据表明它能够影响到北大西洋地区的年代际气候变率。  相似文献   

10.
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代际气候变化是月、季、年际气候变化及预测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大气环流、中国气温和降水、海洋以及海气系统等4个方面对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年代际气候变化,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