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毓川 《矿床地质》1983,2(2):15-24
本文所述及的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黄汲清先生所划分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范围。该区在下古生代时期为冒地槽,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褶皱隆起,结束了地槽阶段。加里东运动之后,此区仍不断经受构造运动,成为比较典型的构造活化区。主要表现为:在海西时期一些地带强烈断陷,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如湘南、河池—南丹等地区;印支—燕山时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本区现阶段的构造分区为:天山地洼区,准噶尔地洼区和阿尔泰地洼区,各区演化、发展各具特征,表明地壳演比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石炭—二叠纪分别处于地槽发展前期和后期,二者无论在沉积环境、古地理条件,还是在构造型式、岩浆活动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前期形成的聚煤盆地属海相环境,受近东西、北西西向地槽构造系的控制,火山话动强烈,系典型的优地槽沉积;后期形成的聚煤盆地属海陆交替相、陆相环境,为山间坳陷型盆地,受地槽褶皱山系的控制,以快速升降运动和快速堆积为特色,盆地中沉积了巨厚的磨拉式建造。石炭—二叠纪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条件不利于聚煤作用的发生和持续进行,致使海盆边缘和陆盆中未能形成良好的含煤岩系。因此,新疆北部地槽区与华北地合区相反,石炭—二叠纪不是理想的成煤时期,地槽期的海盆和地槽褶皱带期的山间坳陷也不是理想的聚煤盆地,这为该区的大地构造条件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性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地洼阶段以陆内造山-造盆作用和块断推覆构造活动为特征。祁连山地区遭受了三次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元古代未托莱运动的陆块挤压褶皱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祁连运动的陆间碰撞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内块断造山作用。由上,祁连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单位由北至南划分如下:(1)走廊地洼;(2)北祁连地穹;(3)中祁连洼陷;(4)南祁连地穹;(5)柴达木地洼。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120个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研究表明:中国斑岩、矽卡岩钢、钼矿床形成于地壳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定构造单元。即形成于吕梁期之后的地槽褶皱区和印支期之后的地洼区,特别是后者,它是中国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发育最盛时期。它们分别占中国该类铜、钼矿床总量的84.7%,96.6%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洼或地槽褶皱时期构造、岩浆活动改造或活化、迁移、富集原地层中的成矿物质或矿源层、层状铜(钼)矿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地洼构造及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地区的研究表明。按沉积建造、变质建造、岩浆建造及构造型相、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的特征标志分析,其演化史可区分出: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现阶段大地构造属性应为地洼区。侧重分析了该区的地洼构造以及金的成矿作用,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对先存于地槽构造层中的金改造、富集作用的结果,形成金的矿床,它们在空间上分布受地槽构造层限制,时间上受地洼阶段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处扬子准地台西侧与松潘—甘孜褶皱系东侧的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背景对形成铅锌等多金属矿产十分有利。 东部地台区,晋宁—澄江运动结束了早期地槽历史之后,在古老基底之上从晚震旦世直至中三叠世,连续沉积发育着厚达8000米以上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盖层,进入较稳定的地台发展时期,铅锌矿赋存于各地层层位中,绝大多数为层控型矿床。西部地槽区,印支  相似文献   

7.
腾冲地区是由元古代的地槽褶皱带,经古生代—三叠纪的地台体制,至侏罗纪开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形成的地洼区。该区地洼阶段的演化及成因机制分为二个阶段。早期(侏罗纪-早第三纪)以花岗岩多次侵入为特征。这些花岗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特征均可与中国东部地洼花岗岩相对比。此阶段的地台活化作用源自该区的深部活动过程。晚第三世纪开始,该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机制发生重大转折。巽他陆块与印度陆地的碰撞控制着该区的活化作用,形成广泛的中—基性火山岩喷发,这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其构造背最及成因均与火山弧岩石相似。因此,从成因机制角度,腾冲地区属一个复合型地洼区。  相似文献   

8.
右江沉积盆地演化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右江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其沉积-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大陆边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坳陷盆地.桂西北地区是右江盆地的主体部分,该区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牙、高龙)的含矿硅质岩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组构学特征一致表明矿床在沉积成岩期已形成,矿床属同生沉积成因.矿床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演化密切相关.裂谷环境、盆地的岩相古地理、同沉积断裂等因素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南岭成矿区是指东西横亘于湘、桂、粤间的五岭山脉和赣、粤间九连山脉及其邻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比较集中及其成矿作用相似的地区。 该区处于古亚洲构造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叉复合部位,是多构造体系的联合作用地区。区内大地构造的发展历经地槽、地台和大陆边缘活动带三大阶段,包括雪峰、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运动,其中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分别结束了地槽和地台的发展历史,燕山期是大陆边缘活动的鼎盛时期,是本区花岗岩成岩、成矿带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湖南雪峰地区金成矿演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研究表明,湖南雪峰地区存在前地槽构造层,该区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地层,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其主成矿期为加里东期、印支-燕山期。金的成矿作用与壳体的演化关系密切,前地槽阶段为矿源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地槽阶段形成矿源层并发生金成矿作用,地洼阶段金发生改造迭加成矿。  相似文献   

11.
试论柴北缘岩浆系列及其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北缘是重要的构造-岩浆活化带和内生矿产成矿带,现今大地构造性质属地穹列。地槽演化阶段加里东期幔源岩浆活动,地台演化阶段华力西期壳幔混染Ⅰ型岩浆侵入,以及地洼演化阶段印支期非造山A型花岗岩构成了该区构造-岩浆活动的三个成因系列。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沉积建造特征及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是欧亚大陆壳的南缘。作者主要依据沉积建造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属性,并结合岩浆活动等重要标志,认为海南岛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以岛南九所—陵水深断裂为界,岛中岛北现阶段属东南地洼区,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为地槽区,晚古生代为地台区;深断裂以南为南海地洼区,前寒武纪时为地槽区,古生代演化为地台区。全岛早三叠世末同时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岛西石碌铁矿和近年发现的戈枕金矿成矿带皆位于前寒武纪地槽构造层内,皆受地洼构造叠加改造影响,皆属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3.
贲成德 《西北地质》1991,12(3):42-48
甘肃幅员辽阔,铜矿资源较丰富,除已知铜矿产地外,潜力较大。已知铜矿主要分布在北山区、龙首山区、北祁连区和西秦岭区。但在阿尔金—敦煌地区和龙门地区至今尚未发现铜矿床。1 区域地质背景1.1 区域构造甘肃大地构造单元包括天山地洼区北山地穹系、青甘地洼区走廊地洼系和祁连地穹系、巴颜喀拉地槽褶皱区西秦岭褶皱系、南疆地洼区阿尔金地穹系、南北地洼区贺兰地洼系和龙门地穹系等。区内构造演化经历了槽、台、洼3个阶段(西秦岭例外),具有继承性、阶段性、不均一性和递进性特征。前地槽期,全区受敦煌—阿拉善古陆和陇西古陆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天山赛里木湖—博罗霍洛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分区及成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赛里木湖—博罗霍洛地区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元古代前地槽阶段、中元古代至古生代地槽阶段、三叠纪至侏罗纪地台阶段和白垩纪至新生代地洼阶段。本区经历二次造山作用 ,晚石炭世末的因尼卡拉运动使全区隆起褶皱成山 ,形成本区第一代山脉 ;第四纪强烈的断块运动造成本区今日所见的第二世代山脉——地洼断褶带山脉及断陷湖泊——赛里木湖。由北至南可分为 10个 级构造单元。中元古代的热水沉积、泥盆纪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溢、石炭纪的火山作用为本区主要的成矿热事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地槽阶段与地洼阶段的地球化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瑞华 《地质论评》1981,27(6):520-527
地槽区地球化学及其与地洼区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无疑对了解地壳的形成和发展,有所启示,对矿产的寻找和预测,也有着一定的意义。根据按地洼学说及递进说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划分,在我国现存地槽区(昆仑地槽区、巴颜喀拉地槽区、冈底斯地槽区、喜马拉雅地槽区、台湾地槽区)或是古代地槽区(元古代的华北、四川、滇西、塔里木和北疆等地;古生代的祁连、内蒙、藏北、东北、青甘和阿尔泰等地;元古代及下古生代的华南等地)中.在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昆仑地区的构造运动,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加里东运动,面对最终形成昆仑褶皱山系的印支运动很少进行讨论。关于昆仑地区印支运动的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首先它造成了亚洲最长的山脉昆仑山系的形成,其次与它紧相连其南的世界著名的巴颜喀拉地槽的关闭。  相似文献   

17.
四川会理—河口地区褶皱基底的双层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一轮1∶5 万区调揭示出康滇地轴中段会理—河口地区褶皱基底具明显双层结构。下褶皱基底由古元古代优地槽型沉积的河口岩群、通安组中浅变质岩与黎溪—新发超单元组合变质侵入岩组成,定型于1700Ma±的中条运动;上褶皱基底由中元古代冒地槽型沉积的会理群浅变质岩与溜姑—云甸超单元组合侵入岩组成,定型于900 ~850Ma ±的晋宁运动。二者变形,变质等特征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8.
云南澜沧老厂地洼型银铅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澜沧老厂地洼型银铅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铅锌银铜主要来自地洼期隐伏岩体,其次是来自地槽构造层(围岩),其中火山岩仅可能提供部分锌;成矿时间为87~50Ma,形成温度为200~350℃;成矿热液为以金铜系列初始岩浆水为主,伴有大气降水掺加;铜与铅锌银不关联。该矿床不是地槽阶段海西-印支期的火山沉积矿床或远成中低温热液矿床,而是地洼阶段燕山晚期至喜山早期形成的与地洼隐伏岩体有关的中偏高温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9.
华南“印支运动”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云南地质》1992,11(2):169-180
中国南部印支运动各地表现不同。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滨特提斯区三叠纪时发育了昌都-澜沧岛弧和巴颜喀拉、右江弧后扩张盆地。当今国内所称的松潘-甘孜、三江、右江“印支地槽”是早始新世之后回返的,并非是印支期形成的褶皱。中晚三叠世之交,滨太平洋区发生安源造陆运动。晚三叠世,滨太平洋区开始进入活动大陆边缘发展时期;内陆区开始形成川滇内陆扩张盆地。总体来说,“印支运动”在华南地区主要属于造陆运动。“印支运动”时期,构成中国大陆主体的两大块(华南-东南亚板块、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安加拉古陆碰撞拼贴,奠定了中国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期间,在华南地区如果发生过所称的“印支造山运动”,那也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桂西北地区是右江盆地的主要部分,它位于华南加里东地槽和扬子准地台的过渡带,该区位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东端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汇的部位,应力集中,构造变形强烈,是全球地幔对流环的两个会聚中心之一。区内基性岩浆活动频繁,是成矿条件很有利的地区,曾经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事件(刘希军等,2013)。该区地属于我国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地区,也是广西最重要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分布区,而马雄金矿是桂西北典型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的认识,简单探讨马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