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藏南部某些中酸性岩体的铷-锶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藏高原南部广泛分布着中酸性岩类岩石。涂光炽教授等根据K-Ar年龄数据,探讨了冈底斯岩带(北带)、拉轨岗日岩带(中带)和喜马拉雅岩带(南带)在时空分布上的规律性。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三个岩带的时代和成因,我们对北带曲水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中带康马岩体的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和南带告乌岩体的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的岩石样品进行了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测定,并分别求得了它们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  相似文献   

2.
南召—方城成矿带位于华北板块与北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从控矿地质条件、矿床(点)空间分布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总结出“一体两带”的三维成矿模式,即燕山期花岗(斑)岩体(“一体”)控制矿床的分布,岩体两侧的两条韧性剪切带则同时具有控岩控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成矿区带:北祁连成矿带(Ⅲ-21)。建造构造:玉石沟超基性岩体群侵入于晚寒武统—下奥陶统的变安山玄武岩、板岩、变砂岩、硅质岩及辉长岩中。北岩体、中岩体、小岩体和南岩体北部纯橄岩-方辉辉橄岩-方辉橄榄岩相带属蛇绿岩套底部的"变质变形地幔橄榄岩",具变余假斑晶-靡棱结构,矿物具波状、带状消光及膝折带,岩石m/f为9.12~9.87(董显扬,1982)。南岩体南部纯橄岩及辉长岩构成蛇绿岩套堆晶杂岩,铬铁矿体主要产于南岩体南部纯橄岩中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滇西北地区广泛分布以富碱为特点的岩浆岩.这些富碱岩体(脉)主要形成于50~30 Ma,由区内近平行分布的近EW向构造控制,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多个近EW岩带,各岩带内又可划分为多个岩体(脉)集中区;富碱岩体(脉)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是由同源演化产物组成的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岩体产出于经多次板块开合作用之后形成的统一但不稳定的陆块内部、古深大断裂于喜山期重新活动引发的张性环境中,岩浆源于壳幔混合带,是地幔富碱质流体经由深断裂上升至混合带内并引发该区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滇西北地区广泛分布以富碱为特点的岩浆岩。这些富碱岩体(脉)主要形成于50~30Ma。由区内近平行分布的近EW向构造控制,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多个近EW岩带,各岩带内又可划分为多个岩体(脉)集中区;富碱岩体(脉)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是由同源演化产物组成的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岩体产出于经多次板块开合作用之后形成的统一但不稳定的陆块内部、古深大断裂于喜山期重新活动引发的张性环境中,岩浆源于壳幔混合带,是地幔富碱质流体经由深断裂上升至混合带内并引发该区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金霞  黄增保 《甘肃地质》2016,25(2):20-28
四顶黑山岩基是甘肃北山北带规模较大、岩石类型丰富的复式岩基之一,由四顶黑山岩体(早期)、双沟山岩体(中期)和马鞍山北岩体(晚期)组成。同位素测年表明,四顶黑山岩体侵位时代为早石炭世(327~351Ma),双沟山岩体形成于中—晚二叠世(263.5Ma±4.7Ma),而马鞍山北岩体为中三叠世(237.8±4.3Ma)。四顶黑山岩体为一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由辉长岩、角闪辉长岩和少量橄榄岩组成,岩石富Mg、Fe,LREE富集,Eu呈正异常,富集相容元素而亏损不相容元素,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底侵到加厚地壳底部的玄武质岩浆。双沟山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成;而马鞍山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双沟山岩体和马鞍山北岩体均具有埃达克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SiO_256%(平均分别为65.94%和66.88%),Al_2O_3≥16%(平均分别为15.77%和15.10%)和MgO3%(平均分别为1.79%和1.61%),微量元素Sr400×10~(-6)(平均分别为418×10~(-6)和499×10~(-6));Yb1.9×10~(-6)(平均分别为1.26×10~(-6)和1.17×10~(-6));Y18×10~(-6)(平均分别为10.39×10~(-6)和11.44×10~(-6)),LREE富集和Eu为弱负异常—正异常,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Hf和Ti等)。结合岩体产出的构造位置及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双沟山岩可能是在中—晚二叠世,研究区处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地幔物质上涌,底侵于地壳底部,导致玄武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而马鞍山北岩体可能与古特提斯洋板块于晚二叠世到三叠纪向北俯冲诱发了本区陆内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7.
分布在泌阳县陈庄-马谷田一带的桃园岩体岩性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属于TTG岩石组合。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桃园岩体为低钾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负铕异常,总体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桃园岩体锆石(LA-ICP-MS)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在423.2±2.9 Ma~445.3±1.7 Ma之间,即桃园岩体形成于早志留世。早古生代北秦岭微陆块向北俯冲过程中,在岛弧岩浆岩带靠近海沟一侧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了桃园岩体,属于不成熟岛弧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李法岭 《矿产与地质》2008,22(3):211-215
大河超基性岩带岩体大多呈透镜状、脉状产出,可分为南(S)北(N)两个岩带,北带又进一步划分为N-Ⅰ、N-Ⅱ亚带;N-Ⅰ亚带岩体总体属铁质超基性岩,N-Ⅱ亚带和S带中的岩体为偏镁质的超基性岩。岩带已发现有铬、镍矿体,但铬的矿化弱、矿体规模小;镍在岩带中矿化普遍,随岩体中MgO质量分数升高,镍的矿化强度也相应增加,并伴有钻、铂族等有益组分。  相似文献   

9.
省内岩浆岩可分为三个岩带,即祁连岩带(北带)、昆仑岩带(中带)、唐古拉—巴颜喀拉岩带(南带)。它们分别以布哈河—扎麻山和东、西大滩—玛沁断裂带为界,呈北西西向或东西向展布,且形成时代自北而南逐渐变新。北带以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中酸性侵入体和早古生代的中基性喷出岩为主;中带以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南带主要分布中生代的中酸性侵入岩类(图1)。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省内地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滇西北地区斑(玢)岩分布情况、主要斑(玢)岩体的岩石化学特征,并利用常量元素标志对岩体的铜金含矿性进行评价,认为滇西北地区的斑(玢)岩体可分为五个岩带,金矿成矿有利岩体和铜矿成矿有利岩体两大类型,指出滇西地区具有广阔的斑岩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薛怀民  马芳  宋永勤  谢亚平 《岩石学报》2010,26(11):3215-3244
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了一系列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本文用LA-ICP-MS锆石U-Pb法对区内出露的主要岩体(包括许村岩体、歙县岩体、休宁岩体、灵山岩体、莲花山岩体、石耳山岩体)进行了定年,并分析了这些岩体代表性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区内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分属S-型和A-型两类,前者属于同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主要为花岗闪长质;后者为晚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为花岗质。S-型花岗闪长质岩浆是在碰撞、地壳加厚后由不成熟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经减压熔融形成的。由同造山到晚造山阶段,随着地壳应力由挤压转为拉张,所形成的A-型花岗岩中有明显的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两类岩体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规律,且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向南(大洋侧)迁移的趋势。同造山的S-型花岗闪长质侵入体均分布在皖南蛇绿混杂岩带的北侧(及缝合带内),其中空间位置最北突的许村岩体的侵位时间最早,为850±10Ma;位于皖南蛇绿混杂岩带内,具有同构造特点的歙县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38±11Ma;同样侵位于该缝合带内,具有晚构造特点的休宁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26±6Ma。而晚造山的A型花岗岩均分布在该缝合带的南侧,其中灵山岩体和莲花山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823±18Ma和814±26Ma,两者的侵位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后造山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石耳山花岗斑岩的年龄为785±11Ma。我们认为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造山过程具有多岛弧拼贴、多缝合的特点。不同缝合带上洋盆闭合的时间存在着差异,最早闭合的可能是赣东北带(蛇绿岩套)、其次是江山-绍兴带,最后是皖南带(歙县蛇绿岩套)。不同缝合带上发育的岛弧型火山岩在地球化学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两者是在洋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而后者是在不成熟的陆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江南造山带形成后不久,其南侧即遭受到后造山裂谷(南华裂谷系?)作用的破坏,只是到了早古生代末期(加里东期)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之间的裂谷才最终闭会形成华南统一大陆。  相似文献   

12.
西宁石膏岩对水工建筑物危害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宁石膏岩赋存于第三系中新统西宁组中段,分布于南、北两山的前山带。为了确保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和效益,在水工建筑物及其基础分布处,必须隔离石膏岩体与水体,尽量不让两者直接接触,防止石膏岩被溶蚀及由此产生渗漏而造成溃坝事故。(1)西宁石膏岩的溶蚀性石膏岩体...  相似文献   

13.
杂岩体位于浙江江山——绍兴火山岩带金华——巨县盆地西南端,由燕山晚期流纹质凝灰岩、流纹(斑)岩、次花岗斑岩和花岗岩组成。分布面积约230Km~3。(图1)根据岩性持征和形成次序分为三个类型(表一) 喷出岩中铀矿化为沥青铀矿——赤铁矿类型,矿化环绕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分布;次火山岩中铀矿化为沥青铀矿——赤铁矿类型,矿体受隐爆角砾岩筒控制;侵入岩中铀矿化为沥青铀矿——赤铁矿——碳酸盐类型,矿体分布在钠交代体中。一、主要岩石类型(一)、喷出岩喷出岩主要由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和流纹(斑)岩组成,呈宽缓的背斜分布。褶皱轴  相似文献   

14.
江南造山带东段的九岭岩体为华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新元古代花岗质侵入体。据其岩石组合、结构构造及野外侵入关系,可将其解体为由早到晚3个侵入序次的复式岩体,依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面积最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次之,英云闪长岩分布面积最小,围岩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821.6~824.0 Ma、819.5~823.6 Ma、820.4~824.5 Ma,指示它们基本同时侵位,但三者均具有自SE向NW时代变新的趋势。九岭岩体与围岩(双桥山群)的侵入接触面具有南陡北缓、角岩化带南窄北宽且围岩捕掳体及捕获锆石也呈南少北多的特征,表明九岭岩体SE侧岩体剥蚀深度强于NW侧,可能暗示了新元古代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碰撞拼贴过程中,研究区SE侧岩浆起源深度较深,剥蚀程度较高,且形成时代较早,并逐渐向NW侧迁移(岩浆起源深度变浅、时代变新)。  相似文献   

15.
阿拉善地块南缘是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重要分布区,自北向南可分为北大山岩带、龙首山岩带和北海子岩带。本文主要以北大山岩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野芨里岩体、青疙瘩岩体及鄂博沟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北大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构造环境。3个岩体主量元素特征显示Mg#=76~87,橄榄岩类w(Al2O3)=3.2%~5.2%,但辉长岩、辉绿岩类明显高于该值,说明北大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熔融程度整体不高,该区岩体属于镁质超基性岩,并且具有富铁趋势;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稀土总量(ΣREE)在5.68×10-6~11.5×10-6之间,野芨里岩体LREE稍富集,而青疙瘩及鄂博沟岩体LREE明显富集;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北大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构造环境为板内拉张环境,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受到上地壳的混染作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Ni明显亏损,有利于镍成矿。  相似文献   

16.
甘肃龙首山岩带西井镁铁质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井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以北,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带。以往的研究多以沿龙首山断裂分布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作为和金川岩体相关的岩浆事件进行,而本次选择西井镁铁质岩体进行了精确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西井岩体岩性主要为橄榄辉石岩和辉长岩,成岩时代为 (421.0±9.0) Ma,可以和北祁连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年龄相对应;εNd(t)为4.06~5.52,(87Sr/86Sr)i为0.704 548~0.707 575,具有地幔岩石圈特征;微量元素及其同位素计算表明西井岩体经历了约10%的下地壳物质混染。据此得出西井岩体及其龙首山岩带早志留世镁铁质侵入岩体成因模式为:祁连洋壳连续俯冲过程中洋壳与陆壳分离,热的软流圈物质持续冲击地幔岩石圈的底部;由于热传导效应,大地热流沿着地幔岩石圈上升,使得80 km深度的湿的橄榄岩层发生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作用,玄武质岩浆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物质发生约10%混染,形成西井岩体及其龙首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带。  相似文献   

17.
东天山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成矿深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东天山黄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觉罗塔格构造岩浆带)位于天山-兴安造山系北天山造山带东段,康古尔-秋格明塔什韧性剪切带附近。该岩带各岩体大致沿康古尔塔格与苦水两条深大断裂带呈近东西向展布,西起库姆塔格沙垄,东至四顶黑山,长约270km,宽20~35km,面积5600km2。分布有土墩、二红洼、香山、黄山南、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基性杂岩体侵位于寒武一奥陶纪地层中。岩体以辉长岩为主,并伴有超基性岩,辉石岩,角闪石岩与闪长岩出露。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是由钙碱性岩浆经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岩石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并具有明显Nb和Ta负异常。结合该岩体与北侧清水沟一百经寺俯冲杂岩的空间分布关系,表明该杂岩体是形成于北祁连洋壳向南俯冲形成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9.
阿拉善地块南缘镁铁-超镁铁岩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阿拉善地块南缘是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重要分布区 ,自北而南可分为北大山岩带、龙首山岩带和北海子岩带。北大山岩带以野芨里含长辉石橄榄岩侵入体为代表 ,Sm_Nd岩石矿物等时线年龄为 773.1± 10 .8Ma,εNd(t)=+0 .8~ +10 .8,ΣREE为 7.5 9× 10 -6~ 2 0 .34× 10 -6;龙首山岩带以金川二辉橄榄岩体和藏布台单辉橄榄岩为典型代表 ,Sm_Nd岩石矿物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15 0 8± 31Ma和 15 11± 16 8Ma ,基本为同期幔源产物 ,金川岩体平均ΣREE为 3.33× 10 -6~ 115 .5 2× 10 -6,εNd(t) =- 1.9~ - 4 .3,藏布台εNd(t) =+2 .6~ +2 .9,差异显著 ;北海子岩带岩体分布有限 ,其中辉长岩体Sm_Nd岩石矿物等时线年龄为 14 4 0± 2 2 0Ma ,εNd(t) >0 ,ΣREE为 179.6 4× 10 -6~ 2 0 7.76× 10 -6。龙首山岩带和北海子岩带可能同为中元古代早期超地幔柱作用下地幔派生岩浆的产物 ,εNd(t)值的差异反映了各自岩体成岩过程的不同 ;野芨里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 ,是亏损地幔的产物 ,与金川等岩体的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0.
西藏拉萨冈底斯岩带中酸性岩类的Rb-Sr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冈底斯岩带是西藏南部三条东西向延伸的中酸性岩带的北带,也是岩性最复杂的一条岩带,多由复式岩体和杂岩体组成。为了深入探讨该岩带中酸性侵入岩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选择了从曲水经拉萨到羊八井这一南北向横切冈底斯岩带的剖面,对其中不同岩性的岩石进行了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测定和相应样品主元素的测定。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