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青海省气象局共同承担的国家计委“西北地区人工增雨工程建设”项目于2001年8月在黄河上游全面启动。依据西北地区人工增雨工程建设的条件及有关方面专家实地考查结果,选择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一带的10000km2作为西北地区人工增雨试验作业基地,该地  相似文献   

2.
青海深居内陆,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少、太阳辐射强、地域差异大,雨热同期等气候特点。农牧业、工业生产、生态恢复和治理等方面缺水现状决定了青海省必须通过人工增雨开发空中云水资源。鉴于以上原因,需要一种简便实用的人工增雨潜力评估方法为增雨服务。2011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影中心提供CWR-PEP方法,应用该方法对2012年青海省夏秋季人工增雨潜力做了评估,通过选择合适的增雨机率,得出2012年青海省夏秋季人工增雨潜力为13.47亿吨到20.27亿吨。该方法对人工增雨潜力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翚 《气象》2002,28(1):42-42
由国家科技部下达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人工增雨成套技术预研究”第四专题“南方夏季对流云人工增雨潜力区识别技术研究”第三次技术会议于2 0 0 1年 11月 2 1~ 2 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中国气象局科教司、中国气科院人影中心、中国气科院信息中心、湖南省人影办、湖南省气科所、江西省人影办、江苏省人影办、贵州省人影办、福建省气科所、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人影办、安徽省气象台、安徽省气科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 31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安徽省政府对此次会议很重视 ,办公厅六处夏道平…  相似文献   

4.
2007年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项目"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和"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业务建设"成果交流暨业务建设验收会2008年3月25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召开.验收会由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翟盘茂主持,由气科院、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国家气象中心、有关省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局计划财务司、科技发展司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上述两个项目进行了验收.  相似文献   

5.
1引言 根据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与白山电厂联合开展人工增雨水库蓄水发电试验研究项目的要求,白山市气象局分别于2007年9月7-9日、15日、18—20日在白山水库流域上游的抚松和靖字境内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总作业区域面积为707.59km^2。  相似文献   

6.
《青海气象》2009,(4):59-59
2009年11月4日至6日,青海省发改委联合省三江源办公室组成的稽查组对省气象局承担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稽查。稽查组通过对工程管理和实施效果等的综合检查,认为省气象局承担的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建设情况和项目管理良好,无违纪违规行为,项目已初步发挥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7.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经过两年的攻关,在人工增雨综合探测、云水资源评估、催化作业、数值模拟、效果检验技术和外场示范试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应用效益,基本形成了一套人工增雨综合技术。2003年12月13日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在示范区的检验、试用和完善,显示出具有业务应用和推广前景。课题主要成果为:  相似文献   

8.
1 外场试验情况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心与青海省气象局共同主持研究的“人工增雨成套技术预研究”在总参大气环境研究所的通力合作及空军某部机组、民航有关飞行保障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于今年5月开展实施两架飞机(运-8,安-26)组成的飞机人工增雨综合监测和催化作业试验,对黄河上游不同降水天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监测和催化作业。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人工增雨(一期)工程建设项目由4个分系统组成:人工增雨监测识别分系统、通信传输分系统、作业指挥分系统、催化作业分系统。其中人工增雨监测识别分系统完成新一代人工增雨综合监测、催化作业飞机(夏延Ⅲ)改装,于2002年11月19日取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发的适航证书。机载碘化银末端燃烧器通过了由科教司组织的专家鉴定,新一代碘化银末端燃烧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  相似文献   

10.
本项目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青海省气象局和河南省气象局参加的“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的第6课题,2001年底正式启动。 攻关目标:研制开发和集成人工增雨综合监测和催化作业技术,通过实施有科学设计的示范试验,研究我国典型地区主要降水天气系统的云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潜力,建立适合这类地区人工增雨的综合监测、催化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项目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人工增雨作业在综合探测和作业、数值模式、催化播撒、检验与评估、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业务单位,  相似文献   

12.
陕西关中地区层状云降水及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金辉  罗俊颉  梁谷  田显  陈保国 《高原气象》2010,29(6):1571-1578
作为人工增雨的一项基础工作,利用陕西关中地区宝鸡等3个雷达站附近共12个气候站1998-2007年2~11月的降水及雷达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层状云降水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关中地区人工增雨的适宜时段为每年的2月5日~11月15日;(2)对层状云降雨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进行了分类;(3)统计分析了宝鸡雷达站稳定性层状云降雨和混合性层状云降雨雷达回波的最大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度、冷层厚度、暖层厚度、融化层厚度、融化层高度等特征;(4)春、秋季稳定性层状云及混合性层状云冷层厚度大于暖层厚度一倍以上,云层中水汽条件较好,更适合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工增雨已得到科学界公认和社会承认,国务院、河南省政府、安阳市政府对人工增雨工作十分重视,并列入科技兴国、科技兴农的重要项目.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成立人工影响天气机构,并于同年开始利用飞机增雨作业实验.1995年,安阳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指挥长的市人工增雨指挥部,并设置双管三七型高炮20门,并于同年11月进行首次增雨作业.2001年起分批购进WR-1B和CF4-1A型人工增雨火箭14架,于2002年10月进行首次作业.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工增雨已得到科学界公认和社会承认,国务院、河南省政府、安阳市政府对人工增雨工作十分重视,并列入科技兴国、科技兴农的重要项目。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成立人工影响天气机构,并于同年开始利用飞机增雨作业实验。1995年,安阳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指挥长的市人工增雨指挥部,并设置双管三七型高炮20门,并于同年11月进行首次增雨作业。2001年起分批购进WR-1B和CF4-1A型人工增雨火箭14架,于2002年10月进行首次作业。  相似文献   

15.
江西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的雷达回波参数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江西省2007-2008年人工增雨作业记录和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选取了621个人工增雨作业样本,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获得江西省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的低层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参数指标,并建立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判别方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回顾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在过去的40多年中, 围绕人工增雨技术与外场试验、雹云物理与人工防雹、雾结构观测与人工消雾、云的宏观结构与云图、云降水模式与数值模拟、云物理室内实验与催化剂及催化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很多研究成果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发挥了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17.
2011年2月26日,青海省省长骆惠宁率工作组在海东地区检查春耕春播工作。在海东期间,骆省长一行专程来到乐都县瞿昙镇河西村吴家台人工增雨作业点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与广元市气象局在宝珠寺水力发电厂的主要蓄水区—白龙湖水库建立了资源性人工增雨蓄水作业基地,从2006年开始,每年5~10月在该地区实施增雨作业。本文选取2007年9月29日较为典型的作业个例,从天气系统、作业条件及作业时机的把握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多年实践,对白龙湖库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基本天气形势、作业条件和作业时机作了较深入的总结,为在该地区长期开展资源性人工增雨蓄水作业积累了较好经验。   相似文献   

19.
利用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对2012年5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一次飞机人工增雨过程进行了催化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给出了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平均增雨率、催化影响范围等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该降水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式所模拟的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同时,对于此次增雨作业,催化作业产生的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催化之后的5h内,在此之外,催化效果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20.
第13届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于11月1~5日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所属的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分会、中国气象局科教司、陕西省气象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共有246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256篇论文和报告,并于会前编印了会议文集预印本。其中综述8篇降水微物理和人工增雨研究60篇,雹云结构和防雹68篇,云和降水数值模拟40篇,外场观测分析和观测方法40篇,室内实验分析5篇,业务技术系统25篇,以及相关学科研究8篇。本次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墙报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