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油气资源丰富,主要目的层平湖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的含煤地层,埋深大,沉积环境复杂,储层展布认识不清。综合地震、岩芯、测井等资料,深入分析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地层发育特征,建立了研究区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在平湖组三级层序内部细分出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在层序格架约束下,创新性地将多数据体迭代分析、多属性综合分析、地震相识别与拼接等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地震沉积学研究,进行“地震相-沉积相”的有效转化,重建区域沉积体系。研究表明:SQ3低位域内发育早期建设性三角洲和晚期孤立分流河道沉积,水道沿凹陷长轴方向展布;海侵域时期,研究区南部受潮汐影响强,中小规模垂直岸线的潮道频繁发育,向北河控作用增强,发育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高位域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以大规模的北西-南东向分流河道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以基准面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分析技术,对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开展层序地层分析工作。在博兴洼陷沙三段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和4个较大规模的洪泛面,由此将研究层段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3级层序),并通过长期旋回内部次级转换面的识别,细分出8个中期旋回(大致相当于4级层序)。通过对比建立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各层序的地层发育特征。以层序格架为基础,探讨了研究区各层序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辫状三角洲—浊积扇层序发育模式,认为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和浊积扇均具有加积作用特点;斜坡区为辫状三角洲发育区,而洼陷区为浊积扇发育区;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期辫状三角洲发育,上升期浊积扇发育;浊积扇体的发育规模与湖泛规模相关。综合分析认为,浊积扇是形成岩性圈闭的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其发育的有利层位是MSC8、MSC7、MSC6、MSC5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是博兴南部斜坡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  相似文献   

3.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平尖 处于本区层序地层划分的第Ⅱ层序内,由五个次级亚层序组成,平湖斜坡带层序的发育早期受断裂作的控制,海平面变化的频繁周期性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发育和结束,并决定了古生物面貌、体系域发育和沉上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沙埝油田沙7块阜三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识别出研究区短期和中期2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其中短期旋回层序以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2种基本结构类型为主;在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识别的基础上,将阜三段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层序和17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应用旋回等时对比技术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建立了沙7块阜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为进一步的储层物性预测及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地球轨道周期性的变化控制着气候周期性变化,进而对层序叠加样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东海陆架盆地平湖组沉积时期经历了冷热交替的气候变化,这种气候变化的频繁波动必然会在相应的沉积物中有所记录。利用La(2004)计算方案计算北纬30°、30~40.4Ma期间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周期,确定该沉积时期理论米氏旋回周期比值;平湖斜坡带平湖组三段属于海相沉积,构造活动较弱,沉积稳定,物性相近,区域上分布广泛,因此以平湖组三段作为目的层,对该段伽马测井数据进行频谱检测以及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钻井中平三段沉积地层主要受405ka的长偏心率,131、99ka的短偏心率以及52ka的斜率周期所控制;选择控制平三段地层发育的主要米兰科维奇周期曲线,建立高分辨率天文年代标尺,进而对平三段地层进行高频层序划分,为平湖斜坡带高频层序单元对比框架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识别出平湖组5个三级层序界面T63、T53(Sb1)、T43(Sb2)、T23(Sb3)、T03(Sb4)和3个体系域界面f1、T33(f2)、f3。平湖组共有6个段,可划分出3个沉积旋回。平湖六段未见底,沉积旋回性不清,平湖五段为SⅢ1,平湖四段和三段组成SⅢ2,平湖二段和一段划分为SⅢ3。本区短周期(四级层序)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包络线(相当于三级层序)和全球海平面三级周期的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反映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本区层序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东海西湖凹陷TWT井位于盆地南部,PHA井位于盆地西部斜坡,是目前西湖凹陷揭露平湖组最多的两口钻井,以PHA,TWT井平滑组沉积特征及古生物资料为依据,以海平面升降控相原理为指导,通过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了A,B,C,D四个等时沉积旋回,而而旋回间两井对比受相应的地震波组控制。通过对比,建立了Dt-Ap的具最大地史跨度的平湖组沉积序列;而Bt,Ct与Bp,Cp之间的沉积旋回对比,揭示了同沉积期空间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溱潼凹陷戴一段岩性勘探有利层段及区带这一关键地质问题,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综合地震、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对溱潼凹陷戴一段进行了沉积-层序研究,识别出层序界面及洪泛面两类转换面,并进一步划分为1个长期、5个中期旋回层序,深凹带5个中期旋回层序发育齐全,中-外坡逐渐减少至2个,明确了泰州凸起是戴一段的主物源方向,戴一段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展布受物源、基准面升降共同控制。沉积-层序综合研究表明纵向上戴一段MSC1、MSC2、MSC3时期泥岩隔层发育、储盖组合有利,是岩性勘探最有利层段;平面上相带的展布决定了岩性勘探的有利区带,西斜坡的蔡家堡-陈家舍、帅西、帅垛及帅北地区处于多期扇体前缘砂岩尖灭区,是岩性/构造-岩性圈闭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总结出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界面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判识标志,识别出研究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在研究区内短期旋回层序可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浅”非对称型2种基本结构类型。通过柯坪地区露头剖面与全区钻井剖面进行对比,结合塔中地区层序地层划分,将全盆地划分出了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进一步的等时追踪对比、砂体几何形态、沉积相研究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运用旋回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利用钻井、地震、岩心和各种分析资料,对北黄海某研究区块的层序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中生代上侏罗统—新生代渐新统识别出1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并与相应三级层序对应,从下到上依次命名为层序Ⅰ—层序Ⅺ,从而建立了北黄海某研究区块的高分辨率钻井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北黄海盆地构造发育过程的认识,以及钻井、地震等资料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对研究区中新生代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了侏罗系、白垩系两套勘探层系,纵向上主要有三套有利的储盖组合的结论,这对研究区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平湖油气田是东海陆架盆地投入开发最早的油气田,平湖组是其主要的产层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平湖组沉积相认识一直存在分歧,影响了对其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综合古生物、地化、岩心、录井、地震等资料,分析认为平湖组的沉积相为受潮汐作用影响的辫状河三角洲相,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包括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微相。这为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深部普遍发育异常高压,对研究区的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主导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平湖构造带深部储层和泥岩现今普遍发育超压,且不同区带超压主导成因不同;超压对有机质的热演化和烃类的生成无明显影响,对储集层物性有保存和改善作用,对油气运聚先起动力作用促进再运移,后起封堵作用形成聚集,对深部泥质盖层起超压封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以岩电性、古生物、地震层序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在馆陶组识别出低位、水进和高位三种体系域;利用基准面旋回技术识别出短期基准面旋回(SSC)、中期基准面旋回(MSC)和长期基准面旋回(LSC);馆陶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4,建立了渤海中部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D5-1井2 782~2 917 m井段确定为东一段地层,其顶界即为馆陶组的底界。通过对馆陶组底部界限的确定和区域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的建立,对该区馆陶组底部界限进行了重新厘定,以解决油气勘探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平湖地区ZST构造X井区有限的钻井资料为基础,利用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测试技术手段,对该井区平湖组的岩石学特征、粒度、储层物性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揭示:该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属中孔中渗砂岩储层。平湖组储层物性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沉积环境控制储层物性,潮间带和潮下带发育的潮道砂、砂坪是较好的储层;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优劣起主导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长石溶蚀作用)改善了本井平湖组的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基于地震多属性的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新统平湖组是东海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但受资料条件的限制,应用常规方法无法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和进程。应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结合测井曲线、岩心、岩性及区域地质资料,对平北地区平湖组的岩相进行了精细解释,并对有利目标区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平湖组发育潮汐控制的三角洲相和潮坪相两种类型的沉积相,并以三角洲相内的储层发育,砂体连片性好,工区西南部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区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6.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依据钻井地质、地球物理、分析化验等资料,将西湖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平湖组和花港组划分出SⅢ1-SⅢ5五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三级层序的层序地层模式,其中SⅢ1、SⅢ2可划分出断坡带型层序地层模式、水下低隆遮挡型层序地层模式和半地堑型层序地层模式、SⅢ3充填补齐型层序地层模式、SⅢ4、SⅢ5坳陷型层序地层模式,分析探讨了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过程与机制及不同层序地层模式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平湖油气田主力含油气区位于平湖主断裂以东区域,油源主要来源于东部生烃凹陷的半封闭海湾暗色泥岩和煤层.公司于2011年11月在主断裂西部钻了一口探井XY井,目的是为探测主断裂西部含油气情况,扩大油气储量.结果钻遇油气层12m,测试获日产气14.66×104m3,日产油107.8 m3,取得了一定突破.为进一步评价西部含油气规模,钻后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认为西部的油气主要是东部运移聚集的结果,西部源岩也有一定贡献.西部有形成一定规模油气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The Xihu Depress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is a large petroliferous sedimentary depression, in which oil and gas reservoirs were mainly discovered in the Pinghu Slope and the central inversion zone. The oil-gas source correla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 was analyzed by hydrocarbon generating thermal simulation data via gold-tube pyrolysis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il and gas in the Xihu Depression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coal measure source rocks of the Eocene Pinghu Formation. Therefo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al seams is extremely crucial for evaluating coal measure source rocks in the Pinghu Forma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pointed to input of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and redox conditions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s factors that govern the ability of the coal measure source rocks i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 In this regard, the sedimentary organic facies in the Pinghu Formation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predominantly terrigenous and one mixed-source subfacies, which all varied in carbon and hydrogen content. The coal measure source rocks in the carbon- and hydrogen-rich tidal flat-lagoon exhibited the highes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whereas the mudstone in the neritic facies was the poorest in its hydrocarbon yield.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oal measure source rocks in the Pinghu Formation likely developed in the Hangzhou Slope and the Tiantai Slope, both representing promising sourc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