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及其与全球热通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统计分析了1951-2002年52 a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在20世纪60、70年代处于少雨期,80年代旱涝相间,90年代处于多雨期,而且年际异常和年代际异常的配置决定了旱涝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年的前期潜热和感热通量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合成场,以及夏季旱涝年同期大气环流场及风场的异常合成场.结果表明:中北太平洋西部(T区)和日本以东洋面(R区)当年春季热通量的异常分布形势是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一个前期讯号.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且在显著增温的21世纪初最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东北最北部、华南最南部以及新疆局部区域春季推迟,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最北部的小范围地区夏季推迟,华南及西南局部地区冬季提早。此外,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并不是很明显,而在21世纪初非常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春季提早,冬季推迟。而在21世纪初春季、冬季均推迟,但冬季的变化比春季明显得多。华南南部地区春季推迟、冬季提早。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春季、夏季明显提早,秋季、冬季推迟,但之前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近51a山东临沂市旱涝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61—2011年临沂市1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临沂市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临沂市旱涝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1960年代初中期和1970年代初中期,雨涝频繁;1960年代中后期和1970年代中后期及整个1980年代,干旱频繁;1990年代到21世纪初早期旱涝交替发生,2003年以后以雨涝为主。冬春季干旱呈弱的减轻趋势,秋旱呈弱加剧趋势,夏季旱涝变化趋势不明显。北部山区、西部丘陵、南部平原的旱涝变化总体上具有相对一致的趋势,但在196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早期西部丘陵的旱涝变化幅度较其他2个区域要大。全市旱涝变率在21世纪初早期最大,1970年代中后期最小,3个区域的变率总体上表现出与全市大致相同的趋势,2004年以后南部平原旱涝变率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4.
近47a华南前汛期旱涝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前汛期旱涝变化以2~4a的年际尺度周期最为显著;4、5月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而5月与6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地理分布上,可将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分为5个旱涝异常气候区。近47a来桂南、粤西和东南沿海地区呈现旱—涝—旱的变化特征,而桂北区由旱转涝趋于雨涝的趋势明显,东北部山区由涝转旱趋于干旱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东部盛夏旱涝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与太阳活动影响有关 ,它们都具有以11年和33年为基调的变化周期.盆东盛夏旱涝气候变化以33年为主要周期.根据NI功率谱和方差分析,预计:1990年至2022年盛夏气候变化将进入一个新周期,其中,21世纪初(前十年)为伏旱年代;21世纪10年代为轻无伏旱年代.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0~2015年中国753站汛期(4~9月)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地区汛期旱涝急转现象进行了分析,定义了一个旱涝急转评价指标,分析了旱涝急转事件的特点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在56年汛期中共发生了17次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率由1960年代的3次下降到1970年代、1980年代的1次,后迅速增加到1990年代的4次、21世纪初的8次。将其按急转时间分为春末初夏旱转涝事件和盛夏涝转旱事件。春末初夏旱转涝事件,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偏南,中国东部主要受干冷高压脊控制,华南低层负涡度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运动的加强和水汽输送的减弱,降水偏少;涝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孟加拉湾南支槽异常偏强,华南位于副热带高压西侧和南亚高压东南侧,低层正涡度发展伴随着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的加强,降水偏多。盛夏涝转旱事件,涝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偏西,华南处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和南亚高压东南侧,低层水汽输送、辐合和上升运动均加强,正涡度发展,降水增多;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北跳,南亚高压向东向北扩展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空东风急流所控制,低层水汽输送减弱,辐散和下沉运动加强,负涡度发展,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7.
首先利用旱涝Z指数对全国9大气候区的旱涝进行了评定,并给出我国9大气候区旱涝Z指数的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1950年代我国除新疆地区处于偏旱期外,其它几个区都处于多雨量期,1960年代由多雨向少雨转变的时期,1970年代~198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雨量偏少期;1990年之后我国各个区的雨量都有所增加.此外,还应用Morlet小波变化对我国9大气候区降水的旱涝周期变化、旱涝分型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6年、32年层次变化上,各气候区在不同时间段上,8年层次上降水的变化出现了一定的规律东北、华北在1980年之后存在1年位相差;而长江中下游、江南及华南三者之间在1951~1970年时段上依次有着2年的位相差;长江中下游、内蒙及新疆之间依次存在着3年位相差.  相似文献   

8.
应用气温、日照资料,分析了川东地区春季气候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川东地区春季气候2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处于正常偏暖期,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低温冷害严重;气候偏冷期将维持到本世纪末,21世纪初气候趋于正常偏暖.并且指出,当欧亚大陆500hPa高度场盛行北高南低(乌山为高脊,印缅为低槽)环流形势时,川东春季气候偏冷,否则,川东春季气候偏暖,春季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Z指数法和降水资料对五营区53 a的旱涝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研究表明:五营区降水和旱涝变化具有一致性,均为下降趋势;年干旱出现的频率要高于雨涝的频率,四季旱涝春季干旱较为严重;旱涝年代际分布,1958年至60年代为五营区的重涝时段,70年代为五营区的偏旱时段,80年代为五营区的正常时段;90年代为五营区的偏涝时段;2000年以后五营区年旱涝等级干旱化加剧,为五营区的重旱时段。  相似文献   

10.
青海地区常规观测积雪资料对比及积雪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俊  方之芳 《高原气象》2008,27(1):58-67
应用青海44个台站1962—2005年逐月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资料,对比了这两份常规积雪资料在表征青海地区积雪变化特征上的一致性,并对近十几年来的积雪变化新趋势做了分析。结果表明: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均能比较一致地反映整个青海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夏、秋季积雪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冬、春季积雪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增加,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积雪呈显著减少趋势。后期的减少趋势远比前期的增加趋势明显。青海地区不同季节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趋势变化明显的区域基本一致,但中心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冬季在32.5°~35°N,95°~102°E范围内的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区,春季在青海东南部阿尼玛卿山区附近,均明显地表现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积雪的减少和前期积雪的增加。不同季节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冬季两份资料相关相对较小的区域位于青海中南部巴颜喀拉山西区至阿尼玛卿山西区一线;春季相关系数小于冬季,青海东北边缘以及东南边缘地区,相关系数未能通过95%信度检验;夏、秋季积雪较少,相关较小的区域集中在青海东南部地区。而上述区域大多为各个季节积雪较多的地区,应慎重使用该区域的常规积雪资料。综合分析两份积雪资料,确定青海地区冬季多雪年为1964,1975,1993,1995和1998年,少雪年为1963,1965,1969,1997和2003年;春季多雪年是1977,1982,1987,1989和1990年,少雪年是1969,1979,1985,1999和2001年。  相似文献   

11.
41a (1961 - 2001) seasonal Z index series of 25 representative weather stations are investigated by virtue of EOF, FFT,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ation (CWT) and orthogonal wavelet transformation (OWT). It shows that: (1) Fujian drought/flood (DF) has a significant 2 - 3a cycle for the periods 1965 - 1975 and 1990's; (2) the pattern, which represents the opposite DF trend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has 1a and 3 - 4a cycles since the middle of 1980's; (3) EOF3, which denotes the reverse change between the middle-west region and other areas, has significant 1 - 2a cycle for the period from 1985 to 1998 and 9 - 13a cycle since 1980s; (4) there is an obvious drought trend for the last 40a (especially in the 1990's), which is more outstanding in the south (east) than in the north (west); (5) the 1960's and 1980's are in relatively wet phases and the 1970's and 1990's are in drought spells.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江西省81个台站的气温、降水、大风、冰雹等资料,采用多项式回归、低通滤波等分析方法,对1959—2005年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江西省的气象灾害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暴雨洪涝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为相对多发期,70—80年代相对较少,进入90年代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致使在全省性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10个年份中,有4个出现在90年代。干旱在60年代和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为相对多发期,从2003年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江西有可能进入新一轮夏秋干旱频发期。冬季低温冻害在80年代出现次数较多,最严重的冻害大多出现在60年代—70年代中期,之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冻害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极端低温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年份冻害较重。另外,大风、冰雹灾害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大风在90年代后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80  
张琼  吴国雄 《气象学报》2001,59(5):569-577
利用1958~1999年月平均气象资料,分析了42 a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60年 代的持续干旱和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成鲜明对比。依照降水标准差大小,从42 a降水资料 中划分出6个严重涝年和5个严重旱年。合成分析表明旱涝年大气环流和全球海温均有明显差 异,涝年高 低层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全球海温呈大范围正距平,旱年则相反。文中对比分析了南亚 高压和海温两个异常因子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南亚高压强度指数与长江流域降 水有显著相关,二者的年代际变化趋势非常一致,20世纪70年代末当南亚高压由弱变强,长 江流域由相对干旱转为相对多雨。而赤道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不甚确定。超前 /滞后相关分析表明,前期冬春季100 hPa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呈显著的正相 关,前期冬春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也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分析结果表 明,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形和海陆分布特征,将南亚高压作为一个异常强信号并加 以关注,对中国短期气候尤其是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种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1960~2011年中国601站9~10月逐日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针对他人提出的华西秋雨指数,并结合华西秋雨的天气气候特征,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华西秋雨指数,并与他人提出的指数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能够相对更好的反映华西秋雨易发地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强度变化,更准确地表征华西秋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新指数发现华西秋雨的全区一致性特征明显,并呈现准6年周期的年际变化,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偏强,197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偏弱,进入21世纪,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10年近50 a降水和NECP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基于秋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研究分析了近50 a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各级别秋旱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并初步讨论了各级别干旱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秋季干旱集中在川东、贵州中东部—华南,中旱、重旱、特旱主要出现在华南;近50 a来秋旱有显著增多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轻旱的增多,而重旱和特旱趋势不明显。1960年代秋旱相对较多,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后期秋旱较少,此后秋旱频繁,其中2002年以后秋旱突变性增多,干旱范围扩大的同时,其强度也在增强;秋旱频率具有显著的2.2 a周期,其中重旱有显著的12 a周期,特旱有显著的2.7 a周期;秋旱频率高的地方连旱频率也高,连旱高频区在川东—渝北、黔中—华南,连续5 a以上的秋旱较少,个别地方可达到6 a。700 h 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高原东部槽等是影响西南、华南地区秋季干湿的主要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16.
1960-2011年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降水量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采用正交分解函数EOF、旋转正交分解函数REOF计算了洞庭湖区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年降水量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时间上没有显著变化趋势。1963年洞庭湖年降水量发生突变。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存在6a、9a和16-17a振荡周期。洞庭湖区旱涝频繁,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普遍干旱或洪涝,但也存在南北反相变化即南部干旱北部洪涝或南部洪涝北部干旱的特点。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存在南部、西北部和中部3个异常气候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20年江西省逐日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分析确定了适用于江西省的旱涝指标。运用M-K检验、小波分析和EOF等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江西省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出现突变,但未出现显著的持续增加或减少。江西省干旱、雨涝事件存在准20 a主周期,从90年代开始偏涝年份明显增多,且雨涝呈增强的趋势。江西省旱涝主要存在4种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涝(旱)南旱(涝)型、西涝(旱)东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累计贡献率为83.61%。Z指数作为表征江西省旱涝指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