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江上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活动强烈,为了长江上游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开展了泥石流危险度的区划工作。区划采用综合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区域总体研究与典型区研究相结合,因素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间接自然指标与直接自然指标相结合,以及自然危险度与经济发展程度相结合的方法,将长江上游划分为五级泥石流危险程度不同的类型区。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市旅游资源保护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夷山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久负盛名,本文根据自然旅游资源的质量,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其它地区环境质量、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其它地区环境的关系等,在武夷山市划分为旅游资源保护核心区和旅游资源保护相关区,并提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要对象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是紧密联系的。气候是形成自然带的最主要因素,植被则是自然带的最明显的标志。所以有什么气候类型必有相应的什么自然带;有什么的自然带一定也有对应的植被类型。故而很多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名称是完全一致的,如热带雨林气候一热带雨林带一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4.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人地关系论、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泸沽湖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功能、结构、演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中的独特性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泸沽湖湖泊类型及其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突破行政分割,协调自然与社会保护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国家级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唐晓春 《地理学报》2001,56(6):743-743
自然地理学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学科的交叉和圈层的相互作用,在于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去审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去审视地表物质的空间联系与地域分异规律。可是,过去的自然地理学教学体系和教材却存在着特色不突出的现象。从教学体系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一系列课程的组合:地球概论、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有的学校再加上普通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从教材内容来说,似乎是这些学科众多知识点的拼凑,缺乏横向的交叉、融合和联系。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  相似文献   

7.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开发和建设区,但区内沙漠化的迅速发展对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危害并构成严重威胁,亟待对本区的沙漠化问题予以充分研究,通过对该区沙漠化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沙漠化的成因与发展趋势,认为本区的沙漠化是缓慢的自然沙漠化过程为基础,自然与人为因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人为加速与加剧过程,是人类不合理的,强度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贫乏的  相似文献   

8.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马义娟  苏志珠 《中国沙漠》1996,16(3):300-305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样品的测试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现代土地沙漠化是在脆弱不稳定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产生的自然沙漠化过程和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人为沙漠化加速过程的迭加结果,它是人类不合理的、过度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间不相协调的产物。并指出,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第六次党代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大省作为全省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大举措_“建设海洋大省”主要是基于福建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而提出来的。对自然条件进行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以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顺利地完成“建设海洋大省”的战略目标。下面对建设海洋大省的自然条件作一初步评析。一、优越的自然条件论述福建省建设海洋大省的优越自然条件,不能只笼统地大讲“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等,而应与其它沿海国家或地区相比较,…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埃及与中国同为世界的明古国,而现代埃及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等许多方面与中国也有相似的地方,在学习“埃及”这一节过程中容易令人产生联系对比的心理,笔抓住这一契机,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渗透观念、意识、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石漠化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生态恶化与贫困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广西石漠化面积达2.93×104hm2,占石山面积的30%,且以每年1.03%的速度发展,这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分析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及其环境影响效应基础上,对土地石漠化的时空特征、区域环境进行了阐述,认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素质低和外部基础条件差是广西石漠化治理的难点所在。结合广西喀斯特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适生适种、生态补偿、综合开发为准则,因地制宜地制定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的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12.
湘西自治州,属武陵山区,共有荒山78.3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7%,以往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毁林开荒,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对策是:大量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营造水源涵养林和薪炭林,实行林牧结合,提高山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横断山区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2~2010年横断山区16个观测站土壤相对湿度资料为基础,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季节分异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年土壤相对湿度自1992年以来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51%/a;横断山区土壤相对湿度表现为西南和东北部较高,东南和西北部较低,中部土壤相对湿度增加趋势强于边缘,深层土壤的相对湿度整体大于浅层土壤。春、夏季土壤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比秋、冬季明显。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南部为秦岭山脉北坡,经济封闭落后,与西安市区形成鲜明对照。本文据山区土地,气候、林特和水资源特点提出用生态学的观点建设山区;以林为主,林牧农并举,建立生态型大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采矿业、旅游业、乡镇企业和商品生产;产业结构应采取林牧-工业型。加强山区与平原区的横向联系,走服务城市,富裕山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植被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植被,按植物群落的生态外貌、种类组成与结构特点,可分为4个类型(即:稀树灌木草丛,肉质刺灌丛,扭曲云南松疏林,小叶刺灌丛)15个群落。按干旱河谷的区域分异、水热状况、山地植被垂直带和利用方向,将本区干旱河谷分为4个类型(即:干热、干暖、干温、干凉)7个区。  相似文献   

16.
横断山区地貌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横断山区地貌区划的基本原则和划区依据。在分析本区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将区内地貌划分为2个地貌区;Ⅰ.横断极大起伏大起伏高山山原地貌区;Ⅱ.云贵川高中山山原地貌区,13个地貌地区,并分别论述了各区主要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鄂境秦巴山区农业自然条件着手,着重论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条件对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在揭示自然结构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划分山区农业自然资源地带,从而进行山区农业布局的宏观立体设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乌蒙山区经济社会主要特点,剖析了贫困落后的各种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脱贫致富的若干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横断山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为,植物种类多,古老植物多,特有植物多,地理成分复杂,各地理成分联系复杂,植物分化强烈。  相似文献   

20.
典型山地降水径流时空演变及“水-热-人-地”匹配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山地是中国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交织、矛盾突出的区域。山地水资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发生演变,进一步影响到其与区域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匹配,研究这些问题对辨识山地发展关键短板、提供山地问题解决思路具有基础意义。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太行山、横断山和黔桂喀斯特三大典型山地开展研究,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及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1956-2015年山地降水和径流时空演变特点;采用匹配距离和不平衡指数对山地的水(降水和径流)、热(积温和辐射)、地(面积和耕地)以及社会经济(人口和GDP)等4类要素匹配性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典型山地中,太行山水资源禀赋最差,且2000年以来径流显著衰减,而横断山和黔桂喀斯特降水、径流丰富,且无明显变化趋势;从“水—热—人—地”对比来看,太行山以缺水问题为主,横断山多数地区土地与热资源偏少且水热空间差异大,黔桂喀斯特整体来说土地资源偏少;综合来看,水与其他要素的匹配性最差,特别是在太行山区,水的时空分布及其均衡匹配是保障山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