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回顾二十年来我国古生代鱼类微体化石的研究工作,该项研究由起步而后成为我国古生代鱼类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鱼类大化石涉足不到的许多研究领域、也填补了我国古生代微体化石研究中脊椎动物微体化石(主要指无颌类和鱼类,也简称为鱼类)这一重要的空白。我国已发现的古生代鱼类微体化石产自属于不同相区的54个岩组中,包括无颌类和鱼类共7个亚纲的化石。对这些鱼类微体化石进行了形态学、古组织学、生物矿物学、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物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和界线层型的研究,特别是建立了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鱼类微体化石组合序列,个别成熟的岩段建立了生物带;研究了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的鱼类微体化石;长兴煤山二叠纪末鱼类的集群绝灭发生的很晚,持续的时间很短,规模很大,绝灭率高达93%;华南早三叠世鱼类的复苏和辐射相当快,从绝灭期到辐射期仅用了1.3Myr到4Myr;塔里木盆地中古生代红色岩系应属于一种滨海环境、塔塔埃尔塔格组和依木干他乌组含软骨鱼群地层的时代为早志留世特里奇期(Telychian);利用贵州和塔里木盆地存在相近的软骨鱼群成功地进行了海相—非海相对比研究,从而判定软骨鱼群中至少存在一部分广盐性鲨类,两地具相近的软骨鱼群和塔里木盆地含有华南中古生代普遍存在的盔甲鱼类进一步表明华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在中古生代应属于同一个古动物地理区。在综述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新观察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崇玉  高林志等 《地质学报》2001,75(2):145-150,T001,T002
我国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微体化石。对于它们的生物亲缘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动植物之争,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内部保存了2、4、8、16等几何级数增长的细胞特征,根据化石的大小、细胞排列方式和表面纹饰可与现生甲壳类动物的胚胎比较,认为它们很可能是运动胚胎化石,但另一些学者却持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它们不是动物胚胎化石的观察与研究,同时结合相同层位岩石薄片所发现的大量同类化石微细结构的对比。特别是把磷块岩中的化石与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群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不同门类,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好的晚新元古代磷酸盐化的化石库。  相似文献   

3.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瓶状微化石是研究历史短暂,研究程度较低,不甚知名的一个新型化石种类。“瓶状微化石”一称,虽非正式学名,但事实上它在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或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本文综合了国外的基本文献,并部分涉及国内资料,对瓶状微化石做一简介,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境内对此类化石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油气勘探中的绝大多数钻井分析样品为岩屑,利用岩屑中的微体化石判断逆断层的方法比岩性、测井、地震等方法能更具体、更直接地反映地层的真实情况。建立区域微体化石层序律是该方法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对参数井、区域探井按部颁标准系统采样,鉴定对比中以标准微体化石带或组合的上界为依据,结合测井曲线和岩性来综合划定地层分界。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到上覆地层下掉化石的影响,以及不同化石门类专家对同一地层中出现的化石时代归属的不同认识。对冀中晋县凹陷赵古2井进行的岩屑微体化石分析,发现在3151m处存在地层倒置,上部属奥陶系峰峰组,见泗水塔斯满牙形石、不对称微腔牙形石组合带;下部层位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见曲环三缝孢属一喉唇三缝孢属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6.
古生物化石的分类和鉴定,历来是古生物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分类是将生物按纲、目、科、属和种等级别划分并归纳成类.古生物化石的鉴定是以分类工作为基础,它的分类系统和概念与现代生物相同,其中属和种是古今生物分类的最基本的单位.种的概念在现代生物学上早已明确:种是能够(或可能的)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但由于古生物化石是地史上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相似文献   

7.
豫西太华群微体植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丁莲芳 《地质论评》1996,42(5):459-464,T001
豫西太华群一名已沿用了30余年,在这套中深变质岩系中,过去从未发现生物化石,前人根据变质程度及构造格架一直将其归入太古宇。笔者对小秦岭地区这套中深变质岩系的石墨片麻岩,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及大理岩,采用浸解法,切片法研究,发现了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文中介绍了微体化石的赋存层位及岩性。  相似文献   

8.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果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地层学杂志》1995,19(4):299-307
前寒武纪-寒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地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纪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  相似文献   

9.
湖北北部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是一套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太阳寺组、韩家洼组、罗汉岭组、陈家冲组、李家咀组和珰铺岭组。本文首次报道打鼓石群的微体植物化石,包括疑源类Leiosphaeridia spp.和Leiofusa sp.,分类位置不明的Clonophycus biattina D.z.Oehler,及一些炭质膜化石。这些化石保存在李家咀组中部黄绿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的岩石薄片中,沿层面分布,均已遭压扁。就已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来说,李家咀组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晚元古代。大洪山地区李家咀组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打鼓石群这类生物化石的空白,而且指明在前寒武纪浅变质地层的碎屑岩中有可能找到微体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0.
油气勘探中的绝大多数钻井分析样品为岩屑,利用岩屑中的微体化石判断逆断层的方法比岩性、测井、地震等方法能更具体、更直接地反映地层的真实情况。建立区域微体化石层序律是该方法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对参数井、区域探井按部颁标准系统采样,鉴定对比中以标准微体化石带或组合的上界为依据,结合测井曲线和岩性来综合划定地层分界。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到上覆地层下掉化石的影响,以及不同化石门类专家对同一地层中出现的化石时代归属的不同认识。对冀中晋县凹陷赵古2井进行的岩屑微体化石分析,发现在3151m 处存在地层倒置,上部属奥陶系峰峰组,见泗水塔斯满牙形石、不对称微腔牙形石组合带;下部层位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见曲环三缝孢属—喉唇三缝孢属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11.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球状化石元素地球化学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烽  高林志  尹崇玉  王约 《地质论评》2011,57(2):175-184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首次分析了采自贵州瓮安北斗山磷矿区陡山沱组外壁呈瘤状及多边形板片状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包括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和部分稀土元素含量,经初步对比发现:具瘤状及板片状外壁的两类球状化石,由内至外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大体相似,表明归人同一生物大门类的可能性较大;与磷块...  相似文献   

12.
Biomarkers, or the so-called molecular fossils, are used tentatively in the Eogene lacustrine stratigraphy study in the Jiyang Sub-basin.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unidentified microfossils or amorphism and acritarchae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molecular fossils are useful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It is helpful to reconstruct the palaeo-enviroment, palaeo-ecosystem and compartmentalize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by using molecular fossils with which the existence and types of microbes including bacteria, archaea and certain algae can b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3.
清河镇动物群各类化石的地史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炯飞 《地质论评》1993,39(1):44-51
清河镇动物群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建立清河镇动物群时,认为清河镇动物群包括管状化石、壳瓣状化石、球状壳化石、针状化石和近骨状类化石五个类型,并认为清河镇动物群的时代与梅树村动物群的时代相当。本文通过对清河镇动物群各类化石的分布规律和对所产化石地层的地质年代学和地层学的研究,认为不宜把针状化石和壳瓣状化石归入清河镇动物群;近骨状化石分布局限,其地史分布难以确定;管状化石出现于中元古代,至震旦纪和寒武纪大量产出,延续到奥陶纪;球状壳化石出现于寒武纪早期,至奥陶纪仍有。  相似文献   

14.
峡东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发现宏体化石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峡东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顶部发现宏体化石,包括高级藻类和蠕虫类,共8属10种,其中有些分类未定的化石。这从形态学上证明了后生藻类植物的分化及第一次为后生动物在陡山沱期的存在提供了可信的证据。这是一次有突破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的 1∶2 5万地质填图和实测剖面工作中 ,在新疆喀喇昆仑山地区岔路口一带原划二叠纪加温达坂组哑地层中首次采到了大量孢粉化石 ,鉴定为晚二叠世早期。同时 ,对该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 ,划定为上二叠统早期神仙湾组 ,并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家山生物群化石组合面貌及其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元古代末期的高家山生物群 ,经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 3个化石组合带 ,即 :以蠕形动物爬迹为代表的 Shaanxilithes- H elminthopsis组合带 ;以锥管虫类和瓶状化石为主 ,并见大量软躯体蠕形动物和宏观藻类的Conotubus- Gaojiashania- Protolagena组合带 ;以多种管状骨骼化石共生为特征 ,并伴生有杯 (钵 )状、分枝管状及球状化石等的 Sinotubulites- Cloudina组合带 ,代表了高家山生物群鼎盛时期的产物。进一步的研究揭示高家山生物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所发现的最早且最为多样化的骨骼化石组合。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南段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从下至上分为楼子坝群、丁屋岭组、南岩组和黄连组。过去因缺乏可靠的微古植物化石证据和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对其时代归属分歧颇大。为此,作者对该区的前寒武系进行了系统的微古植物取样、分析,参考最近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资料,认为:楼子坝群为前震旦系,大致相当于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丁屋岭组为下震旦统;南岩组和黄连组为上震旦统;江西东南部的"下寒武统炭质板岩"应归入老虎塘组,属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18.
刘欢  孙淑芬  朱士兴 《地质通报》2015,34(9):1715-1725
通过对河北宽城地区高于庄组微古植物进行系统采样,利用化学浸解法,获得了大量微古植物信息,在80件样品中发现微古植物个体5000余粒,共鉴定出41属108种(含1个新属,9个新种,38个未定种),其中包括丰富的多细胞植物化石及其碎片。根据微古植物化石的分布和特征,划分出4个化石组合。与下伏长城系微古植物相比,高于庄组微古植物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微古植物的发现为地球早期生物演化、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以及生物成矿和成油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刘效良 《地质科学》1994,29(2):186-193
本文根据手标本上、岩石切片上以及岩样上所见的化石与国外发表的已知假化石作了比较研究;从用酸溶样实验提取了化石的论据;对微体化石与其它的微体化石的共生现象进行了研究;还从化石出现与重现的实际资料、化石的生物组织和结构特征与已知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并从生物信息、化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的测试等几个主要方面论证了两群化石的真实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