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扬子区石炭纪黄龙期沉积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扬子区石炭纪黄龙期海侵主要由南而北,晚时海水北来明显。早、中时扬子海实为一东西向狭长形海湾,地形西高东低,低潮线约在皖南铜陵、巢县向;海水除由下扬子湾可随潮而溯流入中扬子湾外,并可由荆江潮口随潮而进入中扬子湾,再西而入上扬子湾,此即早、中时潮坪沉积分布特宽的原因。晚时江南古陆下沉,南北海水大侵,使海侵达到高潮,改早、中时局限海为正常浅海沉积,岩性单一,生物繁茂,厚度较大。早、中时中、上扬子区潮间带准同生白云岩发育,易为后期淡水溶蚀而多孔,是有利于油气储集的沉积相。  相似文献   

2.
晚松山时南黄海的古长江三角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更新世晚期(加拉米洛亚时开始到松山时结束),中国东部陆架发生海侵。随着海侵的推进,在南黄海中部出现了较厚的三角洲沉积。在沉积层的垂直序列上,发现了分流河口沙坝、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间湾等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的交替。这是一个海侵序列的三角洲层序。在海侵进程中三角洲的进积速率与海水进侵速率基本平衡。南黄海晚松山时古长江三角洲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浙闽隆起带在早期第四纪仍然是继承晚第三纪的一个构造上的隆起及地貌上的屏障,它制约着古长江流向东北方向。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地区发育古生界-第四系沉积。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拼接,在下扬子地台的主体部分,形成一个广阔稳定的后加里东台地。早中泥盆世台地处于剥蚀夷平阶段。晚泥盆世开始接受内陆河流相沉积。中、晚石炭世,海侵加强,包括勿南沙隆起区在内的整个南黄海成为浅海环境,接受碳酸盐岩沉积。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引起裂陷和陆棚的沉积分异,湖泊-滨岸沉积发育,并形成多个煤层。早三叠世早期,下扬子区大幅沉降,全区遭受海侵,台地灰岩、浅海灰泥岩沉积区占据了现今的黄南盆地、中部隆起及黄北盆地的大部分区域。至中三叠世早期,海水大规模退出苏浙皖区,南黄海演变为潮坪,沉积了较厚的碳酸盐岩,局部地区出现渴湖环境;晚期,海水全部退出苏浙皖区,开始沉积以河、湖相为主的黄马青组红色碎屑岩,至此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印支运动早期,后加里东地台的南侧产生裂谷,北侧为边缘坳陷。印支运动晚期,南侧裂谷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左旋走滑而进一步扩大和裂陷,形成黄南盆地。中三叠世末,随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碰撞加剧,苏鲁造山带形成并不断上升,在其南缘形成前陆盆地。中生代黄北盆地和黄南盆地内河流相、湖相沉积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沉积总厚度达3000~6000m。古新世-渐新世末,黄海进入断陷发育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湖相沉积占优势,渐新世沼泽沉积发育。中新世-第四纪南黄海转入区域性坳陷沉降,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辐射沙洲西太阳沙海域钻孔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南黄海辐射沙洲枢纽区的西太阳沙海域钻孔岩芯很好地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中晚期潮成沙脊沉积序列和晚更新世末期滨岸潮滩沉积序列.潮成沙脊在垂向上由两个基本的沉积相构成:出现在-5m水深以上的沙脊-浅潮下相以发育小型沙波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和缺乏生物扰动为特点; 发育在水深 -5m以下的沙脊-深潮下相以出现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和沙波交错层理组合为特点,具有丰富的生物扰动,并保存有风暴沉积.14C测年数据表明潮成沙脊是中全新世以后形成的,在辐射沙脊群形成之前,研究区经历了晚更新世的滨岸潮滩环境以及早全新世的海侵环境.烂沙洋靠西太阳沙一侧潮流通道目前已切入晚更新世滨岸潮滩相地层,潮道底部约8m厚的淤积层夹有强烈变形的滑塌堆积,可能与台风、风暴潮引起的骤然淤积有关,目前已被1992~2003年的海图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5.
从古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华北地台西缘经历了坳拉槽、槽后坳和坳陷发育阶段.笔者在大区域地层对比及详细的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晚古生代海水进退与聚煤作用关系作了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西缘主要为潮坪和三角洲沉积发育区,在空间上沉积环境具有东西有别南北分带的特点;西部由潟湖潮坪沉积环境逐渐过渡为河控潟湖三角洲和受潮汐影响的河控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东部为潮坪沉积环境,东侧边缘还出现近山滨海平原沉积环境.研究区在晚石炭世早期一早二叠世早期发生过4次2级海水进退,其中第三、第四次海侵全区发育.早二叠世早期初的第三次2级海侵是最大的一次.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厚—巨厚煤层的最好时期.潟湖三角洲平原和陆源碎屑潮上泥炭坪及泥炭沼泽是最佳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6.
从古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华北地台西缘经历了坳拉槽、槽后坳和坳陷发育阶段。笔者在大区域地层对比及详细的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晚古生代海水进退与聚煤作用关系作了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西缘主要为潮坪和三角洲沉积发育区,在空间上沉积环境具有东西有别南北分带的特点;西部由泻湖潮坪沉积环境逐渐过渡为河控泻湖三角洲和受潮汐影响的河控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东部为潮坪沉积环境,东侧边缘还出现近山滨海平原沉积环境。研究区在晚石炭世早期-早二叠世早期发生过4次2级海水进退,其中第三、第四次海侵全区发育。早二叠世早期初的第三次2级海侵是最大的一次。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厚-巨厚煤层的最好时期。泻湖三角洲平原和陆源碎屑潮上泥炭坪及泥炭沼泽是最佳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时空格架及充填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祥辉  王成善 《沉积学报》1999,17(4):521-527
据华南二叠纪不同沉积盆地层序地层区域分布、纵向演化及其充填特征分析研究,初步建立了上扬子克拉通-右江盆地-钦防盆地、中扬子克拉通及全区的层序地层时空格架模型;提出层序充填可分为两个阶段:早二叠世碳酸盐缓坡-台地层序充填阶段,晚二叠世陆源碎屑为主与火山碎屑相混层序充填阶段;认为全区二叠纪四个Ⅰ型层序受控于构造隆升事件,晚二叠世层序TST普遍发育火山碎屑沉积,古陆边缘HST或少量SMT/LST大多由三角洲沉积体系进积叠加而成,上扬子克拉通及右江地区的生物礁以海侵和高位型为特色。  相似文献   

8.
泥盆纪时期龙门山构造带北段位于上扬子古陆的边缘,继承了陆棚斜坡断陷,沉积环境受斜坡区北川、南坝大断裂控制,在平面上由西向东分为海槽区、台缘浅滩区、开阔台地区和局限台地区。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使整个扬子地台上升为陆,为泥盆纪沉积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早泥盆世,地壳下降、海侵开始,在青川—南坝断裂和马角坝—雁门坝断裂之间的甘溪、平驿铺和六合地区一带为浅海碳酸盐岩--滨岸碎屑岩沉积环境;中泥盆世,海侵更大、海域更广,天井山古隆起全被海水淹没并达汉南古陆边缘的朝天驿龙洞背附近;同时,川黔古陆地貌差异变小,物源供应减少,主要为一套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的混合沉积;晚泥盆世,随海侵的进一步扩大,海域终止于天井山古隆起的边缘,区内基本无物源的供给,主要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3个主要沉积旋回:平驿铺旋回、甘溪—观雾山旋回和沙窝子—茅坝旋回。总的格局为海侵延续时间较长且速度较缓慢,而海退延续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且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晚二叠世含煤地层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二叠世初期上扬子盆地西部康滇古陆的隆升,是形成其东侧区域西高东低构造格局的首要因素,并控制了各期由陆到海沉积相带与富煤带随海侵向西超覆的抬升迁移。重庆市西部地区在龙潭期位于扬子盆地海陆过渡相区的东部,区内发育海陆过渡沉积相区-海湾潮坪沉积体系与浅海相沉积区,海湾潮坪沉积体系是本区主要聚煤场所。从层序地层分析,将二叠系上统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1发育完整,主要煤层C25煤形成于海侵域之海侵初期,C18+19煤形成于高位域内次级层序的海侵期。  相似文献   

10.
华南上扬子区中部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大量发育,形成于特殊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但其沉积环境和成因上存在争论。基于细致的野外和室内沉积学研究,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中—上寒武统覃家庙群、三游洞群划分出8个岩相类型和3种沉积旋回类型,主要沉积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潮下带和页岩盆地环境。采用沉积旋回叠置方式和Fischer图解方法,分析了上扬子区中—晚寒武世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历史,识别出18个四级旋回和7个三级旋回,并初步建立了高频海平面变化曲线。中—晚寒武世沉积相的时空间展布规律表明,扬子台地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经历了从页岩盆地(或深潮下带)到浅潮下带环境的演变,沉积类型从较深水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变化为较浅水碳酸盐沉积。中、晚寒武世扬子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与全球性沉积特征表现一致,反映了该时期独特的全球“超暖期”气候和台地内部较高盐度的古海洋条件。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利用重点剖面实测资料、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结合公开发表的成果,讨论了南盘江盆地石炭系沉积体系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基于深水沉积相带的分布,预测了南盘江盆地石炭系页岩气有利区。南盘江盆地石炭系发育三角洲—碎屑滨岸、滨海沼泽、陆源碎屑陆架、碎屑陆坡、局限海台地、开阔海台地、台地边缘、深水盆地8种沉积体系。石炭纪,马关隆起、康滇隆起、江南隆起及云开隆起为暴露剥蚀区,但陆源碎屑供应较弱,陆源碎屑沉积主要发育于石炭纪早期,整个石炭纪以内源沉积占优势。早石炭世,云开隆起周边发育陆源碎屑滨岸沉积,在江南隆起南缘发育碎屑滨岸和滨海沼泽沉积,主体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孤立台地—台地边缘—深海的沉积格局。晚石炭世,隆起区和深海区均有所缩小,开阔台地范围显著扩大,隆起周缘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南丹—河池、罗甸西、柳城—鹿寨—平乐地区、象州—武宣—桂平等地区上古生界出露地表,石炭系埋藏浅,且以深海沉积为主,是寻找石炭系页岩气最为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扬子地区指青峰-湘广断裂带以南,湘黔桂海盆以北,鄂西恩施-龙山一线以东的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根据中扬子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十余条代表性剖面的沉积特征及其横向展布规律,应用等时面优势相成图方法编制了晚震旦世的陡山沱期、灯影期,早寒武世的筇竹寺期、沧浪铺早期、沧浪铺晚期、龙王庙期共6幅岩相古地理图。中扬子地区上震旦统发育了从碳酸盐潮坪、开阔台地、浅滩、台地边缘、斜坡到台地前缘盆地等沉积,下寒武统下部主要为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混合型浅海陆棚沉积,上部变成碳酸盐潮坪、开阔台地、台缘斜坡和台缘盆地沉积。晚震旦世岩相古地理格局由碳酸盐台地(鄂中台地)和南边的台缘盆地组成。由于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早寒武世早-中期岩相古地理格局由鄂中古陆、围绕古陆的碳酸盐潮坪、陆棚及南边的陆棚边缘盆地组成。早寒武世中-晚期岩相古地理格局由碳酸盐潮坪、开阔台地、台缘斜坡和台缘盆地组成,该地区主体进入碳酸盐台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华北陆台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开疆 《沉积学报》1989,7(4):97-104
位于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两大纬向构造带之间的华北陆台。在稳定地壳基底上逐渐发展形成晚古生代多旋回克拉通大型含煤盆地。加里东运动使陆台缺失O3-C1沉积,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陆台为海陆交互相滨海、湖泊、三角洲沉积,随着古地理环境演变,陆台各沉积古地理环境在时、表现为由老至新、自北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14.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88,6(2):42-49
本文论述了陆表海障壁海岸环境是我国南方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主要古地理条件,潮汐沉积是含煤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煤层形成于潮汐流为主要水动力条件的泥炭坪环境中。论文提出了泥炭坪属于潮坪环境,而不是泥炭沼泽的论点;探讨了泥炭坪的成因标志及其所形成的煤层特点;最后指出了这些特点将成为煤田的普查、勘探、开采和利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渝东-鄂西地区黄龙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渝东—鄂西地区由于受海西早期强烈构造隆升和侵蚀作用影响,大部仅残存不完整的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川东地区天然气藏主要产层,也是盆地周边地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根据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生物及测井等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该区黄龙组发育萨勃哈、有障壁海岸、海湾陆棚和开阔陆棚等沉积相带,连接川东—渝北海湾与鄂西广海海水通道的发现对区域沉积相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以LST、TST和EHST三个体系域作为编图单元,编制了各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各相带储集物性特征,认为障壁粒屑滩和滨外粒屑滩为最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时代,恢复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基准井。本文针对该井开展岩心描述并进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数据、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将志留系-石炭系划分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侯家塘组、坟头组,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上石炭统黄龙组、船山组。其中,志留系沉积了一套浅海陆棚相的细碎屑岩,沉积物以浅海-滨海相砂泥岩为主;泥盆系五通组同样为碎屑岩沉积,稳定的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并存,下部为潮坪相,上部则为三角洲相;而石炭系发育台坪、泻湖、颗粒滩等碳酸盐岩台地亚相,岩性以生屑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是下扬子区由陆域向海域的延伸,其志留系-石炭系岩性序列与下扬子陆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北祁连东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石炭系实测剖面岩石的岩性、岩相、结构构造、粒度、古生物组合和古生态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利用石油勘探成果,研究了北祁连东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早石炭世早期,秦岭海域海水以天水—静宁古海峡为通道,向北侵入本区,形成由鄂尔多斯、阿拉善和陇西三大古陆围限的祁连海海湾沉积区,以咸化泻湖相、滨浅海相沉积为主,早石炭世晚期,海侵进一步扩大,以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石炭世海盆继续向东、向北扩展,海侵次数增多,形成了多个以碎屑岩为主夹灰岩沉积的海侵海退旋回,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沉积时期,海水向东与华北海相连,成为广阔的陆表海沉积。中部地区存在近东西向分布的链岛状古隆起及水下隆起,古地形具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下扬子盆地石炭纪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位于扬子板块东部的下扬子盆地,在石炭纪时,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表海沉积,陆源碎屑来自于北边的胶南古陆和南边的江南古陆东延部分─—皖浙赣古陆。石炭系分为上、下两统。早石炭世,盆地南部宣城、广德等地主要发育碎屑岩,中部巢县、南京一带以及北部滨海、洪泽一带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从南往北,金陵期从滨岸碎屑岩相→开阔海台地碳酸盐岩相→潮坪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相;高骊山期为滨岸平原沼泽碎屑岩相→浅海陆棚碎屑岩相→海岸萨布哈白云岩、石膏、碎屑岩相;和州期盆地南部隆起,中部到北部为礁及礁后泻湖一潮坪碳酸盐岩相→开阔海台地碳酸盐相。晚石炭世主要是碳酸盐沉积,黄龙期从滨岸石英砾岩相→潮坪白云岩相→开阔海台地碳酸盐岩相;船山期是黄龙期开阔海台地碳酸盐岩相的继续,以发育核形石生物碎屑颗粒岩为特征。整个盆地的岩相带均以NEE—NE方向展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中三叠世地层及沉积古地理分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志丽  童金南 《沉积学报》2001,19(3):327-332,356
中三叠世是中国南方沉积盆地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转变的重要时期, 因此阐明该期的地层结构和沉积古地理分异对于揭示该区域构造和地质发展历史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将中国南方划分为四个沉积区 :东南沉积区、下扬子沉积区、上扬子沉积区及右江沉积区。同时对各沉积区序列、岩相生物群的分布和分异进行了总结。从而认为当时东南沉积区与下扬子沉积区是一个直接关联的沉积古地理整体, 而上扬子沉积区与右江沉积区为另个沉积古地理整体。前者在中三叠世时是一个南东高, 北西低的向北西方向倾斜的陆缘海沉积盆地, 从安尼期至拉丁期, 沉积相带不断向北西方向迁移, 并在安尼期与拉丁期之交完成从海向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广泛发育潮坪、三角洲、湖泊沉积。中上石炭统本溪组和太原组以潮坪相为主,下二叠统山西组沉积初期以全盆地范围广布三角洲平原沉积为特征,山西组沉积后期到下石盒子组沉积期,南北差异特征明显,北部发育三角洲平原,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上二叠统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发育湖泊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盆地内最为发育,是该区的主体储集砂体。潮坪砂坝和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也是较有利的储集体。其纵向发育和横向展布是今后气田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