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耨周  余曼平  姚蓉 《气象科学》2004,24(2):227-232
本文针对湖南春季低温冷害具有多发性的事实,为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在分析其影响成因的基础上.从大气环流变化、前期秋冬季天气气候特征、太阳黑子变化特征等方面选取预报因子,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了预报因子库和预报规则库。统计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春季低温冷害的影响。预报系统用数据库软件Access2000编制。经过对近40 a的历史回报及2001~2003年的试报,结果表明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和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EC数值预报客观分析场、实时观测资料和灾情统计资料,对2004年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和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华北、东北很多地区和南方发生季节连旱与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致洪暴雨、强雷暴和沙尘暴灾害性天气事件是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把握好环流形势和影响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对于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减灾、防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市性降雪是韶关市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分析其气候特点、环流背景以及天气形势,并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实时资料相结合总结建立全市性降雪的短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4.
铜仁地区是贵州省夏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按铜仁地区夏旱出现的先后区分出洗后干(6月)和伏旱(7~8月)两类夏天气,并据此分别对两类夏旱的100hPa环流异常特征作为较为深入的讨论,以进一步揭示形成我区夏旱的大气环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对1971-2000年德州市灾害性暴雨进行统计,总结其天气气候特征,分析了鲁西北灾害性暴雨的环流特点并对其环境场物理量进行计算,其结论对鲁西北灾害性暴雨的分析与落区预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纪忠萍  谢炯光 《广东气象》2001,(4):20-21,40
本文用500hPa月平均环流场及500hPa合成平均环流场为基本资料,用前期特征月、季的500hPa高度场进行相似定量计算,从中找出最相似的年份个例作出月、季要素预报,该方法在广东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工作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该文是为应用统计释用预报方法对影响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ATC)汛频数预报所做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发现:(1)影响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汛频数的局地性异常变化是汛平均环流半球性调整的结果;(2)汛平均环流中的大气长波既反映了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又和汛频数的变化存在着较好的关系,特别在异常年,其天气系统和相关地区也比较稳定;(3) 利用影响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汛频数和环流变化的关系建立了汛频数的统计预报方程。在短期气候数值形势预报准确的基础上,应用统计释用预报方法所得的准确率为70%左右,若能预报出汛平均环流的异常变化,则可确定ATC汛频数的特多年或特少年。  相似文献   

8.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了1951-2004年贵阳市夏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的小波变化特征,揭示了夏旱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借助小波方差分析和Yamamoto突变点检测等方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周期振荡和突变点。结果表明:夏旱强度指数序列在1982年前变幅较大,之后变幅有所减下;在整个时间域内,贵阳夏旱变化以5.3a、10.5a和28a周期振动最强,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28a周期振荡为主周期,10.5a和5.3a为次周期;小波变化28a时间尺度的突变点发生在1957、1970、1984、1997年,旱涝交替出现。同时,对重夏旱和轻(无)夏早年对应500hPa环流分析可知,严重夏早年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强、偏西,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强,东亚大陆盛行西风环流,有利于我国夏季Ⅰ类雨带出现,贵阳市干旱少雨;夏涝年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弱,脊线位置明显偏南,东太平洋上空对流强,东亚大陆纬向环流波动较大,西风环流明显偏弱,通常中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贵阳市为多雨,旱情较轻或无旱。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温度场与贵州干旱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方之芳  李超 《高原气象》1996,15(4):496-502
应用SVD等统计方法,探讨高原温度场与贵州春,夏旱的联系。分析表明,贵州春旱分布特征是以西部为中心。向东减少,夏旱以中,东部为中心,高原前一年3、9和11月大规范温度异常分别对春、夏旱的分布预报有相当高的统计相关,可作为预报参考因子。贵州夏旱的高原异常增温,高原暖高压的辐散下沉气流和下坡地形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广西春旱天气的前期大气环流及要素场的异常特征发现,冬季500hPa高度场,月平均降水、温度,冬季海温、极涡强度指数,亚欧续向环流等与广西早春旱关系密切。用建立的广西早基旱预报模型对1998年春季降水进行了试报。  相似文献   

11.
冬夏东亚季风环流对太平洋热状况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冬夏隔季韵律关系一直是我国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迄今为止对它们之间的物理过程及成因机理并不十分清楚。利用NCEP/NCAR全球2.5°×2.5°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1951~2000年冬夏东亚季风环流异常变化与太平洋海面温度(SST)的关系及对关键海温区响应机理。研究指出:冬夏东亚季风环流隔季韵律关系及其年际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密切相关,冬季赤道东太平洋出现La Ni~na(El Ni~no)型的SST分布,有利冬、夏东亚季风环流加强(减弱),其影响过程通过赤道Walker环流强(弱)以及东亚地区Hadley环流强(弱)过程完成。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是冬、夏东亚环流季节以及年际变化的一个重要外强迫因子。  相似文献   

12.
夏旱对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探讨夏旱的某些成因,提高预报准确率,无疑将会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本文试从海温场,天文条件,天气气候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临沂夏旱趋势的可能影响,将选出的相关因子进行“01”化处理,并建立夏旱的长期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3.
短期气候预测的评估问题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评估月、季尺度短期气候预测结果的方法 ,比较了相关系数(R)、预报技巧分 (S)和准确率 (P)的特点 ,并对当前国内外气候预测业务水平进行了分析 ,着重对大气环流、气温、降水及 ENSO的预测水平进行了评估 ,指出国内外月、季尺度的降水预报的水平目前在 55%~ 60 %左右 ,对 ENSO的发生、结束和强度的预报水平有限 .文中探讨了短期气候预测的可预报性问题 ,提出月、季尺度气候预测的可预报性的理论上限可能为 6~ 1 2月 ,准确率在 80 %~ 85%之间 .  相似文献   

14.
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1986—1994年4—6月北半球500hPa环流进行波谱分析。通过分析研究超长波系统的演变特征,认为四川盆地夏旱与东亚地区冬、夏季风的转换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寻找出某些有指示性意义的长、中期预报指标。同时,归纳出夏旱持续期和转换期(结束期)的500hPa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6月降水量的基本气候特点,环流特征,短期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阶段性以脑和水与温度的反相关关系,得出对6月降水预报有意义的结论,可在今后的预报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铜仁地区是贵州省夏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文按铜仁地区夏旱出现的先后区分出洗手干 ( 6月 )和伏旱 ( 7~ 8月 )两类夏旱天气 ,并据此分别对两类夏旱的 10 0hPa环流异常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以进一步揭示形成我区夏旱的大气环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月尺度区域气候数值预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9层全球气候谱模式与CSU-RAMS中尺度数值式嵌套,进行了月尺度的短期区域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GCM模式的集合预报能够反映较大尺度的平均环流;在此基础上,被嵌套的CSU-RAMS中尺度模式能够得到更为细致的区域环流特征以及它的短期气候尺度的演率。GCM模式与中尺度模式相结合的“区域气候数据模式”是了解短期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大气环流的演变对2006年川渝高温伏旱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上的旱、涝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与干旱天气相关的环流形势和关键区域.为这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19.
500hPa平均环流形势月预报水平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文讨论了500hPa 平均环流形势预报水平的评估问题.平均来说,各月都是气候预报的准确率最小,年际变化持续性预报次之,月际变化持续性最高.T42L9模式延伸预报的第一旬和月平均环流的预报准确率均高于气候预报与持续性预报,表明确是有技巧的.  相似文献   

20.
赵彩  于俊伟 《贵州气象》2000,24(2):15-16
通过贵州中部典型夏季旱、涝年的前期(春季)贵阳市边界层内风的比较分析,轨现夏旱严重的1989年其春季边界层中南风分量和西风分量明显比夏涝严重的1991年弱。表明春季边界层内较长时间西南风盛行的环流特征对于盛夏(7~8月)强降水的预报可能具有较好的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