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促进煤田地质工作的发展,找出更多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田,我们对本省十几年来积累的煤田地质勘探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出一些初步的规律,在找煤方向方面提出了几点初步看法。由于“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因而,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以求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正确认识赣中煤田地质规律,给煤田普查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2.
长江下游安庆至上海一带,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密布,常呈火山岩盆地出现.在这个地区的火山岩盆地中开展普查找矿,经历了由就矿找矿,到认识成矿规律,运用规律指导找矿;由找露头矿,到寻找隐伏矿;由找铁矿,到综合寻找其他金属矿;由在宁芜火山岩盆地找矿到其他火山岩盆地找矿的过程.这是一个由不认识到逐渐认识的过程.用什么思想与技术寻找火山岩铁矿呢?我们体会最深的是,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只有在找矿实践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马列主义唯物论,打破旧的传统,深入揭示火山岩矿床固有的特点和规律性,才能掌握找矿主动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3.
地球深部物质的性质和状态是研究整体地球演化的重要内容。事实表明,地表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是与地球深部物质运动有关。板块学说的建立和发展从根本上揭示了深度约100公里的岩石圈的运动规律,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地表物质运动特征。但要使板块模型精确化,进一步认识地球物质上升到地表的机理,地表物质通过俯冲岩石圈下沉到地幔的数量、性质以及这些物质对地壳和地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近几年来,我们在粤北地区,特别是在某钨矿带上,开展了普查找矿和勘探工作,通过实践、认识、  相似文献   

5.
徐友灵 《地质论评》2010,56(5):726-732
本文回顾了河南桐柏地区的桐树庄银异常自发现至钻探见矿的20余年的复杂查证过程。在查证过程中,查证工作区域由老和尚帽金银异常→老和尚帽北带银异常→桐树庄—老虎洞沟异常→桐树庄异常,范围逐级缩小;工作比例尺由1∶200000→1∶25000→1∶10000→1∶5000,逐步增大;工作方法包括了区域化探、局部化探、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地球物理探测以及槽探和钻探,由单一到多种方法综合实施;认识上从"矿致异常",经"非矿致异常",再回到"矿致异常";"异常源"解释由大理岩中的含碳夹层到隐伏花岗斑岩。回顾体现了深部找矿工作的难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必要性,以及综合运用先进成矿理论和多种勘查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刘兰英 《安徽地质》2003,13(4):319-320
地勘文化建设是地勘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勘单位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地勘文化是地勘单位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创造培育出的本单位自身特征的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它由地勘单位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由浅入深、由表里的层次构成。其中观念文化是核心和灵魂,是地勘单位培育形成的共同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包括地勘单位哲学、道德、精神、风尚等。它由地勘单位存在、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以价值为核心,通过人的示范、倡导、强化、宣传、树立、培养、激励等手段作用于地勘单位方方面面的活动,制约、调整和推动着整个地勘单位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于贵州铝土矿含矿岩系基底地层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有一些研究,但缺乏系统性。通过在对省内大量铝土矿床勘查和研究资料的分析,获得一些新的认识。该地区基底地层时空分布上,由南到北、由西到东逐渐变新,黔北主要为硅酸盐岩,但古喀斯特地貌不明显,黔中以碳酸盐岩为主且有显著古喀斯特地貌。基底地层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成矿物源,同时也控制了矿体形态。因基底岩性和古喀斯特地貌的不同,使得在铝土物质沉积阶段沉积分选方式有差异,同时导致铝土物质次生富集阶段地下水化学特性及动力系统的差异,使硅排铁作用强弱不同,这些因素都影响矿石类型和品位。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矿山,如同烂漫的山花向阳开放。这些矿山的发现、勘探和开采,都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今天,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来剖析这些矿山的历史,总结认识过程的经验,对今后的工作肯定是有补益的。这里举白银厂矿山为例,藉以说明人们怎样“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9.
周文龙 《地质与勘探》2016,52(3):462-471
目前对于贵州铝土矿含矿岩系基底地层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有一些研究,但缺乏系统性.通过在对省内大量铝土矿床勘查和研究资料的分析,获得一些新的认识.该地区基底地层时空分布上,由南到北、由西到东逐渐变新,黔北主要为硅酸盐岩,但古喀斯特地貌不明显,黔中以碳酸盐岩为主且有显著古喀斯特地貌.基底地层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成矿物源,同时也控制了矿体形态.因基底岩性和古喀斯特地貌的不同,使得在铝土物质沉积阶段沉积分选方式有差异,同时导致铝土物质次生富集阶段地下水化学特性及动力系统的差异,使硅排铁作用强弱不同,这些因素都影响矿石类型和品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多年地质工作实践资料,总结了九曲湾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富集规律。着重叙述了与同类型矿床的不同之处。探讨了矿床的形成环境、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提出了九曲湾砂岩铜矿是沉积热液改造型铜矿床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六五年五—六月,地质部在汉口召开了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会议以毛主席思想为指导,抓工作中主要矛盾,反对本本主义;用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论全面估价了以往工作;本着设计革命的精神,交流和总结了近几年来的矿区水文地质工作,并对当前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肯定了一些好的经验,明确了一些技术要求。现将这次会议讨论的技术方面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热水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热水沉积作用研究兴起的背景大陆地表广泛出露的温泉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和熟知。本世纪20—50年代岩浆期后热液成矿理论的提出,把温泉作为探讨热液的性质、成分和成矿作用的重要对象,为岩浆期后热液矿床成为最流行的成矿理论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把热液的来源单纯归结为岩浆,并以岩基为中心而划分高温、中温、低温、远温等矿床的分带模式未能被广泛的地质找矿勘探实践所证实。60年代初期,当板块运动刚刚提出时,J.W.Eider就曾预测当岩浆由洋脊喷溢到洋盆中对,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热水活动。固体岩浆物质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复实践,先后找到了一批铌钽矿床。在找矿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新资料,加深了对铌钽矿床类型、物质成分、地球化学的认识,扩大了找矿途径。本文介绍的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类型较特殊的细晶岩脉铌钽矿床。该矿床的地质普查及物质成分查定工作是由我所与冶金地质238队共同进行的。一、概述在某穹窿构造的东北部,有一条细晶岩脉沿东西向断裂侵入,切穿北西—南东走向的泥盆系灰岩和白云岩地层。地貌上反映为一壠岗突起。由于岩脉基本  相似文献   

14.
按照现有的概念,在成矿物质由地球深处搬运上升的过程中岩浆起着主要的作用。阐明岩浆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对于认识成矿作用很重要。所有岩石学研究都可说明,花岗岩浆按成因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1)由地幔物质选择性重熔而成的玄武岩类岩浆的酸性分异物;2)由地壳物质经再熔作用而形成的岩浆。  相似文献   

15.
<正>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后,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时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爆发了一次岩浆活动,并广泛发育了一系列超钾质岩。目前超钾质岩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对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的形成机制尚存在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富集岩石圈地幔是由洋壳物质或是陆壳物质与岩石圈地幔发生交代形成。Mg、Ca同位素在地幔、洋壳物质及陆壳物质这三种储库中均能表现出不同特征,且两种同位素体系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我们选用Mg、Ca同位素来对超钾质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区性土的分布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国瑞 《地质论评》1988,34(6):533-543
文章论述了我国地区性土(黄土、红土和胀缩土)的地理分布和工程地质特性,分析了各类地区性土的物质成分和微结构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域性变化规律。文章认为土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物质成分和结构,而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除了母岩和成因条件外,主要由地理气候条件所支配的成土作用所决定。最后作者提出了与地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区性土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由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黄土化阶段、粘土化阶段和红土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从六二年到现在的三年时间内,我们在钻孔弯曲的防治问题上,经历了“防治都不行——能治不能防——以防为主,以治为辅”这样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提高过程。先后共收集了七百八十八个数据;综合分析了五十二个钻孔资料;进行了一百三十  相似文献   

18.
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物质组成架构示踪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面临系列挑战。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实现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时空、由单一方法到多学科综合约束3个战略思路转变的基本要点;并以华北克拉通为例,提出了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和未来方向。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联立约束和综合解释,不仅开拓了岩石圈物质组成研究的新思路,而且有利于获得更可信的结果。逼近实际的岩石圈物质组成架构必须符合岩石探针、岩石圈物性结构、岩石物理性质与矿物及化学组成的测试分析/模拟计算结果等观测事实,并遵循地球化学热力学-地球动力学理论框架;这就需克服单一资料和方法各自的局限性,由单一手段向多方法综合约束转变,实现多学科融合来开展岩石圈物质组成的研究。据此提出“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和“反馈修正、不断逼近”的岩石圈物质组成架构的多学科综合示踪研究流程。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物质架构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恢复不同时期的构造格架和对应的物质组成,示踪其岩石圈物质架构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认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的三种状态,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愈来愈深入,找到了物质的第四状态,即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一种气体,但与一般气体不同,它是一种带电的微粒团,就是把能量增加到气体内,使其分解为电子和正离子微粒,从而成为等离子体。但是,要使气体变为等离子体,所需要的能量是很大的,假设把固态物质转变为液体物质,所需的能量为1,把液态物质转变为气态物质,所需的能量为10,那么,若把气态物质转变为等离子体,则需能量为100,在太空中,包括太阳在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质都是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一个铁矿床的围岩蚀变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地质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许多自然地质规律的认识也日益深化。本文就是在一个铁矿区普查勘探的基础上,由专业科研队伍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