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庐山温泉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温泉旅游近年来不断发展,成为庐山旅游新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庐山温泉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温泉地开发应注重文化特色,强化品牌建设,开发丰富多彩的温泉旅游产品,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实施温泉资源有序管理等相关措施,以实现庐山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谢洪忠 《地质与资源》2009,18(4):314-316,291
温泉旅游资源属于典型的地质资源,具有地下水及地热资源的属性特征.在温泉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科学认识温泉的成因、类型、分布、医学成分和疗效等内容.应避免违背科学规律的行为,合理开采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防治水污染,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实行旅游温泉品质认证制度,利用人工回灌等方法防止资源浪费和破坏,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范温泉旅游资源开发,遵循科学性、环保性的利用原则,体现温泉旅游特色,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巢湖市内汤池、半汤、香泉、昭关等四大温泉,水温42—63℃,日出水量达1万m~3,储量丰富,水质优良。近年来,不断提升巢湖市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温泉度假旅游已成为巢湖旅游业的拳头产品。2009年12月,经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矿业联合会专家评审,巢湖市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筠连温泉岩溶风景区旅游景观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应用类比法研究的一般原理,将其与美国阿肯色州的温泉国家公园进行了定性类比和定量对比,得出筠连温泉岩溶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景观资源,无论在品质上和丰度上,均与美国温泉国家公园类同的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5.
何小芊  刘宇 《山东地质》2013,(10):62-66
温泉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健康旅游资源。江西省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分布范围广泛,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江西温泉资源进行现代旅游开发的历史较短,已进行旅游开发的温泉仅占少数,开发强度由赣北、赣中到赣南依次递减。依据江西省内各区域温泉资源特点、交通条件、经济状况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采用网络化模式发展温泉旅游,通过“点一轴”渐进式扩散,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网络系统,形成“一心两核、二轴四区”的旅游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娄峰 《浙江地质》2013,(7):60-61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日前对全省温泉资源分级命名进行通报,宁海森林温泉被命名为AAAA等级,为我省已命名的最高等级温泉资源。今年,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对全省温泉资源命名和标识作出具体规定,根据温度、质量和可开采量三项指标,将温泉分为5个级别,  相似文献   

7.
尚军 《安徽地质》2015,(3):201-205
黄山温泉是黄山旅游景区的重要资源,根据黄山地质特征,温泉存在的地质条件,分析推测黄山冰臼与地热对应关系及温泉可能分布的区段。根据实际物探工作成果分析,推测温泉存在的区域和深度。对前山温泉面临枯竭的情况,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原理,建议在原两温泉孔之间钻一更深注水孔,并在深300m段做隔水套管,使地热水位上升,老温泉复活。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北温泉与四川康定温泉水之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重庆北温泉从2005年6月至12月进行每月采样监测,结果表明: 北温泉的水化学类型为SO4 - Ca 型, SO2-4 和Ca2+ 分别占阴阳离子总量的86. 8%和79. 7% , pH值接近于中性,属低温热泉。与之相对比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康定温泉(除二道桥温泉之外)明显富集Na+ ( 67. 6% ) ,阴离子以HCO-3 为主( 86. 4% ) ,水化学类型为HCO3— Na 型,属高温热泉,水源深度较北温泉深1km以上;而康定的二道桥温泉则明显富集Ca2+ ( 53. 3% ) ,阴离子以HCO-3 ( 90% )为主,水化学类型为HCO3— Ca型,属于低温热泉。根据矿物饱和指数和CO2 分压的计算结果,虽然北温泉的泉水均对方解石和白云石达到饱和状态,但只在部分泉点形成少量钙华沉积。康定温泉对方解石为过饱和,而对白云石为不饱和,因此,在康定温泉有较多的方解石钙华沉积。两个地点对石膏均为不饱和。此外,康定温泉的二氧化碳分压远远高于北温泉。北温泉3号泉点的各主要离子浓度均低于北温泉的其它泉点,是由于地表水的混入所造成。根据所测得的硫酸根浓度进行估算,在北温泉3号泉泉水中雨季时地表水的混入约为40% ,旱季时约为20%。   相似文献   

9.
重庆温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综述当前重庆温泉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前人在重庆温泉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状况、类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重庆温泉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重庆温泉中人工揭露较自然出露多,温度以中低温为主,泉口流量集中于10~50 L/s,色度、浊度小,水化学类型受围岩性质影响,以SO4-Ca型为主。其形成过程为:大气降水在大巴山脉及川东褶皱带背斜顶端碳酸盐岩出露区域渗入地下深部,被地温加热后沿褶皱带背斜轴部向南移动,在河谷深切处或断裂构造处出露形成温泉。重庆温泉的开发利用存在环境污染、资源利用不合理、开发不力等问题,认为应当加强温泉形成机理、温泉资源评价与保护、温泉水系统数值模拟、温泉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温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洛阳市龙门温泉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龙门温泉所处地区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根据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从温泉的水源、热源、构造等方面阐明了龙门温泉的成因,并对温泉的热储温度、循环深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青岛即墨温泉喷流沉积物及其沉积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XRD测试技术和岩石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将即墨温泉地热区第四系划分为层Ⅰ、层Ⅱ1、层Ⅱ2和层Ⅲ,根据沉积物中所含石膏、岩盐等与温泉地热水相关的自生矿物的空间分布和以直隶小旋螺(Gyraulus chihliensis)为代表的腹足类陆生软体动物化石,以及以土星介(Illyocypris sp.)为代表的节肢动物介形虫化石的空间分布,确立Ⅱ1层为温泉喷流沉积,是第四纪活动断裂控制的地球化学异常的产物,以此建立起温泉喷流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温泉的地热属性及其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从山东半岛所处的板块构造位置和局部的控热构造入手,根据地热传导的理论,对山东半岛温泉的地热属性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山东半岛温泉地热属性为濒临板缘高温地热带的板内中低温地热系统,它以偏高的大地热流值为地热背景,以局部控热构造聚敛的大地热流为热源,以地形高差影响和相应的水力压差作用为动力,入渗的大气降水吸收岩石中的热量而被加热,并沿断裂出露形成温泉地热水。以此建立起温泉的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温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刘世伟  张建明 《冰川冻土》2012,34(1):120-129
高温冻土又称近相变区冻土, 通常用来描述相对较高温度的冻土. 由于其温度区间处于冻土的剧烈相变区, 冻土中冰和未冻水的比例对温度的变化极其敏感, 因此, 高温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 极易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发生实质性改变. 基于有关高温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的文献, 综述了高温冻土的定义及其温度界限, 同时论述了未冻水对高温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巨大影响, 并提出了一种在冻结状态下高温冻土中未冻水孔隙水压力的测试方法. 重点从强度特征、变形特性以及本构模型三方面对高温冻土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并提出要进一步探究高温冻土变形机理及本构模型, 可以为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各类工程的基础变形及稳定性预报、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温冻结粘土单轴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及强度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高温冻土内部裂隙、空洞等缺陷的随机分布出发,基于连续损伤理论和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建立了高温冻土的单轴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并利用3种不同试验温度下的实测数据与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高温冻土破坏的全过程,特别是其软化特性.同时,通过冻土强度的实测与理论概率分布的比较,发现Weibull分布能很好地反映高温冻土的强度分布规律.最后,基于高温冻土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进行了高温冻土强度的可靠度分析.  相似文献   

15.
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冷暖冬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刚  杜军  袁雷  路红亚 《冰川冻土》2012,34(4):775-782
根据暖冬等级国家标准, 参照单站、 区域暖冬等级标准, 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站冷、 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近40 a怒江各站冬季平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增温趋势, 增幅为0.31~0.77 ℃·(10a)-1, 以那曲增幅最大, 察隅升幅最小; 1991-2010年气温快速上升为0.81~2.36 ℃·(10a)-1. 在10 a际尺度上, 2000年代是近40 a最暖期, 与1970年代比较各站偏高1.0~2.5 ℃. 区域暖冬指数也呈显著升高趋势, 线性趋势为19.6%·(10a)-1, 明显高于东北、 华北、 西北、 华南等地. 流域单站暖冬频率为40%~58%, 强暖冬频率为15%~33%; 区域暖冬共发生21次(年), 主要出现在2000年代, 其中强暖冬事件共发生过9次(年); 2001、 2006和2009年是过去40 a中范围最广、 强度最大的暖冬. 流域单站冷冬频率为15%~28%, 强冷冬频率为5%~13%; 区域冷冬共发生了8次(年), 以1990年代居多, 其中区域强冷冬事件出现了4次(年); 1983年是40 a中范围最广、 强度最大的冷冬, 1978年次之.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温泉气体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裂构造带温气体成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直接指示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及水化学特征。郯庐断裂带温泉气体成分以N2为主(多数大于90%),CO2含量较低(多数小于1%)。δCco2在南北不同地段存在明显差异,北段为-5.8‰--7.8‰,CO2主要为岩石化学成因。而中段和南段δ^13Cco2均小于-10‰,CO2有机成因。^40Ar/^36Ar为295-363,其中较低者(300左右)主要来源于大气,较高者来自地壳岩石中^40K的衰变。本文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探讨断裂带不同地段温泉气体的组成及其来源,而且有助于揭示郯庐断裂带构造-岩浆活动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唐辉明  潘别桐 《地球科学》1989,14(2):173-180
车村—鲁山断裂活动摩擦生热形成高温热水,热水循断裂上盘等距展布的北东向断裂出露地表而形成下汤地区温泉。温泉水温的变化反映断裂活动强弱的变化,水温增高,断裂活动减弱,反之亦然,显示能量的相互转化。温泉的存在是断裂蠕滑活动的一个标志,车村—鲁山断裂未发生过强烈地震的重要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排水和不排水条件下高温冻土松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松鹤  齐吉琳 《冰川冻土》2011,33(4):833-838
为了探明排水条件对高温冻土应力松弛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室内松弛试验,研究了排水和不排水情况下高温冻土的应力松弛过程.结果表明:围压对高温冻土的松弛过程影响明显;不排水情况下,围压增大,松弛稳定历时延长,瞬时松弛量增大;松弛过程初期松弛速率受围压影响较大,而后逐渐减弱;排水情况下,松弛过程发展初期的松弛速率略高于不排水情况...  相似文献   

19.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是引发强烈的大气对流、驱动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系统的主要热源之一,对全球、尤其是东亚气候有重要影响。针对我国在提升气候预测水平方面的重大和迫切需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于2011年7月正式立项。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①调控暖池形成和变异的海洋环流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②海洋动力过程在暖池热盐结构变异中的作用及其机理;③暖池变异对不同类型El Nio影响机理的异同和对东亚季风变异的调制机理。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项目将以暖池变异为中心,关注影响和控制暖池结构与变异的关键海洋过程,以及暖池海气相互作用影响ENSO循环、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过程和机理,重点组织开展以下3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①热带太平洋环流和暖池的结构和变异特征;②热带太平洋环流与暖池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和机理;③暖池变异的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及其气候效应。在此基础上,项目将力争阐明暖池影响东亚季风和我国气候变异的过程、机理与敏感区,改进模式的混合参数化方案,提出有效提高ENSO预报技巧的同化方案,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极地冰心分辨率高、记录时间尺度长、信息包含量大,直接记录着远古时期的大气组成,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获得年代久远的深冰心,对于重建地球的历史演化以及预测全球气候、环境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寻找年代久远的冰心,开展深冰心钻探工程。实践表明,由于极地冰盖深部"暖冰"层冰的熔点低而温度高,某些冰层的温度接近甚至达到冰的压力熔点,以至钻进速度慢、取心率低、卡钻事故频发。详细介绍了极地深冰心钻探"暖冰"层钻进实践,深入分析了"暖冰"层钻进存在的技术问题,对钻具回转切削产生的切削热对钻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据此提出了"暖冰"层钻进技术对策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即将开展的深冰心钻探工程和冰下基岩取心钻探工程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