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概述现代地震观测系统,已发展为数字观测系统。数字记录仪器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地震观测.近年来,我国陆续引进了 PDR-1、PDR-2、DP-200、DP-260/250等数字磁带记录仪及回放设备。我国的观测系统也出现了新的飞跃,由模拟观测系统发展为数字观测系统,使系统的记录动态范围由50dB 提高到100dB 以上。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资料高精度、高质量、高速度的数字处理方面都大大优于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2.
用人机对话方式确定CDSN震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引入震级估计是改善中国震级标定的重要途径。无论对常规观测记录还是数字观测记录,在计算震级的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IASPEI的有关规定,并努力做到保持震级标度的国际一致性和历史连续性。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本文发展了一套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按人机对话方式估计m_b、m_B和Ms的软件。  相似文献   

3.
叶建钢 《地震学刊》2001,21(2):63-66
“九五”期间,我国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在模拟地震观测向数字地震观测的转变中,从仪器的管理维护到地震的观测分析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我台用数字地震仪观测一年多来,积累了一定经验,摸索了一些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于此,以便于借鉴。  相似文献   

4.
1 地震数据存储器的功能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和设备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通过实施“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全面系统地研制出一批数字地震观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并正在“九五”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施的“九五”项目中,地震数据的记录和存储主要以实时传输记录和小容量的FRAM内存为主(庄灿涛等,1995),这样的记录存储方式对不一定必须实时分析数据的研究工作,例如,大数量子台的台阵观测,流动观测,勘址观测就显得既费用高又不方便,对于这类工作,实时传输记录并不是优选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从目前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看,…  相似文献   

5.
兰州电传台网天水台井下摆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某些需要设立地震观测台站而又找不到理想台基的地方,深井摆地震观测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泛使用。甘肃地震观测台网于1982年以来先后在天水、定西两地使用这种观测技术,并取得比较完整的观测记录资料。本文将天水台短周期井下摆与短周期地面摆B73仪、64仪的地震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所得结果对今后更好地分析、使用、研究这些地震记录资料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完成以后,区域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台站数量有较大增加,观测系统更加先进,为充分发挥台网的监测功能,加强台网的运行维护管理和提高台网运行率是关键.本文介绍了江西省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在运行维护实践中的一些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大连地震台数字与模拟记录测定震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大连地震台在“九五”计划后期安装了宽频带数字化地震观测仪器。2000年10月,经专家组验收合格并投入正常运转。现已取得近1年的观测资料与7个月的正式数字仪器地震观测报告。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通过"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中国地震监测系统全面完成了从模拟记录向数字记录的转变,建成了地震前兆观测台300余个,共观测30000多个分量数据,分量采样频率一般为秒、分采样。这种大面积、多分量、高采样率的地震数据采集,使得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所观测到的每日前兆数据以GB、甚至更高的规模产出,带来数据量的指数膨胀。地震数据的膨胀对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既是机遇,又是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自"九五"数字化改造以来,作为国家数字台网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连地震台配备了数字地震观测系统(CTS-1),使台站的地震观测水平和观测质量有了质的飞越。大连地震台通过长时间对不同类型及不同震中距的地震震例分析、讨论与研究,总结出了大连地震台的地震波形及震相特征。大连台使用CTS-1记录波形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应用中的实际需要,阐述了数字地震学中元数据的定义、作用、意义、组成部分及其常用格式,分析了元数据与数字地震记录相互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比了成都遥测地震台网模拟记录、数字速度量、仿真记录、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速报所测定的震级之间的差异,并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震分析与模拟地震分析有着较大差别。本文以长春地震台的数字记录为例,介绍如何借助地震分析软件,对台站的数字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宽带数字化地震数据进行了仿真处理,即将记录映射成多种传统窄带地震仪(SK,DK1,DD2和763等)的记录,并通过与实际记录的比较联合解释了模拟记录和仿真数字记录.分析结果证实了仿真技术在数字化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而为仿真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对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和地震矩的依赖关系,导出了直接计算矩震级的公式.用北京怀来小台网(速度记录)、唐山强震观测台网(加速度记录)和北京地区台网(速度记录)的地震记录资料,检验了这些公式的可用性.结果表明,利用加速度或速度记录测定的矩震级与常规方法(根据位移谱高度)测定的矩震级十分接近.证明了这些公式的正确性,从而拓宽了用于测定震级的资料类型,即不仅限于位移记录,速度和加速度记录都可用于测定震级.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TheYanqing-Huailaibasin,whichconsistsoftheYanqing-FanshanandHuailai-Zhuolusub-basins,ismainlycontrolledbythenorthboundaryfaultsofthesub-basins.AsabasictectonicunitattheintersectionofthenortheasternendoftheNNE-trendingShanxigrabensystemandtheNW-trendingZhangjiakou-Penglaifaultzone,ithaskepttheintensivetectonicactivityintheQuaternary(YANG,1982;XU,DENG,1988;XU,MA,1992;FANG,etal,1993;Pavlides,etal,1999).Overthepastdecade,manyresearchershaveconductedstudiesonthedetailedstr…  相似文献   

16.
论震波频谱图- 地震波的三维显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震波频谱图,又名“震波凸形图(Seismic topography)“是S.J.Duda关于谱震级概念的发展,对应于宽频带地震图盯应于每一道带通频率fm来折算的瞬时振幅所组成的面(为二维包络面),沿着时间轴作出剖面,例如,0.3赫芝的带中频率相匹配的带通滤波器所输出的包络线,而三维可视化技术则允许快速估算其相庆振幅的分布,要能判明其高峰位置的相应分布,则不太容易,因此我们就将其剖面投影在二维的分布图上,为了辨识震波强度的分布,将此图配上相应的颜色,及其前置的颜色标尺,与其振幅值相对应,图中的等值有助于识别图中的峰和谷并与高或低强度相对应,这种对宽频记录时间-频率分布的表方式,用颜色和等值线来表示振幅值,我们称它为“频谱震波图”。可转化为三维图形,其中每一条线代表由相应带中频率fim计算得的包络线,用灰度表示等值线,可转化为三维图形,其中每一条线代表由相应带中频率fm计算得的包络线,用灰度表示等值线,估算震波强度或振幅的二维分布,又称为“震波凸形图”,它反映了在地震台记录的信号能量随频率和时间的分布,从而看出其最大强度所对应的频率范围,震波叔谱图允许对随时间而变化的频谱分量在时间和强度的定位方面有较好的分辨率,在中国及邻近地区已试用该方法,说明有助于识别地震系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延矾盆地北缘断裂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的地表地质构造、浅层探测与深部探测等资料基础上,利用高精度地震局域网的数字地震记录,分析了延庆矾山次级盆地北缘断裂上的微、小地震活动特征, 及其与地表活断层和深部地壳结构关系. 通过对地震局域网获得的微、小地震的精确位置、震源机制解及其特点的分析,厘定了地表活断层延庆矾山盆地北缘断裂属旋转平面状正断层,揭示了延怀盆地区浅表地质与深部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地壳脆韧性变形随深度的转换特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地震监测仪器的普及和应用,人工、模拟地震观测仪器逐渐被数字仪器所取代,记录方式也由整时记录变成分记录和秒记录。数字仪器在多年运行中,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本文重点通过对多年形变数字观测系统内部所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便在观测工作中更好把握仪器的状况和对仪器出现的故障进行准确分析判定,及时对仪器存在的问题和故障进行解决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减少观测数据的断记。  相似文献   

19.
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本文论述了甸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分别从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以及地震紧急救援技术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重点介绍了地震及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地震及前兆台网的规模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