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地图》1989,(3)
地理教学中,经常运用示意性略图来说明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成因。经过许多有实际经验的地理教师教学证实,在教学中,教师及时灵活运用示意性略图配合讲授,边讲边画,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调查发现一些教师的板书和示意性略图的基本功较差,亟待提高。人们在培养这方面技能时,多以中国轮廓图作为对象。由于无章可循,初练者要想画好象中国轮廓图这样难度较大的曲线图形是比较困难的。中国政区图是等积投影,中国地形图是等角投影,但是大陆部分的轮廓基本形状几乎不变,大致象长与高之比为4∶3的一只雄鸡。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画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成继龙 《地图》1998,(1):59-60
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学工具,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使用地图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建立科学的人地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给黑板路图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用熟练的技巧,简易的笔法,可以把复杂的地理事物,绘成简略的黑板略图。这种图是教学挂图的必要补充,起到精讲、发展智力、激发兴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边讲边画,能使原来的“哑图”变成会说话的“活图”。充分…  相似文献   

3.
刘恩常 《地图》1993,(3):44-48
所谓几何构图法,就是参考一定比例尺的地图,把某地区的地域轮廓高度概括,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图形。然后,参照几何图形的边和角,勾绘出该区域轮廓线。这种图,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很广。但简化中应遵守下列原则: (1)简化后的区域轮廓图,虽不是按某种投影方法和严格比例尺绘制的,有很大示意性,但要不失科学性,力求与标准图形相似。 (2)简化后的几何图形尽量使其简单。在同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地形轮廓匹配的地理数据AR可视化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科  尹啸  陈晨  杨忠祥 《测绘科学》2011,36(1):119-120,115
地理数据的增强现实可视化技术,是地理信息科学可视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作者针对结构特征明显的区域,初探了增强现实技术在地学可视化领域的应用.首先,分别提取视频影像数据的可视轮廓和DEM地形数据的水平轮廓,将两种地形轮廓匹配,实现地理数据的地理坐标系与视频影像的图像坐标系之间的配准,最后模拟了地理数据基于视频影像的AR...  相似文献   

5.
形状轮廓对于事物的认知十分重要,是决定事物类别的关键属性,对于借助虚拟地图表达非空间数据的隐喻地图,其轮廓具有可操作优势,可用以增强其地图相似度,促进其与真实地图间联系的建立。但目前隐喻地图研究多侧重地图制作生成技术,较少关注地图认知设计,对制图过程掌控性差,导致地图轮廓形态随机性较强。以Gosper地图为基础进行改造设计,依据真实地图轮廓设计隐喻地图轮廓:基于转角函数法构建目标函数,衡量隐喻地图轮廓与目标轮廓的相似性,通过目标函数对地图轮廓进行筛选,并利用优化算法控制筛选流程,获得满足需求的地图轮廓。使用真实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取与目标轮廓近似的地图轮廓,并能基于此轮廓框架开展地图设计表达工作。  相似文献   

6.
梁前超 《地图》1995,(2):56-58
教学地图是地图按胜任划分的一类,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要教具。实践证明,尽管地图在教学过程中作用很大、影响很深。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地图都适合使用,那些不符合的地图会削弱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地图除了应保持地图本身的基本特性外,还应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各个队有行图的方式编制。因此,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黑板略图、教学地图集(册)、教材插图 、填充地图、地球仪、各种地理模型等。这些地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各有其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佳  段平  梁明  吕海洋 《测绘通报》2017,(10):84-88
针对以欧氏距离作为放大因子对电子地图进行放大裁剪引起的信息失衡问题,提出了采用地理多要素Voronoi图相邻关系的地图放大裁剪方法,可有效避免以欧氏距离作为地图放大因子的地图信息失衡问题。将电子地图中的地理要素分为点、线、面,对于点要素,构建它的Voronoi图;对于非点要素,即线和面要素,构建它们的近似Voronoi图,当用户对电子地图中感兴趣地理要素目标放大时,只需要提取该目标的多要素Voronoi图相邻要素的近似Voronoi图,并计算它们的最小外包矩形,将最小外包矩形区域用于最终的地图放大裁剪区域,则可较好地顾及用户感兴趣地理要素目标周围的地理要素信息,可提高地图的易读性。采用本文方法对某区域电子地图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地理多要素Voronoi图相邻关系的地图放大裁剪方法能够较好地顾及目标周边地理要素信息,避免了以欧氏距离为放大因子的地图信息失衡。  相似文献   

8.
杨云 《测绘科技》1998,(3):28-32
扫描数字化是GIS中快速获取地理数据的手段之一,其关键是对扫描图上的地图要素进行自动识别,本文针对地图模式识别中的矢量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预测跟踪和轮廓跟踪方法对道路,居民地等要素进行了矢量化,并给出了矢量数据的压缩方法。  相似文献   

9.
苏振礼 《地图》2003,(4):34-43
地球上70%的面积为水体,人类所生活的陆地为海洋所包围。早期的航海探险家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所到之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测绘海岸,绘制大陆的轮廓海岸线是测绘工作的基本成果之一,任何地图都要表示它。现代科学研究,工程和国防,更注重海岸线的描绘,作为地理环境信息的重要内容,一些国家很早就建立了高分辨率矢量海岸线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致力于国家对现势性基础地理数据和地图的需要.2001年,USGS向美国国会提出了一项实施"国家地图"的计划,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得到不断更新维护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以满足美国及其领土在21世纪对国家地形图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突出的地位,地图的配备是地理教材编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配备合适的地图能增加地理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主要分析了编制地理教材中地图的原则与要求。  相似文献   

12.
镇江乡镇系列地图以"立足乡镇、鸟瞰现状、展望未来"为总体设计思路,为地方各级政府在全面摸清家底、纵览区域全貌与规划分析决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用途的地图和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本文详细介绍了镇江乡镇系列地图项目的编制特色、设计方案及制作工艺流程,为今后其他城市继续开展乡镇地图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宁萍 《江苏测绘》1999,22(3):46-48
利用机助制图手段,以人工设计为基础,在计算机上成图,以达到要助制图与手工编制相互补充,来有效地提高地图的成图速度,现势性,实用性和经济效益。MapGIS地理系统软件可以很好地实现地图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存贮,处理,显示和绘图。  相似文献   

14.
张世奎 《地图》1994,(2):41-43
区域自然保护地图编制的研究张世奎(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130021)一、编制目的与意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近代,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破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给人类生存和水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外地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恭祥 《地图》1999,(1):2-4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志用文字记载和阐述各地地理特征,而地图则用图画来表明各地的地理现象,它们同样都是地理学观察方法和记载方式的具体成果。从古籍中记载和已发现的古地图研究表明,人类最初对地理知识的表述,很可能是用图而不是文字,因为地图具有更强的直观性,能增强观察者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地图是随着人类生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从粗略逐步改进到精确,要归功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通过对比古代中外地图,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中西…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面状要素图形轮廓简化的一些规则以及面的空间知识获取方法,结合以直角方式转 折的面状要素图形轮廓的特点,重点讨论了其图形渐进式简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WMS将公路交通专题地理数据与测绘框架地理数据进行集成与整合,实现跨行业和跨区域的空间地理数据的共享交互操作,并详细阐述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最后对采用WMS在其它行业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选定区域内某一区域为示范区,开展示范区地理资源专题地图编制方案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提出了"一带一路"地理资源专题地图的编制思路,基于数据分析与实地踏勘重点阐述了地图的专题内容和表示方法,并从编制模式、技术流程等方面总结了"一带一路"地理资源专题地图编制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9.
地理现象各有自己的质量特征与数量特征。地理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质量差异经常是地理与地图工作者尽力捕捉与表现的对象。书刊地图,即一般书刊中插附的各种地理图,通常具有图面简明、内容专一且紧密配合书刊文字的特点,大多随书刊文字采用单色印刷。尽管书刊地图经常以简图或略图的形式公诸于世,但按内容也有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区分。  相似文献   

20.
地图学是一门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发展形成的科学,地图(地图集)是地图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是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不可或缺的,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首先,简要论述了地图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演进发展规律,以及地图集的特点;然后,从哲学角度分析与论述了地图是怎样重构复杂非线性地理世界的(实现由"地理世界"到"地图世界"的转变),人们是怎样利用地图进一步认识复杂非线性地理世界的(实现由"地图世界"到"地理世界"的转变),提出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由"感知的地理世界"到"重构的地理世界"再到"认知的地理世界"、指导行动并反馈信息的"双向"转变的认知模式;最后,论述了地图集作为重构复杂非线性地理世界的"百科全书"的作用,举例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图集的快速发展和水平的大幅提升,并阐明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地图集成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兴旺发达,地图集作为人们进一步认知复杂非线性地理世界的"百科全书"的功能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