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安欧  高国宝 《地震地质》1996,18(1):25-29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龙门山断裂带测区,选取3个小区深钻孔系列的岩心,测量了岩体中宏观残余应力场的水平和铅直三维主分量、水平和铅直最大剪应力,及其应变能密度随深度的分布,分析了它们沿深度的分布规律,估算了该断裂带岩体中储存的宏观残余弹性应变能的量级  相似文献   

2.
古构造残余应力场X射线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体正交各向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衍射法,沿红河断裂带布设7条测线,沿迁西山字型构造带布设11条测线,完成了岩体中三维残余应力测量,绘出了宏观残余应力场等值线及主应力线图、微观残余应力场等值线图,算出了岩体内两种残余弹性应变能密度场,确定了其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3.
安欧  高国宝 《地震》1996,16(3):271-276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安宁河断裂带测区,沿横过和平行断裂带的条测线,测量了岩体三维宏观残余应力,绘成了宏观残余应力场水平和铅直三维主分量水平分布等值线图水平和铅直最大剪应力水平分布等值线图及水平主应力线图,研究了此种场对大地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的讨论,认为三峡及邻区的现今水平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东东向,是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的继续。由震源机制解求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震源机制解的主应力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使得该区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的有关结构面进一步发生剪切破裂错动和地震时产生发射波的主应力。或者是己释放了能量的那部分形变中所具有的主应力。它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中国大陆各Ⅰ级活动地块区强震活动特点, 包括强震活动的总体水平、地震应变能释放速率、震级频度关系、震源破裂特性和地震应力场特征等, 以及由GPS资料给出的各活动地块运动变形特征, 如各地块运动的速度、地块变形的应变速率、最大主压应变方向、地块运动变形中的张、压状态等.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陆区Ⅰ级活动地块区的强震活动特点和地壳运动变形性状进行对比研究, 给出各活动地块的构造动力环境及其运动变形的性状决定其地震活动的总体状况, 包括: 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变形的应变速率与地震应变能释放呈线性相关; 由震源机制给出的各活动地块的地震应力场与由GPS观测给出的现今地壳运动应变(应力)场的同一性, 以及震源破裂类型与地壳形变张、压状态的一致性等. 这些结果显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及其运动性状对强震孕育发生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礼良 《地震》1993,(3):68-76
本文通过断陷盆地的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测量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研究,认为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没有统一的构造应力场,或者说现今应力场小于前期应力场;断层活动、地震活动并不意味着应力的不断积累、不断加强,相反是应力的不断释放、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得到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利用两次地震事件的相同台站的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据此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聚类分组,并收集和对比地震序列已知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发现每组内震源机制解P轴的相关性较好,且相关系数越大,P轴的方位角就越接近。将盈江地区划分为三个研究区,联合震源参数的应力降和聚类分组中每组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研究地震序列发生过程中应力的释放水平和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阶段震源机制解类型的变化和转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孕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且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在时间段上的集中并向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转换的现象可能是发生强震的标志。震源机制解分组类型和对应类型的地震的应力降有一定依赖关系,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接近的地震应力降高,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差距较大的地震应力降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8.
板内地震构造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局部的特殊发震构造条件。本文提出江苏南部强地震的主要构造标志是新生代活动盆地,盆地内的隐伏发震断层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夹角正好有利于剪切破裂的发生。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证明,盆地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地壳脆弱化,导致构造应力的重新分布和局部集中,盆地内部脆弱体中的隐伏断层是潜在的震源破裂面,盆地边缘积累的弹性应变能则是地震时释放的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9.
海城7.3级地震震源环境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良玉  李平 《地震地质》1997,19(2):46-147
根据地学断面资料建立地壳结构模型,以精密水准测量数据为检验标准,在水平力和垂直力为边界力学条件下,对海城地震区震前地壳内部的构造应力场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设计了3种受力方案,分析了模拟计算结果,结合震源机制解等实际资料,选出最佳方案模型,讨论了海城7.3级地震前震源的力学和构造环境及应力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相关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菲  刘杰 《地震》2014,34(2):22-34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 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 得到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利用两次地震事件的相同台站的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 据此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聚类分组, 并收集和对比地震序列已知的震源机制解结果, 发现每组内震源机制解P轴的相关性较好, 且相关系数越大, P轴的方位角就越接近。 将盈江地区划分为三个研究区, 联合震源参数的应力降和聚类分组中每组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研究地震序列发生过程中应力的释放水平和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不同阶段震源机制解类型的变化和转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孕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并且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在时间段上的集中并向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转换的现象可能是发生强震的标志。 震源机制解分组类型和对应类型的地震的应力降有一定依赖关系, 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接近的地震应力降高, 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差距较大的地震应力降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11.
鲜水河断裂带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地震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欧  高国宝 《地震地质》1993,15(2):139-147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鲜水河断裂带测区沿7条测线,测量了岩体三维残余应力,绘成区域残余应力等值线图、主应力线图及其应变能密度等值线图,探讨了其对带内大地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后,紫坪铺水库蓄水是否触发了汶川地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除定性讨论外,许多学者也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计算,但因计算结果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从目前紫坪铺水库蓄水不同研究组定量计算中出现的争议为出发点,通过对水库蓄水定量计算基本原理和可能引起计算结果差异可能因素的分析,找出定量计算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目前水库蓄水定量计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所在.初步结果显示:计算方法、模型维数、扩散模型、震源参数和扩散系数等的取值不同是造成计算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裂隙岩体的扩散系数.在紫坪铺水库定量计算中模型维数的差别使得汶川地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相差约3倍;仅考虑断层渗透率(把岩体渗透率视为无穷大)或仅考虑均匀各向同性的岩体渗透率(忽视断层渗透率),均具有片面性;震源机制解断层走向倾角的差异,会显著影响库仑应力大小计算结果,可到达2~7倍;不同扩散系数下,孔隙压力相差可达几百倍."紫坪铺水库蓄水是否能够触发汶川大地震的发生?",鉴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库仑应力变化在kPa量级,尚不能排除触发的可能性,但得出的蓄水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变化太低,在背景构造应力场不明确的情况下,也不能确定一定有联系.在未来的工作中需有针对性的进行野外考察和室内试验,改进模型,采用高性能模拟分析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和世界多个水库地震触发机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机制下水库地震触发机制特点,进一步量化分析水库地震发生的力学机制及水库对构造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依据最新的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地震波速结构,并考虑地质构造、断裂以及地壳深部的构造环境等因素,建立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结合震源机制解与原地应力测量资料,分析区域现代地应力场特征,确定了研究区的边界约束和动力边界条件.在以上基础上,采用线弹性介质模型进行研究区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研究区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对比分析表明,本区地壳内应力场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与已发生的地震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并指出了值得注意的有潜在发震可能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4.
由地震释放的地震矩叠加推导平均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给出了根据地震释放的总地震矩求解平均应力场的方法,并使用加入随机误差的人工合成震源机制解数据和唐山余震区震源机制解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区域平均应力场的求解。使用的震源机制解资料越多,所得结果越稳定,且更接近真实的区域应力场。该方法的优点是: 用每个地震的震级作为权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大小地震在应力场反演中的不同贡献; 并且在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知道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哪个节面为地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Tectonic earthquakes are the consequence of localized stress concentration. A basic way of learning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is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ectonic stress.Since the 1980s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in Earth stress research have been announced in the world (e.g., Zoback, 1992). In last two decades many researches on crustal tectonic stress have been carried on in China, including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analyses, in-…  相似文献   

16.
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除了与区域背景构造应力的增长变动有关,也是震源区应力增长及破裂发展的结果.因此地震观测资料必然携带有震源区应力应变增长及破裂发展的信息.随着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普及和数字地震仪性能的提高,用地震观测资料进行震源区应力变化和破裂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地震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岩石静态应力状态的变化对地震波传播与衰减的影响,及其对地震孕育和激发的作用;主要介绍了利用地震观测资料预测震源区应力变化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目前的进展;讨论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汶川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主震是一个主压应力轴NW-SE的逆倾滑型的地震,而之后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有的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有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南至北逐步变成走滑型地震.主震和同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的部分余震,在构造应力场直接作用下,龙门山推复体向四川地块逆冲,致使在逆断层的上下盘之间的断层面上产生粘滑而发生逆倾...  相似文献   

18.
From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2~2006,the directions of principal stress axes in 4 stress sub-districts are analyzed using a grid test method.The characteristic of present crustal stress directions is discussed.Based on this result and on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calculated for some events in the period of 1977~1998,in combination with some other study results,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present crustal stress direct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i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direction of crustal principal stress in some regions had somewhat rotated after the 1976 Tangshan M7.8 earthquake.The mean P axe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rotated clockwise not only in Tangshan sub-district,but also in Beijing and Xingtai sub-districts after the Tangshan earthquake.In Beijing and Xingtai sub-districts the orientations of principal stress axes in the period of 2002~2006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before the Tangshan earthquake,implying that the stress orientations has rotated back to the state before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in these two sub-districts.The directions of the mean P axes are nearly E-W in Tangshan sub-dis-trict since the M7.8 earthquake.The present stress field in the sub-district northwest to Beijing,or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Zhangjiakou-Bohai fault zone,is relatively stable during the time period concerned in this study.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data,this paper only states a possible variation of stress fiel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in the recent decades.  相似文献   

19.
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活动构造展布及震中分布等情况,将张渤带(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陆地段及邻近地区划分为6个应力区,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1967~2006年间这6个分区内的529个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6个分区的应力结构较为一致,均为走滑型应力结构;但在应力方向上有明显不同,其应力主轴方向有由西北端的NEE向至东南端的近EW向呈顺时针旋转的趋势.此外,以1976年唐山地震与1998年张北地震为时间界限,计算了张渤带陆地段3个构造交汇段(即张北-怀来段、南口-三河段、天津-塘沽段,简称西段、中段、东段)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各构造段在不同时段的平均主应力轴分布,得到了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其中,西段与中段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复杂,其应力主轴方向在唐山地震后经调整已基本回复至唐山地震前的状态;而东段的平均应力主轴呈顺时针旋转,目前仍为近EW向.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非均匀变化特征可能与周边块体的相互作用及两次中强地震(唐山地震与张北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