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内蒙古东乌旗丘陵地区,运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发现了许多有色和贵金属异常带,找矿潜力巨大[1]。在温都敖拉Ⅰ号靶区,通过1∶2.5万土壤扫面圈定了土壤综合异常,在异常上布设了1∶5000地质、土壤剖面,进一步圈定了元素高值区段的位置,为槽探工程布置提供了直接依据。预查工作最终通过少量槽探及稀疏的钻孔揭露,圈定出多条工业银、铜、铅锌矿体,显示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丘陵地区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扎兰屯市根头河上游铅锌矿区位于兴安地槽褶皱区,东乌旗——梨子山多金属成矿带,该带是我国重要的银、铜、金、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地。本文通过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重点讨论了矿区的主要控矿因素,物化探特征,认为内蒙古扎兰屯市根头河上游铅锌矿为火山热液型矿床。受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及北东向断裂的控制,长期构造-岩浆活动为含矿热液运移聚集成矿提供能量来源;喷溢相含矿中酸性火山岩为其提供了物质来源。本区地表植被覆盖较厚,通过化探工作圈定靶区,物探方法查证,最后进行深部钻探工程验证的找矿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这对周边矿区寻找隐伏、半隐伏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克斯林场铅锌银多金属矿点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成矿性具有区域一般性特征和地域特性,研究该区域对今后林区通过土壤测量寻找成矿信息的找矿方法及中生代火山岩区成矿因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从武警黄金一总队获悉,通过工作,该总队在内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的格鲁其堆山矿区探获铅锌资源量23,506吨,伴生银资源量17.12吨,且找矿潜力大。2013年,该总队在额尔古纳成矿带的格鲁其堆山矿区投入工作量槽探10,000立方米等,圈定多元素异常28处,其中金异常4处,银异常1处、砷异常3处、锑异常3处、铜异常2处、铅异常5处、锌异常2处、钼异常8处。根据各单元素异常空间分布特征,该总队圈定了6处组合异常。通过槽探发现,Ⅱ号蚀变带长约600米,宽约100米,共见两条铅锌矿体。  相似文献   

5.
焦鸣 《西部资源》2014,(2):22-22
<正>近日从内蒙古地勘六院了解到,该院地质找矿又有新突破,新老矿区亮点纷呈。有4个矿区完成详查或勘探,已完成或年底通过评审备案。其中,红花尔基钨钼矿提交钨资源储量5万吨、钼3000余吨,规模为大型;三道桥铅锌矿提交铅锌金属量42万吨、银350吨;得耳布尔铅锌矿北部区提交铅锌金属量17万吨、银290吨;腰房子水泥用灰岩可提交水泥灰岩矿石资源储量近亿吨。  相似文献   

6.
在河北省西北部矿集区,优选预测区,以金、银、铅锌为主矿种,开展深边部地物化综合找矿,运用"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构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本次电法工作使用新一代KGR-1B型伪随机抗干扰电法仪,通过激电中梯扫面和三极测深工作,在勘查区圈定了10处激电异常,利用res2dinv软件进行反演,在其中3处成矿有利地段解释推断出极化体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钻探验证在已知矿边部发现了隐伏的银铅锌矿体。  相似文献   

7.
翟培  王俊  魏子鑫 《西部资源》2014,(4):144-150
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白音查干地区,运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发现了诸多以银锡为主的成矿元素异常带及找矿靶区,找矿潜力较大。通过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圈出了成矿元素异常靶区3处,经过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进一步缩小了找矿靶区,确定了成矿有利地段12处。经过地质填图及地表工程揭露,发现银、锡、铅锌矿(化)蚀变带20余条,其中,达到边界及工业品位的矿体5条,充分说明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半干旱风成砂覆盖的草原丘陵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8.
造山过程中会引起金、银、铜、铅锌、钼等成矿元素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迁移和富集矿化。形成造山型矿床—以金矿床在表层,银、铜、铅锌、钼等矿床在深部或金与银、铜、铅锌、钼等成矿元素伴生的金多金属矿床。大场地区的大场、加给陇洼等金矿床均属于造山型金矿床,但未发现银、铜、铅锌、钼矿床的伴生,该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元素组合以金砷锑为主;说明该区剥蚀作用较弱,研究该区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图发现,铜钼两种元素在该区呈高背景,为造山作用引起。通过降低铜钼的异常下限,圈出一些铜钼异常,根据这些异常结合已有成矿事实、地质构造,圈定出两处隐伏矿预测区,预测区内发现弱化探异常与弱物探异常套合较好,在预测区内寻找造山型铜钼矿床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
望火山钼矿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得尔布干铜钼铅锌银成矿带,区内铜钼矿主要与中生代浅成酸性侵入岩相关。本文重点阐述望火山钼矿的成矿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和矿体特征,并对矿床成因与找矿远景进行了初步探讨。钼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中,矿体具有"低缓正磁+中低电阻率、中高极化率+土壤化探钼高值异常"的综合物化探异常特征,钼矿化以细脉—细网脉状为主,围岩蚀变具有斑岩型矿床的分带特征。矿床成因为斑岩型,具有形成中—大型钼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欧后峰 《西部资源》2019,(2):161-163
本文结合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及岩、矿石的电性参数分析了那佰铅锌多金属矿利用电法勘探圈定成矿靶区的可行性,根据已知矿体上的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特征,总结出那佰铅锌多金属矿不同类型矿床的激发极化和电阻率异常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推断的异常基本得到证实。激发极化法勘探的效果表明,在矿区采用物探方法圈定找矿靶区可以得到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的时空格局及其地形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封志明  刘晓娜  姜鲁光  李鹏 《地理学报》2013,68(10):1432-1446
橡胶林地是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橡胶种植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实地研究了中老缅交界地区1980-2010 年的橡胶林地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橡胶林地的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因素的影响与限制。结果表明:(1) 2010 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面积为60.14 万hm2,占土地面积的8.17%,是研究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就林地结构来看,橡胶成林(≥10 年) 与橡胶幼林(<10 年) 之比大体是5:7,近10 年来橡胶林地扩展迅速。(2) 1980-2010 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已由最初的7.05 万hm2增加到60.14 万hm2,扩展近9 倍,橡胶林地扩张显著。橡胶林地已呈现由集中至分散、由边境向国外,“以景洪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域扩展特征。(3)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受地形因素制约,橡胶林地4/5 以上集中在600~1000 m适宜区间,很少超过1200 m;近2/3 集中分布在8°~25°的坡地,极少或很少分布在超过35°的急陡坡;主要分布在南坡和东坡,北坡和西坡相对较少,橡胶种植强度也呈现相同规律。(4) 橡胶林地国别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境内橡胶林地在向高海拔、陡坡地扩展,老缅境内具有较大地形适宜空间,有利于橡胶种植的跨境发展。(5) 中老缅交界地区的橡胶种植必将由中国向老挝和缅甸跨境发展,老挝和缅甸境内,特别是近中国边境地区的橡胶林地持续扩张已是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川西米亚罗林区云杉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林是四川西部山区重要的群落类型,为了解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促进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我们设置典型样地对两种林型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林龄在30 a左右的云杉林,其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数以及其所属科、属数均明显比人工林多一些,而草本层物种数相差不大;但从物种多样性指数方面看,除天然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要明显高于人工林外,二者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上无显著差异.天然林和人工林乔木层的生长状况无显著差异,天然林灌木层物种的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要显著大于人工林,平均盖度则没有显著差异;草本层各群落特征指标在两种林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个体数在不同样地之间的变幅均要比人工林小.物种相似性指数的比较表明,天然林与人工林内物种组成较为一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渡河上游林区森林资源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虽然森林采伐后的恢复重建一直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森林经营管理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但有关该区大规模森林恢复重建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还不清楚。本文选择大渡河上游林区,分析了该区目前森林资源现状、森林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及特点,阐明了该区目前资源管理与恢复重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结果表明,该区林地资源丰富,但森林资源量小,覆盖率不足23%,长期采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恶化;现有恢复重建技术体系不健全,人工成林成功率在高山同峡谷区不足30%,高丘区不足15%;造林树种单一,造林密度过大,抚育管理不力,人工林质量低下;强化对迹地退化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监测,充分认识迹地环境的制约作用,强化抚育管理,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森林重建技术体系,增加造林树种,特别是乡土阔叶树种的多样性应该是该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景区及其保护区内喀斯特山地典型森林类型凋落物组成与数量及其动态,地表死地被物现存量与持水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保护较好的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林的年凋落量达7.26 t/hm2;而以团花木新姜子(Neolitsea homiantha)为主的次生林只有1.98 t/hm2;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和干香柏(Cupressus duclouxiana)人工林年凋落量分别是2.49 t/hm2和4.07 t/hm2。这些森林的凋落节律相似,都呈明显的“双峰型”。在地表死地被物现存量方面,干香柏林因其叶片难以分解而具有较高的地表现存量,为13.59 t/hm2,随后依次为滇青冈林(7.57 t/hm2),团花新木姜子次生林(5.02 t/hm2)和云南松人工林(4.83 t/hm2),死地被物的持水量与其现存量的大小顺序一致。根据森林年凋落量与死地被物现存量的数量关系,表明保护较好的滇青冈林内枯枝落叶的分解率明显大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周转期也短,涵养水分能力也较强。因此,应加强对喀斯特山地自然森林的保护,同时也注意对现有人工林的改造,引进一些阔叶树种,提高群落结构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5.
福贡县土地利用变化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省福贡县1989、1999、2004年TM、ETM系列遥感数据作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域1989-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用马尔柯夫模型对福贡县2010-2025年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农业用地迅猛增加,而天然林、草甸草地、水体在缓慢减少;天然林的减少主要转化为农业用地、灌木林、草甸草地。经预测表明,福贡县2010-2025年建筑用地、冰川积雪、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将基本不变;人工林面积将增加;农业用地、天然林、灌木林、草甸草地的面积将减少;水体面积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取样,对比分析了海南岛中部山区天然林地及林地转变为橡胶林后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对砂、粉粒和黏土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天然林地0~30 cm、30~60 cm和60~120 cm三个深度的土壤的物理性黏粒含量均高于人工林地.(2)天然林地和人工橡胶林三层的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天然林地0~30 cm和30~60 cm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大于人工橡胶林.(3)两种林地的上、中、下三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均有很大差异.天然林地土壤上层( 0~30 cm)有机质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地人工林下结皮发育对表土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生长年限人工林下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及结皮发育对表层土壤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 a、15 a生杨树林下分别发育了物理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15 a、25 a生樟子松林下均发育了苔藓结皮,结皮的厚度、紧实度、水分、粘粉粒含量及全效、速效养分等随物理结皮向苔藓结皮的发育依次增加。同时,结皮的存在增加了其下层土壤颗粒组成中的极细沙和粘粉粒含量,富集了结皮下土壤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养分,而且结皮对下层土壤的这些影响作用从物理结皮、地衣结皮到苔藓结皮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同一结皮下土壤粘粉粒含量、养分含量在0—5 cm范围内由表及里呈递减趋势,但均高于对照无结皮层相对应的值。25 a生樟子松林下发育的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的理化状况明显优于其他人工林下结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杉代数土壤抗蚀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标准地定位研究方法对杂木林及1代,2代,3代和4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颗粒,土壤团聚体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木要受人为干扰少,土壤颗粒及土壤团聚体组成较好,抗蚀性最好;但1代,2代,3代和4代分别是在杂木林及前1代林的采伐迹地上经再度干扰建立起来的,土壤结构破坏率加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减小,因而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杉木连栽代数增加,土壤抗蚀性减弱。  相似文献   

19.
山地人工林择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归纳国内外山地人工林择伐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山地人工林择伐作业技术的对策,展望我国今后山地人工林择伐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nalyzed forest land use change in Trans-Boundary Laos–China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rea which is called Namha Nation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reas (Namha NBCAs), with 1992 and 2002 TM (ETM). Based on G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intensity, state index of land use change and transfer matrix were used to study spatio- temporal land use change in the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forest land decreased greatly, also the area of bamboo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The other way round, the area of unstocked forest, slash and burn and rice paddy land increased. As a whole, the intensity of forest land change was higher, but others were lower. From the transfer matrix, most of the forest land changed into unstocked forest and urban area, some to slash and burn. The grassland and bamboo were mainly transferred to forest and unstocked forest. The unstocked forest land mostly came from forest land and grassland. It was showed there were three main causes of the land use change namely: opium poppy cultivation, rubber plantation and also ecotourism activities and finally some policies were developed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