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根据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提出“三角经济”的新构想,以湖北省的“武汉-宜昌-襄樊”为例,探讨湖北大“三角”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而“三角增长极”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空间保证。构造新疆西部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极-口岸经济特区,可以填补新疆一级“三角增长极”的西部空白,完善我国二级“三角增长极”空间结构,对新疆经济和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增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发展,亚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增长三角。这一概念是1989年12月由时任新加坡第一副总理的吴作栋首先提出的。他倡议建立一个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的跨国经济区,并称之为“新柔廖增长三角”。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政府的积极响应,并获得了成功,后其范围扩大,现称“印度尼西亚一马来西亚一新加坡增长三角”,也称为“东盟南部增长三角”。而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南部出现的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一香港一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在增长三角的概念提出后,才被看作是具有新的经济意义的“珠港澳增长三角”。这两个增长的成功,使这种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很快得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非洲等国家的仿效。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而“三角增长极”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空间保证。构造新疆西部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极──口岸经济特区,可以填补新疆一级“三角增长极”的西部空白,完善我国二级“三角增长极”空间结构,对新疆经济和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增长三角”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地域类型,正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不断发展而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但是关于“增长三角”形成发展机制的研究还很薄弱,急待加强。本文通过剖析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增长三角”、图们江地区、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上莱茵边境区五个典型的“增长三角”,对“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进行了尝试性总结,以期为我国利用“增长三角”的发展模式开发我国的边境地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开发建设武夷山-泰宁-将乐绿三角旅游区之刍议戴文远(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省武夷山、泰宁、将乐三市县虽然地处闽北地区,但这里气候温和,森林密布,物产丰富,境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拥有一批出众的旅游“拳头”产品,如以丹霞地貌为特色的武夷山旅游渡...  相似文献   

7.
“西三角”经济圈背景下,位于川陕渝省际边缘欠发达地区的四川省巴中市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再次边缘化的风险。通过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经济引力模型和通达度3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巴中市经济区位边缘化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与“西三角”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不足,处于“西三角”三大省会城市辐射范围的真空地带,通达度较低所引起的经济要素的“通道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巴中市从根本上改变区位边缘化现状的对策:通过特色产业壮大自身经济基础、打造秦巴山地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努力突破行政边界壁垒,加强与经济联系较为密切的重庆城市经济区的合作;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黄雅静 《热带地理》2007,27(3):259-263
“汉三角”位于湖北、湖南、江西3省交界处的精华地带,属于中部发展中地区,具有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品种多样、人文气息浓厚等多种优势,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区。同时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在中部地区营造汉三角经济增长极,通过发挥其巨大潜力,不仅将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而且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对汉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汉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0,(3):35-38
世界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已是尽人皆知。但是,中国发生的“百慕大魔鬼三角”现象却鲜为人知。下面介绍几处在中国发生的“百慕大魔鬼三角”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从阐述本地区资源开发、交通运网和城镇体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地域布局的变化,提出了西北地区“三角两轴两疆”的社会经济建设的空间战略格局,得出了资源,交通、城镇的相互作用与布局的演变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空间格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法测度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各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显示:1)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经济韧性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状态,高度韧性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及周边城市,中度韧性区主要集中在苏南和浙北地区,低度韧性与较低韧性区主要集聚在安徽以及苏北和浙南区域;2)城市经济韧性关联网络密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城市在经济韧性网络中的联系愈发密切,整体网络结构愈发稳定,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分布格局,上海、南京等经济韧性较高的核心城市在整体网络中承担“中介”和“桥梁”角色,台州、安庆、池州等经济韧性较低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扮演“边缘行动者”角色;3)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空间网络可划分为“双向溢出”“主受益”“经纪人”和“主溢出”4个板块,板块间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等级梯度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持续深化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高质量建设及引导城市经济韧性网络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丘陵半干旱区沟壑分类及治理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沟壑纵剖面信息熵、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将丘陵半干旱区沟壑分为初期“Ⅴ”型发展沟,中期“U”发展沟、后期扩展“V”型稳定三大类。研究建立了乔灌草混交综合防护型;经济林果立体型;水井-养殖-林果型;窖-棚-果(林)型;沟道大棚-葡萄-食用菌三位一体型等不同类型沟壑治理开发模式,可为同类地区山地沟壑资源高效治理开发,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就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协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了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富民”优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建设特色经济、非均衡开发、东西合作等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轴系统”的形成,说明“点-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钦州湾地区位于中国沿海地带的南部末端,西部大开发地带中的西南地区出海口,地缘政治经济地位显要突出。经历“九五”期间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快速成长的地区之一,与昆明、贵阳地区一起,形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成长新三角。面对新挑战,环钦州湾地区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建设成为大西南出海主通道,对外开放窗口和口岸,海洋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化的沿海港口城市群,增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效民 《地理译报》1997,16(2):39-47
为了明确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参照性,本文对国际性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概念及其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分析。首先阐述了用来描述在国家之产是建立区域化、集团化合作关系的基本概念-“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内涵,然后概括分析了6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发展实践对“区域一体化”概念的传统理论界定的挑战,并对近年来有关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现象的理论概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近中期资源突出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快速、持续的发展,福建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已由落后状况开始进入中上游水平。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000-36亿元(当年价、下同),在全国排名从1978年的第2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173元,按当年汇率折合1108美元,居全国第7位。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从1978年的36-1∶42-5∶21-4转变为1997年的20∶43∶37,实现了由“二、一、三”型向“二、三、一”型产业结构的转变;同年外贸出口总额达115-62亿美元,是1979年的60倍…  相似文献   

18.
潘新社  祁文举 《自然资源》1996,(6):37-39,23
经1992-1993年引种试验研究,从众多的作物品种中筛选出了几个优良品种,玉米品种主要有“农大60”,“辽单19”,“矮112”,大豆品种主要有“84018-13”“铁丰24”,“铁丰25”。这些品种表现出极好的丰产性状,丰富了滦平县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湘粤赣省际边界区“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条件的基础上,从开发空间结构、时间序列和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并构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共生组织和共生行为模式,并通过构建共生模式5圈层结构图阐述了“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此圈层结构模式也能为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77,自引:17,他引:177  
“点-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但二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点-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及网络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