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应用气象学报》2005,16(Z1):48-55
利用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分析和讨论了夏季 85 0hPa和 2 0 0hPa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发现澳大利亚东北部高低层纬向风切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较好的反相关 ,并定义了澳大利亚季风指数。 9个澳大利亚冬季风 (南半球 )指数低值年与 7个高值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平均差值图表明 ,显著的降水差异出现在长江中下游 ,低值年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 ;澳大利亚冬季风指数与夏季北半球 5 0 0hPa高度场的相关图在东亚至西太平洋的相关分布呈现出“ - -”结构 ,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中低纬和贝加尔湖的高纬地区是负相关区 ,正相关在我国北方至日本的中纬地区。  相似文献   

2.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总被引:75,自引:21,他引:75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大气科学》1996,20(5):575-583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亚季风区TBO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1—2000年的ECMWF逐日格点资料和印度降水量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别是印度的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为了研究南亚地区TBO的机理,定义了一个统一的南亚季风指数来描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以及两者之间的转换特征。通过研究南亚季风指数的异常变化特征,发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通常来说,强(弱)的南亚冬季风后南亚夏季风活动一般偏弱(强);另外,偏强(弱)的南亚冬季风一般发生在强(弱)南亚夏季风活动后。南亚夏季风和南亚冬季风的这种循环演变特征可能是南亚地区出现TBO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用水汽输送表征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0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同期中国站点降水资料,在讨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逐候演变的基础上,用整层积分的经向水汽输送定义了一个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对110~120°E纬向平均的水汽输送通量而言,其逐候演变可反映出东亚夏季风的进退过程。定义的水汽输送指数可表征夏季风的异常变化特征,高(低)指数年对应的副热带季风偏强(弱);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高度的同期正相关,高(低)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多(少)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此外,来自西太平洋经南海北上的水汽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的辐合很可能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异常降水偏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预测与异常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赵俊虎  支蓉  申茜  杨杰  封国林 《大气科学》2014,38(2):237-250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干旱严重;预测的主雨带位于华北南部至淮河,较实况偏南。对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强盛,同时东北冷涡活动频繁,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从西至东呈“+-+”的分布,这种环流形势没有造成长江洪涝是因为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冷暖空气对峙于我国北方地区,导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分析还表明阻高、东北冷涡、东亚夏季风和副高这四个系统的不同配置影响着冷暖气流的对峙位置,进而形成我国夏季的主雨带。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对比分析了2012年夏季降水与其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的海温演变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差异:1959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虽然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关键成员异常不明显,但是和2012年也呈近似相反的特征;而1980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反年,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和2012年呈显著的反向特征,这些观测事实反映了我国夏季降水与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这些主要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6.
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7,他引:22  
依据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基本特征,设计了一个动力不因子(西南风分量)与热力学因子(OLR)相结合标准化的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Is。并计算出1975-1999年6、7、8中各月及夏季Is的数据,给出了强、弱夏季风月和年。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和Is与夏季风爆发早晚,及与广东和我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5年来,南海夏季风年际变化有准10年和准3-4年变化周期。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则该年夏季风大多偏强(弱)。南海夏季风强(弱)年,广东后汛期偏涝(旱),前汛期降水正常或偏旱(正常),我国东北、华北大部和江南大部夏季降水偏多(少),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北西部以及华西偏少(多)。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80年振荡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利用中国东部1470-1999年夏季降水级别资料和1951-1999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以及1871-2000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华北及东北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80年振荡,华北夏季降水的80年振荡与华南同位相,与长江中下游反位相。华北夏季降水与海平面气压在120°-130°E,20°-25°N区域内呈负相关,在121°-130°E,20°-25°N区域内呈正相关,并达到 95%信度。因此,利用这两个区域平均海平面气压差定义了一个表征夏季西南风强度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当东亚夏季风强时,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同时长江中下游少雨;当东亚夏季风接近正常时,华北干旱,长江中下游多雨。最后,利用530年的华北夏季降水长序列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 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7月南海季风表现出明显的由南海中南部向北部推进的过程,而2003年同时期的季风则徘徊于南海中南部地区;(2) 2001、2003年的夏季(5—9月)海表面的低频纬向风场同时都存在3对低频振荡中心,且在季风爆发后均有明显的向北传播特征,南海中部和北部表现出近乎相反的低频位相,但2001年低频振荡的强度及低频波列维持的时间均大于2003年的;(3) 根据纬向风低频振荡强中心区域的位置,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分别定义了南海低频夏季风指数IM-SCS和IN-SCS,发现这两个指数与我国6—7月江淮流域的降水及青藏高原中东部降水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滞后负相关关系,而与云南中部、西部及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则表现出显著的滞后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较有代表性的16个东亚夏季风指数,讨论了不同季风指数反映的环流及降水之间的异同,探讨了不同季风指数与东亚夏季风不同空间模态之间的可能关联。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大致分为两类:1)第一类季风指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强弱的整体一致型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第一模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高指数年,整个东亚区域夏季风活动整体偏强;贝加尔湖地区为深厚气旋性环流控制,副高位置略偏北;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降水偏少,降水异常型与我国夏季偶极型季风降水相似,这类指数对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2)第二类季风指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反映的是东亚夏季风强弱的南北反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第二模态相对应。高指数年,我国东南地区夏季风偏弱,东北部夏季风偏强;西北太平洋为深厚的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副高偏北,该分布型与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十分相似;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华南地区降水增多,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减少,降水异常型与我国夏季三极型季风降水异常型相似,这类指数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1958~1998年NCEP再分析资料、Reynolds海温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太平洋不同季节海温年际变异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了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异常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印度洋一太平洋海温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与随后春季的第一模态、夏秋季亚澳季风区的海温异常型(第二模态)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如果冬季海温异常为E1 Nino(La Nina)型,则其后的春季也为E1 Nino(La Nina)型,而随后的夏、秋季在亚澳季风区的热带海温有暖(冷)异常。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异常与我国长江中游至江南的夏季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夏季亚澳季风区热带海温暖(冷)异常对应长江中游及江南的夏季降水偏多(少)。与东亚冬季风异常有关的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可以通过与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的异常有显著相关性进而影响到东亚夏季风。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9,33(6):1225-1237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 通过对季风期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 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盛时, 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 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异常偏弱, 使得我国长江流域形成低层异常环流及水汽输送的辐散区, 从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 而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的年份, 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南偏西, 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形成异常偏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 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南、 北距平风的汇合区, 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活跃, 非常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 (2) 东亚局地Hadley垂直环流在强、 弱季风年也显著不同, 在强季风年里, Hadley局地环流异常偏弱, 长江流域上空出现的下沉运动距平, 使得该地区降水减弱, 而弱季风年则正好相反。 (3)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存在显著的气候平均的大气季节内振荡 (CISO), 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时期, 长江流域降水同时受到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西传CISO和源自热带印度洋东传CISO的共同影响, 可能造成了某种锁相关系, 从而造成降水偏多; 而在强季风年里长江流域只受由西太平洋西传的CISO的影响, 不容易激发降水。  相似文献   

12.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我国夏季旱涝分布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51—2000年NCEP/NCAR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及全国160站降水量资料, 采用奇异值分解、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 研究6—8月南半球500 hPa高度、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异常 (Δu850-Δu200) 与我国夏季旱涝分布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500 hPa澳大利亚高压脊偏强及西南太平洋热带地区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为负值时, 来自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偏弱, 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热带季风偏弱, 我国夏季雨带偏南。反之, 当澳大利亚高压脊偏弱及西南太平洋热带地区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为正值时, 我国北方降水偏多。同时, 定义了澳大利亚冬季风指数, 指出澳大利亚冬季风强年和弱年影响我国夏季旱涝分布异常的水汽输送型式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东亚经向热力差异与华南夏季风及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0  
利用多年海表温度和中国测站近地面温度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东亚地区经向热力差异的年际变化与华南夏季降水及华南夏季风环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地表气温偏高(低),华南偏低(高),则华南降水偏多(少),而江黄流域降水偏少(多)。在东亚地区夏季经向热力差异指数偏强年,南海北部至华南地区的夏季西南季风偏强,华南夏季降水偏多;弱指数年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4.
应用1951~2011年NCEP/NCAR第一套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全国160站逐月的降水和气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得出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的夏季降水(温度)存在正(负)相关(均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高原夏季风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79年是其突变点.高原夏季风与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的特征参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高原夏季风偏强(弱)时,南亚高压出现青藏高原(伊朗高原)模态,强度减弱(增强)且东伸(西退),副高增强(减弱)且西伸(东退).南亚高压的各个特征参数都存在共同2~4年周期振荡,且高原夏季风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的经度(纬度)在3~5年(3~4年以及5~6年)上的显著关系最好.  相似文献   

15.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ities of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Standardized index,Is,has been designed that integrates a dynamic factor(southwesterly component) and a thermodynamic factor(OLR) for the indication of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With the index determined for individual months of June,July and August and the entire summertime from 1975 to 1999,specific months and years are indicated that are either strong or weak in monsoon intensity,The variation is studied for the patterns and Is‘s relationship is revealed with the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quasi-10 and quasi-3-4 year cycles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monsooon over the past 25 years.When it has an early(late)onset,the summer monsoon is usually strong (weak),In the strong(weak)monsoon,years,precipitation tends to be more(less)in the first raining season of the year but normal or less(normal)in the second,in the province,but it would be more(les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most parts of the northern china and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less(more)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western part of northern China and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国强  朱乾根 《气象》2002,28(3):8-1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研究了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的特征。结果指出,1998年夏季副高脊线的平均位置偏南,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夏季风较强,强对流维持时间长;华北地区的夏季风较弱,对流比常年偏弱;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存在明显的低频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东部160个气象观测站1951年-2012年夏季(6-8月)的月平均降水资料,运用EOF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大值区域从华南移到江淮流域,然后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2)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EOF第一模态空间分布为长江以北与黄河以南地区之间存在一个降水大值雨带, EOF第二模态显示出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降水偏少,长江以北降水偏多,且江南与江北的降水呈反位相。(3)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的年份,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华北地区降水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的年份,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华南地区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8.
利用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点滞后相关等方法,分析了非ENSO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特征,并以1993年为例探讨了非ENSO年波包活动特征及其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非ENSO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强降水事件多发。在1993年,波包起源于里海南侧,自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扰动能量积聚。通过非ENSO年和ENSO年波包活动个例的初步对比,发现非ENSO年的南支波导作用较为明显,波包主要表现为自西向东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作为ENSO年的1983年,则存在一支明显的偏北波导,使波包沿着西北-东南向的路径向下游传播,最终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非ENSO年长江流域夏季强降水事件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9.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但其振幅和周期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异常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1~2013年台站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站点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小波分析、Butter-worth带通滤波、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长江流域高温热浪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均存在40~70d和10~20d的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