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究典型精神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高宝邵伯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表层水体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研究区域18个采样点位表层水体中3类(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21种精神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除奥卡西平外,其余20种典型精神类药物及代谢产物均有不同程度地检出,检出率范围为22.2%~100%,总检出浓度范围为1.4~224.5 ng/L.其中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检出浓度最高,浓度范围为0.1~64.1 ng/L.不同采样点精神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存在空间差异,呈现邵伯湖和高邮湖南部浓度较高,高邮湖北部和宝应湖浓度较低的趋势.由聚类分析可知,点位S1、S7单独形成聚类,浓度分别为175.7和102.9 ng/L.对精神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来源分析发现,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排放可能是高宝邵伯湖地表水中精神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来源.采用风险商值法(risk quotient,RQ)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宝邵伯湖表层水体中卡马西平和环氧卡马西平对水生生物具有高风险(RQ>1).精神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环境中持续性赋存的风险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刘昔  王智  王学雷  杨超  宋辛辛  吕晓蓉  李珍 《湖泊科学》2018,30(5):1206-1217
为总体了解我国主要湖泊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与生态风险,本文通过历史数据收集,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我国18个湖泊或水域中6种重金属(Zn、Cd、Cr、Cu、Hg和Pb)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湖泊淡水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PAF)和联合生态风险(ms PAF).结果表明:在18湖泊中,6种重金属在湖泊水体中的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Zn(均值为17.06μg/L,范围为4.03~29.33μg/L)、Pb(均值为9.33μg/L,范围为0.04~33.7μg/L)、Cr(均值为5.56μg/L,范围为0.65~40.0μg/L)、Cu(均值为3.71μg/L,范围为0.02~10.2μg/L)、Cd(均值为1.17μg/L,范围为0.01~13.6μg/L)和Hg(均值为0.19μg/L,范围为0.03~1.04μg/L);18个湖泊中重金属的分布情况由3个主成分反映,F1(Cu、Zn、Hg)、F2(Pb、Cd)和F3(Cr、Cu)的贡献率分别为28.50%、24.17%和18.40%,其分布情况受经济和地域差异影响较小;SSD模型显示,不同重金属对全部淡水生物的HC5值不同,从小到大依次为CuCrHgCdPbZn,淡水生物对重金属Cu的敏感性最高,对重金属Zn的敏感性最低;将选取的18个湖泊按ms PAF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呼伦湖(67.0%)鲁湖(56.7%)洱海(52.7%)金银湖(52.3%)太湖(40.5%)墨水湖(39.3%)滆湖(30.2%)鄱阳湖(26.8%)洪泽湖(23.1%)高宝卲伯湖(22.4%)巢湖(20.7%)乌梁素海(19.7%)东湖(19.1%)梁子湖(4.0%)汤逊湖(2.0%)洞庭湖(1%)洪湖(0)=骆马湖(0).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我国淡水湖泊水质现状和环境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湖泊的进一步保护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千岛湖水体中全氟化合物(PFCs)的污染特征,于2017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采集13个监测断面的表层水样品,采用固相萃取净化、富集水样,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16种PFCs,研究其残留水平和分布特征监测结果表明,千岛湖表层水共检出5种中短链PFCs,包括C_4全氟烷基磺酸以及C_4、C_5、C_6和C_8 4种全氟烷基羧酸ΣPFCs浓度范围为1.70~6.21 ng/L,以全氟辛酸(PFOA)为主要污染物,其浓度范围为0.52~3.61 ng/L,全氟辛烷磺酸(PFOS)则未检出与国内外同类水体相比,PFOA和PFOS浓度水平均处于低污染水平枯水期千岛湖水中PFCs污染程度高于丰水期,整体上呈现点源污染特征各断面水体中ΣPFCs浓度枯水期差异较大,而丰水期基本处于同一浓度水平空间分布上主要入湖河流新安江上游断面街口和威坪的PFCs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主要入湖河流断面以及湖区断面.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城市湖泊中抗生素的污染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以宁波月湖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月湖水体抗生素进行分析,并采用生态风险熵值法(RQ)和混合抗生素的风险法(MRQ)评价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LIN)等10种抗生素的生态风险情况.结果表明:氨苄西林(AMS)的检出浓度最高,浓度变化范围在ND~382.0 ng/L;其次为头孢氨苄(LEX)、诺氟沙星(NOR)、磺胺间甲氧嘧啶(SMM)、LIN、阿奇霉素(AZM)、磺胺噻唑(STZ)、磺胺甲恶唑(SMX)、泰乐菌素(TYL)和磺胺嘧啶(SDZ),浓度范围分别为ND~283.0、ND~267.0、ND~219.0、31.50~209.0、ND~147.0、7.34~109.0、ND~104.0、ND~80.50和20.40~57.30 ng/L.月湖水体中10种目标抗生素的水平总体上高于自然湖泊,尤其β-内酰胺类和LIN在城市湖泊中广泛存在.生态风险评估的结果表明,LIN、TYL、SMX、NOR、AMS的生态风险值(RQ)值均大于1,具有高的生态风险;其余5种抗生素处于中或低的生态风险水平.本研究为城市湖泊抗生素生态风险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娄保锋  周正  苏海  卓海华 《湖泊科学》2023,35(3):897-908
本文研究2018—2020年鄱阳湖水质及营养水平关键指标——叶绿素a、总磷、总氮浓度时空特征,采用分位值法与压力-响应关系法等研究氮磷基准和适宜的控制标准。结果表明,2018—2020年鄱阳湖水质以Ⅳ类为主,超标污染物为总磷和总氮。近3年鄱阳湖处于“中偏富”营养水平,叶绿素a浓度均值为7.6μg/L,总磷浓度均值为0.070 mg/L,总氮浓度均值为1.30 mg/L。所有水域在年内皆会出现富营养时段;年内各月份皆有水域处于富营养水平。总磷、总氮浓度枯水期高于丰水期;8月总磷浓度最低,8—9月总氮浓度最低。叶绿素a浓度较高的季节为秋季,尤以9月最高,9月全湖叶绿素a浓度均值和中位值分别为16和12μg/L,皆超中-富营养界限值10μg/L,原因在于9月“五河”退水与仍处汛期的长江干流顶托导致流速减缓。叶绿素a浓度较高的水域为入湖河流尾闾水域、浅水湖湾、碟形湖(如南湖村、金溪咀、南矶山、蚌湖等)。鄱阳湖平均N/P比为52,相对于藻类繁殖需求而言,氮、磷皆处于过量状态,总磷宜作为首要控制因子,总氮控制亦应考虑。鄱阳湖总磷基准范围为0.029~0.054 mg/L,总氮基准范围为0.50~0...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阿姆河地区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来源并进行风险评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串联荧光检测器法,对研究区域50个采样点中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阿姆河地区水体中多环芳烃总浓度范围为3.19~779 ng/L,平均值为98.4 ng/L,中位值为40.1 ng/L,单体浓度范围为0~333 ng/L,检出浓度最高的单体为苊烯,5种单体芴、蒽、荧蒽、芘和的检出率为100%,单体苯并[b]荧蒽的检出总量最高,水样中总浓度为786 ng/L,平均值为15.7 ng/L,中值为2.79 ng/L.不同水体含中低环多环芳烃(2~4环)与高环多环芳烃(5~6环)总浓度相近,但不同采样点间浓度差异较大.浓度较高的采样点主要集中在阿姆河三角洲的城市、农业灌溉区及近咸海区域.与世界不同研究区域相比,阿姆河流域多环芳烃浓度处于中等水平.采用相对丰度法、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及正定矩阵分解法相结合进行源解析,表明研究区域水体中多环芳烃多为混合来源,其中阿姆河下游河段水体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而阿姆河三角洲区域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石油、天燃气燃烧及汽车尾气排放.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水体单体多环芳烃中萘、苊、菲和蒽的生态风险较低,其余单体处于中等风险等级,其中苯并[b]荧蒽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总体上阿姆河流域ΣPAHs风险等级相对较低,但仍有12和8个点位分别处于中等风险2和高风险等级,且主要集中在阿姆河三角洲地区,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吡虫啉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环境中吡虫啉的残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的慢性毒害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吡虫啉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准。为了构建吡虫啉的水质基准以及评估其对本土水生物种的生态风险,搜集筛选了吡虫啉对我国本土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获得了来自5门14科的共21种急性毒性数据和来自5门11科的共15种慢性毒性数据。选取Log-normal和Log-logistic两种分布模型分别对毒性数据进行拟合以得到吡虫啉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Log-normal分布对急性和慢性数据均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吡虫啉对我国本土水生物种的短期水质基准为6.95 μg/L,长期水质基准为0.47 μg/L,可作为保护我国水生生物的水质基准。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估了吡虫啉在我国主要流域地表水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所包括流域地表水中78.95%的水体为低风险水体,15.79%的水体为中风险水体。本研究结论可为吡虫啉水质标准制定、水生生物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白洋淀水-沉积物系统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端村小白洋淀为研究对象,利用GC-MS测定了6个样点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15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析了其组成与来源特征,探讨了不同多环芳烃单体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15种优控多环芳烃的总含量(PAH15),水相为40.1-74.0ng/L,算术均值51.0ng/L;悬浮物为2438.0-5927.0ng/g,算术均值4528ng/g;沉积物为466.9-1366.4ng/g,算术均值为755.6ng/g;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相比,污染较轻,(2)三相中均以2、3环PAHs为主,其比例均高于80%;并且,从水相、悬浮物相到沉积物相,2环PAHs依次降低,3环、4环依次升高,高环检出率和含量也依次升高,(3)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以生物质燃料(秸秆、薪材)和煤的燃烧为主,以液体化石燃料(汽油、柴油和原油)的燃烧为辅,(4)沉积物中的芴(FLO)、菲(PHE)含量在潜在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低值(ERL)与中值(ERM)之间,其生态风险几率介于10%-50%之间;其他PAHs单体的含量均低于ERL,其生态风险几率均低于10%.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不同湖区营养盐状态及藻类种群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鄱阳湖典型天然碟形湖、人控湖汊和主湖区进行了水质、藻类和蓝藻毒素等对比调查,结果表明鄱阳湖各个湖区的水质与藻类种群等差异较大,蓝藻毒素浓度和底泥中铁含量的分布具有一定关联性.在各水文季节蓝藻均为人控湖汊藻类的主要优势种之一.平水期鄱阳湖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的pH呈正相关关系,与采样点的水深呈负相关关系,碟形湖区水体营养盐浓度和藻类细胞密度均较其他湖区水体低.丰水期各湖区的水质差异相对较小,碟形湖藻类细胞密度仍低于其他湖区,但蓝藻已成为各湖区的优势种,该时期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总磷浓度及浊度呈正相关关系.枯水季鄱阳湖各水体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总氮浓度、铵态氮浓度及电导率呈正相关关系,碟形湖与主湖区发生了完全分离,水体流动性差,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较高.高温丰枯季节鄱阳湖水体蓝藻毒素浓度与底泥铁含量呈现一定的相关分布关系,底泥铁含量高的地方,其水体蓝藻毒素浓度通常比较高,应警惕鄱阳湖流域富铁红壤流失带来的湖区蓝藻水华风险加剧后果.上述研究结果将为鄱阳湖水环境的预警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林莉  董磊  李青云  黄茁  郦超  黎睿  杨文俊 《湖泊科学》2018,30(3):660-667
通过对2016年三峡库区干支流18个采样点水体和底泥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和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来源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三峡库区2016年水体和底泥中ΣPAHs分别为3.9~107.6 ng/L(均值为39.9 ng/L)和267.9~1018.1 ng/g(均值为490.9 ng/g),ΣPAEs分别为122.4~2884.7 ng/L(均值为848.1 ng/L)和192.9~3473.4 ng/g(均值为1253.35 ng/g).水库水体和底泥中PAHs和PAEs均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干支流水体ΣPAHs平均浓度均为放水期(6月)高于蓄水期(12月),干流底泥ΣPAHs平均含量在蓄水期高于放水期.干流水体中ΣPAEs平均浓度在蓄水期显著高于放水期,底泥中ΣPAEs平均含量为放水期高于蓄水期.库区水体中的PAHs以2~3环和4环为主,底泥中以4环和5~6环为主.水体和底泥中PAEs均以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为主.库区水体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焦化或煤焦油挥发、石油源及燃料的中低温燃烧;底泥中PAHs主要来源为煤和生物质燃烧以及石油.水体和底泥中的PAEs主要来源于塑料和重化工工业以及生活垃圾.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流域5大水系来水变化与湖区水文极值事件有密切关系,研究径流变化特征与丰枯遭遇规律对区域防洪抗旱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Copula函数构建了鄱阳湖水系多维径流联合分布模型,采用特枯、偏枯、平水、偏丰和特丰的径流丰枯分类,定量研究了鄱阳湖5大水系丰枯遭遇的问题,探讨了多维丰枯遭遇同步联合概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水系河流之间的径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Gaussian Copula函数能较好地模拟二维至五维的径流联合分布.多条河流的丰枯遭遇随着维数的增加,丰枯组合增加,丰枯同步的联合概率明显下降,且丰枯同步的最大联合概率趋向于丰枯两端.对于相同的概率区间,非汛期径流的丰枯同步联合概率明显大于年径流和汛期径流,而年径流和汛期径流之间的丰枯同步联合概率差别较小.同处于流域北部或南部或相邻的河流之间的组合,其同步联合概率相较其他组合大,而南、北河流组合的同步联合概率相对较小.该研究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旱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和碳固持能力不同,开展大尺度范围内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研究,是全面掌握湖泊水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准确核算水生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前提。以长江中下游10 km2以上(共131个)的湖泊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和先验知识,通过光谱分析,研发了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遥感高精度机器学习识别算法,解析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群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湖泊群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遥感监测精度为0.81,Kappa系数为0.74;1986—2020年长江中下游湖泊群水生植物面积为2541.58~4571.42 km2,占湖泊总面积的15.99%~28.77%,沉水植物是优势类型(Max1995=2649.21 km2,Min2005=921.38 km2),其次是挺水植物(Max2005=1779.44 km2,Min2020=569.05 km2)和浮叶植物(Max2015=685.68 km2,Min2000=293.04 km2);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流域湖泊群,其次是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太湖流域和汉江流域;变化趋势上,1986—2020年长江中下游湖泊群水生植物面积呈现先增长(1986—1995年)、后下降(1995—2010年)、再增加(2010年后)的趋势。本研究可为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生态环境调查及水环境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于湖泊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湖泊生态系统安全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状况并根据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开展精准治理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鄱阳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数据和资料收集,采用综合指标体系法,从物理形态、水文、水环境、水域生态、湿地生态和社会服务6个方面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涵盖了湖泊口门状况、“五河”入湖径流变异程度、入湖河流水质达标率等26个指标。依据设置的阈值等级得到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各层次健康状况等级,通过对各湖泊生态系统各指标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准则层和目标层的得分,最终对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针对性强、科学全面、具有可操作性,可为鄱阳湖及类似通江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案例和方法借鉴。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健康体征状况目标层得分为73.45分,评价结果为亚健康,鄱阳湖水生态系统健康主要受泄流能力、水文节律变化、富营养化程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后根据鄱阳湖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分等级探讨了鄱阳湖水生态系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候鸟越冬地.本研究于2015和2016年越冬期对鄱阳湖越冬水鸟的群落结构、丰富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别记录到水鸟494033和388017只,隶属于6目13科68种.雁形目和鸻形目鸟类种类最多,其次是鹳形目和鹤形目;从生态型来看,游禽32种,涉禽36种.雁鸭类相对丰富度最高,是鄱阳湖越冬水鸟的优势类群,其次是鸻形目鸟类,而2015和2016年鹤形目鸟类数量仅占当年总数量的2.6%和1.4%.在鄱阳湖湿地的不同区域,越冬水鸟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从空间分布来看,越冬水鸟主要集中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九江湿地和南昌湿地.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的种群数量调查,摸清越冬水鸟群落结构和种群丰富度现状,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越冬水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细菌的群落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于2017年9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16S rRNA分子标记进行单分子测序,分别对两湖共57个位点的水体细菌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同步监测了水体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洞庭湖和鄱阳湖共发现水体细菌20门42纲93目191科533属,在门水平上,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体细菌组成均以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湖水环境条件有显著性差异,鄱阳湖的空间差异性大于洞庭湖;Mantel分析表明显著影响蓝细菌类群和其他类群组成的因素较为一致,在洞庭湖以物理环境因子和营养盐因子为主,而鄱阳湖以物理环境因子为主;零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机性过程为两湖水体细菌的群落构建机制的主要成分,占比分别为58.8%和79.7%。总体来说,鄱阳湖水环境空间异质性更高,水体细菌受到一些水文水动力学因子介导的物理环境因子影响,且其群落构建机制由随机性过程主导;洞庭湖水环境空间异质性较低,水体细菌受到物理环境因子和营养盐因子的共同影响,其群落构建机制由随机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共同决定。认识两湖水体细菌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差异,对两湖...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use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ecological risk of Irgarol and its major metabolite (GS26575) in coastal California marinas and reference areas by using monitoring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6. Distributions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response data from laboratory toxicity studies and the 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from a microcosm study to quantify the likelihood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risk. Toxicity testing indicates plants are much more sensitive to Irgarol than animals; therefore, the conservative effects benchmark used to characterize risk was the plant 10th centile for both Irgarol (193 ng/L) and GS26575 (5622 ng/L). In addition, the microcosm NOEC of 323 ng/L was also used to characterize risk. Irgarol concentrations from 15 California marinas ranged from 1.45 to 339 ng/L while GS26575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non-detected to 74 ng/L. The probability of exceeding the Irgarol plant 10th centile of 193 ng/L for 15 marinas sampled in coastal California in 2006 was 7.3% while the probability of exceeding the microcosm NOEC of 323 ng/L was even lower (5.5%). In general, this probability of exceedence for either effects benchmark and subsequent ecological risk is considered to be low for these marinas as only one marina (Kings Harbor marina in Redondo Beach) had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Irgarol exceeding 193 ng/L. Irgarol exposure is concentrated within marinas and ecological risk from Irgarol exposure in adjoining reference areas was judged to be very low. Ecological risk from GS26575 exposure was also low in both marina and reference areas in California.  相似文献   

17.
微塑料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正日益受到人们密切关注,为探索微塑料在鄱阳湖流域的污染状况,以鄱阳湖流域"五河"入湖口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3个水文周期(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选择6个典型区域采集沉积物进行分析.采用浮选分离方法及金相显微鉴定技术,分析鄱阳湖"五河"入湖口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类型、丰度和表面形貌等特征,旨在揭示鄱阳湖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不同水位期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微塑料的类型有碎片类、发泡类、薄膜类和纤维类,其中主要以碎片类微塑料为主,所占百分比为51.95%;70%的微塑料粒径<1 mm,微塑料(<5 mm)的平均丰度为811.11 n/kg,6个样点的微塑料丰度值表现为朱港 > 吴城 > 渡头乡 > 龙口 > 瑞洪镇 > 南矶山.6个样点的微塑料丰度值与鄱阳湖水位动态均具一致性,在枯水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4.41%;平水期次之,达到31.52%;丰水期所占比例最低,仅占24.07%.不同水期、不同样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问题警示人们要重视塑料垃圾的排放及其污染问题,以减少对湖泊、河流等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钱奎梅  刘霞  陈宇炜 《湖泊科学》2021,33(1):102-110
着生藻类一般生长位置相对稳定,其群落分布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着生藻类还是重要的水环境指示生物.本研究对鄱阳湖丰水期5个典型湖区(主航道、西部湿地、南矶湿地、撮箕湖和东南湖汊)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包括生物量、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分析影响着生藻类群落区域分布的环境因子,以期为鄱阳湖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鄱阳湖着生藻类群落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鄱阳湖着生藻类总生物量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航道区域的生物量相对最高,平均为419 mg/m^2;其次是东南湖汊,平均为322 mg/m^2;南矶湿地和西部湿地分别为172和52 mg/m^2;而撮箕湖的总生物量相对最低,为9 mg/m^2.主航道的着生藻类优势种群为绿藻和硅藻,西部湿地、南矶湿地、撮箕湖和东南湖汊4个区域的优势种群为硅藻.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分布与总磷、电导率、pH值、总氮、硝态氮和悬浮物等理化因子关系较为密切.鄱阳湖主航道与长江连通,水体流速高;西部湿地、南矶湿地、撮箕湖和东南湖汊为季节性连通湖泊,丰水季节与主湖区水体连为一体,枯水季节独立蓄水.5个湖区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其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着生藻类的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鄱阳湖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