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福建省冬季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福建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暴雨资料,分析了福建冬季暴雨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冬季暴雨主要发生在闽西;福建冬季暴雨主要是南支槽东移、切变线维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所致;冬季暴雨的产生与充沛的水汽、对流不稳定和辐合上升运动密切相关,但大气层结比汛期暴雨要稳定得多;冬季暴雨异常与500 hPa大气环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密切,它们可能主要通过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福建冬季暴雨异常。  相似文献   

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统计资料,以强El Ni1o年为气候背景,对比分析了2015年12月9日和2016年1月5日发生在广州的2次冬季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这2次冬季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强El Ni1o事件期间,副高异常偏西偏强,海温异常偏暖;暴雨落区大致位于东移南支槽槽前、副高北缘或西北缘的上升区,高空急流入口右侧的辐散区;冬季暴雨需要有足够的水汽、热量和动力条件,且有利的形势场配合足够的能量可以触发冬季对流性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徐杏英 《浙江气象》2001,22(2):14-16,24
通过对2000年2月18~19日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单站要素的综合分析,确立了暴雨预报的着眼点,得出冬季暴雨和初夏暴雨发生发展条件的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金衢两市941210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的诊断,给出了冬季暴雨发生前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分布特征,剖析出冬季暴雨和汛期暴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本次暴雨过程的大致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2010年1月21-23日发生在防城港市冬季连续性暴雨的环流系统、影响系统、及稳定度、水汽和动力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冬季强降水是在深厚南支槽、低空急流、较强冷空气和低层强切变线等多个系统的配合条件下产生的。此次暴雨过程水汽供应充沛,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水汽通量大值中心、负散度中心、及负垂直速度中心对防城港市冬季暴雨预报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次隆冬大到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暴雨前期的环流形势特征以及物理量场分布的诊断分析,揭示了2006年1月18~19日长江下游一带的冬季暴雨过程是以大尺度西风环流形势的调整为背景,低层切变辐合强烈,急流强劲。虽然在物理量场分布上与汛期暴雨有一定的差别,但有利的水汽条件、能量条件和动力条件仍保证了这次冬季暴雨的发生和维持。多家数值预报产品对暴雨的产生均有较好的反映,可以为暴雨的预报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准地转理论在低纬高原冬季暴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红  周波 《气象》2005,31(11):61-64
2003年1月4~5日云南发生的罕见的冬季暴雨是一次西风带大尺度斜压系统发展过程.利用T213模式计算的物理量场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暴雨发生机制可以用准地转运动理论得以很好地解释,为今后云南冬半年暴雨预报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曾敏  王咏青  冯文 《气象科学》2023,43(5):589-599
利用海南岛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整编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1—2020年海南岛冬季暴雨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冬季暴雨在月际分布(12月—次年2月)上存在较大差异性,降雨量级越大,差异越明显;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显著的地域性,东部地区发生频次最高,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海南岛冬季暴雨的水汽输送主要以偏东方向为主,气流来自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和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海南岛冬季暴雨发生期间,相对气候平均态而言,偏东低空急流较为强劲,中南半岛南支槽形态明显,副高偏北偏西偏强,南亚高压西北向的出流偏强,且南海海域存在显著的海温正距平。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1-2019年冬季广东省86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2005-2020年的MICAPS探空资料,对广东省冬季暴雨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和探空指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广东冬季暴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39年间各个站点每年平均出现冬季暴雨0.25站次;冬季暴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苏省昆山市2008—2015年12个自动气象站逐分钟降雨数据和常规气象站小时降雨量数据,并选取5个代表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态系统,先对昆山市降雨和暴雨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年多个样法进行暴雨选样,利用指数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和耿贝尔分布分析暴雨发生频率,最后使用高斯-牛顿法推求不同生态系统代表站的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结果表明:(1)昆山市各站点2008—2015年期间年降雨量都呈增长趋势,夏季降雨量最多、冬季最少,一天中01时(北京时间,下同)左右为降雨谷值,18时左右为降雨峰值,白天降雨多于夜晚; 在空间分布上,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年降雨量、年降雨日数最多,湿地和湖泊生态系统较少。(2)暴雨日数年际差异大,年内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暴雨发生频次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布,暴雨发生频次在02时和18时最多,09时和24时最少; 市区的暴雨日数空间变异系数大于郊区,且从市中心向外递减。(3)城市生态系统适宜采用皮尔逊Ⅲ型分布推求暴雨强度公式,其他类型生态系统适宜采用指数分布推求暴雨强度公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以及6h一次的NECP FNL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等,对2016年1月27日20时~28日20时和2013年12月13日20时~16日20时玉林市两次冬季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冬季暴雨过程均主要受南支槽东移和切变线的影响,西南气流为这两次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进上升运动发展,触发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度,而K指数对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江西省新安装的CINRAD 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对发生在2001年11月2日在江南冬季大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结果,结合暴雨前一天(11月1日)的500hPa,850hPa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产生这场冬季暴雨的天气条件,部分速度场和强度场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零速度线走向可以判断和分析暴雨降水过程的冷、暖平流结构和其间的冷锋位置,也可以根据风场的速度值大小,判断暴雨区的进、退、为暴雨预测提供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江西两次冬季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雨量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每6 h 1次1°×l°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12月12日(简称过程1)和15日(简称过程2)江西2次不同类型的大范围冬季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两次不同类型的冬季暴雨过程都发生在"拉尼娜"的气候背景下,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区与中低层强西南气流中风速辐合区耦合下形成。与汛期暴雨过程相比,涡度、散度量值与汛期暴雨大小相近,垂直速度较小;850 hPa比湿值仅为汛期值的一半,低层水汽条件差,但整层水汽输送与汛期暴雨相近;大部分处于对流稳定状态,降水持续时间长,无中尺度雨团。冬季暴雨在动力、水汽条件方面700 hPa比850 hPa表现明显,暴雨落区与700 hPa水汽辐合一致。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67-2016年揭阳市4个国家气象站(揭阳市区、揭西、普宁、惠来)的观测资料以及Nino3+4区的海温指数(ONI),分析了揭阳市降水量、暴雨日数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50a来揭阳市的年降水量呈现出年际和年代际波动起伏的特点。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揭阳春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偏多/偏少,秋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偏少/偏多,秋季暴雨日数主要表现为偏少或偏多;冬季暴雨只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或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  相似文献   

15.
杨勇 《贵州气象》1997,21(6):39-40
本文通过本站要素对独山县1954~1995年4~9月出现的146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影响系统作了初步分析,得出本站暴雨预报的着眼点,发现一些对预报有启示性的特征,对县站暴雨预报有一定帮助。1独山县暴雨气候分析暴雨每年在我县约出现4次,除冬季外各月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5、6、7月,暴雨强度一般在50~75mm之间,强度较大的降水主要出现在6‘7两月,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60.3mm。1/J‘时的最大降水量为59.smm,最长连续暴雨口数为3天,总雨量达271.lmm。从气候带来说,独山县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从暴雨分布来看…  相似文献   

16.
肇庆市冬季暴雨的气候统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多年来,肇庆市频频出现冬季(12和1月)暴雨,本文对此进行了统计,并作了初步的天气学分析,希望对做好冬季暴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1 统计标准  根据肇庆市各县站历史资料的实际情况,选取1959~1998年资料进行统计。暴雨日标准是全市6个县中,凡有一个站以上出现日降雨量≥50-0mm,便统计为一个暴雨日。从统计结果看(表1、2),冬季暴雨主要出现在80年代以后,70年代以前仅出现了两场,说明近20年来冬季暴雨的频率明显加大。这种现象是否具有持续性并成为规律,还不能定论,但本文的统计结果,揭示…  相似文献   

17.
1998年8月4日华北气旋暴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8年8月4-5马华北气旋暴雨进行分析,探讨了暴雨发生时的天气特征和物理量场的特征,揭示其发生发展机制,试为灾害性暴雨提供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8.
"94.12"广西大范围暴雨过程的物理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客观分析结果为依据对"94.12"广西大范围暴雨降水过程作了热力和动力分析,了解这次暴雨过程的某些特点和成因,对作好冬季大范围的暴雨预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周艳  王洪斌  梁平 《贵州气象》2011,35(5):10-14
2010年12月11—12日黔东南州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的暴雨天气,这次过程出现的时间突破历史记录。由于过程出现在冬季,预报员受限于季节因素,预报中降水量级只考虑到大雨的量级。事实上,此次过程黔东南州有15县(市)95乡镇出现暴雨。在冬季产生如此大范围的强降水,与亚欧中高纬一槽一脊,经向度加大的环流背景和较强的水汽条件密切相关。鉴于此,该文利用区域自动站小时雨量资料、全省历史气象资料、Micaps常规资料,采用Micaps分析平台,对此次罕见冬季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低层切变辐合是形成此次冬季暴雨的主要大尺度系统,低空急流带动充沛水汽在暴雨区辐合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该文采用2007—2016年贵州84县(市)站的10 min平均风数据,针对中国气象局预报员预报技能竞赛方案中对风场要素的考试要求,分别从各季度和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贵州省84县(市)站的08—08时日最大风的特征,初步得到以下结果:(1)日最大风力各季平均以2~3级风为主,主导风春、秋季与贵州西部准静止锋的风场分布相似,夏季为偏南风,而冬季为东北风。(2)全省只有少数站点发生过6级及以上的大风,且几乎都发生在非暴雨过程中。除了冬季以外,大部分站点无静风出现,暴雨过程中静风更少发生;(3)暴雨过程中的平均日最大风力等级与季平均基本一致,冷锋低槽型暴雨的主导风向与相应季节的分布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