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倍体贝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多倍体贝类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主要是从多倍体贝类的性腺发育、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繁殖力以及其性成熟年龄和性比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三倍体贝类的性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但总体表现出高度的不育,而四倍体贝类的性腺发育正常;三倍体、四倍体贝类的生殖细胞明显大于同龄的二倍体的生殖细胞;多出的几套染色体使多倍体贝类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分离形式复杂化;多倍体贝类的性成熟年龄与二倍体基本一致,三倍体贝类雌雄比例与二倍体有所不同,雌雄同体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2.
李孝绪 《海洋与湖沼》1995,26(4):439-444
根据对中心体研究的最新进展,着重论述了杂色体组操作过程中中心体对细胞分裂和倍性的影响。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多倍体育种中,其染色体组的加倍多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实现的,然而正是在此操作的同时也改变了细胞中中心体的数目。在双中心粒中心体细胞中,由于中心体数目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次细胞分裂中期纺锤体的极性(单极、双极或多极),进而影响到姊妹染色体的分离及细胞的分裂和倍性。深入仔细地开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细胞分裂的许多奥密,而且可以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染色体组工程的研究提供细胞学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现状 ,综述了传统的杂交育种和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如多倍体、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在贝类育种中所取得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贝类杂种优势预测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标记辅助选择等。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高效而可靠的手段。该技术的应用可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目前海洋贝类品种培育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4.
尤锋  吴志昊 《海洋科学》2020,44(8):69-84
染色体操作技术包括雌核发育及多倍体人工诱导等,可快速纯化性状,获得单性群体、生长快和不育/低育个体,是现代遗传育种和遗传改良的重要技术途径,近年来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快速纯化、低育及生物安全的特点在基因编辑、借腹怀胎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也极具价值。本文在简述鱼类染色体操作概念和诱导原理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我国海水鱼类雌核发育、多倍体的人工诱导和生物学机制,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生产实践等,以期为染色体操作在海水鱼类新种创制、生物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温处理中国对虾受精卵对性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受精卵,在育种方面主要是进行多倍体诱导,以产生三倍体或四倍体。这在海产动物特别是贝类中,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应用温度刺激来处理受精卵的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染色体的倍数,对某些种类动物的性别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如蛙类、鳄鱼以及其他动物等。在进行对虾雌性化的研究中,我们应用热冲击(Thermal shock)方法处理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6.
海洋贝类多倍体操作机理与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近十几年中,国内外海洋贝类的增养殖业发展迅速,因而以提高增养殖贝类产量和质量为主要目的的贝类多倍体操作及应用已成为海洋贝类育种的热点研究领域[王子臣,1990和1990;吕隋芬等,1992;美卫国等,1987和1991;容寿柏,1990;Alien,etal,1982,1986,1986,1987,1990和1992;Aral,etal,1986]。这其中主要包括三倍体、四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的人工诱导及相关研究。其中以三倍体人工诱导及相关研究最多也最成功。但在1992、1994年以前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虽然通过阻止第二极体(PB2)的排出获得H倍体已被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7.
多倍体贝类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综述了多倍体贝类的生物学特性。由于诱导剂的毒性作用或致死基因纯合等原因,多倍体贝类在胚胎及幼虫期的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二倍体,但在成体期间则差异不明显。一般认为三倍体由于其不育性而比二倍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品质好。然而,三倍体并非完全不育,在繁殖期间性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育,能够产生少量体积较大的精卵;在大多数诱导的多倍体贝类中,雌雄比例与二倍体是接近的;多倍体贝类的抗逆性并不高于二倍体,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三倍体的生长及存活能力甚至低于正常二倍体;三倍体贝类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以及生化组成等与二倍体无明显差异;在繁殖季节,三倍体的醣原含量明显高于二倍体,其能量收支处于正平衡,而二倍体则处于负平衡。  相似文献   

8.
日本沼虾染色体倍性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正常二倍体的体细胞和四倍阶段体胚胎的DNA相对含量和细胞频率进行了测定,以研究日本沼虾染色体倍性检测技术。以日本沼虾正常二倍体的体细胞液进样所得直方图为标准,用对细胞松弛素B人工诱导的日本沼虾四倍体胚胎进行DNA相对含量和细胞频率的测定,测试结果以直方图表示,并用染色体涂片镜检结果进行倍性核对。结果表明,日本沼虾二倍体和四倍体的DNA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四倍体日本沼虾的DNA相对含量是二倍体的2倍。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日本沼虾倍性,方法简单、测试速度快、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水产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壳类是水产养殖业中非常重要的养殖贝类,在世界范围其产量日益增长。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双壳类遗传学研究进展,包括遗传变异、数量遗传、选种育种、杂交育种、染色体及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扇贝科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扇贝科(Pectinidae)有300多个现存种,是双壳贝类中重要的一支,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中,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1]。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华贵栉孔扇贝(Mimachlamys nobilis)是我国主要的扇贝养殖种类,养殖年产量达120万t多,居世界首位。随着近年来扇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其遗传育种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细胞遗传学是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也是开展遗传育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扇贝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主要涉及核型分析、染色体鉴别、细胞遗传学图构建以及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分析。由于扇贝染色体数目多,形态接近,很难从形态上区分不同的染色体,这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阻碍着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核型报道的扇贝仅有14种,开展了带型研究的扇贝有8种,近年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扇贝细胞遗传学中的应用,加快了扇贝染色体的研究进程,包括在扇贝染色体进化、细胞遗传学图构建、功能基因定位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27]。本文总结近年来扇贝染色体研究的相关文献,对扇贝染色体研究方面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将来的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1.
贝类四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综述了国内外贝类四倍体育种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四倍体诱导的方法主要有抑制第1极体或同时抑制2个极体的释放、抑制第1次卵裂、细胞融合、人工雌核发育和利用三倍体诱导四倍体,其中利用三倍体获得四倍体是迄今报道的获得具存活力的四倍体的唯一成功方法。四倍体育种中染色体组操作的结果除了产生整倍体外,还产生大量的非整倍体。四倍体贝类存活力较低,但具有较高的繁殖力,能产生较大的生殖细胞,并能与二倍体杂交产生100%的三倍体。  相似文献   

12.
海洋动物多倍体的诱导目前已成为海水养殖中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楼允东,1984)。在美国,太平洋牡蛎和虹鳟的多倍体诱导已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并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也先后开展了鱼类(桂建芳等,1991;尤锋,1993)、中国对虾(戴继勋等,1993;相建海等,1992)、贝类(喻子牛等,1995)及中华绒螯蟹(陈立侨等,1997)等多种海洋动物多倍体诱导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由于其低毒、经济和高效,目前已成为海洋动物多倍体诱导中经常使用的诱导剂,但至今,国内外尚无关于6-DMAP在卵子内的残留的报道。在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倍受关注的今天,人们非常关心多倍体诱导食物的安全性问题,本文首次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了在中国对虾和中华绒螯蟹多倍体诱导处理后,卵子和幼体内6-DMAP的残留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贝类三倍体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瑞海 《海洋科学》1989,13(4):69-71
多倍体(Polyploid)这个名词是由Winklor(1916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每个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更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植物的多倍体育种起步较早,成效也很显著,目前已育出一些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如三倍体甜菜,三倍体无籽西瓜等。用人工方法诱导的多倍体可以得到一般二倍体所没有的优良经济性状。在动物方面,Fankhauser和Griffiths(1939)首先在两栖类中成功地诱发出两栖类三倍体。在鱼类方面,早在四十年代 Makin 与 Ojima  相似文献   

14.
目前,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研究的热点。为解决CRISPR技术在贝类生产实践中应用难的问题,本文探究了一种电转染的双壳贝类基因编辑方法。利用本方法分别对华贵栉孔扇贝受精卵的SRB-like-3和MSTN进行编辑,并成功地将编辑后的幼虫培养到稚贝。在编辑后5 d和10 d的D-型幼虫及40 d的稚贝中都检测到了荧光,并且编辑MSTN后的10 d幼虫,其壳长显著大于编辑SRB-like-3组和对照组。本研究表明:电转染基因编辑技术在贝类中具有可行性。本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易推广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贝类的遗传育种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洋贝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振兴 《海洋通报》2004,23(6):77-83
概括总结了我国已报道的40种海洋贝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结果,腹足纲的染色体数目有2n=30,34,36和60;双壳纲的染色体数目有2n=20,22,28,32,34和38等几种类型。分析了贝类染色体制备的特点,预先向活贝体内注射PHA,可有效地增加中期分裂相。产生核型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制片时的处理条件不同或因染色体结构重排以及地域差异造成的同种异体之间的核型多态。双壳纲和绝大多数腹足纲贝类都没有性染色体,而非整倍体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最后介绍了显带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贝类染色体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认为FISH技术将为贝类染色体的鉴定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尤锋  刘静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15-118
于1990,1993 - 1994年以捕自青岛近海的牙鲆亲鱼,采用冷休克法(0-4°C)进行多倍体的人工诱导实验,以期掌握牙鲆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研究遗传育种方法。通过实验得到了三倍体牙鲆并进行培育。在原肠胚期采用空气干燥法、Giemsa染色获得正常二倍体、三倍体的染色体制片。镜检得,牙鲆二倍体染色体以2n=48,均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为24t,其管数NF=48;三倍体的染色体3n=72,也都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臂数NF=72,并依据二倍体的枝型得出了三倍体的核型图。  相似文献   

17.
鲆鲽鱼类品种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动植物育种的科学理论在20世纪初期建立起来[1]。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遗传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扩大了生物遗传改良的范围,除了传统的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外,还发展了辐射诱变、化学诱变、单倍体、多倍体、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抗性、染色体工程以及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2]。上述育种技术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禽畜和农作物品种改良、创造新品种和产业开发应用中成果显著。但是在水产领域取得的遗传育种成就还很有限,系统选育的优良品种很少,绝大多数的养殖对象是野生品种,大约仅1%~2%的水产品得益于品种的遗传改良[1]。  相似文献   

18.
不同倍性大黄鱼核仁数目银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银染法对不同倍性(单倍体、正常二倍体、正常三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雌核发育鱼子代三倍体)大黄鱼胚胎、仔鱼或成鱼的不同组织进行细胞核仁数目观察计数。结果表明,大黄鱼各种倍性个体细胞核仁数目与染色体倍性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且核仁数随个体倍性的增加而增加;非诱导雌核发育的大黄鱼细胞核仁众数与染色体组数相等(二倍体为2,三倍体为3),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大黄鱼及其子代细胞核仁众数却比其相同倍性的非雌核发育鱼少1(雌核发育二倍体为1,雌核发育三倍体为2)。雌核发育鱼核仁数减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大黄鱼不同发育阶段(胚胎、仔鱼、成鱼)以及同一个体不同组织(鳃、肾、鳍)的细胞核仁数目(众数)相同。因此,借助核仁银染法可以快速、可靠、简便地进行染色体倍性鉴定。而雌核发育鱼核仁数减少的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三倍体金虎杂交斑(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的细胞遗传特性。以静水压休克诱导的三倍体金虎杂交斑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DNA含量测定鉴定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对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进行红细胞大小、形态的比较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与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的比值为1.45︰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长轴、短轴分别为二倍体的1.34、1.1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体积、表面积分别为二倍体的2.07和1.5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核长轴、短轴、核表面积、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的1.22、1.05、1.29、1.57倍(P<0.01)。通过头肾-秋水仙素注射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为2n=48=2sm+46t, NF=50,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72,核型为3n=72=1m+2sm+69t,NF=75,未发现有性染色体。实验结果为石斑鱼杂交种多倍体育种提供了丰富生物学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贝类遗传多样性及其永续利用(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 遗传多样性的永续利用 贝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贝类的基因库。对基因库的利用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①当前基因库不加修饰的利用,即直接利用野生原型。目前世界各国贝类基因库的利用大多采用这种形式。②基因库经过修饰后的利用。这包括转基因、染色体工程、杂交及选择育种等。虽然这些方式在基因库的利用机制上有些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使野生型经济动物的目的性状得到改良,或为这种改良提供目的基因。这些基因库的利用方式的效果都直接与遗传多样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