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能量及地质条件研究孤立型地震序列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序列活动类型中,有一种类型的地震序列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前震和余震都很稀少,而且余震的震级与主震震级相差也很大,大小地震不成比例。地震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的,前、余震能量的总和常常不到主震的千分之一,这种序列活动较主-余震型、震群型的序列活动为少,地球物理所在研究内陆部分90次6.0级以上地震序列活动特点中,孤立型序列活动占总数的16.6%(表1)。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根据前震、主震和余震的震级差,主震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百分比(能量比),余震活动水平以及地震序列的某些统计特征(b值等),把地震序列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和弧立型。实践证明,这三种类型基本上反映了各地震序列之间的差别,对于正确地判断地震趋势和预报强余震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观测表明,在地壳形变区域中,如果发生一次较大的地震,那么由主震所激发而与主震有关的余震便立即进行活动,余震释放能量的总和与主震释放能量的比值,取决于地震序列活动的类型、根据我国境内6.0级以上地震统计的研究,大致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孤立型这种类型的地震序列活动,其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前震和余震能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地震类型的分析,认为北部湾地震属双主震型序列。6.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表现出鲜明的主余震型序列特征,而6.2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震群型特征较为突出。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活动显示出应变释放加速、低b值、加卸载响应比跃升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兴海6.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图像与序列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兴海6.6级地震异常特征典型,从背景空区、孕震空区、大面积震群活动到地震条带、前震序列,长、中、短期地震活动性异常配套。该地震序列无论从其能量释放比、震级差,还是序列参数计算均符合主震-余震型判断指标,根据全序列特征,该地震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次6级以上强震群,发现强震群序列具有强度大、频度高、中强余震频繁、余震衰减起伏大、持续时间长、中强震前小震活动显示平静的特点。与主余型地震相比震群型地震b值大、p值小,最后一次主要地震发生后序列衰减变慢,多数地震的余震具有共轭分布特征,主要地震的震源深度和破裂方向呈多样性,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新疆伽师强震群与乌兹别克斯坦加兹里强震群不但在分段上极为相似,而且随时间的发展在能量释放的分配形式上也极为相似,且余震都呈共轭分布,主要地震迁移呈多侧扩展型,强震前中、小地震表现平静。从频度及强度上看,这两次强震群第一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低,第二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高,第三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廖林  姚琪  刘杰  张微 《中国地震》2015,31(4):638-646
2014年11月22日康定M_S6.3、M_S5.8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色拉哈段和折多塘段上。主、余震的时空分布,地震蠕变释放曲线以及震后30天地震日频度均显示,2014年康定地震的地震破裂传播和地震能量释放存在鲜明的时空分段性。对比鲜水河断裂带上1960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构造位置、地震蠕变曲线、围岩特征等可知,鲜水河断裂带上大部分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均为主余型或是孤立型,只有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端贡嘎山岩体(折多山花岗岩)周边的1972年康定地震(塔公地震)和2014年康定地震为震群型地震。鲜水河断裂带上震群型地震很可能与强硬的新生代贡嘎山岩体有关。由于岩体的阻挡,震级较小的地震能量较小,不足以使地震破裂在岩体内部传播,导致地震能量转而在岩体周围的相对较软弱的岩层内储存、爆发,从而产生震群型地震序列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自贡地区小震群活动频繁,并经常造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特点,以震群为研究对象,以震群序列的类型判断为分析重点,选用b值,U值、h值、震群信息熵K,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震级差△M、最大地震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E_1/ΣE、蠕变曲线Σ—logt等7种常用的地震学方法作为震群类型判断的依据。以《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有关对震群的定义为准则,从自贡地震台网1974年以来的地震观测资料中,选出自贡及周边地区30个震群,利用上述方法对所有震群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判断,并将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检验,初步评价了各方法的判别能力,找出了一些适合本地区各类型地震活动特点的判别方法和指标,为今后本区地震预报服务。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自贡地区地震序列以震群型为主,约占60%。(2)所选用的地震学方法对本区的小震群均有一定的判别效能,判别正确率在0.857~0.625之间。(3)30个震群综合判断正确25个,错判5个。其中震群型序列判断正确率最高,为0.944;主—余震型震群次之,为0.833;前震型震群样本较少,判断正确率也最低。(4)对于震群型和主—余震型震群的判别,K值、b值效果最佳,判断正确率分别为0.913、  相似文献   

9.
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序列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耘  郑江蓉 《地震》1999,19(2):190-198
通过系统分析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MS5.0以上中强震序列,结合华东地区域特征,根据最大地震与次大震震级差,将地震序列划发为弧立型、接近孤立型主余型,主余型和震群型4类。用0.5、1天、2天、3天、5天和7天等几个时段的余震样本来研究序列类型的早期判断,结果较为满意,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分析余震持续时间,认为某区域有一个地震活动背影景值,当余震衰减这到个背景值时,则余震活动基本结束,用此方法总结了华  相似文献   

10.
林松建  赵志伟 《地震研究》2011,34(4):447-452
整理和分析了1971~2009年发生在福建及邻区的46组地震序列.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序列类型分区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以孤立型或主余震型地震活动为主,而西部内陆地区多发生震群型地震;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可能与福建地区地震动力作用、构造应力场及地震断层运动性质、地层岩性分布特征有关,同时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也...  相似文献   

11.
伽师-巴楚强震群序列趋势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欣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5,19(1):53-64
使用喀什地震台记录的伽师—巴楚震群序列目录,采用Em/∑E、△M方法对序列早期震型进行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采用h、b、u、F值等参数对震后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伽师一巴楚强震群序列特征复杂,在震群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震群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同强度的地震序列特征在震后早期便可显现;(2)首发强震后,区域历史强震类型将有助于定性判断震后趋势,震区余震地震波形可能是早期判断地震类型的关键环节;(3)使用Em/∑E、△M方法并结合主震后第1天内的小震频次能够对震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再使用h、b、u、F值参数对各级序列进行逐级分层的趋势分析;(3)使用6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震震级进行估算,采用5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不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余震震级进行推算;(5)跟踪子序列的震型、预测震级及参数异常的动态变化,判断后续序列中是否会发生强(余)震,但分析时必须注意各级序列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活动背景;(6)在强震成组活动后,若h值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则预示着震群活动可能进入后期。震群中最高震级地震发生后的h值大于1也是序列发展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震群是地震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对震群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只是在构造地震中,根据最大地震能量占整个序列总能量的百分比将震群列为一种类型.岩石破裂试验表明,震群活动和高余震活动反映岩石整体性较差.实际观测表明,震群的孕育、发生和发展,不但与地质构造、介质特性有关,而且受大范围的区域应力场、一定范围的局部应力场控制.多年来国内外均对震群进行研究,为了区分震群与一般弱震、大震前的震群与一般震群,提出了前兆震群的概念,试图用震群预报未来的强震.朱传镇等在研究华北地区的震群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特征,并与2008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于田MS7.3地震有MS5.4直接前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较快,目前最大余震震级为MS5.7;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计算于田单台序列的h值、6值、主震释放的能量与序列能量的比值等参数,初步判断于田MS7.3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14.
宫悦  王宇玺  梁明剑  龙锋  赵敏 《地震》2020,40(4):90-102
地震序列类型能够直观地反映构造应力场环境、 地震构造及孕震环境介质的差异性。 主—余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均匀的介质环境, 而前—主—余型地震及震群型地震往往发生在复杂的构造环境。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的6.0级地震余震活动总体呈NW向分布, 其南东段的余震呈相对单一的NW向条带状, 而北西段的余震活动呈现丛集的特征。 两段的地震序列类型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南东段地震序列为主—余型, 序列衰减速度较快; 北西段地震序列为震群型, 序列初期衰减非常缓慢, 余震丰富。 此次6.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长宁—双河大背斜上, 该复式背斜主要由多个次级褶皱构造和不同走向的伴生断层组成, 结构复杂。 长宁6.0级地震序列的分段性特征表明, 该地震序列不是发生在单一的断裂构造上, 为多个构造级联破裂所导致的复合型地震序列。 此外, 序列北西段余震的深度逐渐变深, 可能预示着该区域受华蓥山断裂带活动的影响, 地震序列对华蓥山断裂带未来地震活动的影响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震类型分区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云南地震序列和强震震源机制的分析与研究表明,云南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类型分区特征.总体上云南全区地震断层以走向滑动为主,地震序列以主余震型为主.考虑到非走滑地震断层和非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所占的比例,可以将云南地区划分为4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分区: 滇中(A1)走滑-主余震型区、 滇西北(A2)斜滑-震群型区、滇西(B1)走滑-双震型区和滇西南(B2)准走滑-主余震型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视振幅比方差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卓秀榕  叶雯燕 《地震学报》1982,4(3):251-263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九个省及其沿海发生的16个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提出用纵、横波的视振幅比方差来判別地震序列类型,特别是判别前震序列的方法。 结果表明,对于视振幅比方差而言,前震序列小于0.25,震群序列在0.26—0.50之间,余震及完整的前—主—余震序列大于0.55,正常的地震活动与震群序列差不多。如果把所有的方差两两组合,相互之间进行F检验,则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之间,大部份都存在显著差异,相同类型的地震序列之间,大部份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得分法进行统计,其准确率在置信水平α=0.05时达85.8%,在α=0.10时达88.3%。   相似文献   

17.
对阳江6.4级地震晚发余震的ML≥4.O级地震、频度和前兆震群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震余震序列的频度和强度变化与震区周围的较大地震对应较好,其前兆震群和一般小震的前兆震群一样具有前兆意义.它的余震频度、强度和震群活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粤桂琼三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可作为监视粤桂琼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强震的地质背景——发震构造特征和破裂性质——出发,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强震的时空分布图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强震序列的多种现象,将强震分为A、B两种地震地质类型。A型:是继承性破裂,发震构造是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地震能量集中释放;多为主-余震型序列。B型:是新生性破裂,多发生在断块内部的多组构造交织地区,地震能量分散释放,多为强震群序列  相似文献   

19.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89,12(4):305-313
本文对1988年8月15日澜沧中强震序列,以及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强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震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某些方面,8月15日中强震序列反映出其前震特征,而11月6日强震序列则明显反映出双震型地震的特征。在余震区的北区和南区,余震活动在地震波初动、震源深度、大小地震比例关系和能量释放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同时对强余震前的地震活动性特征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 3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特征,并与2008 年于田MS7. 3 地震序列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4 年于田MS7. 3 地震有MS5. 4 直接前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较快,目前最大余震震级为MS5. 7; 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计算于田单台序列的h 值、b 值、主震释放的能量与序列能量的比值等参数,初步判断于田MS7. 3 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