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隋军 《中国地名》2012,(2):23-24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公元664年~公元710年),唐代女诗人、唐中宗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三门峡)人,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中国古代"巾帼宰相"第一人。上官婉儿的故里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陕"作为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商代。作为县治,陕县最早设置于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陕,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11,(12):21-23
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源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安东都护府。 西汉设西安平县、武茨县,唐朝总章元年置安东都护府,辽建宣州、开州、穆州和来远城,金朝属婆速府路(今振安区九连城镇)管辖,元朝时沿袭金制置婆娑府,明朝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相似文献   

3.
陈思 《中国地名》2012,(2):22-22
谢道韫(公元349年~公元409年),东晋女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她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史记梳理了塔里木河过去约2 000 a的变迁轨迹,发现在过去的2 000 a间,塔里木河一直表现为向北移动并逐步萎缩的态势:北魏(约公元386年)以前,塔里木河由南河和北河构成,两者相距240 km以上;北魏至唐中期(约公元755年),塔里木河南河北移约160~180 km,使其失去2条源流并开始瓦解,同时北河下段北移60~85 km;唐中期至元前夕(公元1225年),南河进一步瓦解,仅剩一条源流;元至清初(约公元1670年),南河仅存的一条源流北移约70 km汇入北河,南河消失;清初至民国,塔里木河干流沙雅以下河段发生南北摆动,但总体上继续向北迁移;近60 a来,塔里木河中游北移50~100 km。研究分析,塔里木河河道变迁及北移是区域构造运动与地势特征、盛行风和沙丘移动、气候水文变化以及人为经济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09,(4):47-49
晋州—①北魏以唐州为晋州,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宋政和中升为平阳府。②成吉思汗所置晋州在河北,即今凿县。晋安——晋在今福建东部与南部置晋安郡,治侯官(今福州),隋废。又有晋安县,本名东安,晋改,在今福建南安东晋江北岸。隋改为南安。  相似文献   

6.
石鼓与金达     
金达字德孚,浮梁引京都(今英溪)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乡举第一,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会试第二(探花),翰林院编修。他的五开间府厅祠门罩为“国学师”牌坊,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墓葬在峙滩与福港之间的茅坞。  相似文献   

7.
沅江地名考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阳县置药山县,治今沅江市三眼塘,亦为药山郡郡治。辖境相当于今年沅江市大部及益阳县北部。随开皇九年(589)废郡,合药山、重华二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治原药山县治,辖境与原药山县相当。随开皇十三年(593),治移今沅江市区。隋开皇十八年(593),改安乐县为沅江县,治驻原址。自此沅江称名于世。沅江县何以为名?历有二说,一说以沅水“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2004年,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 乡境内的马鹿山大寨坎古驿道悬崖绝壁上,发现 多段地方志中未曾记载的古代摩崖石刻文字档 案,其中尤以距今825年的南宋《修道碑记》石 刻最为珍贵。 这批石刻,掩隐在大寨坎古栈道盘龙石到 寨顶长约1公里的悬崖绝壁上,因离古道较高, 又加之野藤垂悬掩隐,荒草覆盖保护,因而深藏 山中近千年。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攀崖扶碑考证, 《修道碑记》刻于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 年),这是目前该县发现的最早石刻文字。绝壁 摩崖石刻上还有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明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道  相似文献   

9.
刘英 《中国地名》2011,(7):6-11
一、源予汉代,始于元代,成名于明代 安县在西汉、东汉、三国时期,为涪县辖地。境内设县始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侨置晋兴、益昌、西充国三县,属巴西郡。晋兴县治地今永安镇向阳村,益昌县治地今花菱镇联丰村观斗山,西充国县治地今沸水镇。  相似文献   

10.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当时袁绍率兵20万南下,曹操率兵4万在官渡相拒。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战略决战。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耀亮了中牟县官渡桥村这一地名,亦  相似文献   

11.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攻下高句丽都城平壤,灭了高句丽,于同年十二月设立的。治所 为平壤。安,指安抚、安定、安置的意思。东,指辽东诸郡及 包括朝鲜在内的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目的是加强对东北 地区的管理,主要是对辽东地区的管理。巩固边防,安定 疆域的秩序,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在此前后,唐 朝还先后设置了北庭、安西、安南等都护府,史称唐朝四 大都护府。其目的都和安东都护府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2):63-65
《宋史·卷四九三》:“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总二十州,皆置刺史。”国史始载“下溪州”。古丈县域,战国属酉阳邑地,汉为酉阳县地,隋唐为大乡县地。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溪州治所从老司城迁今会溪坪,改名下溪州,又称誓下州。元为保靖州和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地,治今永顺县王林(芙蓉镇)。明置田家润长官司,治今田家洞,属永顺宣慰司。清初为永顺县地,道光二年(1822)析古丈坪厅,治今古丈坪(古阳镇),属永顺府。民国二年(1913)改为古丈县。县治古丈坪。民国二十三年古丈坪改为古阳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2,(4):10
乌江,古称内江水,涪陵水,延水等。其首次被称为乌江始于元代。沿河古称"务川"。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南宋后期才迁往都濡。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  相似文献   

14.
穆克登(公元1663—1733年),满洲镶黄旗人,祖籍珲春。曾任打牲乌喇总管、内大臣等职。清康熙五十至五十一年(公元1711—1712年),他奉旨组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朝边境国界勘察工作,始称“穆克登查边”。 当时中朝边境的中国一侧,属柳条边封禁地区。人迹罕至,物产丰富。因此,常有关内人潜入挖参捕猎。对岸李氏朝鲜边民也不时潜入,中朝两国民间贸易不断。经济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朝鲜渭原郡民李万枝等乘夜渡江,杀人越货。此事引起清政府极大关注,决定派员赴凤凰城(今凤城市),与朝方人员会审此案。  相似文献   

15.
妈祖,福建省莆田市湄洲镇辖,在市东部湄洲湾口,南北最长9公里,东西宽1.4~3.4公里,面积12.8平方公里,为大陆岛,北最高峰祖庙山海拔95米。 家世生平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名默的女子。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以黄门侍随郎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十年之后,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军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林禄奉敕守晋安(治所在福  相似文献   

16.
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办以来,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至晚清时(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又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历史已逾千年之久。由古老的书院到今日湖南大学,一脉相承,书香不绝,被人们誉为"千年学府"。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集中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可谓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压缩版。  相似文献   

17.
《西部资源》2012,(4):70-70
玻璃古名颇黎。中国目前所藏最早的玻璃制品认为是战国时代的遗物。至于是自制还是国外运来的还待考证。古时候,对玻璃的有关传说各异。曾有人认为玻璃是天然的东西,不是人造的,因而人们视玻璃制品为珍宝而用于随葬。南京文物博物馆存的一只玻璃杯,是由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里出地,至今保存完美。也有人认为,北朝北魏太武帝时(5世纪20年代),有大月氏国人(公元前165年左右居住在甘肃省西部的一个民族)被迫西迁,到公元初迁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遗霜帝国(今印度一部分)。这个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12,(2):9
宜黄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抚州市南部,东邻南城、南丰县,南毗宁都县,西邻乐安、崇仁县,北接临川区,现隶属于江西省抚州市。建县于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迄今有1749年历史,因县址设于宜水、黄水汇合处而得名。宜黄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著名的黄陂战役、东陂战役就发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据《中  相似文献   

19.
香港秦代隶属番禺县.汉代改属博罗县。东晋中叶至唐肃宗时香港始归属宝安县,治南头(在今深圳市南山区)。唐中叶至明代,香港属东芜县,治到涌(今东莞市莞城)。明神宗时,以“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义,取名新安设县,治南头,香港属之。清初曾一度撤新安县,后又恢复,仍辖香港地区。一、香港中文地名的留存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香港的南丫岛和大屿山就有人类活动。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50年)香港就有畲族人“刀耕火褥”在这块土地上。香港菠萝路就是昔日畲人种菠萝的地。古越族称山间小平原为洞,后来人聚落于洞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复原公元五世纪本地区的地理景象,用以显示本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变。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朝)本地区就设立了龟兹(音丘慈)县,用于安置从西域(今新疆)龟兹来的大批移民。公元五世纪,在契吴山(今达布察克镇西南的阿拉托洛海丘陵)下即建有契吴城,当时的契吴山下有大片沼泽和一条河流,而现在当地已是一片沙地了。当时在诸次水(今秃尾河)中游,在长城外有一处名为“榆林塞”的要塞,榆树繁茂;从要塞向西有一连串的《榆柳之薮》它们穿过沙地直达龟兹县西北部。现在这些都已消失了。当时从夏洲(今白城子废墟)有一条大路北经契吴城、穿过鄂尔多斯高原远通塞外,而现在的夏洲则已是一片废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