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聚类分析在浅海变性水团分析中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Helland-Hansen将“水团”概念引入海洋学以来,大洋水团分析的理沦和实践可谓硕果累累[1-7],相比之下,浅海水团分析研究的进展却缓慢得多.其主要原因是大陆及气象条件复杂,使浅海水团既不具备大洋水团的均一性,更缺乏大洋水团特有的保守性(稳定性),渤、黄海和东海的绝大部分,均位于大陆架上,混合强盛,气候的季节变化影响特别明显,水团的变性激烈,其分析研究的困难也大得多.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聚类分析法划分浅海水团,目的在于克服大洋水团分析法进行分析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它在根据不同海区特点确定临界值与检验值时有较大的灵活性。本文讨论了浅海变性水团与中心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底层冷水、东海表层水和大陆沿岸水对渔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有界水团混合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海的范围虽远较大洋为小,但在生产和国防上的意义却很重大,因此近年来已有不少人开始重视并从事了关于浅海水团分析的研究。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或实用上来看,比起对大洋水团的研究来要生涩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浅海的海况过于复杂,不仅海况本身的变动性极大,而且影响它的外界因子也特别繁多。对于大洋来说,水文特征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而且体积庞大的水团几乎可以近似地当作无界水体来考虑,因而在  相似文献   

4.
分析水团已有许多方法,其中多数是分析大洋水团问题的[3][4][5][6][7][8],用于浅海有一定困难;关于分析浅海水团问题、我国进行了一些研究[1][2],主要解决确定水团边界问题.其中“组成比例法”能比较定量地确定出水团边界的位量,但这个方法要求参加混合的水团要有明确的核心值.由于水团的核心值难于确定,特别是在不同季节调查海区范围经常变动的情况下,若把被调查海区内温盐的极值当作核心值来处理.必然影响到比例中点的相应变动,所确定的水团边界也就不准确了.  相似文献   

5.
模糊聚类法在海洋水团划分中的运用初探(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水团的划分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不同水团的交汇处称为混合带(俗称水隔),往往是鱼类集群之处。多年来,不少学者从事水团的划分研究,提出了一些方法,并且在大洋水团划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对于浅海,有人企图把基于大洋水文特征建立起来的水团分析方法直接搬过来套用,其结果一般都不理想。过去在海洋水团分析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地理学分析方法,浓度混合理论分析法等等。有的只是定性分析,有的虽然能得到定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水团分析是海洋学最早研究的课题之一。就研究方法而论,以浓度混合理论法历来最为引人注意。该法是由Helland-Hansen首次创立的,以后相继得到许多学者的逐步完善和应用。这种方法建立在T-S图解的基础上,并能得到定量的结果,在大洋水团分析中应用的效果亦良好。但运用于浅海,则有较大的局限性。关键问题在于浅海难以确定“原始水型”的“核心值”,因而确定水团的边界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尤其是把问题处理成封闭系统内部的纯混合,对于变性显著的浅海水团,分析其消长变化时,误差必然会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文研究的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  相似文献   

8.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要是指水团特征的示性水平从高向低的过渡,并逐渐丧失其示性特征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文研究的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要是指水团特征的示性水平从高向低的过渡,并逐渐丧失其示性特征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要是指水团特征的示性水平从高向低的过渡,并逐渐丧失其示性特征的这一过程。例如一个具有高盐特征的水团,受到大陆径流和降水的影响,导致盐度降低,并逐渐丧失高盐特征的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模糊聚类为主要方法,在南海北部海区划出8个水团:沿岸冲淡水团(F)、近岸混合水团(M)、暖表层水团(WS),表层水团(S)、表次层混合水团(SU)、次层水团(U)、次中层混合水团(UI)和中层水团(I).对各水团的形成、基本特征、变性特点以及消长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可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径流冲淡型——F,浅海变性型--M、WS,S、SU和深海大洋型——U、UI和I.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糊聚类为主要方法,在南海北部海区划出8个水团:沿岸冲淡水团(F)、近岸混合水团(M)、暖表层水团(WS)、表层水团(S)、表-次层混合水团(SU)、次层水团(U)、次-中层混合水团(UI)和中层水团(I).对各水团的形成、基本特征、变性特点以及消长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可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径流冲淡型——F,浅海变性型——M、WS、S、SU和深海大洋型——U、UI和I.  相似文献   

13.
水团的分析研究,是海洋学上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水团的分析研究,主要是指分析研究水团边界的划分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特别是水团之间混合带的消长变化规律。对于浅海来说,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均一性和保守性差,几乎所有水团均处在不断变性之中,所以分析浅海水团的关键,是研究水团的变性问题。由于每一个海区的水文状况,差不多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水团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下面主要对国内外水团分析方法和研究的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模糊数学方法在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将模糊数学的多种方法,用于南海北部海区的水团分析.在用模糊聚类方法划分水团时,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相似关系,同时提出了基于F-检验而决定水团个数的方法.以模糊聚类划出的水团为基础,再用软划分方法,对水团边界和测样归属进行合理调整.根据上述结果及区域海洋学的分析,在该海区划出了8个水团:沿岸冲淡水团F、近岸混合水团M、暖表层水团WS、表层水团S、表次层混合水团SU、次层水团U、次中层混合水团UI和中层水团I.将各类水团在-S图解上的点集,归结为变形椭圆凸点集、半无界凸点集和单侧凹点集3种类型.分别提出了建立相应隶属函数的方法,并给出了拟合结果.计算了各季节各水团的熵,讨论了高熵和低熵水团的特征及形成原因.计算了各季节不同水团之间的格贴近度,借以讨论水团变性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8个水团归纳为3种类型:径流冲淡型(F),浅海变性型(M、WS、S和SU),深海大洋型(U、UI和I).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浅海水团的变性特点出发,根据多年月平均的温盐资料,以温盐点聚图为基础,采用模糊聚类法,划分渤、黄、东海逐月表底层水团。文中着重探讨整个渤、黄、东海陆架区各水团的基本特征、消长规律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渤、黄、东海水团多年月平均分布与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从浅海水团的变性特点出发,根据多年月平均的温盐资料,以温盐点聚图为基础,采用模糊聚类法,划分渤、黄、东海逐月表底层水团。文中着重探讨整个渤、黄、东海陆架区各水团的基本特征、消长规律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变性水团的概念,本文把聚类分析用于确定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由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有十个水团。对它们的特征、分布与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得出的结论是:1、在十个水团中,有四个大洋性水团,六个变性水团。2、该海域水团变性的特点为暧季增温、降盐、降氧,而冷季则相反。3、水团变性是由海区内、外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而后者在浅水区域起主要作用。4、水团边界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有明显关系。因之,海流的方向及强度,大致可依水团舌状分布而判断。5、底层中心渔场基本上位于各变性水团之间的混合区或其附近。  相似文献   

18.
浅海变性水团的软划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简要介绍了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划分海洋水团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标定公式和用F检验客观地确定水团个数的方法.给出了利用模糊软划分方法划分浅海变性水团的原理和具体步骤.通过计算各测样对每个水团的隶属度,方便且定量地确定出水团核心、边界及混合区.最后给出实例,与黄、东海水团划分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中国海洋大学极地变化重点实验室提供的2008年3月与7月白令海陆架水资料,对白令海200 m内水域温盐及水团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对白令海陆架区冬季水团形成机制做了初步的探讨。白令海冬季陆架水的温盐结构垂向均匀;夏季层化明显,存在垂直温盐跃层;白令海由夏季表层水和冬季水两种水团组成;白令海冬季残留水团在陆架区水深20 m处即出现,最低温度较大洋深处冬季水温偏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利用温盐的相对值及其季节变化规律作为确定浅海变性水团性质的主要依据,并以温盐点聚对照法为基础,应用逐步聚类分析法,划分黄海区1978—1980年三年逐月的表底层水团。文中对应用聚类分析法的优点及存在问题以及水团与渔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