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1998、2006和2013年3期水准复测资料,平差计算得到1998~2006年和2006~2013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及其垂直形变速率梯度。根据计算结果研究晋冀蒙地区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趋势以及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分析区域垂直形变速率和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演变。结果揭示出吕梁山地块后一时段上升速率增加、太行山地块由前一时段上升变为后一时段下降、盆地地带变化复杂的垂直形变态势。  相似文献   

2.
山西地区近期垂直形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及太原地区最新的 5 0年尺度的形变资料 ,分析、研究了区域形变场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认为山西地堑系的垂直形变场反映出其周围山区及次级隆起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升 ,盆地主要呈趋势下降的总体特征。太原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 ,南部地区的沉降速率大于北部。地堑系内这种垂直形变场的态势 ,说明本区构造的垂直差异活动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苏、浙、沪近期水准复测资料,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垂直形变图。结合有关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垂直形变与地质构造关系。认为现代地壳垂直形变继承性升降明显,垂直形变与主要断裂活动有一定关系,与第四系沉积厚度和工业抽用地下水过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江苏地区垂直形变图》、《江苏地区垂直形变速率图》及跨断裂剖面水准等有关资料,分析研究了江苏地区二十多年来地壳垂直形变特征后认为:本区现今地壳运动基本上继承了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形变受主要活动构造带控制,在某些断裂的复合部位形变差异明显。并据此对未来地震危险区作了估计:郯庐带中南段,特别是嘉山、五河、盱眙一带强震背景不容忽视;茅山断裂带,特别是溧阳老震区附近,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条件;盐城沿海一带及其海域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采用甘肃省CORS网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中共48个台站的GPS观测数据,解算得到观测台站的垂直位移,并与GRACE时变重力场Mascon模型解CSR RL05M数据计算得到的垂直形变进行比较,分析区域地表垂直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台站垂直形变存在局部特征,甘肃庆阳和平凉地区垂直形变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相关系数、均方根减少量和周年信号减少量均高于其他地区;扣除趋势项后,观测台站GPS垂直位移与GRACE垂直形变时间序列相关系数均值为0.72,GPS和GRACE周年信号振幅均值分别为6.00 mm和3.70 mm,周年信号减少量和均方根误差减少量均值分别为0.51和0.29;研究区内GPS垂直位移和GRACE垂直形变时间序列一致性较强,GRACE垂直形变能有效解释50%以上的GPS垂直位移周年信号,GPS垂直位移时间序列包含的非构造形变中平均约29%来源于环境负载变化所引起的负荷形变。  相似文献   

6.
利用首都圈地区4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分别计算2001~2005年、2005~2007年、2007~2014年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绘制垂直形变速率图并选取部分水准路线绘制剖面图,结合主要断裂分布及活动性,分析首都圈地区形变趋势。结果显示,前两个时间段内首都圈地区形变特征以趋势性运动为主,呈现东西升、南北降的特征;最新一期数据表明,东西部形变出现趋势性转折,尤其是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出现大幅下沉,预示了该区域应力场变化呈现加强态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自由网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地区最新水准资料,描述了该区近年来垂直形变场概貌,指出其垂直形变差异分区具有似象限分布特征。通过1981-1983及1983-1985年两个不同时段垂直形变场的对比分析,得出:该区在一九八一年以来的垂直运动的长趋势背景下,以隆起、沉降区所围的鞍部区为中心,各象限小区此起彼伏地波动。在波动初、末伴有5级左右地震发生。最后讨论了“鞍部区”成为孕、发震区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8.
根据华北北部地区(大首都圈)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提出了地壳垂直形变基本场和增量场的概念。理论分析与实际结果表明,这对于深入探索地震形变前兆,弄清孕震机制并进入量化,细化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跨关中地区2006~2018年13期一等精密水准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动态平差方法,通过整体平差获得跨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场图像,基于获得的垂直运动速率结果,对跨关中地区垂直形变趋势特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除西安地区以外的渭河盆地地区下沉速率不足1 mm/a,鄂尔多斯地块南部隆升速率为3~5 mm/a,秦岭构造带北麓隆升速率为3 mm/a,而秦岭腹地的隆升速率不足1 mm/a。利用矩形位错模型对区域内断层的滑动速率和断层闭锁进行反演,结果显示,口镇-关山断裂的倾滑速率为6.55 mm/a,闭锁深度为4.6 km;渭河断裂的倾滑速率为3.21 mm/a,闭锁深度为3.4 km;秦岭北缘断裂的倾滑速率为5.34 mm/a,断裂闭锁深度较大,为9.8 km。基于以上结论,结合前人对关中地区的研究成果,探讨分析研究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及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收集苏皖地区1980年、2005年和2015年精密水准观测资料,整体平差获得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场图像,对区域形变趋势特征给出定量和定性描述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结合前人对苏皖地区的研究成果,探讨分析区域现今地壳形变特征与区域地震活动性、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和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异常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分析总结了唐山、大同和张北3次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异常和重力异常的相似特征,即震前均表现为地壳垂直形变正异常和重力正异常。大陆动力学的解释是由于深部上地幔的隆起造成的,大同地震与唐山地震、张北地震具有相似的孕震机理。华北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可能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这可能是板内地震最主要的成因。要特别注意地幔隆起区内的高导层与深大断裂的交叉部位,延怀地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发育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广义逆速率模型及拟稳速率模型处理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地区近20年来的水准测量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70年代垂直形变曾出现逆继承性;80年代恢复了祁连山上升,走廊盆地沉降的继承性运动,并有强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结合西北地区黄土塬上某大型厂房地面垂直形变的监测工作,提出和应用选定在具有代表性的监测区域布点、改进标尺进行观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指出型架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温度变化而导致地面不均匀垂直形变引起的,为厂房地面不均匀垂直形变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CORS站网基线综合解算,利用移去-恢复法和负荷形变法监测陆地水负荷对地表垂直形变的影响。以台州地区为例,对2017~2019年CORS站网和相关区域负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州地区陆地水负荷对地表垂直形变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变化,地下水负荷影响较为明显,可达cm级;且该影响在年际尺度上相对稳定。利用CORS站网可以监测陆地水负荷引起的地表垂直形变,为水动力环境监测与地质灾害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51年以来的水准观测资料和1999—2007年的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研究了青藏块体和华南块体不同时间段的垂直形变特征,以及形变与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垂直形变强烈上升区的形变速率梯度带上;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变能积累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相互碰撞有关;与位于两个板块碰撞前缘的青藏块体在南北向强烈挤压,形成垂直方向隆升,物质向东和东南迁移过程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长期GPS连续观测可获取高精度的垂直形变速度场,但多期GPS流动观测资料能否用于地壳垂直形变监测尚不明确。本文首先对中国大陆260个陆态网络基准站和2 000个GPS流动站1999~2019年的观测资料进行高精度统一处理,获得各站点的时间序列和速度场,对筛选出的226个基准站和226个流动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度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5%的连续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率误差小于0.5 mm/a,约50%的流动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率误差大于1 mm/a,约40%的流动站与连续站的垂直形变速率残差值大于2 mm/a,且约50%的流动GPS站点的垂直形变趋势与连续站不一致。西部地区的流动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监测精度比东部高,这可能与东西部的观测环境和站点稳定性存在差异有关。对GPS连续站和流动站的垂直形变速度场的精度和残差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大陆流动GPS观测资料不适用于监测垂直形变小于2 mm/a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期地形变监测资料,研究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七十年代初至今的大地垂直形变演化与构造活动特征。认为,构造形变特征与青藏高原挤压作用为主导的区域应力场消长变化有关,目前祁连山相对走廊盆地下沉,具有较弱的逆继承性运动特征,表明在1988~1990年青藏块体应变能大释放之后区域应力场处于松驰、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三峡二期工程蓄水后的垂直形变场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根据三峡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模拟三峡二期工程蓄水位达到135m后的水体负载,利用Farrell提出的质量负荷产生的地球形变理论,推算三峡水库水位达到135m后整个库区的垂直形变,与三峡库区GPS形变监测网获得的蓄水前后的垂直形变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三斗坪-巴东库段,两者中都出现了3个相同的、明显的垂直形变集中区。在三峡大坝附近,模拟结果比观测结果大8~15mm,说明坝址附近的花岗岩具有较强的刚性;而在香溪,模拟结果比观测结果要小23mm,且GPS观测到长江两岸的垂直变化差异达到22mm,说明该段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分析表明,三峡大坝坝址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壳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后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近10年,垂直形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差异化特征。其中,祁连 河西地区垂直形变主要反映祁连山下沉、河西走廊相对抬升的逆继承性运动;西吉、海原、固原地区构造运动相对平稳;兰州、天水、漳县 武都以西的岷山隆起抬升速率明显增大并伴有形变高梯度带。这主要反映了震前青藏高原北向推挤作用相对减弱,东向挤压作用明显增强;震后,2008年8—10月的观测显示,垂直形变出现反向大幅变化;2006—2008年岷山隆起区相对临夏呈现逆继承性的快速下沉,反映由于地震的发生,导致青藏高原东向挤压运动减弱;2010年的监测表明,垂直形变幅度减小,2008—2010年合作相对临夏仍呈现反向下沉,但差异运动明显减弱,显示当前包括岷山隆起在内的区域构造活动已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根据辽东湾邻近地区的海岸、河道变迁及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了各阶段形变场及其演化特征。认为:本区垂直形变场具有沿节线分区等特征。长趋势形变表现为辽东山地和辽西沿海丘陵相对下辽河平原上升,且辽东上升幅度大于辽西,最大速率约为1.5—6毫米/年。而地震形变是范围有限、剧烈的形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