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丛友滋 《海洋学报》1983,5(4):473-479
大洋沉积岩芯的古地磁学研究工作,虽然从1938年就开始了,然而直到1964年由C.A.G.哈里森和B.M.芬内尔对太平洋一沉积岩芯进行古地磁测量时,才发现深海沉积岩芯能提供比火山岩更为完整的反映地球磁场极性变化的连续记录[1]。  相似文献   

2.
为编制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古地磁年表,并为该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年代地层上的依据,我们选择了辛集孔(沦-13)和 H-70孔沉积岩芯进行了古地磁研究。根据磁倾角的正、反向变化,绘成了古地磁极性变化(柱状)年表。辛集孔位于华北平原东部仅有的两个出露死火山(即大山和小山)之间。该孔井深600米,下部未见到基岩,全部岩芯均为松散沉积,不含玄武岩及其他喷发岩层。全岩芯共制成136块标本进行了天然剩余磁性测量。  相似文献   

3.
1969年考克斯(Cox)根据世界各地一些火山熔岩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资料以及相应岩层的同位素年龄资料,编制了450万年以来的地磁极性年表.他把45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分为正、反向磁极性交替变化的四个极性世(布伦赫斯正极性世、松山反极性世、高斯正极性世和吉尔伯特反极性世),又确定了其中的9个极性事件在地磁极性年表中的位置.地质学家们把这个地磁极性年表作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尽管各国地质学家对于第四纪与第三纪的分界线究竞是放在186万年或者是置于243万年等等的意见尚不一致,但是现有的几种  相似文献   

4.
根据微体化石、粒度、孢粉、粘土矿物和碳酸钙含量等多项分析资料,以及古地磁、14C和ESR等项测年资料,划分出7个海相地层,它们是中更新世中、晚期的H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工农经济区,对其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于了解该区水文工程地质、河口海岸演变和土地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对该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年代地层学上的依据,我们先后对和桥、梅捻、正仪、祝塘、吴江、北坎、常州、江都八个地方钻孔的沉积岩芯进行了古地磁的研究,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初步建立了本区的古地磁极性变化年表。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的第四系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钻孔岩心沉积物的岩性、孢粉与微体古生物组合特点、古地磁极性、14C测年数据、氨基酸含量及浅地层记录图谱变化等为依据,将胶州湾的第四系划分为大窑组(20~11kaBP)、海西组(11~8.5kaBP)、大沽河组(8.5~2.5kaBP)和胶州湾组(2.5~0kaBP),并与黄海、渤海及其沿海平原的晚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7.
雷琼地区湛江组、北海组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雷琼地区几个剖面的北海组、湛江组地层及其火山熔岩夹层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对这些火山岩夹层还进行了K-Ar同位素年代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湛江组地层的剩余磁性以反极性为主,其磁性序列特征类似于松山反极性时中、晚期的地磁场特征;火山岩夹层的剩余磁性特征以及它们的K-Ar同位素年代测定值则肯定了这些火山岩生成于松山反极性时中、晚期。北海组地层岩石剩余磁性表明,其生成于松山反极性时末期至布容正极性时早期。由古地磁和岩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湛江组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北海组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沉积物记录的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并为研究区的地层定年提供新的手段,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F090102孔柱样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分析。根据功率谱分析,选择非磁滞剩磁作为归一化的参数,得到约2Ma以来的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曲线。该曲线与SINT-2000曲线可详细对比,呈比较典型的锯齿状特征,布容期内的记录与800ka以来的SINT-800曲线相符。布容/松山极性转换期呈单强度降低的特征,在极性转换期和极性漂移期,相对强度曲线表现为显著低值。  相似文献   

9.
西沙礁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西沙群岛西琛一井330m以上井段的149块岩心标本,用美国2-G型超导磁力仪进行了古地磁测定,获得了一个从更新世至中新世晚期包括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四个极性时及若干亚极性的磁性地层柱,为礁序列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袁昌来  刘心宇  杨云  许积文  谷岩 《海洋学报》2010,32(10):7396-7403
以BaBiO3为导电相,BaFe0.4Sn0.6O3为高阻相,采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不同BaBiO3含量的BaFe0.4Sn0.6O3/BaBiO3负温度系数(NTC)热敏复合陶瓷.为获得在渗流阈值(即BaBiO3含量为12 mol%)前后复合陶瓷的内部导电机理,对复合陶瓷进行了阻抗分析.分  相似文献   

11.
Nd3+ :GSAG是性能优良的942 nm激光晶体.用提拉法成功生长Nd3+ :GSAG单晶,研究其室温透射光谱,辨认位置高达29967 cm-1的68个Nd3+晶场能级.对这些能级拟合了自由离子及晶场Hamilton参量,拟合标准偏差为16.7 cm-1,表明实验与计算能级符合很好.获得的Hamilton参量可用于计算Nd3+ :GSAG中Nd3+的  相似文献   

12.
东营市东辛2-4井磁性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东辛2—4井岩心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整段岩心呈现以正极性为主的混合极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的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极性时和布容极性时内清晰显示出的哥德堡和布莱克亚时的界限分别位于井深28.0m、161.0m、274.5m和452.0m。据黄河口南北5个钻孔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长江口、苏北盆地和东营地区,吉尔伯特、高斯和布容极性时的沉积速度较快,松山极性时较慢或近于缺失;黄河口以北至河北地区,高斯极性时地层不发育,吉尔伯特、松山和布容极性时则较厚,表明它们所处的构造单元、地质基础和沉积环境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两种用于相变存储器的Ge1Sb2Te4和Ge2Sb2Te5相变薄膜材料,对其结构、电学输运性质和恒温下电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Ge1Sb2Te4薄膜逐步晶化,由非晶态转变为多晶态,表面出现均匀的、  相似文献   

14.
邓恒  杨昌平  黄昌  徐玲芳 《海洋学报》2010,32(10):7390-7395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双层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La1.8Ca1.2Mn2O7陶瓷,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扫描电镜,HL5500PC Hall效应分析仪和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对其磁、电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过两次高温烧结可合成具有双层Sr3Ti2O7型四方结构的La1.8Ca1.2Mn2<  相似文献   

15.
张帆  朱航天  骆军  梁敬魁  饶光辉  刘泉林 《海洋学报》2010,32(10):7232-7238
以室温热电性能优异的传统热电材料Sb2Te3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b2Te3单晶纳米结构,并研究其生长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不加催化剂时Sb2Te3易生长成六方纳米盘,在金催化剂条件下定向生长成纳米线.Sb2Te3的形貌与其晶体结构和生长机理有关.Sb2Te3为三角结构,Sb和  相似文献   

16.
王晓坡  宋渤  吴江涛  刘志刚 《海洋学报》2010,32(10):7158-7163
采用反转法计算得到了O2-CO2混合气体新的势能参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子动力学理论,计算了混合气体在零密度下的输运性质,包括黏度系数、热扩散系数和热扩散因子,计算的温度范围为273.15—3273.15 K.与实验值比较表明,计算结果可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7.
晚更新世末期的地磁短期反极性事件,是由邦赫梅特(N.Bonhommet)和巴肯(J.Babkine)于法国拉斯钱普山(Puy de Laschamp)首先发现的。近十几年来,各国的某些古地磁研究者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对该事件的时代进行过讨论,但到目前为止,尚无较为一致的意见。根据已发表的年代资料,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两种意见:一是以莫尔尼(N.Morner)为代表,根据瑞典京城哥德堡公园的研究资料,认为该短期漂移时间应在距今13750—12350年范围内,并将其称为哥德堡事件(Gothenburg reversal);二是以威苏帕(K.L.Verosub)为代表,认为在距今21000—36000年间并不存在反向时期。而全球性的倒转时间应在距今35000—40000年间的某一时期。 根据我们对黄海,东海近岸带沉积岩芯的古地磁研究,认为晚更新世的地磁短期反极性事件,可能由两个事件组成。本文根据对沉积岩芯的系统测量、结合C~(14)测年和微  相似文献   

18.
将膜分离技术与流动注射分析相结合,采用聚四氟乙烯疏水性微孔膜,使样品流与接受液流进行物理分离.通过测定含有显色剂的接受液流吸光度的变化来测定pCO2,初步建立海水中pCO2 流通式光度测定方法.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 2%,与气相色谱法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整个实验仅需11 min,样品用量不到10 mL,操作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9.
王振中  王楠  姚文静 《海洋学报》2010,32(10):7431-7436
采用激光熔凝技术,研究了Pd77Cu6Si17合金快速凝固组织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生长速度的增大,Pd77Cu6Si17合金晶体生长组织形貌发生了Pd3Si枝晶+共晶-ξ枝晶+共晶-共晶团簇-规则共晶-非晶的转变;共晶失稳即非晶形成的临界生长速度为6 mm/s,最小层片间距为35 nm.通过与Al-25 wt%Sm,Al-32.7 w  相似文献   

20.
黄麒 《海洋与湖沼》1992,23(5):492-497
讨论了~936)Cl的成因、~(36)Cl断代法的原理及测试方法。自1987年以来,应用该方法测得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湖和大浪滩湖石盐的沉积年龄,并与~(14)C,~(230)Th和古地磁测年法所测得的年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均在误差(1δ)范围内相吻合,表明石盐的~(36)Cl断代法是可行的,获得的年龄数据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