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朱瑾 《海洋世界》2007,(3):46-49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在6000余种脊椎动物中,水生野生动物占70%左右。针对一些珍稀物种资源的濒危现状,我国政府曾于1989年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对300多种(类)陆生动物及80多种(类)水生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其中,一级水生保护物种13种(类),二级保护物种67种(类)。1996年,鉴于资源情况发生了变化,有关部门对上述名录进行了增补,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水生保护物种的数量增加到162种(类),其中一类保护物种44种(类),二类保护物种118种(类),新名录有待有关部门批准后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茅尾海红树林种类和盖度情况,基于GF-2 PMS1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回归模型方法开展了茅尾海红树林物种分类和植被盖度估算研究,并对其分布特征展开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1)广西茅尾海红树林共有4个种类,分别是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桐花树作为茅尾海红树林的优势种,面积为1228.612 ha,占总面积72.5%,散布在茅尾海潮间带。秋茄面积最少,仅有1.976 ha,零星分布于茅岭乡和尖山镇沿岸,多数与无瓣海桑和桐花树混生。(2)基于GF-2 PMS1卫星影像的NDVI植被指数建立的二次多项式盖度回归模型效果最好,决定系数最大为0.7644,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为0.0680。(3)植被盖度分布状况与植被类型有密切关系,植被种类纯生区的盖度要明显大于植被混生区的盖度。本研究结果为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于庆东 《海洋科学》1998,22(6):64-65
1996年与1995年比较,山东省海水养殖的平均单产由12.551t/ha降至9.875t/ha,降幅达21.32%,这成为导致1996年山东省海水养殖业在面积增加22.57%的情况下,养殖产量反而减少3.56%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1996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的平均单产下降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对平均单产变动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显然,若能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明确增加山东省海水养殖产品产量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1 平均单产变动的因素分析模型平均单产变动的因素分析是以平均单产指标的指数体系为依据的[1,2]。平均单产指数是反映海水养殖平均单产水平变动的相对数,它…  相似文献   

4.
唐山地处渤海西北半部的中心地带,南滨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二市毗邻,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沿海重工业城市。下辖十县五区两农场,总面积13万km2,其中市区1000km2。200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15亿元,财政收入48亿元;年末总人口7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68万人,是全国较大城市之一。唐山市拥有199.3km的海岸线(占全省的47.3%),8.267万ha潮间带(占全省的70%)和近26.67万ha浅海水域(占全省的50%),70个岛屿(均为无居民岛屿,占全省的65%),…  相似文献   

5.
基于抛物型缓坡方程模拟近岸植被区波浪传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军  沈永明  崔雷 《海洋学报》2011,33(1):7-11
植被对波浪传播运动有重要影响。考虑近岸波浪在植被区传播中的折射、绕射、破碎及植被引起的波能耗损效应,基于抛物型缓坡方程建立了模拟近岸植被区波浪传播的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采用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植被对波浪传播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波浪在近岸植被区传播时,随着植被密度和植被高度的增加,波浪传播中的波高衰减增大,波能耗损增加;不同周期波浪在植被区传播中的波高衰减过程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1989年度国内外对虾养殖生产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权 《海洋科学》1991,15(2):27-30
据统计,1979年,世界各类水产品中,养殖对虾的年总产量尚不足10000t,1983年上升到100000t,1989年又猛增到600000t。10年内总产量增加了几十倍。 虾类养殖生产之所以能得到高度发展,其原因还在于:1.世界各地沿海可供养虾的水域面积极广(约有60×10~8亩浅海滩涂和沼泽地);2.虾种资源十分丰  相似文献   

7.
中国贝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其中CO2的贡献率达60%,贝类养殖具有碳沉积作用。依据农业部渔业局编制的《中国渔业统计年签》,以2001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产量计算贝类捕获和养殖的碳沉积能力,并评估其碳沉积潜力;计算牡蛎、蛤、扇贝与贻贝4种贝壳单位面积的碳沉积能力并与森林、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中国近10年贝类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t以上,并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海水养殖贝类约占87.34%。贝类养殖和捕获总产量的碳沉积和海水养殖产量的碳沉积量分别为58.57、51.15万t/a,碳沉积能力分别相当于122.28、106.78万ha的造林,可分别减少大气CO2增加量的0.0125%、0.0109%。牡蛎、蛤、扇贝与贻贝的单位面积碳沉积速率分别为1.573、0.388、0.301、1.039t碳/(ha·a);牡蛎和贻贝高于森林的碳沉积能力0.479t碳/(ha·a);但低于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1.8t碳/(ha·a)。中国贝类淡、海水养殖产量可分别创造约268.4万元/a、12 711.2万元/a的碳权商机。  相似文献   

8.
典型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及生物量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国家海洋局2004-2006年每年5月和8月的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上述河口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种类数及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历史资料进行同测区、同季节的对比。结果表明,与全国海洋普查时期相比,2006年黄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下降了50.6%,桡足类种类数下降了53.3%;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2.4%下降到2006年的32.6%。长江口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所上升,但是桡足类种类数由1985年的62种降低到2006年的37种;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的比重从1958年的54.2%降低到2006年的42.5%。珠江口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的比例由1959年的59.3%下降到54.4%,未发生明显变化。黄河口春季、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夏季增幅较小;长江口自2000年以后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28.36mg/m^3,是1958年的2.4倍,2005年与2006年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是1958年的2.2和2.7倍,增加趋势十分明显;珠江口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最为显著,2004-2006年3年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是1959年同期的5.7—8.7倍,1981年、2006年夏季生物量分别比1959年增加了3.1倍和11倍。就这3个河口生物量变化趋势看,珠江口生物量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长江口次之,黄河口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9.
1950~2000年黄河入海水沙的逐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5 0~ 2 0 0 0年的 5 1年黄河经利津水文站入海的逐日水沙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展示了黄河入海水沙的极端情况 ,如洪峰和沙峰等逐渐变少到消失的过程及逐日入海水沙量的变化规律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在黄河年均入海水沙锐减的背景下 ,2 0世纪 90年代日均流量 <5 0 0m3 /s的天数增加到了是 2 0世纪 5 0年代的 3倍多 ;>2 0 0 0m3 /s的洪季流量由初期频发至 1997年消失 ;>40 0 0m3 /s的洪峰流量自 1989年以后消失 ;>60 0 0m3 /s的洪峰流量从 1986年就不再发生。 >5 0 0t/s的日均输沙率 (4 3 .2× 10 6t/d的沙峰 )都出现在 1989年以前 ;>70 0t/s的日均输沙率 (60 .5× 10 6t/d的沙峰 )出现在 1977年以前 ;含沙量 >80kg/m3 的历时和可能产生异重流的含沙量天数都逐步减少。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基本不存在大洪灾及由沙峰造成的河口河道快速堆积而使河流改道现象 ,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除降雨外主要为流域耗水量不断增加及大中型水库的建成运用等 ,黄河入海水沙的这种锐减及水沙峰的极端情况都会对河口演变和河口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天津海洋功能区划是国家海洋局和天津市科委于1989年7月相继下达的“渤海区海洋功能区划”的一部分。根据“渤海区功能区划大纲”和“渤海区功能区划简明技术规定”的要求,区划工作自1989年8月开始,历时5个月,于1989年12月底全部结束。天津海洋功能区划工作由天津市海岸带综合调查领导小组领导,由市海岸办组织天津海岸带开发咨询服务公司、海洋情报所等8个有关部门共同承担。为加强对区划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现场考察及水质监测,评价了乌伦古湖的水质及污染源状况,还对水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本文认为,湖区面污染源相对严重,湖体内有78.8%的水面是以有机污染为主的轻污染水域。到本世纪末,该湖污染负荷量将有较大的增长。因此,必须保持充足的湖水贮量,严格控制入湖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12.
洱海生态环境恶化及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宝汉 《海洋与湖沼》1994,25(3):312-318
由于70年代中期西洱河电站建成发电引起洱海水位下降,加之流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及酷渔监捕,不合理引种等原因,使洱海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湖泊面积缩小5%左右,容积减少14%左右;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土著鱼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水在维管束植物覆盖面积达27%,生物总量达56.3万t。为此提出保持水位植树造林,控制点,面源污染,适度捕捞及加强管理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增加至2006年的21130t和60.2%;而银鱼、鮊鱼、鲢鳙等其他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大幅度下降,2006年渔获物组成远不及1952年合理.结果表明,太湖的逐渐富营养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高的捕捞强度,以及太湖受改变的水力学特点等导致了这一变化.1991~2006年东太湖养殖渔业尤其是网围养蟹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大量投饵及不合理的水生植被利用方式给东太湖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东太湖水体现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需要控制太湖渔业捕捞强度、调整鱼种放流结构、加强鱼类资源繁殖保护,改善养殖渔业方式以及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使太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由广盐性沉水植物川蔓藻(Ruppia maritima)构建的沉水植被系统对滨海再生水景观河道的富营养化控制。实验室静态试验与工程现场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由单一广盐性沉水植物川蔓藻构建的沉水植被系统对含盐量7000~13000mg/L的再生水中的氮和磷都有较高的去除率,当河道川蔓藻的生物量达4627gFw/m2时,再生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4.6%和85.4%。出水氮磷浓度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质》(GB/T18921-2002)的标准。泰达再生水河道中川蔓藻的生物量与河道水体中的叶绿素a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因此,在景观河道之前先构建一个川蔓藻沉水植被系统,对于利用再生水恢复与重建滨海湿地,并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的生态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1993年厦门湖生态调查的结果,并与1982年比较,评价了10a来综合治理的生态效果,同时分析了目前水生生物种类、数量、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及水质指标与渔业水质标准的差距,指出当前湖水体仍属严重污染,生态仍较脆弱,还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治理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沉水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组成,也是水质与健康状况的指标性类群,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对其生长和分布情况进行监测.基于实测光谱数据,分析了乌梁素海沉水植物光谱特征,研究了覆盖度对乌梁素海沉水植物反射光谱的影响,建立了乌梁素海沉水植物覆盖度反演模型.结果 表明;沉水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覆盖度减少而下降,覆盖度为1%~20%时...  相似文献   

17.
马踏湖水生生物初步调查与水质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自1993 ̄1997年对马踏湖水生生物进行了初步调查。内容包括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并对马踏湖水质污染进行了生物学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湖区水质污染状况较八十年代有较大改善,同时显示有多种浮游生物可以作为本区水质污染指示种。  相似文献   

18.
Fluctuations in water level and the growth of the introduced exotic Lagarosiphon major (Ridley) Moss hav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submerged vegetation of Lake Rotoma over the period 1973–80. Low lake levels temporarily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native vascular plants by removing available shallow‐water habitats through erosion, siltation, or desiccation. High lake levels have allowed native vascular plants to re‐establish from seed and rhizomes. Fluctuations in water level appear to have reduced the long‐term replacement of native species by L. major, which has none the less spread progressively around the lake. Water‐level fluctuations enhanced its rate of fragmentation, and thus its dispersal and establishment. The annual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L. major has been primarily at the expense of the shallow‐water characean algae, but also partly by competitive displacement of native vascular plants. The southwest inlet of Lake Rotoma had an exceptionally high plant density, with up to 3518 g/m2 dry weight of L. major (believed to be a world record for submerged plant biomass); this is attributed to local enrichment and protection from wave exposure.  相似文献   

19.
Zostera marina L. was intensively harvested until the early 1950s in Lake Nakaumi, a eutrophic estuarine lagoon. We have estimated the amount of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removed from the lagoon through Z. marina harvesting. Lake Nakaumi lies in Tottori and Shimane prefectures, and the annual harvest of Z. marina in the late 1940s in Tottori was recorded as at least 56,250 t wet weight. The nutrient content of 56,250 t of Z. marina was calculated to be 61.9 t of N and 12.9 t of P, which is equivalent to 5.3% and 11%, respectively, of present annual nutrient loads to the lake. The nutrients formerly used by Z. marina were likely used by phytoplankton after the Z. marina started to decline in the mid-1950s at Lake Nakaumi. This shift in the chief primary producer, from benthic macrophytes to phytoplankton, caused a subsequent shift in secondary producers. Benthic fish and crustacean populations decreased and the non-commercial filter-feeding bivalve, Musculus senhausia, increased in Lake Nakaumi after the decline of seagrass beds. This affected the local economy, inducing not only eutrophication but also the collapse of local fisheries. On the other hand, at adjacent Lake Shinji, loss of submerged aquatic vegetation induced an increase of the commercial filter-feeding bivalve, Corbicula japonica, which doubled the fishery yield in the lake.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哈纳斯湖天然水体化学成份的分析,确定了水化学类型及基本特征。湖水具矿化度低、硬度小、pH值适中、溶解氧丰富、还原性物质少等优点,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钠组Ⅰ型水(C_I~(Na))。本文还对该湖水质及营养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得出了以Ⅱ类水体为主、营养程度适中的评价结论。湖泊水质能符合生活饮用、渔业、旅游等多种用途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