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洲-沙漠过渡带骆驼刺群落的防风阻沙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防风阻沙的角度研究该区域主要植物群落-骆驼刺群落的生态学特性,并分别对骆驼刺样地和裸沙样地进行梯度风速和多向输沙的同步对比观测,结合输沙势的季节和方向分布,确定骆驼刺群落的防风阻沙作用.结果表明,多年生木质化草本植物骆驼刺在4月上旬萌发,5~7月为生长旺季,8月以...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灌溉梯度对疏叶骆驼刺光合生理指标及渗透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对疏叶骆驼刺的光合有显著的影响。灌溉后土壤含水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升高,同时随着叶片气孔导度值(gs)升高,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也增大,进一步促进了光合作用的进行。灌溉后疏叶骆驼刺的光补偿点(LCP)降低,量子效率(φ)升高,从而说明灌溉提高了疏叶骆驼刺对光能的利用程度和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疏叶骆驼刺的呼吸作用不断增强,光合作用也不断增强,说明水分条件越好疏叶骆驼刺的生理代谢越活跃,表现出高合成高消耗。另外,干旱胁迫可以导致疏叶骆驼刺叶片脯氨酸的大量积累,说明脯氨酸在疏叶骆驼刺的抗旱生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夏季灌溉可以有效改善疏叶骆驼刺样地的水分状况,提高光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张晓蕾  曾凡江  刘波  刘镇  安桂香  张慧 《中国沙漠》2011,31(6):1459-1466
为修复绿洲-荒漠过渡带上受损的骆驼刺群落,创造适宜幼苗正常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2009年3—10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外围研究了不同灌溉梯度对骆驼刺幼苗根系生物量积累、根系空间分布以及根冠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对骆驼刺幼苗根系生长和分布有显著影响,干旱胁迫(处理A)下幼苗扎根深度最大,但各月根系生物量积累却有限,根系干重较适度灌溉(处理B)下降了38.8%,尤其是细根(<2 mm)萎缩严重,只占总根重的18.1%;过度灌水(处理C)也导致了根系生物量和细根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处理下,骆驼刺幼苗根系干重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层降低,大量根系集中在0~40 cm的表层,而且灌溉量越多,消根系数β越小,这种集中趋势越明显。随着幼苗的生长发育,骆驼刺幼苗根冠比逐渐增大,反映了骆驼刺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了地下部分,这符合荒漠区植被的生长特性。处理B下骆驼刺幼苗根系生物量积累最多,而且空间分布最大,表明适度灌溉有利于幼苗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合理分布,对提高其潜在生产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生物量积累和形态变化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了新疆石河子地区绿洲和沙漠生境下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光合生理特征的适应特点,发现两地Pn(净光合速率)特征值表现出清晨高,午后低的节律变化。沙漠生境下疏叶骆驼刺具有光饱合点高、蒸腾速率低和高水分利用率的特点,而绿洲生境下疏叶骆驼刺则通过较高的蒸腾速率来维持其高的光合速率,表现出高蒸腾、高光合的特点。二个样点Pn都与gs,WUE相关显著,而受Fv/Fm和水势变化的影响较小。认为疏叶骆驼刺对新疆沙漠和绿洲二种生境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并形成了不同的光合生理的适应特点;沙漠环境虽然不利于种群繁殖,但不影响疏叶骆驼刺的个体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选择了3个50 m×50 m的典型样地,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沙埋条件。每个样地内确定植物种类组成,测定两种建群种植物的高度和冠幅,同时对相应的灌草丛沙堆进行形态测量;利用全站仪采集所有植物的空间点坐标数据,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沙埋对两种建群种植物特征与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埋强度的增加,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两个建群种植株数量减小,数量比例从以花花柴为主向以骆驼刺为单优势种群方向发展,死亡植株比例从半固定沙地的14.5%升高到流动沙地的40.3%;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植株高度和冠幅从半固定沙地到半流动沙地有所降低,但疏叶骆驼刺在流动沙地中又表现出增加趋势;对应的灌草丛沙堆体积随沙埋强度增加而变大,沙堆形态从多种类型并存向带有风影沙尾的蝌蚪形为主转变;花花柴和骆驼刺均以聚集分布应对风积沙埋的威胁,两种植物的种群间关系并不明显。总体来看,风积沙埋有碍于两种建群种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但骆驼刺具有更强的耐沙埋能力,特别是在流动沙地中留存下来的骆驼刺植物单体明显大于半固定和半流动沙地。集群分布的植物沙堆往往从基部合并,导致相对密集的植物分布区总与局部凸起的地形相对应,是风沙环境中植物群体与风积沙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水分、盐分和埋深对铃铛刺和疏叶骆驼刺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塔里木河下游通过不同水分、盐分和埋深对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和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水分显著影响铃铛刺种子的萌发(P<0.001),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种子的萌发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水分对疏叶骆驼刺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P>0.05).(2)盐分极显著影响2种植物种子的萌发(P<0.05),铃铛刺种子萌发率随盐(NaCL)浓度增加呈直线下降趋势(R2=0.935 1);疏叶骆驼刺种子的萌发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R2=0.845 8),即低盐浓度(0~0.2 mol/,L)促进骆驼刺种子的萌发,盐浓度>0.3 mol/L,种子萌发开始受到抑制.(3)埋深明显影响豆科植物种子的萌发.两种植物种子发芽率随埋深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埋深为0和2 cm时均不萌发.  相似文献   

7.
风蚀沙埋是风沙活动区植物生长发育面临的重要干扰因子。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主要建群种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试验设置对照、1/3 H(H为林高)沙埋、2/3 H沙埋、3/3 H沙埋、风蚀2cm、风蚀5cm和风蚀10cm等7个处理,测定处理后2种植物幼苗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系统研究这2种植物幼苗对风蚀沙埋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1)风蚀沙埋后,花花柴幼苗体内丙二醛累积,造成膜损伤,而疏叶骆驼刺幼苗的丙二醛含量变化不大。(2)沙埋胁迫下疏叶骆驼刺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升高,而风蚀胁迫下叶绿素含量降低。3/3 H沙埋下花花柴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其他风蚀沙埋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均降低。(3)风蚀沙埋处理下,疏叶骆驼刺幼苗的光合速率升高,而花花柴幼苗的光合速率降低,可见疏叶骆驼刺幼苗耐风蚀沙埋的能力强于花花柴幼苗。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潜水埋深(40、80、120、180、220cm)处理对一年生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幼苗生长和叶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潜水埋深的增加,疏叶骆驼刺幼苗叶片厚度逐渐增加,叶片厚度在220cm埋深下最大,长度和宽度在120cm埋深下最大,且叶片长度呈优先减小的趋势;潜水埋深变化对疏叶骆驼刺株高生长影响不大,但对冠幅和分枝数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除40cm埋深处理中根系以平均1.24cm·d-1的速率扎入地下水层外,其他4个处理根系生长速率随潜水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且180cm和220cm埋深下根系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根系到达220cm潜水埋深的时间为123d;幼苗生物量积累随着潜水埋深变化先增加后减小,茎叶生物量在120cm埋深处理中达到最大值,而根系生物量在180cm埋深下最大。潜水埋深变化对疏叶骆驼刺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的影响不同,潜水埋深增加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根系生物量增加;以120cm为拐点,潜水埋深过浅或过深都会抑制地上部分生长;220cm潜水埋深条件下,疏叶骆驼刺生长缓慢且生物量的累积最小,表明若潜水埋深大于220cm则对幼苗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9.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优势植物种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 folia)为对象,在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田间试验,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疏叶骆驼刺幼苗根系生长特征、分株地上部分生长特征、分株根系构型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疏叶骆驼刺幼苗根冠比在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根系深度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逐渐增加;分株地上部分指标均随土壤水分有效性降低显著减小,除处理B(灌溉量180mm,灌溉1次)和处理C(灌溉量90 mm,灌溉2次)之间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外,不同处理之间分株株高、冠幅、地上生物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水分条件下疏叶骆驼刺分株种群密度、分株之间间隔物长度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由高到低变化,分株生长格局逐步由“密集型”向“游击型”过渡,分枝角度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全部集中在90°左右;通过对分株层土壤水分含量与分株数量的分析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分株数量随土壤含水量变化呈二次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骆驼刺幼苗叶片生理参数光响应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地下水位变化对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2008年9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外围,利用Li-6400光合作用仪测定了人工控制1,1.5,2.0,2.5 m地下水埋深下骆驼刺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参数对有效光辐...  相似文献   

11.
12.
ABSTRACT. Islanders from different archipelagoes share a sense of islandness that transcends the particulars of local island culture. Islandness is a metaphysical sensation that derives from the heightened experience that accompanies physical isolation. Islandness is reinforced by boundaries of often frightening and occasionally impassable bodies of water that amplify a sense of a place that is closer to the natural world because you are in closer proximity to your neighbors. Islandness is a sense that is absorbed by islanders through the obstinate and tenacious hold of island communities, but visitors can also experience the sensation as an instantaneous recognition. Islandness thus helps maintain island communities in spite of daunting economic pressures to abandon them.  相似文献   

13.
14.
15.
关于熵与城市发展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锋 《热带地理》2001,21(4):374-377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如何评判城市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从熵定律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新的城市发展观。城市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只要能够从外部环境得到足够的负熵流以抵消内部的熵增,城市将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并朝着进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城市应进入低熵社会,主要途径是:建立生态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数字城市,实现城市社会信息化;控制城市人口,合理发展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16.
与"冰臼论"再商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发达的花岗岩节理和丰富的年降水量是揭西石肚溪、丰顺龙鲸河等粤东近海山区河流壶穴地貌发育的基础。“冰臼论”提出在冰裂隙中形成的“滚流”、“圆柱体水砧”等流体形式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断。石肚溪的宽谷-峡谷相间的河谷形势及龙鲸河的谷中现象是地壳间歇式上升造成河流的侧蚀和下切作用相交替的结果,宽谷(或U形谷)并不一定就是冰川谷。分布于河床上或谷坡上的花岗岩巨块是花岗岩巨型球化风化产物被洪水从上游带来或从谷坡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自驾车旅游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驾车旅游是早年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旅游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加入到这种活动方式中来,从而使得自驾车旅游逐渐风靡全球,成为一种全球的时尚.由于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大众自驾车旅游还不能实现.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通过对影响自驾车旅游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出游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出游率,进而分析中国实现大众自驾车旅游的可行性,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土整治与自然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土整治是保障国民经济与人类社会持续进展的必要措施,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的地理系统为指导思想,讨论了国土整治研究的目的、任务、方法等问题,以此阐述了自然资源研究在国土规划和国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20.
城市形象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形象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城市精神,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成为城市的一种重要竞争力,城市形象的好坏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从城市形象的理论和实证两部分研究内容出发,系统阐述了当前理论所包含的研究内容及对实证研究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并实证分析中国19个省、自治区,81个县、市的城市形象定位,指出当前国内在城市形象研究内容、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不足,以其为中国城市形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