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东邓格庄金矿深部地球化学及预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胶东邓格庄金矿深部(-225m~-345m)进行地球化学原生晕研究,结果表明Ⅰ2号脉的原生晕具有正向分带的特征,Ⅱ号脉的原生晕呈反向分带。据此推测在-345m以下地段Ⅰ2号矿体延伸不大,而Ⅱ号脉在-345m以下地段还有盲矿体的叠加。  相似文献   

2.
为预测湖南临湘虎形山钨矿床主矿体的深部变化趋势,在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微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矿体的前缘晕元素为Ag、Zn、Au、Pb、Be、As、Cu,近矿元素为W、Bi,尾晕元素Sb、Sn、Mo。24号勘探线的钻孔原生晕数据表明,矿体自上而下其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g-Zn-Au-Pb-Be-As-Cu-W-Bi-Sb-Sn-Mo,具有"头尾晕共存"和"反分带"特征。结合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模式,预测矿体向深部(-350 m以下)有一定的延伸或深部有盲矿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吴建亮 《地质与勘探》2013,49(5):836-845
文中主要对江西万年银金矿床Ⅶ号脉原生晕特征作了系统论述。因子分析结果表明,F1因子代表成矿期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银矿化,F2因子代表细粒硫化物阶段的银、金矿化,反映出该矿区具有一期金矿化,两期银矿化特点。矿区Ⅶ号脉由南西向北东发育三个原生晕带,其中Ⅱ号原生晕带表现出明显的反分带特征,由浅到深其轴向分带序列为Sn-Au-Cu-Mn-B-Mo-Ni-F-Ag-Cr-Hg-Pb-Zn-W-Bi,其尾部出现前尾晕共存,地球化学参数呈"降-升-降-升"振荡波动变化,均反映其深部有盲矿体的存在。对矿化规律研究表明,Ⅶ号矿体赋存于Ⅶ号构造破碎带内,并被其严格限制,厚矿体多呈不规则瘤状以雁列式近等距排布,往NE向深部侧伏延伸,侧伏角约45°~55°之间,厚矿体中心间距离大约在180~220m之间。厚矿体以及Ag、Au品位与厚度乘积的高值区在矿区中部46~56线区段-235m深部以下均有明显延伸,为有利的构造及成矿指示标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区深部矿体预测立体模型,为矿区深部地质工作部署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云南巧家松梁铅锌矿床Ⅰ号矿体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梁铅锌矿床是明显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铅锌矿床,在川滇黔铅锌成矿域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讨论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文章选择该矿床有代表性的号矿体,研究其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号矿体构造原生晕综合轴向分带序列为:Li-P-Cu-Ba-Cd-Ga-Zn-V-Ag-Mn-Ge→U-Sn-Th-Be-ΣREE-Pb-Bi→Cs-In-Ta-Tl-Ti-Co-Nb-Mo-W→Zr-Ni-Sr-Rb-Hf-Cr;号矿体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和地球化学参数在轴向上的变化规律均表明其构造原生晕结构比较复杂,反映号矿体成矿作用经历了多期多阶段,同时预测号矿体深部延深较好或有隐伏矿体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系统研究了山西胡家峪南和沟铜矿床深部矿体的原生晕特征。结果表明,矿区深部340~240 m中段矿体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序列为(Mn-W-Sn-Ti-Ag)-(Ni-Co-Mo-Pb-Sb-Zn)-(Hg-As-B-Bi-Cu-Au-V),呈现"反分带"特征;地球化学参数a曲线在340~240 m中段的变化趋势为"降→升";原生晕叠加结构显示在3号矿体尾部(290~240 m中段)出现前、尾晕共存。这些现象都反映在240 m中段以下可能存在隐伏矿体。同时,在侧向上,340~240 m中段主成矿元素Cu质量分数由NE向SW方向显著增加,且在240 m中段出现明显Cu异常,推测隐伏矿体分布在已知矿体的SW侧。综合原生晕特征可以推断,在240 m中段92穿脉,3号矿体SW侧应有隐伏的新矿体发育。依据上述认识圈定出了深部矿体的预测靶区。  相似文献   

6.
Q315是近几年来在小秦岭金矿田发现的规模最大且取得勘查突破的南北向近直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金矿体受南北走向近直立的构造带控制。Q315号金矿床北段矿体群(Ⅳ、Ⅰ号矿体)、中部矿体群(Ⅱ、Ⅲ号矿体)、南段矿体群(Ⅴ、Ⅵ号矿体)沿构造带走向呈等间距分布,垂向上呈"火炬状"。对原生晕研究表明:由浅至深金矿化具有弱→强→弱的特征,深部南部矿化强于北部,南部Ⅴ、Ⅵ号矿体在500m以深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应用格里格良原生晕分带指数方法,系统研究了上庄金矿单个矿体、矿区等不同取样系统的原生晕轴(垂)向分带特征.结果表明,上庄金矿床原生晕轴(垂)向分带序列及原生晕叠加模式在矿区范围内比较相似,因此,可利用典型矿体原生晕轴(垂)向分带规律来指导矿床内深部矿体的预测.适用于该矿区-750 m以上的原生晕轴(垂)向分带序列为B-(Hg W Bi)-(As Mn Co)-Zn-(Au Ag)-Pb-Mo.典型矿体原生晕叠加模式显示,沿垂直方向矿体间断部位原生晕出现头、尾晕同位叠加以及头、尾、近矿晕同位叠加2种情况,并均呈现出地球化学参数的剧烈波动.其中,前者是下部有盲矿体存在的反映,而后者则有可能既是深部有盲矿体存在,也是2个矿化带或大矿体间有小矿体存在的反映.依此认识对深部矿体开展了预测,部分靶区已获得成功验证.  相似文献   

8.
白云金矿床60号脉带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深部含矿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金矿床产于华北地台东端辽东-吉南裂谷带内,是古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中的代表性矿床,60号脉带是现有埋藏最深、规模最大的矿脉群,矿体赋存在黑云母片岩、黑云母变粒岩与大理岩接触界面附近,主要受近东西向层间滑脱构造控制,最大延长1240 m,倾斜延深600 m,平均品位3.82×10-6.为了评价60号脉的深部找矿潜力,进而指导深部找矿方向,本次工作采集了60号脉带坑道和钻孔原生晕样品,研究其地球化学分带特征,进一步评价其深部含矿性及找矿方向.原生晕分带特征研究表明,白云金矿的前缘晕主要元素为Hg、Sb、As;近矿晕元素为Au、Cu、Pb、Zn;尾晕元素为Co、Mn、Mo.运用重心法确定白云金矿垂向分带为(由上到下):Cr-Mn-Ni-F-B-Sn-As—W-Au-Mo-Hg-Cu-Sb-Pb—Ag-Co-Zn-Bi,结合元素分带特征,构建了白云金矿床60号脉带原生晕模式,并建立了前缘晕与尾晕累加比值的地球化学参数.在矿区浅部,出现前、尾晕叠加,对应现已控制的矿体;在深部,再一次出现前、尾晕叠加,且前缘晕元素异常较强的现象,预示着深部存在盲矿体.通过原生晕分带特征研究,预测了4个深部找矿靶区,分别在056勘探线与064勘探线之间的-400 m标高、-800 m标高、-1000 m标高、-1200 m标高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马城铁矿上覆厚大第四系强含水体,属大水矿床,采场顶板稳定将是矿床开采的关键.本文采用FLAC3D对马城铁矿上向分层充填法方案的不同间距的点柱和不同厚度的顶板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Ⅲ号薄矿体顶板比Ⅱ号厚大矿体顶板稳定好,Ⅲ号薄矿体预留厚度宜采用15m,Ⅱ号厚大矿体顶板预留厚度以30m为宜.  相似文献   

10.
牛圈银矿是冀北地区重要的独立型银矿床.对其原生晕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所测微量元素基本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矿床原生晕指示元素组合为Au Ag Cu Pb Zn Mn As Sb;Bi Hg;Mo Sb.在矿体上盘出现头晕元素与尾晕元素相叠加的情况,说明1 150 m剖面以下具有良好的矿化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赛坝沟金矿床Ⅳ-3号矿体原生晕元素进行理论性分析后得到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其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分布混杂,呈现出明显的逆向分带特征,其中轴向分带序列最后出现的Au和Ni呈现良好的相关性以及前缘元素Hg的出现,指示矿体向下的延伸空间较大。进一步对其轴向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对比,矿体由浅至深,地球化学参数具有"升—降—升"的变化特征,显示矿体在3 162 m中段往下还有很大的延伸性。通过对该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及地球化学参数的研究对比,建立矿体的叠加晕理想模型,为矿区深部及其周边小型矿床的评价预测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藏玉龙铜矿床——鼻状构造圈闭控制的特大型矿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Ⅱ、Ⅴ号似层状原生矿体、Ⅴ号矿体上层矿体)、矽卡岩-次生氧化富集型(Ⅱ、Ⅴ号似层状次生氧化矿体)、角岩型(接触带角岩中硫化物矿体)、隐爆角砾岩型等矿体的分布受甘龙拉背斜的南段倾伏端的构造圈闭控制。因此,超大型玉龙铜(钼)矿床的形成与良好的背斜圈闭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彩霞山铅锌矿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矿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霞山铅锌矿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南缘的热液型铅锌矿床。对其Ⅱ号矿体36号勘探线剖面的原生晕特征研究表明:1)矿体前缘晕元素为Cd、Hg、Zn、As、Cu,近矿元素为Ag、Pb、Sb,尾晕元素为Sn、Mo、W; 2)根据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计算,其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由矿体头部至尾部)为Zn-Mo-Hg-Cd-Cu-As-Ag-Sb-Sn-W-Pb。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成矿元素与相关金属元素、主量元素之间的亲缘性,并建立了(Cd+Hg)/(W+Mo)、F1因子以及主量元素Fe2O3、Na2O 和Na2O/K2O等评价指标。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分布特征,认为在矿体深部仍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
西湾铅锌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北东缘,其赋矿围岩破碎溶蚀现象明显,地层和矿体产状难以辨识。为了准确圈连矿体,以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为基础,以热液矿床原生晕找矿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西湾矿区钻孔岩石光谱样品进行测试,绘制原生晕剖面等值线图,研究原生晕浓度分带和轴向分带特征,探讨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体圈连的指示意义。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发现,As、Sb、Pb、Zn、Ag、Mo与铅锌矿成矿关系密切。16号勘探线原生晕浓度分带和轴向分带特征表明: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近矿晕指示元素为Pb、Zn、Ag,尾晕指示元素为Mo;轴向分带特征反映Ⅲ号矿体具"反分带"现象。轴向分带和指示元素的变化特征说明,西湾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复杂,推测为多期次成矿或矿体沿倾向还有延伸。As、Sb、Pb、Zn、Ag、Mo的浓度分带特征对矿体的圈连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文献中未见有铂矿原生晕研究的报道,通过对大岩子矿区地表和不同中段坑道原生晕的研究,发现在铂-钯矿体周围有清晰的F、Sb、Cd、Hg、As、Ag、Au、Pd、Pt、Cu、Ni元素的原生晕,其中F、Sb、Cd、Hg、As为前缘指示元素,Au、Ag为近矿指示元素,Pt、Pd、Cu、Ni为成矿指示元素.元素的垂直分带序列为(地表至矿体):(F、Sb、Cd、Hg、As)-(Ag、Au)-(Pd、Pt)-(Cu、Ni).地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发现的Ⅲ号Pd、Pt异常带,具有多元素异常组合特征,判断为矿致异常,推测在该异常带下方可望找到隐伏矿体.坑道原生晕研究发现,在PD4中段出现浓集中心醒目、浓度分带清晰的F原生晕,推测在PD4中段下方可能存在新的盲矿体.  相似文献   

16.
原生晕方法对于研究隐伏金矿体存在的可能性,矿体的规模、埋藏深度及其剥蚀深度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系统研究了安徽上成金矿床深部的原生晕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矿区Ⅲ号矿体的轴向分带序列为Ag-Hg-Pb-Zn-Cu-Au-Sb1-As-Bi-Co-Mo-W-Sn-B-Sb2,呈现"反分带"特征;地球化学参数A1、A2曲线变化趋势为由降到升;原生叠加晕结构显示在Ⅲ号矿体尾部出现前、尾晕共存。同时,主成矿元素Au在原生晕浓度分带水平投影图上表现出向北西侧伏的特征。综合原生晕特征可以推断,在-60m中段最西端的北西侧深部应有隐伏矿体发育。依据微量元素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可分为如下3类:①成矿元素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元素Au、As、Bi、Cu、Co、Ag、Pb、Zn;②高温热液矿化元素W、Sn、Mo、B;③低温热液矿化元素Sb、Hg。  相似文献   

17.
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床L8号矿体为区内主矿体之一,对其开展钻孔原生晕测量工作并建立正确的找矿模型,能够为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提供依据。选取0线、8线、7线及11线等对L8号矿体控制程度较高的勘探线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上揭穿该矿体的钻孔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0线、8线及7线、11线原生晕轴向分带系列分别为Mo-Cu-Au-As-SbAg-Zn-Hg-Co-Pb和Hg-Zn-Mo-As-Au-Ag-Pb-Cu-Co-Sb。建立了L8号矿体的原生晕叠加模型,认为矿体在7线和11线、0线和8线都有一定程度的向下延伸趋势,但在0线和8线的延伸程度比7线和11线差,据此建议后期找矿工作应在7线、11线800m以下标高进行。上述认识得到了后期工程的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为预测和评价贵州普安泥堡金矿床的成矿潜力,采用原生晕地球化学方法对10460勘探线所控制的Ⅲ-1号矿体进行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研究。采集了该勘探线上6个钻孔矿体附近的构造蚀变岩石样品进行ICP-AES分析。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选取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指示元素为Au、As、Ag、Cu、Hg、Mo、Co、Cd、Sb。综合原生晕分带图及指示元素分带序列分析,判断Ⅲ-1矿体原生晕出现了明显的分带异常,其由浅部到深部总体表现为:前缘晕元素+尾晕元素—近矿晕—前缘晕元素+近矿晕元素+尾晕元素的元素异常分布序列,指示在深部存在一个或多个隐伏矿体,是造成元素异常叠加共存与轴向分带序列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重要的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双王金矿是该成矿区中典型的角砾岩型金矿床。本文采用格里戈良提出的原生晕分带指数法,详细研究了双王金矿床KT9矿体和KT8矿体中ZK18-5、ZK30-1和ZK40-53个坑内钻孔的原生晕轴(垂)向分带特征,通过各钻孔中原生晕分带指数垂向变化规律、微量元素衬值及地球化学参数分析进行深部矿化预测。结果显示,双王金矿床原生晕轴(垂)向分带序列呈明显的反带现象,ZK18-5中在标高950 m附近矿化程度最好,矿体向深部逐渐尖灭;ZK30-1在标高980 m附近矿化程度最好,其深部预测有串珠状矿体存在,深部矿化前景较好;ZK40-5在标高850 m附近矿化程度最好,预测深部矿体仍有较大规模的延伸,深部矿化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20.
石口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是新近发现的具有一定找矿潜力的金矿。为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该文通过对石口金矿Ⅲ-②矿体原生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对找矿前景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主成矿元素Au与元素As、Ag、Sb密切相关,挥发份F可作为特征指示元素;Ⅲ-②矿体有可能为多期叠加形成,尾晕元素出现在原生晕分带序列前端,指示深部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这些研究成果暗示Ⅲ矿化带沿走向及Ⅲ-②号矿体深部具有进一步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