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日本沼虾幼体摄食量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0年6月—7月,用南京丰年虫无节幼体作饵料,在培养皿中对日本沼虾溞状幼体作单只培养,测定了各期溞状幼体(Z_1—Z_9)的日摄食量及总摄食量,并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溞状幼体的生长与成活情况。实验表明,Z_1,Z_2阶段,不投饵并不影响其变态和成活率;但自Z_1孵出连续饥饿5d后,即使投饵,溞状幼体也不能正常蜕壳和成活;Z_3阶段是摄食量增加的突变期。南京丰年虫无节幼体是日本沼虾幼体的适口饵料,P_1育成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2.
光周期对罗氏沼虾幼体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5年2-5月,在L:D为4:20,8:16,12:12和24:0四种光周期条件下,用卤虫无节幼体作饵料增减罗氏沼虾幼体,测定其生长能量收支。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幼体生长率增大,两者关系为:g=6.5245+3.6045lnT,但周期对幼体C,N含量和C:N值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幼体期视觉器官的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4年3-5月,以中国对虾无节幼体6个亚期,蚤状幼体3个亚期,糖虾幼体3个亚期及仔虾各时期的幼体为材料,用日产Olympus万能研究显微镜观察研究各期幼体单眼及复眼的发育。结果表明:在中国对虾无节幼体N1-N66个亚期,单眼的两侧均有复眼的原基组织。  相似文献   

4.
氨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栋梁  高淑英 《台湾海峡》1994,13(2):133-137
氨对长对虾各期幼体的毒性试验表明:蚤状幼体对氨最每天敏感,而仔虾幼体对氨的耐受性最强,在盐度32,PH8.20,水温29.0℃时,无节幼体Ⅱ期,蚤状幼体Ⅰ期,仔虾第五天24h的LC50值分别为13.20(1.15)、9.97(0.87)、26.99(2.35)和60.81mg/dm^3ΣNH^+4(NH3)-N^1(5.30gm/dm^3NH3-N).Z1,M1,P5的48h的LC50值分别为5.  相似文献   

5.
于1991年4月,从长江口采集葛氏长臂虾标本,实验室进行幼体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幼体自孵出后,在水温24℃、盐度12、饵料充足的条件下,有规律的每2天蜕皮1次,共经11次蜕皮,约22d完成变态,入仔虾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杂鱼、星虫、牡蛎、乌贼、虾进行中国鲎幼体饵料种类、粒度以及白天和夜间摄食量差异等试验。结果表明: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对乌贼的相对摄食量最大(2.1%),而对小杂鱼的相对摄食量最少(0.2%)。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均对粒度为0.3~0.5cm的乌贼相对摄食量最大(2.0%),对粒度为2cm的乌贼相对摄食量最小(0.1%)。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夜晚的摄食量明显大于白天:平均体重为147.4g组的昼夜相对摄食量的差异最大(白天为0.8%,夜间为1.7%),平均体重为258.7g组的差异最小(白天为ll%,夜间为l4%)。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室内条件(水温24-28℃,盐度28-33。5)下以缢蛏鲜肉为饵料,对不同体长组斑节对虾的摄食量,生产速率问题进行研究,得出斑节对虾体长,体重与摄食量,摄食率,生长率和增重量的关系如下W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验了罗氏沼虾仔虾及Z11期幼体对盐度突变的适应能力。试验结果表明,0.82cm的仔虾由盐度10.8‰放入淡水及0.98cm的卫虾由淡水直接放放20‰以下盐度水中培育,对虾仔的成活影响不明显;Z11期幼体由盐度17‰直接放入7-17‰盐度水中和由盐度10.8‰放入4-10.8%盐度水中以及淡化后第二天由淡水直接放入17‰ 盐度水中培育,对幼体的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幼体能正常蜕皮变态。  相似文献   

9.
黑Jun生态生长效率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杨纪明 《海洋与湖沼》1995,26(6):586-590
于1983年12月-1984年5月和1990年6月-1991年1月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生物培育楼养殖黑Jun为材料,进行黑Jun周年的摄食-生长实验,以探讨其生态生长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冷温性鱼,黑Jun在4.0-27.3℃水温条件下都有摄食;平均日摄食量为2.4-10.0g,相对体重的百分比为1.1%-4.4%,这二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体重日增长量以4,6,7月和10-12月  相似文献   

10.
几种理化因子对斑节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BV)感染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部分纯化的WSBV暴露于不同理化条件下,通过人工感染的方法测定WSBV的感染力。结果表明,病毒在纯水中1h能保持感染活性,全在3mol/L NaCl的高盐溶液中1h失去感染力;WSBV在30℃中4h感染活性丧失,在70~90℃中10min均失去感染力;当环境pH值为5以下或12.6以上时,WSBV在1h后丧失感染活性;NP0-40,Triton-X-100,ClO2或甲醛等均能灭活WSBV。  相似文献   

11.
黄海黑鲷仔鱼耳石的日轮以及光照对其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仔鱼于1986年5月,由饲养在海洋研究所室内的同一尾黄海黑鲷雌鱼在一次产卵中取得的受精卵孵化后取得的。对实验仔鱼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以及光照对其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实验证明,黑鲷仔鱼耳石生长轮形成具有日周期性,仔鱼培育天数与耳石生长轮数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式N=D-1.89表达之。在24h内的12h光照,12h黑暗条件下,耳石形成一个宽带和一个窄带。在6h光照,6h黑暗条件下,则形成两个宽带和两  相似文献   

12.
Larvae of the decapod Crangon uritai were reared in the laboratory in a factorial experiment employing three temperatures (9, 12 and 15 °C) and three salinities (29‰, 32‰ and 35‰) from hatching to the post‐larval stag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survival, intermolt period (IP) and molt increment (MI) were investigated. Larvae from one brood were subdivided into groups of 20 and reared in glass bowls containing filtered sea‐water at a number of temperature–salinity combinations. The reared larvae were transferred daily to the clean bowls prepared with newly hatched Artemianauplii, and number of molts and mortality within each bowl were recorded. The zoeal size (carapace length) was determined from exuvia and dead larvae, and the IP was also recorded. Larvae of C. uritai completed larval development only at 15 °C temperature. The first zoeal stage completed their development at all temperature–salinity combinations and exhibited 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 IP at each stag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ize and great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intermolt duration (range of days) increased with larv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t the lower temperature. Although the MI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ize, it was little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This led to a better growth rat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3.
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的光量子产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89-1990年对山东半岛的桑沟湾水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利用对自然水域现场测量的方法,对浮游植物兀合色素对光的吸收及其光量子产值进行了4个季度月的测量和计算,目的是研究这种浅海养殖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光量子产值的范围为0.189×10-2molC/E-6.019×10-2molC/E;浮游植物吸收的光能占海面总吸收光能的0.9%-5.5%;浮游植物的光利用率为0.026%-0.101%,与其他海区相比,较为偏低。  相似文献   

14.
在早春利用水泥池塑料大棚,采取控温控光,充气、移植水草(喜旱莲子草)、控制水质及合理投饵等强化培育技术,将长江水系中华绒整蟹大眼幼体培育成“早豆蟹”,使蟹苗当年养成商品蟹,改革河蟹两年养成的传统生产模式。经过两年的研究,在1287.2m2试验池中共培育出“早豆蟹”183万只,平均每平方米700多只。成活率达60%,投入产出比为1:2.5,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真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鲷PagrosomusmajorTemmincketSchlegel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以06:00─10:00和14:00─18:00摄食活动最为活跃,表现出近晨昏摄食的特点。在晚上黑暗状态下,只有幼鱼表现出明显摄食,仔、稚鱼基本不摄食.这一结果为真鲷人工养殖提供给饵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环境因素诱发锯缘青蟹幼体发育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报道了锯缘青蟹幼体发育期的变化现象,即:蚤状幼体阶段多了1个发育期(正常5个,异常6个)。发育期的变化与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血液病理学测定表明,患病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组列的血红蛋白平均值约5.49g.(100ml)-1,颗粒白细胞平均值为48.09%,单核细胞平均值为2.82%,健康鱼组列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7.26g·(100ml)-1,颗粒白细胞平均值为31.33%,单核细胞平均值为0.11%,两组列间有明显差异(p<0.05)。患病石斑鱼出现较多星个体小、膜薄易破、难着色的异形红细胞;颗粒白细胞的核分叶较多,病鱼表现出严重贫血症状。  相似文献   

18.
用扁藻、酵母、“鱼油 酵母”强化和“不强化”4种方式处理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黑斑口虾蛄各期幼体,比较不同强化方法对黑斑口虾蛄幼体成活率、变态率、生长速度及总脂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强化12h后的卤虫无节幼体与对照组相比,总脂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卤虫无节幼体的脂肪酸组成与强化方式密切相关,其中“鱼油 酵母”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20∶5n-3(EPA)和22∶6n-3(DH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74%和4·84%。投喂强化后富含EPA和DHA的卤虫无节幼体,可增加黑斑口虾蛄幼体体内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而提高其幼体的成活率、变态率与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19.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9芹年10月从香港海域底泥分离后于实验室人工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麻痹性贝毒的组成;按照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的小白鼠生物检定标准方法测试其毒性。结果表明,所含毒素成分主要是膝沟藻毒素-2(GTX2),含量为94.13×10-12g/cell;次要成分是膝沟藻毒素-4的N-磺基氨基甲酸衍生物C4,含量为15.67×10-12g/cell,测得其毒性为(3.23-4.11)×10-6MU/Cell。研究表明,所用的微藻麻痹性贝毒的提取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都比较容易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